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7 

副刊

【心靈補給站】空巢記

◎林念慈

 春暖花開時,正是燕子育雛的季節,看成鳥整天忙進忙出,只為了填飽黃口,而雛鳥張大了嘴、嗷嗷待哺的模樣,真是可愛極了。只是到了夏天,小燕子的「翅膀硬了」,總要飛向自己的一片天,徒留屋簷下空落落的窩巢,不免令人悵惘。

 人類把孩子離家獨立稱作「空巢期」,此時,父母往往也面臨著職涯與身心的動盪,生活需要重整,更需要注入新的力量。家父就屬於適應不良的典型,過去三十多年,他過著三班輪替、六親緣薄的日子,埋首於工作,很少抽空與孩子相處;退休之後,因為不習慣和家人對話,對於所謂的「婦孺瑣事」更是不感興趣,於是成為家中的「句點王」,父親在哪裡,尷尬就在哪裡。

 每位主角都有專屬的配件,比如父親有張神奇的搖椅,他可以在那張椅子孵坐一整天,盯著神龕上的香煙裊裊,似乎想看出什麼端倪來,然後搖著搖著就老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足足多了十幾歲。過去他熱衷於到市場大採購,更愛在各大漁港穿梭,挑一尾最大、最紅的石斑魚,指手畫腳的樣子,頗有海上龍王的氣勢,後來連這點熱情也消失無蹤。不用再打卡上班的他,依然把日曆與時鐘掛在床邊,但時間已然失去意義,時針與分針就此卡住,不再前進。

 同樣面對兒女離巢,母親選擇開創自己的生活。她將陽台打理成一座心靈花園,文心蘭、蝴蝶蘭、嘉得利亞蘭、曇花、沙漠玫瑰、鐵線蕨……高樓風大、排水不易,全靠母親搬上搬下,有時追著陽光,有時帶它們「避避風頭」,如今家裡每一季都有花開,鄰近新年,更是花繁葉茂。另一方面,母親也寄情於信仰,日日誦讀《心經》,雖是短短數語,卻如修剪枝葉一般,理出自己的輪廓;我假日返家,偶爾起早,總能看見母親坐在晨光中,虔敬地誦經,也宛如一尊觀音。

 我們姊弟倆都很關心父親的狀況,盡可能多回家陪伴,母親更是不遺餘力,甚至曾開墾一片小菜園,約父親共享「田園之樂」,這般用心,可謂「無情荒地有情天」;然而心有千千結的人,旁人很難為其解套,父親的心田已幾近乾涸,不知該如何引導、灌溉,才能為他重啟生機?

 前些日子,我們約父親去動物收容所參觀,他朝籠裡伸出蒼老的指尖,一對黑色的、不起眼的貓仔忽然前來磨蹭,還奶聲奶氣地叫著,那一大兩小,創世紀般的初接觸,彷彿是經典電影「E.T.外星人」重現;父親在籠子前躊躇許久,來來回回數次,才下定決心似地說:「如果要領養的話,這隻叫『美眉』,另一隻就叫牠『底迪』吧!」

 連名字都取好了,有潔癖的母親只能「忍痛」答應,而父親黯淡許久的眼睛,也一點、一點地亮了起來!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