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水上飄 - 速食海洋三省 、新英格蘭【在Saguegay搭巴士看紅葉】 - 第3頁
遊記

美加水上飄 - 速食海洋三省 、新英格蘭【在Saguegay搭巴士看紅葉】

27 42 7907
chankahon
舊 2019-05-21, 23:15
DAY 11 (18/10)
BOSTON

焦點:憲法號帆船護衞艦


城市非常偉大,光陰卻非常短暫。老生常談:搭郵輪在大都會過境總難圓滿。

訂行程到出發雖然只隔幾日,但老早已鎖定兩三個東北行程方案著手規劃。其中一個是波士頓到魁北克北向行程,波士頓作為母港自然時間充裕,所以釘選的景點充實又豐富。結果波士頓只是中途站,波瀾壯闊壓縮成八小時走馬看花,偏偏景點分布七零八落,取捨極度困難。

構思行程方面,波士頓這次獲得一貫大城市待遇,都是前一晚在巴港開船時臨急抱佛腳敲定:名城陸續有來,先忍痛放棄三間美術館;自由之路看來很累人,再砍一堆市內地標。剩下來憲法號、哈佛大學都是鐵膽,交通勉強能接上(真的非常勉強),之後有時間才隨緣吧。




迎接波士頓沒有鬆懈,七點起床實在超有紀律。房間旁的升降機直達船頭酒廊,反正自助餐同層,先來賞景不算繞路。



最後一頓自助早餐。花款再多,組合一成不變始終有吃膩的一日,之後都去主餐廳點餐等吃。



碼頭附近一片荒蕪,步行距離內有Harpoon Brewery & Beer Hall,也有這一排創意園區。刻意來這邊一間商店買單日交通票券,但搭了幾程巴士地鐵最終仍要虧本收場,不推薦使用。



進出郵輪碼頭的SL2號巴士班次甚密,Google地圖有實時報站,十分鐘到南站,換乘方便。巴士是有輪電車設計,一部分走隧道能避開擠塞,但接駁電纜要花點時間。



路過市中心,之後都沒緣分了。1930年落成的John W. McCormack Post Office and Courthouse,混合裝飾藝術與現代風格,頗有氣勢。



波士頓要紀念的人似乎很多。搜尋「bridge in Boston」,預設結果就是這條斜拉橋Leonard P. Zakim Bunker Hill Memorial Bridge。橋在2003年連同貫穿市區的隧道落成,橫越散步勝地查爾斯河。乘巴士去看憲法號經過Charlestown Bridge時能看到。



先來看望最期待的。1797年下水服役的憲法號是美國獨立後首批軍艦,在1812年戰爭多次戰勝船堅炮利的英國海軍,木結構的帆船因而獲得「Old Ironsides」的別號。憲法號十九世紀中改裝為非戰鬥用軍艦,1881年正式退役,後來在民間支援下保存下來,1931年恢復原貌並「重新服役」至今,期間多次大修,1997年曾靠自身動力航行。



憲法號是現存第四老仍能航行的船隻,現在停泊的是貨真價實的碼頭,並非船塢,所以需要常常維護。戰艦對上一次大修是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主要是更換船身的銅板;再對上一次大修是2007年至2010年。換言之,過去十年只有七年時間對外開放。



憲法號理論上仍在服役,進場需經安檢。參觀動線先經過紅磚建築內的博物館,除了惡補憲法號的歷史,也能認識船艦在波士頓建造時的景況,以及Charlestown前海軍船塢的歷史。



戰艦修舊如舊,下艙的樓梯沒有刻意遷就觀光客,行動不便基本上來不了。




甲板下第一層是火炮層,現時陳列的長短炮都是在上世紀複製的。大部分基層船員都睡在懸在天花的帆布吊床。



想當然船長的起居、工作空間也在火炮層的船頭,光線充沛。




再往下一層叫Berth,顧名思義就是起居空間,船頭是較高級船員的起居室與寢室,中間就是普通船員伙食用餐的地方。樓底更矮了,不過那時人們身高也是差一截。



甲板上的解說。艦上解說牌不多,海軍安排解說員在不同樓層解答疑問。



船員會邀請孩子報時敲鐘。╬ 去片→https://photos.app.goo.gl/kMCUwep7jy1hhYScA



憲法號頑抗前宗主國的軍艦,除了象徵美國軍力高超,也算是獨立初期積累國民意識的推手。想想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仍是進行式,但已經有呼聲要保存憲法號,那可非單純的保育意識。



從憲法號出發兩程巴士搭半小時,一個唔該來了哈佛。未進入校園核心,已感受到格格不入。自問不是寫論文求學問的料,從來沒有想像高攀長春藤學府,但到底還是有些自卑感作祟。





遊客不少,但學生更多。在哈佛除了參加導賞團,也有十所博物館或樹木園開放參觀,涉獵自然史、考古、科學技術。看來藝術博物館比較有意思。詳見:https://www.harvard.edu/on-campus/museums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原本是三間獨立的博物館,分別是專注西方平面藝術的Fogg Museum,收藏德語國家藝術的Busch-Reisinger Museum,以及亞洲工藝的Arthur M. Sackler Museum,後者座擁中國以外最大的古玉藏品。博物館在2014年啟用新館,把三館藏品歸一在三層展廳陳列,成人15美元,海內外學生一律免費。





一流的大學,除了得益於歷年有系統的收藏,也自然有一流的捐贈。博物館現時共有25萬件藏品,陳列的只是極小部分,展廳分類近似大都會博物館,慢慢看能花上兩小時。特展也有看頭,在2019年1月初結束的動物造型食具展覽,大都是歐美頂尖博物館的藏品,佐證哈佛名聲超然。




可是鐵腿行程哪來兩小時慢慢消磨?憲法號散漫了,哈佛只能疾走。深耕特展、亞洲工藝、油畫部門後,別的都走過當看完了,飛快又穿越校園,鑽到地底跑最後一個景點。



疾走仍不忘為波士頓地鐵留影。波士頓地鐵綠線市中心部分隧道1897年落成,原是路面電車一部分,後來編入地鐵網絡,是美國現存最古老的地鐵管道,全世界也只僅次於倫敦與布達佩斯。不過今天從哈佛到目的地只要搭紅線一路到底,沒福氣感受歷史了。



