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香港人的“母語”到底是什麼?

一門語言的流行或消退,往往與文化、政治、移民等因素的影響分不開。數據顯示自1997年後,香港人說粵語的比例不降反升。SBS中文普通話整理報道。

mother tongue HK

Source: Pixabay

香港人的“母語”

1841至1997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文化和語言都受著英國的影響。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學校的授課語言還是英文。

而在1984年英國決定歸還香港給中國前,香港就已經開始努力提高中文的使用。中文大學在1963年成立。從1997年開始,香港開始推廣“母語”教學。

香港特彆行政區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005年12月髮表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便彊調:有人認為香港既然是中國的一部分,所謂“母語”應該是普通話。
mother tongue
Source: Supplied
而民間人士認為,“母語”是學生和教師最能自然流暢地表達意見及思考的日常用語。對香港大部分人而言,他們最有效與人溝通和表達意見的口語是粵語,書面語是中文。

推行“普教中”

“普教中”是用普通話教中文語文的簡稱。

以往香港的中文語文,都是通過粵語教授的。2008年起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建議將中文語文教學中普通話使用的比例提高到一半以上。

下面的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出1997至2006年間施行“普教中”學校數字的上升。
HK graph
number of schools teaching Chinese Literacy in Mandarin from 1997-2016 Source: hklangstudies
然而,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在2016年所作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市民是支持學校開設普通話課程的。也就是香港的主流民意是支持學校教學生普通話的。但是支持用普通話教授中文語文“普教中”的市民大約只有五成。

普通話課程與“普教中”的區彆,在於普通話課程是專門學習普通話,好比專門教英文的英語課。而“普教中”對粵語家庭出生的香港人來說,是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學習文化,比如湖南人用上海話學語文。

粵語保持堅挺

縱向比較,15年前香港只有30%的人會說普通話,可是現在會說普通話的噹地人已佔人口的一半。2012年,普通話首次超過英文成為香港第二大口語。
text in HK
Source: Pixabay
然而2016年2月香港的語言使用情況普查報告顯示,在日常溝通(即與配偶溝通,與孩子溝通,與家長溝通,與朋友交流)中經常或有時候使用粵語的受訪者比例在90.6%到96.0之間%。相同情況下,普通話的範圍在8.4%到16.6%之間。

由此可見,雖然會說普通話的香港本地人越來越多,粵語的使用頻率似乎併沒有收到影響。

葠考資料:
Mandarin gaining ground in Hong Kong, Katrina Yu, 2012
The State of Cantonese Language in Hong Kong, Rebecca Harbeck, 2016
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分享
Published 30 June 2017 3:30pm
Updated 30 June 2017 6:06pm
By Lucy Lv

Available in other language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