蝴蝶的化妝台@小露のbutterfly dream|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24 01:02:35| 人氣1,4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蝴蝶的化妝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打一針 失智老人認出老婆
更新日期:2008/04/13 08:00 編譯王先棠╱報導
美國學者發現,把一種抗關節炎藥物注射到阿茲海默症(又稱老人失智症)患者的頸部脊柱,可在數分鐘內紓解病患記憶及溝通能力受損的症狀。


英國獨立報十二日報導,美國洛杉磯私立醫學機構「神經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約五十名老人失智症患者頸部脊柱注射抗關節炎藥物「依那西普」(Etanercept,藥品名為Enbrel,又譯「恩博」),又傾斜病人身體,使藥物容易流往腦部。


研究人員聲稱,多達百分之九十的受測病患對這種治療方式產生反應,許多病人的症狀甚至在幾分鐘內就獲得改善,實驗過程也有影片為證。


護士詢問一位八十二歲老先生是否認得鉛筆、手鐲等日常用品,老先生原先無法回答,皺著眉頭,喃喃自語,但接受注射五分鐘後,他竟能向多年來都認不出來的妻子打招呼,甚至擁抱她,讓妻子非常驚訝。


其後經過連續四周治療,這位老先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更顯著的進步。


研究計畫主持人、在神經學研究所擔任醫學主任的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托比尼克說,老人失智症患者接受注射後,思考、計算、記憶、說話的能力都有改善,比較容易想到合適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意思,心情也比較愉快。那些行走步伐有問題的病人,行動的狀況也有進步。


但研究人員也指出,病情隨每周注射進步,但到三個月後會達到高原期。


部分專家警告說,這個研究計畫受測患者太少,還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結論。學界必須進行各個變項都受精確控制的實驗,才能確定這種抗關節炎藥物對老人失智症是否真有療效。


不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生物精神醫學教授福爾摩斯表示,他已經準備好開始實驗測試這種藥物了。




額葉前額溝 (初級運動皮層 BA4) 前中央回 額上溝/額葉眼動區 (BA6 BA8 BA9) 額中溝 (BA46) I額下溝 (BA44-蓋部 BA45-三角部) 眶額葉皮層 (BA10 BA11 BA12 BA47)


失 智 症 如 何 治 療

失智症之藥物治療病因性治療

1.阿茲海默症:防止或減少神經纖維糾纏及類澱粉瘢等病理變化之成型,其他退化性失智症則暫時仍無有
效控制藥物或方法。
2. 血管性失智症針對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
3. 找出可逆性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目前衛生署已核可的有:(1)膽鹼(酉每)抑制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失智個案,有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利憶靈(Reminyl)。(2)NMDA受體拮抗劑,有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合乎規定者,健保可以給付。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規定增(修)條文

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
90% 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其症狀。

失智症之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懷舊、亮光、按摩、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

常見臨床特徵:1)情緒及人格變化
       2)尿失禁
       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神經內科暨老年醫學中心主任 盧玉強

一、前言

為第二常見之失智原因,僅次於最常見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是指患者有腦血管病變同時又有失智症。中風病人若存活下來,每年約有5%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五年,得失智症之機會約25%。

二、血管性失智症之臨床特徵

患者之失智症狀為:(1)記憶力降低、忘東忘西,但嚴重程度較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低。(2)日常生活之處理能力緩慢、手腳肢體行動笨拙及抽象想像能力差等症狀。(3)臉部表情呆滯,但是病人有病識感,很少發生精神錯亂,人格改變症狀。

三、血管性失智症與中風之相關性

血管性失智症為既有中風也有失智,危險因子與中風相同,年齡、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為最主要之危險因子,其他如高血脂、頸動脈硬化狹窄、抽煙、嗜酒等也是常見之危險因子。造成血管性失智症之中風病灶在左側大腦為右側的4.7倍,皮質下小洞病灶為非小洞病灶的2.7倍。病灶部位多發生在大腦之額葉、顳葉和視丘。

四、血管性失智症與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之相同性

兩者可以同時存在,約15%阿茲海默氏失智症腦部斷層掃瞄呈現有症狀或無症狀之缺血性腦中風之病灶。兩者同為高年齡老人病,而且擁有相同之第四型阿波E基因。

五、血管性失智症之治療

與中風治療方法相同,首先控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頸動脈硬化狹窄等危險因子,生活上要戒煙、戒酒、多做運動等。然後預防再次中風,建議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低劑量阿斯匹林,至於腦循環代謝藥物,目前無足夠證據證明可以治療血管性失智症。