回到早上路過的南站,又要登船嚕。跟寶石號不同,這船有啟發性太多了。



是日壓軸:波士頓茶葉黨博物館。成人門票30美元,還限時體驗一小時,說實話不無糾結。但茶黨一來有大量「must-see」評論應援,二來博物館除了內容,說故事的形式有時更為大開眼界。這裡就真的是厲害了。

今時今日提到茶黨,不免聯想到美國保守勢力的動員。歷史上的茶黨,其實是指美國殖民時期對抗倫敦不公平徵稅的公民抗命:簡單來說,美國殖民地商人早年多從荷蘭走私茶葉,英國政府1773年年初通過新法讓東印度公司能以低價傾銷茶葉,勢斷美商財路。

東印度公司同年年底運到紐約、費城的茶葉都遭拒卸貨,唯獨波士頓總督沒阻止。民間反抗組織「自由之子」成員在1773年12月16日晚上喬裝成原住民,把整批342箱茶葉全都丟進海裡,倫敦封鎖波士頓港口及制裁麻省以作報復,最終兩年後在列星頓(Lexington)引發美國獨立戰爭。



一小時體驗由這間議事堂開始,眾人商議如何回應卸貨僵局,一部分有備而來的與會者衝出會場,一鼓作氣把茶葉從商船上丟下海。

參觀者都會獲分配角色,其中兩個需要志願者投入參與,別的人物只要吶喊助威,敷衍了事也成。小弟飾演英國出生的商人William Molineux,他雖然常以領導角色走在前線,但激進取向嚇怕同路人,而且在1774年10月突然因病過世,未能見證戰事開打,歷史上關於他的著墨很少。

另外每人會獲發羽毛一條來變裝印第安人,可以留為紀念。老實說若干年後雜物堆中如果還能找到這條毛,應該不會記得所為何事。



主持聲討大會的是七情上面的「Samuel Adams」,他後來簽署了《獨立宣言》並參與草擬美國首部憲法。史實上他當晚的確是主持數千人出席的大會,但沒證據顯示他曾主張倒茶葉落海,有說法指他其實更想留住會眾。反而是William Molineux在現場煽動倒茶嫌疑很大。



胡鬧一番之後,眾人就被引領到商船展開佔領行動。



重點是有幾個浮水茶葉箱讓大家從甲板拋落海(充滿殘念地是沒拍到),不過拋完又要拉上岸所以機會是有限的。然後可以自由參觀一下船艙。其實這英國貨船是一點歷史地位都沒有。



沒意思也繼續拍好了,因為接下來的室內展館是完全不准拍照的。也所以茶葉木箱的歷史真身,出色的佈展陳設,以至製作精緻的列星頓第一槍短片,統統都只能專心看。但也有好處,整個體驗準時一小時完成,登船前壓軸景點實乃明智計劃。



導賞的演藝人員也不簡單,唸對白已夠聲嘶力竭,還要管好這夥烏合之眾的秩序。話說這位女士在中評社2018年初的介紹中也有現身,經驗豐富可見一斑。介紹圖文並茂(包括拋下海的茶葉),值得延伸閱讀一下: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ndid=0&docid=104941371



終結最後一個port of call,打道回府。南站回碼頭車程只要十分鐘,茶黨五時散場之後立即趕路,最終還有十來分鐘走回碼頭大樓。




每次開船前必然有一夥船員船客聚在大堂上網。波士頓碼頭路由器又真的很給力,人在甲板上仍能吸收網絡精華。




回房間安頓了行裝,再上甲板還是未出發,應該是有個市內觀光團遲到了,大群人六時還在登船。日剛落,色調最有看頭,但氣溫也在急降中,甲板賞景人稀。




波士頓郵輪碼頭向海港伸出800米,寶石號泊位最接近碼頭大門,遠一點的泊位分別有頂級的Sliver Wind,以及港台船客都非常熟悉的Royal Princess。假如泊到老遠,要多預留徒步時間。



與吃得比你好的船客揮手是例行公事吧。不過對面甲板好像人都沒幾個。



對面船尾終於有幾丁友回禮了。Royal Princess與其他較近期設計的大型郵輪一樣,低層甲板不能走完一圈。高層甲板景觀更開揚,但在挪威、新英格蘭這些地方沒遮沒掩實在冷,船尾低層甲板還真的是很好久留拍照。



郵輪碼頭另一邊就是Conley貨櫃碼頭。再駛出一點就會與盧根國際機場擦身而過,繁星一樣的客機申連成拋物線,徐徐朝跑道降落。但拍出來一片漆黑就算了。





夜幕低垂,不其然拿著單反連珠爆發。過程很有趣,可是郵輪一直在動,所以長曝光總是沒希望的,成果不堪。



最後一次送別領航員。趁著流動數據仍在,也開始趕緊策劃紐約的岸上行程。



波士頓水短兵相接跑三個景點,吃飯都沒時間,肚子空空如也,水過鴨背觀光體驗卻未消化得來。於是前菜上演三重奏,豆子泥湯、炸蝦、蕃茄肉丸穩打穩紮。主菜是炒牛肉絲,味道不深刻;梳乎厘澎脹感低落,但吃下去不像梳乎厘不打緊,不錯吃就好。算喜出望外了。



今晚是匈牙利小提琴手Bernadett Nyári,專長流行曲風、節拍爽快、力量澎湃,嘉賓之中她最合胃口,第二晚登台看了兩個回合。非常可惜這次航海銀髮人數多,一部分人非常欣賞,但很多都受不起刺激,投訴音響太吵耳之類。個人社交網頁:facebook.com/bernadett.nyari.9



傍晚送到房間的巧克力。兩年前挪威因為一個投訴收穫了巧克力,這次沒有再寫信也收到。無事獻殷勤,當然有原因。留待最後一個航海日揭曉了。
感謝 2
chankahon
舊 2019-05-28, 00:46
DAY 12 (19/10)
SEA DAY 2



跟挪威一樣,離船前又整天航海。一連七日跑上跑落追逐收橋時間,再回歸度假模式當然大表歡迎。能花一天輕鬆打包埋單也是樂事,而且明早要夜香時間起床,今天宜早起早睡。



大概是七日密集登岸很累人,今天航海日晨早八點未到,主餐廳相當幽靜。

挪威郵輪這一系列船尾餐廳走華麗風,成本有限下大多都演繹成暴發戶式的半桶水金光俗氣,但Grand Pacific主打裝飾風格則恰到好處,燈具、壁畫、布藝都搭調好看。



又來試菜,這是是日精選菠菜鹹香餅。沒有糖漿加持的鹹香餅口感略乾,但能吃到一整片煙三文魚還想怎樣呢。吃得出乾果小麥放在乳酪上有一段時間了,已經合了體幾個小時等被吃吧?





