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工廠外面幾根大大的煙囪、馬路上熙熙攘攘的運輸工具,商業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該不多吧?!」這是多數人內心的想法。

根據能源局最新統計,2018年我國六大部門燃料燃燒溫室氣體排放結構(含直接與間接排放),以工業部門占比最大(49.4%),其次為能源部門(14.1%),商業部門(10.7%)則排名第三。其中,直接排放為製程或設施所產生;間接排放則是外購電力、熱或蒸汽之能源利用所產生。

商業部門因應營業需求,仰賴多項電器設備(如:照明、空調、冷凍冷藏設備等)的運轉,導致主要排放源為外購電力所產生之間接排放,即2018年電力排放量為25.76百萬公噸CO2e,占商業部門燃料燃燒溫室氣體排放量(29.40百萬公噸CO2e)之比重高達87.62%,顯示節約用電是後續商業部門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首要重點工作。然而,探究其因,有以下三大因素正無形中影響商業部門用電需求:

一、經濟成長:檢視我國歷年經濟成長與電力消費之關聯性,可發現兩者長期以來大致呈現正向關係,換言之當景氣越來越好時,就會帶動產業用電的需求,因此GDP成長率仍是預估我國用電需求重要的指標。但近年來發現,歐美國家的電力消費與GDP成長率開始脫鉤,即是透過輔導產業轉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再生能源等方式,藉以坐收節能減碳綜效,讓GDP成長不斷爬升,但同時用電量卻還是保持平穩、甚至下降的趨勢。

二、外在氣候: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2018年均溫為攝氏24.2度,較台灣氣候平均值高出0.6度,為氣象紀錄上第5暖,由此可見地球暖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隨著平均氣溫逐年上升,導致商業部門空調、冷凍冷藏等耗能設備的用電量提高,其中又以夏季(6-8月)來臨時更加明顯。以商業服務業來說,冬、夏季用電落差約可高達6成。根據臺灣電力公司的估算,都市地區的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冷氣用電量將會增加6%。

三、服務模式轉變:隨著商業競爭程度越來越高,為吸引顧客來店消費,就會搭配使用更多的耗電設備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造成用電量難以降低。再者,由於新零售線上、線下整合,提高數位通訊設備使用,同時也提升冷鏈、倉儲物流需求。此外,隨著人口結構、生活模式與消費者行為改變,商業部門亦逐漸導入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輔助工具,以促進其服務效率,亦帶動相關科技設備用電量的需求。

經濟成長、外在氣候及服務模式轉變上述三大因素是導致商業部門電力需求起落最重要的原因。然而,近五年(2014-2018年)來商業電力消費年均成長率為0.35%,面臨用電逐年成長的壓力下,其實業者有很多聰明的策略及補助資源可以運用。

如透過汰換老舊耗電的照明、空調、冷凍與供熱設施,除能讓店面環境更加明亮、舒適,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門光顧,亦能節省下可觀的電費成本,達到開源又節流。其中去年經濟部商業司指導、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輔導的「竇爸餐飲」,把老舊的箱型冷氣更換為高效率節能冷氣機,並把二家分店全部更換為LED燈具後,每年約節省電費10萬元;「墊腳石圖書」經輔導後把店內照明設備全部改為LED節能燈具,二家分店一年可省下的電費高達60萬元。除此之外,還有搭配用電行為管理、檢查合適用電方案等,不用額外花費過多費用的方法,都能幫企業經營者進一步節省電費開銷。

依據商研院多年輔導民間業者的經驗,中小企業主經營「省到就是賺到」,在錙銖必較、追求微薄毛利率的經營環境下,降低成本更是首要之務,要知道「節能減碳」早已不再是口號,而是提高企業競爭力新的契機,商業服務業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新年度輔導資源即將釋出,企業主可透過本案進一步介接精省荷包。

#經濟 #成長 #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