 

失智症之十大特徵

1.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藏東藏西、重複發問

2.判斷力減退

3.性格出現轉變

4.行為或情緒的改變、妄想、幻想、憂鬱
可以預防的失智症 -- 血管性失智症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神經內科 徐文俊醫師
黃先生是一個知名畫家,68歲。去年初,由太太陪同到失智症特別門診。『我先生大約三個月前開始,走路越來越小步,變慢』太太說『記憶力好像也變得較差。他的交遊廣闊,朋友很多。以前朋友來訪,都可以跟我說上幾天這個朋友的事。現在變得不喜歡說,最近甚至記不得誰來拜訪過。』『我帶他去看神經外科,外科醫師說他是”水腦症”所造成,必須開刀。但我不想讓他接收手術,所以那位醫師轉介至您的特別門診追蹤治療。』
我仔細詢問他的病史。病患在三個月未發病前智能與行動確實是都很好。他的創作也一直沒有間斷。大約半年前還剛剛舉辦個展,相當順利成功。但最近三個月家屬漸漸發現他的動作較為緩慢,走路是小碎步,但沒有大小便失禁。病患也不想作畫。他有高血壓,但並未有規則治療,因為病患不願意服藥。門診時血壓值為150/95。心智衡鑑顯示其短期記憶與執行功能明顯障礙,其分期則為極輕度失智症。檢驗資料顯示,病患之與失智症相關檢驗資料均正常,除了膽固醇值為233 mg/dl外。其腦部電腦斷層顯示有多發性腦梗塞,尤其右側視丘有一處小洞梗塞,看起來像是新近發生的。腦室稍微變大,並沒有”常壓性水腦症”常見之白質變化。我為黃先生所下的診斷為血管性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症候群,亦即因某些原因造成心智功能損害退步,影響日常生活或職業功能。其原因很多,其中血管性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這是因為腦血管病變引發腦組織損傷,進而影響心智功能,造成失智症。腦血管病變包括腦梗塞 (俗稱血管阻塞)、腦出血 (這兩者合稱『腦中風』)、高血壓白質病變等等。由於這些病變之臨床表現各有異同之處,所以血管性失智症之表現亦是相當多變,診斷不易。基本而言,病患之心智功能退損通常會因腦中風之發生立即受損,所以病患來診通常都會在症狀發生後不久 (通常是數週),有時也會伴隨有一邊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或步態不穩。有時病患因同時有失智症與步態問題,伴隨小便失禁,而會被誤診為 ”常壓性水腦症”。
血管性失智症不同於阿茲海默氏症。後者目前沒有有效藥物可以預防其發生或惡化。但是前者由於是腦血管病變引起,而由於目前對於腦血管病變已有很好之預防措施,故對於其治療有相當之積極性。
以腦梗塞而言,目前已知其危險因素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與抽煙,而服用抗血小板劑則可有效防止腦梗塞再發,配合嚴格控制以上之危險因素 (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方法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肪於正常範圍,並戒煙),則可以防止失智症惡化。而且由於腦中風發生後,腦部具有自我修補以及代償功能。故在良好的整體之醫護照顧下,病患經常可以重新恢復部分之大腦功能。相反地,若是發生中風後,病患之高血壓或高血糖未能及時控制,或是病患發生其他併發症 (如肺炎),則病患之腦部仍處於缺血狀態,則病患則會失去自我恢復之大好機會。
黃先生經我詳細說明後,說服他接受治療。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其血壓與膽固醇指數均恢復正常。雖然他走路不穩 (病患可能因此而不願意活動),我仍鼓勵他保持良好之運動。他的步態漸漸恢復正常。他也開始重新作畫。一年多來,他也未再發生腦中風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血管性失智症雖然是由腦中風引起。然而許多病患由於其病變位置並未影響運動或語言功能,而僅影響其判斷力、記憶力或空間定向感。此時,病患表現之症狀可能不明顯,家屬或甚至是病患本身並不會察覺。直到某些事故發生時 (如走失、忘記關瓦斯),或家族聚會時才由家屬發現病患之失常,故其腦中風發生時間或症狀有時相當難以確認。因此診斷血管性失智症需經由神經內科專科醫師,綜合其臨床症狀、認知功能損傷、腦部影像表現與腦中風危險因素,確定診斷,並由其來進行病患腦中風之治療與預防。
5.語言表達方面出現困難