吃飽就去晨運。銀髮們八點半都還擠在自助餐廳,甲板、酒廊、泳池空盪盪。無聊便回房間收拾行裝:兩年前貪過癮讓服務生提前收走行李,弄得一袋二袋好狼狽;這次完全自理隨時離船,甚麼標籤也不用拿,也可以一口氣打包行李。



十時再冒出來,四處都生氣勃勃,「Canvas By U!」油畫班再開動了,不過早鳥不多。上次報名時已得悉繪畫主題,棕櫚樹成品不算吸引。又話說,上星期那幅成品為打包製造極大阻力。



油畫班期間還有高級船員對談,算是郵輪必不可少的環節。行程期間各樣不快都有人問到,不過感覺就是雙方都沒有太投入。



講座完了,接著又有航海日指定動作:幾乎毫無功架可言的廚藝示範。婦人們動作快,這一回合搶不到壽司,但按照兩年前經驗,今天最終還會吃得到(不太新鮮就是了)。



美食誘惑以後,又來推銷大會。無論行走挪威還是越南,船上的行程推介會總是座無虛席,不過可能美加客源競爭劇烈,推銷預繳訂金的攻勢相當進取,幾乎隔日就收到「CruiseNext」溫馨提示(浪費好多樹木),昨天還送上巧克力甜點討好一番。

巧克力?COUNT ME IN!

這次「CruiseNext」是這樣玩的:每一筆US$250美元的訂金,適用於未來四年內六日以上行程的一間房間。如果預繳一筆訂金,會在船上即時回贈US$100,可以扣減服務費與其他船上消費。如預繳兩筆或以上,回贈金額就會漲到訂金金額的一半。

預繳了兩筆訂金(US$250 x 2),船上賬戶隨即收入US$250。簡而言之,要在四年內跟挪威郵輪出海一次才能收回成本,第二次才算淨賺。願意投資未來,到底因為歷史證明挪威郵輪無論經濟好壞淡季都總有些一人優惠,加上行程設計合理、餐飲未觸及忍無可忍的底線,要在2022年10月前多搭兩次應該是可以的。



簡單總結船上體驗。寶石號出廠年份與星星號相隔多年,但兩艘船除了船頂增設一個Haven「豪宅區」,把水療搬到船頭,佈局大致上同出一轍:主餐廳分兩邊,繞船一圈的低層長廊,真正有劇院氣派的演出空間,很old school也從不擁擠。



公共空間的氛圍與星星號分別不大。寶石號缺了天井與子彈升降機,但在頂層船頭保留了觀景酒廊,自助餐廳一路延伸到船尾,泳池也比星星號多一個。能躲在室內看風景很好,但想在船頭無遮無掩拍照卻不容易,因為酒廊樓上甲板玻璃圍欄比人更高,反觀星星號圍欄只到胸口,而且船頭頂層特設階梯式甲板,在挪威駛出峽灣時讓很多人都看得盡興。



要柴台的還有這個中庭。興趣班、常識比賽都搬到這裡辦,人聲鼎沸卻一位難求,天花走馬燈莫名奇妙地從早到晚都在跑深圳夜場花式,實在讓人不想久留。房間沒有自選影院,電影大多在中庭大電視上映,不時傳來《Pacific Rim》震耳欲聾的音效,很難輕鬆下來。個別酒廊歌手水準不堪,很多船客都明言要遠離中庭。




餐飲與公主郵輪水準有距離,但絕對是可接受,比MSC暴殄天物的悲劇好太多。亞洲菜色不時發揮失準,食後感常常落在「果然如此」與「印象模糊」之間。

航海日用膳時間充裕,但主餐廳午餐選擇總是不動如山,主菜依舊是羊腿肉、漢堡、炸魚,於是乾脆橫掃五個輕食前菜,卻忘了要求逐一上桌,意外地擺出了壯觀排場。

題外話:荷美郵輪為了減少廚餘,計劃向點第二道主菜的客人徵費,前菜甜點暫不設限。綜合四次經驗,被地雷前菜擊潰的機會相當低,瘋狂點前菜可能更感滿意。



又吃飽,兩點準時去玩「Deal or No Deal」。遊戲卡事隔兩年由US$20漲到US$25,被抽中上台可以開寶箱與「banker」對賭,其他參加者則跟著開箱結果配對手上遊戲卡,中一兩個能收穫小獎,再多就能回本。機會渺茫,但起碼不會越賭越大,當是娛樂消費記帳就好。



問題是這次東北之旅廣播極少。船長不介紹播報與航行資訊,娛樂節目也甚少揚聲宣傳,只有賣畫專員落力嗌咪。船頭酒廊自成一角,不會有路過船客興之所至就來玩大細,結果四次「Deal or No Deal」有兩次因為參加者人數不足而流會,不巧地小弟剛好就買了這兩次。省了錢,但兩度流會被回水感覺好倒霉。



「Deal or No Deal」出閘脫腳,Bingo就從來不愁寂寞,永遠有善長押注。壓軸賓果還搬到大劇院攪珠,人氣鼎盛。菁英郵輪新船不再玩Bingo,只能參加「Deal or No Deal」,成為郵輪常客一連串新不如舊的罪狀之一。



