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Lian Garden
展覽及其他活動 > 表演 > 「崑曲」簡介
 
「崑曲」簡介
     
         
 
        崑曲的源頭上可追溯自十四世紀時蘇州崑山腔,六百年來,崑曲在文人與表演藝術家的交互灌溉耕耘中,發展成為一門結合音樂、舞蹈、文學與戲劇的綜合表演藝術。從崑曲到崑劇,她繼承了古典文學、曲學研究的學術精華,再加上表演藝術家所累積的舞蹈、戲劇表演成就,因而成為一項歷史最悠久、藝術成就最高的傳統文化。 
        如同大部分的戲曲劇種一樣,「崑曲」之得名,來自於她所使用的地方聲腔—「崑山腔」。崑山位於現在的江蘇省境內,離蘇州不遠,而「崑山腔」原本只是地方上的小曲,經過明代文人魏良輔改良後,吸收了北曲與當時另外幾種地方聲腔如「弋陽腔」與「海鹽腔」的長處後,使崑腔「諧聲律」,唱來「清柔婉折」、「流麗悠遠」。魏良輔對崑山腔的改良還包括了加入笛、簫、笙、琵琶、三絃、提琴等樂器,逐漸成為文人家樂的主流。在魏良輔之後,崑山人梁辰魚撰寫了第一部由崑山腔演唱的劇本《浣紗記》,崑曲終於從說唱藝術裡踏上紅氍毹,並在明末四大聲腔中脫穎而出,成為文人家樂的主流,同時也成了江南一帶最受歡迎的戲劇表演形式。 
        崑劇中所使用的語言不同於一般的國語或是普通話,而是宋代時期,中原一代所慣用的語言—「中州韻」,舞台上的大部分演員都使用這種「韻白」,但是少數演員,尤其是丑角,也使用江南一代的地方方言,如蘇州話、揚州話,或是常熟方言。 
        崑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崑笛,其他的重要文場樂器有三弦、琵琶、笙、二胡等等,有時也用揚琴、古箏、大阮等樂器。武場樂器以鼓板為首,下手樂器包括小鑼、鐃鈸與大鑼,基本上與京劇相同,只是崑劇所使用的單皮鼓音色較低而沉穩,以搭配崑曲的優雅內斂氣質。 
        崑曲在文學上與「唐詩、宋詞、元曲」一脈相承,也因此崑劇的劇本格式,是以「曲牌」為創作單位。曲牌的概念同時包括了文學與音樂格式—在文學方面,曲牌一方面繼承了「詞牌」在句數、字數以及平仄等方面的格式要求,另一方面來說,它本身就具備了基本的音樂旋律,創作者必須填入適當的文字,再由曲師拍板定腔。長期的創作過程中,文人發展出一套很嚴格的「曲學」理論,每個創作者都必須仔細推敲文字,務必使文字的聲調之美和音樂的吟唱轉折密切配合。 
        由於崑劇的特殊養成背景,崑劇中的行當分類也與其他劇種稍有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當有二,一是飾演滿腹經綸的書生—「巾生」,一是飾演大家閨秀的千金小姐—「五旦」,也稱為「閨門旦」。其他的小生分行還包括了「官生」、「雉尾生」與「窮生」等,旦行有「正旦」、「貼旦」、「老旦」、「刺殺旦」等。老生與花臉和其他劇種大致差異不大,但是崑劇的丑角細分為「付」、「丑」兩門:「付」又稱二面,專演刁鑽陰沉、心機重的官吏,「丑」又稱三面或小花面,多半演單純善良的底層社會眾生。在表演上,一個崑劇演員的所有身段與舞蹈動作,不僅要顧及視覺上的美觀,還要能配合音樂旋律與節奏,還必需要能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氣質,如飾演文人者要有氣質,飾演猥瑣下流者不能黯淡無光—崑劇對表演者的唱唸作打要求非常高,也因此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 
        『崑山腔』從一個原始的地方聲腔發展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崑曲』。繼而,由清唱搬上舞臺,成為具有文學、戲劇結構,兼備歌、舞、樂高度融合的表演藝術─『崑劇』,流行於大江南北,對後起的京劇及許多地方戲劇的影響既深且廣,博得『百戲之師』的美譽!而知識份子的深度參與贊助,以及無數崑劇表演者所積澱的藝術果實,更成就了『崑劇』作為中華古典美學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走過六百年的蛻變與發展,崑劇歷經興盛、衰微、凋零與再生。本(廿一)世紀以來,可謂『崑劇』的文藝復興時期 。二○○一年五月,『崑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世界第一批十九項瀕於失傳的精神文化之首!這顯示崑劇不僅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更具有世界性文化資產的價值,值得全人類的肯定與保護! 
 
rel_article
list 推廣崑曲的願景
list 「蘭庭六記」崑曲折子戲介紹
list 蘭庭崑劇團
list 演出人員
list 製作團隊
list 講座
list 崑曲藝術講座內容
 
 
top_button
Nan Lian 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