6.對時間、地點、人物感到混淆
失智症有新藥 galantamine對血管性失智症也有效
2002/04/21 11:14


 記者梁惠雯╱台北報導

醫界估計,每4個失智症患者中,至少有1位是經由腦血管病變所引起的,顯示腦中風與失智症關係密切。衛生署最近核准一種用於治療輕、中度阿茲海默症的新藥galantamine,預估明年初將會在台上市,不過最近在刺胳針(Lancet)權威醫學雜誌中有研究發表證實,galantamine另一項適應症是對血管性失智症同樣有效。

最新發表在刺胳針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galantamine能有效治療患有腦血管疾病(CVD)所造成的失智症。這在所有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品當中,是第一個同時可用於治療血管性失智症的藥物,且有研究發表加以佐證。

刺胳針上登載的這份研究,是針對592名被診斷為血管性失智症或混合型失智病患,進行為期6個月的觀察。患者分為實驗和對照組,前者每天服用24毫克galantamine,後者則是服用安慰劑,在6個月之後發現,服藥病人的認知功能有改善,但服用安慰劑者的表現則衰退。

在使用多項評估量表也證實,服用galatamine的病人,其日常生活能力均能維持,包括洗澡、穿衣、做家事等都能自己來,異常行為的表現和嚴重度也獲得明顯改善,相對的在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中,則出現衰退現象。

顯示galantamine對病人的認知功能(如記憶、語言和推論技巧),以及日常照護的能力和行為(比較少的焦慮、迷惑和躁動)上有所助益。荷蘭赫爾辛基大學中央醫院記憶研究所的堤摩‧爾金鍾帝(Dr. Timo Erkinjuntti)博士指出,這個研究證實即使是由一次或多次的血管中風,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是能獲得治療的,在過去這類失智病患並沒有經證實具有療效的藥物。

國內最近衛生署也已核發藥證,核准此新藥可用於治療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目前正在進行健保申請核價中,預計明年初正式上市。不過在研究發現有新的適應症後,藥廠方面表示,未來也將針對血管性失智症向衛生署提出申請,希望能造福更多病患。





7.處理日常熟悉的事情出現困難

8.做事失去主動性

9.對於較抽象的觀念出現問題

10.把東西放在不適當的地方
標題: 血管性失智症及其護理


以下文章為凱旋醫院護理師劉秀珠及盧美柔在高醫神經內科病房進修, 所作的進修
報告經她們同意貼出參考, 版權屬原作者。原文已經陳順勝教授作神經學方面之修飾。

血管性失智症及其護理
Vascular Dementia

一. 前言:

在北美老人群體中﹐血管性失智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得到失智症的最常
見原因。在台灣血管性失智症高於阿茲海默症﹐佔39%的失智症發生率﹐
可能與中國人中風比率較高相關﹐但後來台灣幾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台灣
的失智症還是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血管性失智症的診斷是困難的﹐而且常被忽略﹐
故國際性的流行病學之研究是迫切的。

大部分的研究顯示﹐高血壓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最有力的危險因子﹐根
據國外文獻每1000個高血壓個案中有7-16個會發生血管性失智症的機率。當失
智症的情況開始發生後﹐就沒有治療方法可以影響這疾病的進展。唯一有效的方
法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持續控制收縮壓﹐避免過高﹐可以減少疾病發生率(Forette,
et al, 1995)。

定義:

個案呈現智力減退﹐乃因一次次的中風而一次比一次壞﹐且常有局部神經
症狀﹐如: 偏癱﹑語言困難等等。有很多型式的血管性失智症在國內外文獻中被
提及﹐包括: multi-infarct dementia, lacunar dementia, Binswanger*s subcortical
encephalopathy,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white matter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s, single infarct dementia, dementia linked to hypoperfusion and
haemorrhagic dementia.