不過Bingo入閘破財破很大。最低消費US$39,US$49機會雙倍,US$69不單每次遊戲有九張號碼紙,還送一件完全不想讓人看到穿上身的賓果主題上衣。一次要看九組號碼好像有點累吧。




還好藝術品拍賣仍然一如既往玩法不變,繼續按常規坐到發香檳就可以散場。這次主力招呼美加船客,未再看到名家傑作。



楓糖手信再度大傾銷,最實惠的前幾日已經出清,留下一大堆減完還算小貴的楓糖漿、糖果,但多虧航海日下午實在有夠無聊,一呼百應輕鬆爆款。小弟幾日前買來的爆谷消耗接近尾聲了。



航海日的無聊可以用吃飯頻率來具體了解:8點、12點、18點、21點。中間路過自助餐吃一盤水果、青菜沙律這些都沒算進去。

告別晚餐回到亞洲餐廳,再點熊貓沙律與橙香牛肉,沙律少了蜜瓜多了罐頭荔枝,牛肉水汪汪。「Pot stickers」就是豬肉餃子,沒有黑醋若有所失;五香巧克力蛋糕喜出望外,巧克力濃郁、五香粉不搶風頭,造型與味道都是兩次挪威郵輪最高水平。值得只為巧克力蛋糕來吃亞洲餐廳。



歡樂今宵再會!壓軸音樂劇製作之後是走過場的全員告別式,也是唯一可以拍照的環節。中間的Cruise Director幕前工作不甚稱職,搞氣氛的本事相當一般,也沒有太多宣傳活動。



自助餐貫徹船隊慣例,每晚都有主題。通常晚餐都是坐著等吃,不過適逢亞洲之夜就宵添食一餐吧。而且明晚就要「食自己」,吃得盡情的日子最後倒數,就別管太多了,像燒豬這些明知吃下去會失望但不吃一份又會後悔的亞洲之夜台柱菜色,當然不放過。



又來了!兩次挪威郵輪都有在最後一晚供應壽司卷,演出人員與高級船員在告別式後,紛紛上來吃幾件。在美國吃日本料理,壽司卷算是最接近日本能吃到的味道了。雖然在於日本,這樣繽紛奇異的組合大概也是韓化、洋化的進口風味。



亞洲之夜之猜猜猜:泡菜要花時間醃製的,炊事員知道嗎?



印尼代表加多加多。生菜青草中間放幾片炸豆腐就變身完成了。換個名字鼓勵大家多吃草,其實又何樂而不為?



每晚零星在不同地點都有音樂演出,水準不一。這次航海日比例低,登岸日只集中火力八卦一下酒廊的定番節目,路邊輕音樂就沒有再刻意捧場。



最後給大家呈獻挪威電視定位台!翻新之後也仍是VHS畫面。波士頓紐約之間其實並不需要一整天航海,甚至有條件在Newport停留幾小時(2019年行程就是最佳示範),但假如東北長時間行程港口太密集,郵輪公司營收機會太少,船客也太累了。

離船日總是被迫早起,不過明早就特別需要早起。有如峽灣一樣重要的進港!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6-02, 18:19
DAY 13 (20/10) - Part 1
NEW YORK

焦點:看著曼克頓島拉近放大


Now you're in New York
These streets will make you feel brand new
Big lights will inspire you
Let's hear it for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多偉大的城市才值得被無數人所歌頌?紐約肯定是這把尺的盡頭(好啦也可以是巴黎)。

紐約很玄妙,飲食藝術文化豐富多姿,自然歷史與藝術博物館都是世界第一流,每一樣都是曠世瑰寶,但也許她實在出鏡太多,又或者香港都是滿街金融精英、異形高樓,大蘋果的魔力未能完全在小弟身上發揮作用,無所不在的壓迫氛圍與貧富懸殊更加是no thanks。

兩度來訪,靠近曼克頓的體驗都是別開生面。2014年的佔領季節,把握華航優惠機票經台北、阿拉斯加飛紐約(Google關鍵詞:「14K體驗華航三代商務位」)。在波音747的1A座位上,透過三扇在飛機最前端、跟著機身弧度內彎的窗口,在華燈之中發現了曼克頓。

現在馬上就要沿著大西洋遠洋輪把移民送到新大陸的航線,在海上再會曼克頓!





六時起床,裙拉褲甩衝上甲板舉起相機,郵輪正在穿越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zano-Narrows Bridge)。1964年落成、連接布魯克林和史坦頓島的吊橋是紐約港的門神,這裡開始就有風景好看。



過橋之後曼克頓的天際線就已經出現在船右,從海平線上遙遙再會紐約,莫名地有點浪漫。一柱擎天的世貿中心幾年前來的時候已經入伙,紐約地標之位現在坐穩了。



一樣船載百樣人,對進港有興趣的早鳥不算多。紐約進港前一天船員問答已有人查詢進港時間,所以規劃作息時間的確比較容易。回想挪威當年要四時起床看峽灣實在太悲情。



曼克頓輝煌耀目,但航海到紐約無論如何都要看到她才圓滿...



自由女神像!正名是「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就是自由啟蒙、照耀世人。矗立於紐約港當眼位置,神像是歡迎移民來到自由之邦的象徵。



第一次來紐約沒有登島,覺得刻意從曼克頓「逆流」出海去近觀自由神像,好像有點無聊。能夠在郵輪上,從外海到港內遠觀神像的體驗更符合設計原意,即使只看到夜景也很有意思。



並非所有紐約母港郵輪都能這樣在神像面前駛過:皇家加勒比在新澤西州Bayonne靠岸,未到神像面前已左轉泊碼頭;嘉年華、公主、荷美都泊在布魯克林,靠泊碼頭的航道也是偏離神像。挪威郵輪是曼克頓郵輪碼頭的大戶,駛出駛入的曼克頓風景最完整。





進入Hudson River,在曼克頓西岸北上,天色開始微亮,但很可惜又密雲。能延後一小時靠岸就更妙,畢竟郵輪一直在動夜色很難拍清楚夜景。



手機相機齊出動,船在動天漸亮,結果出來一堆照片曝光都不一致的。回來「聞相」比較之下,發現手機發揮得不錯。



面對復興的曼克頓下城區,新澤西這邊黯然失色是必然。這是Central Railroad of New Jersey Terminal,原本是Hudson River沿岸五個火車站之一,1967年停用,現為自由神像公園一部分。



