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應設一年兩考 考評局宜及早籌謀

DSE應設一年兩考 考評局宜及早籌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9年中學文憑試(DSE)將在7月10日放榜,由於香港在實施新高中學制後,只剩一個公開考試,「一試定生死」的壓力很大,上述「審判日」難免令考生和家長日夜煎熬。對政府和考評局來說,適當地為考生減壓是應有之義。與此同時,當局的思考不應局限於香港一地,應該帶領社會開拓討論空間,想想如何把DSE與大灣區對接,善用本地考試對內地生的吸引力開拓財源,這樣才有利於香港教育產業的長遠發展。

對考生來說,DSE是對六年中學學習成果的大檢閱,考試成績將決定他們能否、或者考入哪家大學。對於無法考入大學的考生而言,重考是一個不妨一試的選項。根據考評局報告,2018年50,642名「日校考生」中,重考生(指曾在2015、2016或2017年出席文憑試的考生)僅有240人,佔比0.5%,但如果把統計範圍擴大至59,000名「全體考生」,重考生人數則有5,778人,佔比高達9.8%。

一年兩考 多給考生一次機會

每年總有考生因一時失手或準備不足,無法考入大學。在這種情況下,這批考生可能乾脆在一年後重考全部科目,或者以「combined cert」(合併兩年成績)的形式,一圓「大學夢」。問題是,現時「一年一考」的制度,迫使他們花上整整一年時間,複習相同的課程,情況並不理想。「01觀點」曾指出,港府大可仿效美國的SAT,在同一學年內為考生提供多於一次考試機會。具體而言,香港可考慮為四科主科設立「一年兩考」,這樣考生既可減少「一試定生死」的壓力,亦可大大省卻在第一次失手後,必須苦等一年才可再次應考的時間成本。

另一方面,我們留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的非本地考生近年有所增加,由2014年的45人,激增至2019年的402,升幅近八倍。這對於近年經常「呻窮」的考評局而言,可以是一個開拓財源的機遇。

外地生考DSE 助考評局「豬籠入水」

考評局除了舉辦DSE,還與多個組織合辦200多個國際專業考試。單在2015/16年度,參加各項國際及專業考試的總考生人數便多達294,000人;2016 /17年度的數字雖然有所下跌,但仍有277,000人應考。國際專業考試為考評局帶來不俗的收入,例如在2015/16 學年,局方便因而進帳9,845 萬元,可謂相當「和味」。外地考生來港應考,亦可帶動試場附近商場、食肆的生意,有助刺激本地經濟。

回到DSE本身,非本地考生目前雖只有區區數百,數字遠遠比不上國際專業考試,但隨著大灣區逐步融合,加上DSE的考核內容被指較內地高考容易,應考DSE的非本地生人數相信還有增長空間。只要港府適時作出規劃,除了可助考評局開源,還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考試場所的地位。

內地生同本地生爭學位?

一提及非本地生,很多人條件反射地想起「內地生」,認為他們會與本地生「爭學位」,這其實是個誤解。教育局去年曾經澄清,八大院校每年共有15,000個受資助學額,全數只供本地生入讀;至於非本地生,大學只能為他們開設受資助學額的20%,亦即3,000個學額,而且不論他們是否經大學聯招入讀本地大學,其學費均不受公帑資助。換言之,單從競逐學位而言,內地生和本地生並不存在競爭關係。

考評局有着「成為世界知名及信譽昭著的考試及評核服務機構」的抱負,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們必須提醒考評局,若不與時並進,便會被淘汰。對於面對壓力的考生,它應該考慮實行「一年兩考」,至於人數正在增長的非本地DSE考生,它應與港府合作,把握這個「生財」契機。

↓↓點擊下圖 逐一睇八大院校各課程競爭情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