一. 病理及導因:

以多發性腦梗塞失智症(muti-infarct dementia﹐MID)為主﹐是經過多次腦梗
塞而產生的失智症。其原因可能是大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腦皮質梗塞引起的﹐也可
以是許多小洞梗塞(lacunar infarct)﹐或稱腔隙梗塞﹐剛好發生在與記憶有關的部
位所造成的。而另一種血管性失智症是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變(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 SAE)﹐又名Binswanger氏病﹐大部分患者都有高
血壓。此症主要是為白質病變﹐其病理變化包括側腦室邊的去髓鞘病變﹑許多小
梗塞及腦室變大。腦部CT﹐尤其是MRI﹐會顯示出側腦室旁的白質有低密度
的變化。另外動脈硬化﹑腦血流調節功能失調及澱粉樣的腦血管病變也是其成因﹐
晚發型的血管性失智症的導因有可能是環境及基因合併造成的﹐但基因研究結果
發現其導因APOE與血管性失智症的相關並非絕對﹐有可能個案同時有阿茲海默
症的病變﹐也有可能APOE代表個案容易有腦血管澱粉樣病變或相關出血﹐而並
非直接與阿茲海默症相關(Palssman & Breitner, 1997)。

一. 臨床表徵:

臨床上常有中風病史﹐而且隨著一次一次的中風﹐智能一次比一次壞。症
狀為偽延髓性的麻痺﹐如: 構音困難﹑失語症及情感障礙﹑局部的運動知覺缺損﹑
運動失調﹑走路困難﹑漸行性的智力減退﹐但有時也會很快的變壞﹐並有輕度的
局部神經症狀﹑肌腱反射過強﹑足底伸張反應等等。

一. 診斷評估:

診斷可根據病史及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震(MRI)而得出。影片上梗塞
區的密度較低﹐因這些腫塊不佔空間﹐且打了顯影劑後﹐影像不會增強。
一般可用Hachinski(Hachinski, et al, 1975)腦缺血指標做為血管性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鑑別:

Hachinski腦缺血指標

突然發作(2)
跨階段式變壞(1)
個案病況會有起伏(2)
夜晚神智混亂(1)
個性大致完整(1)
憂鬱(1)
有身體不舒服的主訴(1)
情緒不穩定(1)
有高血壓病史(1)
有中風病史(2)
有動脈硬化(1)
局部神經症狀(2)
局部神經徵象(2)
診斷建議(總分)
退化性失智症 (<5)
血管性失智症 (>6)

一. 治療:

l 主要是預防中風﹐如治療其高血壓﹑糖尿病等﹐使之不再中風﹐避免末稍
器官病變﹐則智力不會繼續減退﹐有些個案甚至還會進步。

與中風相關之危險因子

1. 高血壓(收縮壓>160mmHg, 舒張壓>90mmHg)
2. 動脈硬化性心臟疾病
3. 糖尿病
4. 血脂過高
5. 肥胖
6. 血的黏稠性增加(如紅血球過多症)
7. 脫水
8. 鐮狀細胞性貧血
9. 家庭史(家中有成員罹患血管疾病)
10. 靜止﹑活動性少之生活型態
11.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12. 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
13. 飲酒
14. 吸煙

l 保持平穩的血壓。
l 藥物治療(適用於剛中風後之急性期﹐待病情穩定後其認知功能損傷是無法
以藥物治療的):
1. 肝素(Heparin)是最常用來治療暫時性缺血性發作﹑血栓性中風﹐以及演
化性中風之抗凝劑。
2. 使用抗血小板凝結劑(aspirin)﹐可干擾血小板之正常功能﹐常用於治療
暫時性缺血發作以及演化性中風。
3. 常用的類固醇為Dexamethasone(Decadron)﹐它為一抗炎症製劑﹐可減少
腦內之炎症反應﹐使顱內壓降低﹐常用來治療完全性中風。
4. 中風導致腦水腫嚴重時可形成腦疝脫﹐因此中風後可用高滲透性製劑﹐
控制腦水腫以降低顱內壓。常用的藥劑為Mannitol﹑Urea以及Glycerol。
l 手術治療: 於腦梗塞後可藉由直接自頸動脈或大顱內動脈中做血栓﹑栓塞切
除﹐以重建血管﹐保存血流供應。顱內與顱外血管繞道術亦是一種維持腦組
織血流供應﹐避免其受到更大損傷之手術?
七. 併發症:

1. 吸入性肺炎
2. 腦神經功能受損
3. 小腦梗塞
4. 跌倒受傷
5. 失禁

八. 護理評估:

1. 中風病人之護理評估主要為意識程度之評估﹐運用Glasgow Coma Scale
評值病人之意識程度變化﹐以了解病情之演變。
2. 仔細監測生命徵象﹐血壓上升﹑心搏變慢顯示有顱內壓上升之情形。
3. 運動感覺的評估是必要的﹐其中包括肌肉之張力﹑強度﹑溫覺﹑痛覺﹑
振動感﹑位置感之辨識﹐重要的是要上下肢﹑左右側做比較。
4. 如果個案是蜘蛛膜下腔出血型中風﹐可能會出現腦膜受刺激之病理反射
(Brudzinski sign & Kernig*s sign)﹑頸部僵硬﹑低溫式發燒﹑躁動不安與抽
搐發作﹐應仔細予以觀察評估。
5. 若腦神經受損不但會影響到其視力﹑視野﹐亦會影響到病人吞嚥與說話
的能力﹐因此腦神經的評估亦不容忽略﹐尤其是第二﹑五﹑七﹑九及第
十對腦神經。
6. 對於定向感﹑病識感﹑抽象思考及記憶力的認知功能評估。
7. 評估身體營養及體液電解質﹑體重﹑皮膚狀況及吃飯習慣。
8. 評估運動能力﹑肌肉強度﹑肌肉張力及彈性。

九. 護理診斷:

A. 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與無法有效咳嗽﹑意識程度降低有關
B. 組織灌流改變/與血栓﹑栓塞﹑出血有關
C. 體液容積缺失/與意識程度改變﹑吞嚥困難有關
D. 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與失去平衡及協調能力﹑偏癱有關。
E. 自我照顧能力缺失/與腦血管意外有關
F. 排尿型態改變/與弛張性膀胱﹑逼尿肌不穩定﹑意識混亂﹑溝通困難有關
G. 思考過程改變/與腦受損導致混亂及疾病造成的生理變化相關
H. 言辭溝通障礙/與腦損傷造成障礙有關
I. 社交互動障礙/與環境的理解能力下降
J. 高危險性皮膚完整性受損/與活動力減少﹑偏癱有關
K. 高危險性損傷/因認知能力的喪失
L. 睡眠型態紊亂/次發於疾病進展
M. 營養狀況改變(少於身體所需)/與記憶力喪失及計劃能力改變相關
N. 家庭運作過程改變/與慢性病程﹑照顧者過度負擔有關
O. 照顧者角色緊張/與個案疾病進展產生的行為及生理需求相關

十. 護理措施:
1. 增進活動力﹑預防畸形:
a. 床墊下襯以硬板﹐以適當地支托身體。
b. 個案除在日常活動外﹐均應維持平躺姿勢。
c. 於弛張期時﹐個案平臥可在足底使用足托板以預防垂足發生﹔當個
案肌肉張力進入強直期時﹐則不用足托板。
d. 當個案睡覺時﹐可使用一支托板置於患側﹐預防屈曲﹐維持正確的
姿勢。
e. 預防髖關節外旋﹐使用粗隆捲軸將其置於腸骨脊與大腿中段間﹐可
有效防止髖關節外翻。
f. 預防肩關節內收﹐可於腋下墊一枕頭﹐其同時可限制肩關節外旋。
g. 手掌應維持稍微後旋﹐而手指應呈微屈如抓握狀。
h. 每兩小時應為個案更換一次姿勢﹔每天至少要協助個案維持15-30
分鐘的俯臥姿勢﹐以助髖關節伸展及預防膝關節屈曲。
2. 完成自我照顧: 當個案可以坐起後﹐即可開始鼓勵個案協助維持個人之
衛生﹐開始時個案的活動可能會有些怪異﹑不靈活﹐但重覆不斷的練習
後﹐個案會越來越控制自如。必要時﹐可以運用一些輔助工具﹐協助個
案更能順暢完成自我照顧活動。穿衣時﹐可置穿衣鏡於個案面前﹐使個
案能知其活動狀況。首先將衣服置於患側﹐教導個案先著患側衣物。
3. 膀胱控制: 仔細分析個案的排尿型態﹐按時給予便盆使用﹔男性個案可
協助其採坐姿或立姿有助排尿。解尿後記錄尿液顏色﹑量﹐並測量餘尿
量。經過一段訓練﹐多數個案可控制膀胱排尿。
4. 改善思考過程: 由於腦組織受損﹐會引起認知﹑行為及情緒方面的缺損。
護理人員應站在支持角色﹐觀察個案之表現﹐給予正向的回饋﹔建立個
案自信心與希望﹔協助個案發現其長處﹐及還能做些什麼。利用感覺刺
激﹑行為修正﹑現實定位等方法協助個案重新學習問題解決方法。
5. 促進溝通: 失語症會造成個案在溝通上的缺損﹐仔細評估個案在溝通上
面的需要﹐協助並支持個案參與語言復健計劃﹐並為個案安排環境。
a. 將個案視為一成人﹐給予應有的尊重及禮貌。
b. 給予個案充分的時間進行練習﹐並給予心理支持以減輕焦慮。
c. 一致且持續性的課程﹑例行活動﹐以及重覆練習均有助於個案功能
的運用及發揮。
d. 可給予個案一份復健計劃影印本﹑個人資料夾﹐以及錄影帶目錄等﹐
以助個案記憶及注意力集中。
e. 環境中可用個案熟悉的物品加以佈置﹐在照護個案時﹐可請個案一
一說出其名稱。
f. 與個案說話時聲音不要太大﹐適中即可﹔但速度要慢﹐語音清晰﹐
一次僅給予一個指示。
g. 可運用非語言性溝通﹐如姿勢﹑表情等﹐可加強個案理解能力。
h. 由於個案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溝通時應減少環境中之噪音。
i. 鼓勵個案閱讀﹐一次只需數分鐘﹔使用遊戲刺激﹐可協助個案統整
其思維。
j. 若個案無反應﹐護理人員可鼓勵其用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一旦
其反應正確即給予正向之肯定。
k. 過度的感覺﹑聽覺﹑或視覺刺激﹐會造成個案感覺知覺過度負荷及
增加其挫折感。
6. 維持皮膚完整性: 中風個案由於其運動與感覺功能的改變﹐使其處於
皮膚完整性遭破壞的危險中。在預防皮膚完整性遭破壞方面﹐首先要
仔細的評估個案的皮膚﹐尤其是骨突處。規律地更換姿勢是必須的﹐
在更換姿勢過程中避免磨擦個案的皮膚﹐同時要保持皮膚之乾燥與清
潔。於骨突處給予按摩﹐並維持適當的營養供應﹐可協助皮膚維持完
整性。