背著西方的澤西市天色未盡明朗。這邊有多條鐵路直達曼克頓,酒店索價基本上與曼克頓看齊。



時值早上七時零三分,我們已經遠離下城區,世貿都錯過了,甲板上未算人來人往。也許早鳥們都聚到船頭去,但賴床看來也是另一原因。



遠離世貿之後,曼克頓西岸這邊已經沒有太多鏡頭焦點,群眾繼續爭取跟世貿遙遙合照,至於中城區的帝國大廈要用超長鏡頭捕捉,很自然就遭到冷落。



經過High Line步道所在的雀兒喜(Chelsea),記認地標是IAC Building與圍起大網的雀兒喜碼頭。緊接冒出商廈群,是建於地鐵車庫上蓋的Hudson Yard。



紐約樓價有名貴,但曼克頓其實有不少發展死角,只要規劃當局願意加一個地鐵站,爛地立馬變成黃金地。



七時過後才漸漸熱鬧起來,也有早鳥看夠返歸了。紐約港沒那麼大,由穿越大橋到與世貿擦身而過的一段黃金風景歷時只有40分鐘,加上母港靠岸通常都盡量提前,進港觀光的時間規劃預算必須寬鬆。



轉個彎就到,假如郵輪註明是「紐約」靠岸,有相當機會就是要來曼克頓88號或90號碼頭。不過不要提前散場,因為看清楚...



紐約其中一個最獨一無二的景點就在旁邊!



「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一站式收容了航空母艦、和諧式客機、企業號穿梭機與冷戰時期的潛艇USS Growler,甲板上還有洛歇A-12超音速偵察機等軍機,門票貴桑桑但樣樣貨真價實。




有長鏡頭,郵輪轉彎泊岸期間能拍到無畏號的多角度畫面,尤其是和諧式三角機翼的雄姿,不用航拍機也能輕鬆拍到。



在中央公園南邊一堆頂天立地商業大樓輝映下,郵輪靠岸構圖也相當可觀。近幾年新落成的牙籤樓比例失衡,造型怎樣修正都是醜,紐約的天際線越來越雜亂無章。



再對準碼頭一點,眼尖的話會留意到時報廣場一帶的建築。跟時報廣場的確是同一條橫街,可是地鐵站也真的幾乎要走到時報廣場,拖著行李還要搬上搬落真太慘了。



還有去完又去的洛克菲勒中心:孔雀開屏就是全國廣播公司的標誌。



美加水上飄在這個密雲蔽日、飢寒交迫的大清早飄完了。88號碼頭也是當年遠洋巨輪靠岸的地方,以曼克頓進港的浩瀚風光畫上句號。想想有幾多母港能有這樣的歷史感。



回顧水上飄,實話實說與挪威的震撼有相當距離,不過美加東北不靠一招打江山,期許讓人無言的大江大海並不現實,這一帶賣點是歷史、自然、人文、美食包羅萬有,人們來享受小鎮風情。當然價格相宜是一大賣點,特別是單向行程年年都要割價出清,物超所值。



八時許開始可以離船,大家也要交房了,行李要撤出房間。展開一星期黑暗早餐生涯前,還想優雅一次。主餐廳沒有是日精選,但水果、乳酪、班尼迪仍是一道一道接著上,不用慌忙。無上限吃蜜瓜的日子讓人懷念,可惜parfait的堅果依舊是軟軟的。



再會,寶石號。是真的會再會的。



曼克頓郵輪碼頭交通總比新澤西方便,起碼也在母艦名勝旁邊,附近不算荒蕪,有巴士直達時報廣場,但遠離地鐵站。巴士班次不算頻密,郵輪人群如潮湧,一部分人乾脆徒步到時報廣場附近的地鐵站,小弟通常是他們一員,不過這次住處轉車有點麻煩...



竟然叫Uber去了!把「第一次」獻給了紐約,扣除首乘優惠後著實便宜,周末早上車子也算多(說到底這是中城區),不過碼頭外交通繁忙,要走到一兩個街區外候車。由曼克頓碼頭去島內酒店路程不遠,打的、叫車一般都不會讓預算破表,步行距離內也有不少酒店選擇。



Uber之後就來airbnb,共享經濟成果連環享。獨立房間(共享衛浴)位於東哈林區,附近環境感覺粗糙,但根據個人體驗與網上一些治安分析,這一帶環境已大為改善,吃飯補給豐儉由人,搭車到中城區只消半小時,比幾年前住皇后區廉價酒店條件更好,但價錢便宜三成以上。



東哈林另一好處是隔天要從拉瓜迪亞機場搭夜機,行李暫留住處,當天觀光時間就能用盡。房源在2019年初下架,原因不明。

幾乎年年遠行,但也非經常找上airbnb,五年前在歐洲幾乎盡是民宿,但後來去西葡、美國、澳紐酒店都實惠方便。紐約酒店一如既往開價驚人,重投airbnb懷抱,一晚HK$500有找。



時值周六,最好趁墟去。Greenmarket位於中城邊緣的Union Square,每星期開放四日(8am-6pm),附近有名勝熨斗大廈。



十月下旬南瓜當道是常識吧?來到這個時候,平常百姓家門前都已佈置好萬聖節魔法陣。




農墟販賣食材為主,觀光客只能買走乳酪、麵包、蜜糖,也有試食活動。湊熱鬧不錯,補給充飢來錯地方了,午餐「淪落」到要去全食超市夾沙律。沙律不算天價貴,但這真不是野餐的時節。



沙律之外,還入鄉隨俗(?)點了路邊攤的一元熱狗。吃不飽人,不過沒有驚嚇已算物有所值。




慵懶的周末氣氛:Union Square旁邊有一間家樂氏(Kellogg's)品牌體驗店,可以按量點吃各種早餐穀物,消費多寡隨心所欲,一毛錢不花在裡面玩紙牌、無所事事也不會被趕走。然後在街角冒出一群滑板高手,不知道是不是甚麼活動。

花了很多篇幅講進港,今日核心行程還是下回分解,因為篇幅也是超長的...到底要飄到幾時?
此篇文章於 2019-06-07 00:44 被 chankahon 編輯。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6-09, 01:01
DAY 13 (20/10) - Part 2
NEW YORK

焦點:無畏號




午後,觀光行程終於展開。若隱若現原來又係寶石號,說過再會沒騙人。



登陸第一天就重回「舊地」再踩甲板,主要還是看在好天氣份上。「無畏號」門票索價33美元,但一站式滿足軍事航天迷的喜好,相對茶黨感覺還是十分物有所值。



先鑽到潛艇USS Growler裡去。上次參觀潛艇是八年前在三藩市,那是列入國家歷史名勝、二戰期間曾上陣的USS Pampanito;這次USS Growler則在1958年冷戰關鍵期間服役,六年後退役,主要是執行針對蘇聯的震懾性質巡航任務,未夠份量登上國家歷史名勝。



USS Growler承載戰略巡航飛彈獅子座一型(Regulus I),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可以攜帶核子武器的潛艇。當時潛艇派駐夏威夷珍珠港,據說一旦與蘇聯全面爆發核戰,美軍就會利用導彈摧毀蘇聯在太平洋一側的軍事基地。



第一代固然就是技術未成熟。獅子座一型無論在射程、準繩度、成本與操作方面都不甚理想,在1954年服役之後十年,美軍改為部署搭載北極星彈道導彈的新型潛艇,USS Growler隨即退役。看到導彈與進入機庫之前,其實是會穿越背景介紹的展板的,不過參觀者都總是高速掠過。



導彈監察系統就在船中間,但這不是控制台。



導彈是針對遠距離目標的主動攻勢,水底防衛就要有魚雷。船頭有四個魚雷發射管,這邊可收起的12個床位因為噪音較少、遠離人群,地位高人一等。



在另一邊展示的魚雷。



潛艇內部改動有限,參觀時不時都要小心翼翼穿過狹小的水密艙門。小孩、長者基本上都能應付,可是行動不便應該會在岸邊被截住了。





潛艇的操作核心:潛望鏡與主控制台(也是發動攻擊的大腦)、導航裝備、雷達與聲納裝置。機械、軍事迷大概流連忘返,不過參觀通道狹窄,後面有人來只能一直向前走。



普羅大眾能懂的大抵是吃拉睡。海軍執勤生活很兩極,航空母艦空間廣闊生活相對輕鬆,但潛艇就是臭氣薰天困獸鬥,飯堂也是起居室,完全沒有個人空間。



小小的廚房要滿足過百官兵的口腹之欲。貯藏簡單的馬鈴薯是澱粉質主要來源。





吃完不能不拉,但洗澡就不一定能洗。事關潛艇水源靠海水蒸餾,電池冷卻、烹調優先用水,長官們或許能用多一點水,低階船員則要多一點忍耐了。





長官的起居間、廁所都與小兵分開,當中只有指揮官享有獨立空間,較高階船員的床鋪與魚雷艙密度相若,看來還是好擠迫。



最後還有機房。USS Growler採用的柴油推進引擎,通用電氣設計時花了大量心血提速、減重,實地操作起來才發現裝置太單薄,經常要換零件,工程師與船員打趣說引擎「減重的成就超出了一百鎊」,促使潛艇早早退役。後來搭載核武的潛艇主要都是核動力。



USS Growler與獅子星一型飛彈在技術上並不被視為成功,但作為核武潛艇的起步點,無疑是為後來導彈與潛艇技術積累寶貴經驗,幾次太平洋震懾任務也總算是為防止擦槍走火出了一分綿力。反正「無畏號」門票包括在內,這個真是必看的。



潛艇與揮之不去的寶石號。



終於開始看「無畏號」。幾乎整艘航母都開放參觀,甲板底下的機庫可算是展示核心。



「無畏號」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8月16日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其後在韓戰、冷戰時期歷經改裝再重新服役。2018年是「無畏號」服役75周年,機庫有特別佈置。



二戰時期的「無畏號」深度參與多場太平洋海島戰役,曾分別遭日軍魚雷與自殺戰機重創,要回到三藩市大修。日皇公告投降後,「無畏號」隨即協助盟軍收復各地,之後在三藩市封存。



「無畏號」的戰績:被擊落的日軍戰機以太陽旗展示。日本右翼一定看不下去。



韓戰爆發後,「無畏號」在五十年代中期重新服役,當時噴射式戰機已成主力,航母除了加強負重結構,甲板也增添了斜角跑道,讓戰機能夠同時起降,增設的船側升降台可以在起降期間操作。六十年代再作輕微改動以後,「無畏號」在1974年終告退役。



相對潛艇,母艦生活更能吸引新人加入海軍。一如其他美國軍艦,「無畏號」在二次服役期間曾多次在兩個前英國殖民地補給,博物館也收藏了軍人們的手信...




在紐約找到五十年前的香港,到底是有些奇妙。太白海鮮舫在那個年代跟珍寶是競爭對手,《食神》裡氣派萬千的場景其實都在太白裡面。現在太白投閒置散,是活動、婚宴場地,不過命運比流落海外的海角皇宮幸福了。







機庫同場加映North American FJ-3 Fury、A-4B Skyhawk,以及主打親子趣味的互動展區。不是軍事迷,不然這裡已經要看很久。時間充裕的話,樓庫還有影片細述「無畏號」服役歷程。



航母位於前甲板底下的「Fo'c'sle」從機庫進入,也是繫繩拋錨操作的核心。



在機庫與甲板之間的樓層星羅棋布,沒有按圖索驥見路就走,從船頭到船尾穿越了許多船員起居空間,卻錯過了機師出發前聽任務講解的Gallery Deck。在意錯過母艦景點便有必要規劃路線,又雖然近年博物館的焦點都分散到和諧式與穿梭機了。



再上一層樓便是甲板。好像開了個缺口?