十一. 病人教育及健康維護

在中風個案的復健過程中﹐家庭中之成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適當而
充分的衛教可以促進家庭的因應能力﹐進而維持正常家庭功能之運作。
(一) 提供充分的資訊與諮商﹐讓家屬了解其對中風個案應有的期望﹐並了
解其對個案表現之愛與關懷亦是治療的一部分。
(二) 復健是一漫長的路﹐過程中個案的進展也許非常緩慢﹐但仍需持續下
去﹔可介紹個案與家屬參加支持性團體﹐從中分享經驗及感受。
(三) 由於個案的情緒與行為表現不穩定﹐家屬應有心理準備接受個案之表
現。
(四) 護理人員應協助家屬分配人力與時間﹐以減少照顧者的負荷﹐而使其
仍能維持適當的社交。
(五) 在個案出院時﹐護理人員應適當的將其轉介社區護理人員﹐協助安排
個案持續的接受語言﹑職能等治療﹐使其能重回社區。

十二. 評值

A. 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穩定。
B. 參與每日日常生活活動(ADLs)﹐不出現混亂或躁動。
C. 能參與語言治療計劃﹐並適當練習。
D. 沒有受傷。
E. 晚上睡足六小時﹐並每日兩次的一小時休息時段。
F. 每日少量的三餐﹑2-3次的點心﹔維持理想體重﹐沒有體重流失。
G. 能問有關中風的相關問題﹐對病情有適當的認知。
H. 與家屬有互動﹐可得到兒子或女兒的幫助﹐照顧者能有一週兩次利用喘息
照護的記錄。

參考資料

胡月娟等著。(1997)。第十四章: 神經系統疾病之護理。成人內外科護理(pp:
1154-1171)。匯華。
Forette, F., Rigaud, A.S., Morin, M., Gisselbrecht, M, & Bert, P. (1995). Assessing
vascular dementia. Neth J Med, 47(4), 185-194.
Hachinski, V.C., et al. (1975). Cerebral blood flow in dementia. Arch Neurol, 32,
632-637.
Plassman, B.L. & Breitner, J.C.S.(1997). The genetics of dementia in late life.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 59-76.

--
* Origin: 國立中山大學 Formosa BBS * From: 140.117.10.49 [已通過認證]


台長: 小露
人氣(1,4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