又錯過了每天例行兩次的船側升降台體驗!冷戰時期的新配置,起降時跑道能繼續運作。



甲板上曼克頓一端有更多軍用機。在地面看起來型格十足的洛歇A-12偵察機,是中央情報局在60年代展開的秘密計劃,目的是在蘇聯實行空中偵察任務。



偵察機1963年首飛,但那年頭技術總是趕不上科技飛躍:蘇聯的最新偵測系統已能攔截A-12,衛星技術亦足以替代空中偵察任務,最終少數偵察機1967年執行過一年任務後即全線退役,連同8架從未投入服務的飛機在加州棕櫚谷封存,直至90年代當局解密,全數飛機獲博物館接收。



美國F-16戰隼戰機由1978年服役以來已生產超過4600架,據說是西方國家產量最大的單一型號戰鬥機,於美國與超過25個國家服役,大戶包括以色列、土耳其、埃及、南韓與台灣。母艦上的展品曾參與1991年波斯灣戰爭,今天正在維護中。



幽靈與惡魔。F3H惡魔戰鬥機1956年服役,8年後隨即被1960年服役的F-4幽靈II戰機完全取代,退下火線。F3H是美國海軍首架性能上能與其他戰機匹敵的航母戰機,為F-4的成功奠下技術基礎。至於F-4在1981年停產前,共有超過5000架出廠,日本、南韓直到2018年仍在飛。



甲板中央是「無畏號」的艦島,是全艦的指揮核心,門外沒有隊伍但在裡面也始終要輪候。空間淺窄,裡面實行單向管制,中間有一堆人慢下來就走不了。







作為母艦的導航大腦,通訊器材、雷達這些設施都放在艦島,高級指揮官也在這裡作息。



母艦的中央控制台,也就是艦橋(navigation bridge),有退役軍人講解和安排拍照,也是排隊的吸引力所在之一。不過一路有「後浪」推前,這裡沒太多閒談的空間與時間。





對準曼克頓天際線的艦橋風景,也常製造參觀者瓶頸。除了母艦導航,從高處瞭望甲板全局的艦島也是戰機運作的指揮中心。




準備參觀「企業號」穿梭機之際,終於等到寶石號駛出紐約港,這可是唯一一次看著自己搭過的郵輪開走(如果是「在搭的郵輪」這簡直是驚世惡夢)。寶石號未來一星期載著另一批船客到訪新英格蘭港口,按照價格走勢看,這行程相當暢銷。




相對「無畏號」開放空間幾乎是無孔不入,「企業號」只得外圍參觀,展館一下子看完,但要用廣角鏡才能拍好照片。

2016年去了休斯頓太空中心,那邊最「有名」就是貴為太空任務的控制中樞,卻爭取不到一隻貨真價實的穿梭機。中心在2014年總算收到退役波音747穿梭機運輸機作為「安慰獎」,並將早年安置於佛羅里達州的高仿穿梭機「獨立號」架在747之上,兩隻飛機都開放內部參觀。從求知角度看,內外能看透又真是充實許多。



同場加映俄羅斯的聯盟TMA-6。太空艙曾經在2005年接載3名俄羅斯與美國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並於5個月後折返地球,是國際太空站第26位載人飛行。美國的穿梭機最終於2011年退役,俄羅斯的火箭與太空艙就繼續執行載人任務。



繼續遠去的寶石號。如果時間行程都配合,紐約出港、魁北克抵港也許是比較精彩,不過反方向行程九月下旬出發,大多港口都未踏進紅葉季節,港口組合也不若十月初的行程吸引。



最後來看看英航借出的和諧式客機,重門深鎖中。台灣博客十年前形容,當年拿著門票就可以登上機艙參觀。現在買了門票還要再另付20美元參加一個講明坐多過企的導賞團,理由是要保護飛機。採取參觀預約制不一定要收錢的,親。



玩到打烊,保安員都來提醒是時候滾出去了。日落時分,紐約今日行程要結束了沒有?還好時值周六,曼克頓這裡總有博物館加開夜場,篇幅考慮下又要分拆上市。一日拆三篇絕非一貫做法,不過紐約有兩日會大幅省略,所以接下來好快就會到芝加哥了。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6-15, 19:03
DAY 13 (20/10) - Part 3 and beyond
NEW YORK

焦點:藝術、藝術和藝術




再一次懶得徒步到地鐵站,在郵輪碼頭對面巴士站登車出發去下一個景點,途中發現CBS的早晨節目直播間。全國三大早晨節目中以CBS This Morning收視最低,節目一貫予人印象是嚴肅認真,不過主播身後佈景卻走嬉皮文青的磚牆風。終於見面了,原來真是紅磚屋。



腳骨力是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前往目的地不同的交通組合都要走路,那不如在中央公園散散步好了。無論是倫敦還是紐約,故地重遊都是逛公園最有感覺。



一番搜尋之後找上了Cooper Hewitt設計博物館,是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唯一的設計博物館。周六除了延長開放時間還讓參觀者自決入場費,慷慨地掏出10美元,但看來聽到別人付1美元、5美元也沒被人白眼回敬。好像太慷慨了吧。



博物館地下保留了大宅佈局,特別欣賞商店如何保留天花雕飾卻又彰顯明快線條。



博物館常設的Immersion Room,參觀者可以在房間中央的平板電腦選擇館藏圖案,也可以即場自行繪畫圖形,圖案便會自動形成牆紙一樣的重複花式投射在四周。其實沒有誰會在乎館藏圖案,大家都努力鑽研怎樣畫出重複又好看的款式。



Cooper Hewitt通常同時有數個專題展覽,參觀其時慶幸主要展覽都相當接地氣,其中一個是「TABLESCAPES:用餐的設計」工藝設計藏品主題展,印象最深刻是來自法國的古董鏡面餐桌。展覽已在2019年4月結束。

另一個是以感官知覺為主題的互動與創新技術展覽「THE SENSES:DESIGN BEYOND VISION」,在參觀之後一星期便收檔。很可惜,這個真的好想大力推介!



「THE SENSES」好玩得不像一場展覽,近百件展品幾乎都需要參觀者參與互動。以為這個羽毛噴泉基本上得個擺字,但如果不斷把羽毛都拾到風口中間,效果會壯觀許多。



說明是感官展覽,當然要親密接觸。眼看未為真,把頭塞到四個木球中間才能聽清楚音樂。




還有這個幽默感爆滿的vibrator。坐到牆邊椅子上,椅子轉換震動節奏頻率,投影文字就會「解釋」那是甚麼一回事。每一個說明都教人忍俊不禁,坐著坐著還會超級期待下一個笑點。



文字解說鉅細無遺繪形繪聲,但明明震動機關根本超級簡單。畫龍點晴的不是震動或者觸覺,而是先入為主的視像文字,與我們的經驗和想像力。



展覽當時已公開半年,部分展品已經身先士卒,提前收咧。「THE SENSES」的設計方針非常簡單易明兼marketable,有點妙想天開,但真的希望能搞世界巡迴。

如果是平日入場,網上購票可以節省兩美元,但也比較建議先查看當時的展覽是否有興趣。

住宿:東哈林區某airbnb,形容詞是「Great location and nice room」(雙人房、共用衛浴;HK$994.2/2晚)
這價錢住在曼克頓還能埋怨嗎?事實上也沒甚麼問題。一張床、一組床頭櫃、一張櫈、一部電視機,佈置整齊,電視能收看Chrome TV網絡直播、Netflix、Hulu,無線網絡速度還可。同層除了房東有另一固定住客,很喜歡在日間聽音樂,幸好休息時間懂自律。共用洗手間有打掃乾淨,但狀態一般,一堆放在浴缸的洗髮水、沐浴露不知是否給客人用。房間外就是廚房,雪櫃與部分用具可以用。退房後行李可以放單位內,這次也讓提早入住。

可惜是房源由2019年2月起已不再有評論公開,目前也不再有空房。



在住處附近買的烤肉炒飯,越吃越辣。房間外有用餐小桌,但還是寧願在房間裡坐在床上吃。





東哈林賣相不太討好,但附近鮮食超市消費親民,也有許多薄餅、炸雞快餐小店,上面的烤肉炒飯只要6美元,10美元以內肯定能吃飽,想省錢也不必煮飯,來體驗一下紐約基層生活吧。

DAY 13+1~13+2 (21~22/10)
NEW YORK


再下一城到芝加哥之前,紐約共逗留兩天半,絕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上次放棄了的大都會博物館,也快閃了布魯克林區與重遊世貿鐵路站。這部分熟口熟面之餘感想也欠奉,隨意放相算了。












世貿其中一座商廈有警鐘響起,消防接報到場,PATH車站與Westfield商場同一時間也警鐘長鳴,夾雜呼籲疏散的錄音廣播。多數人一於少理,遊客就不知如何是好。「狼來了」的教訓總是沒完沒了,或許疏散程序還是適宜由人手啟動吧?





其實2014年不應該放棄大都會博物館。博物館多年來免費入場,直到2018年初才開始向非紐約居民徵收25美金入場費。門票連續有效三日(與博物館規模成正比),並通行三間主館與分館,包括上圖的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

「修道院博物館」由富商洛克菲勒聘請建築師按照歐洲修道院形式興建,1930年代的建築混入來自歐洲的中世紀古董組件,室內空間則陳列西洋中世紀美術展覽品。中世紀感覺的空間光是散散步也相當愜意,不過這一帶治安比東哈林更惡名昭彰,來往中城區交通也略嫌不便。

但反正修道院是紐約最後一站,回到東哈林再出發到機場就剛剛好。

NEW YORKCHICAGO



吃了幾塊炸雞就出發了。從東哈林乘巴士到機場只要半小時,車上有USB充電相當驚喜。這兩三年到美國旅行,感覺到公營與私營的交通基建都有改善。



拉瓜迪亞作為美國體驗最差機場排行榜常客,也在大興土木重建客運大樓。



搭的是當下美國口碑最優的達美航空。曾幾何時美國大型航空公司都是水軍鬥水兵,大約在十年前達美開始奮發圖強,大刀闊斧提升硬件軟件,現在無論是準時度與服務水平,都公認比美航聯合高出一截。不過單計國內線,首屈一指的是吞併了美國維珍的阿拉斯加航空。





在拉瓜迪亞通過安檢後的候機空間很緊湊,餐廳兼任閒坐區,販賣外帶食物的便利店只有一間,12美元一盆藜麥青草還好吃得飽。只能寄望新大樓會開多一點快餐店。



達美與其他主流航空公司當年從破產保護「華麗轉身」秘訣之一,是在國內線奉行廉航政策。動用8,000哩數兌換單程機票到芝加哥,這部分價值約一百美元,在報到櫃檯還要再花錢買寄艙行李,兩個半小時航程只免費供應飲料小食,想吃飽貴客請自理。





第一次也恐怕是最後一次搭波音717。航班起飛略有延誤,飛越底特律之後,準時降落芝加哥奧黑爾機場。搭車一個多小時便到了住處,公交效率不賴,融合Google Map之內的即時報站系統也好用,特別是人生路不熟的時候。

交通:3-Day CTA Pass(US$20)
芝加哥的交通票券確實需要用心思量。CTA多款通票之中,只有一日(24小時)與三日(72小時)可用即棄紙票、適合遊客使用,後者只能在兩個機場車站購買。另外,由奧黑爾機場出發單程票價略高,不過差價已包含在通票之內。實際逗留芝加哥時間四個晚上,機場往住處先刷掉US$5的「CTA Single-Ride Ventra Ticket at O'Hare」,兩小時內可轉乘兩次巴士或鐵路;同時也買了三日票,翌日早上開始用,之後清早出機場時間就剛好。兩張票看起來一模一樣都是非接觸式感應票,使用時要區別清楚。



住宿:Chicago Getaway Hostel(雙人雙層床房、共用衛浴;US$182/4晚)
跟朋友提起要來芝加哥,話題離不開安全顧慮,畢竟芝加哥治安不靖早已被Twitter-in-Chief唱開去了。旅館位於林肯公園附近的Park West地段內街,無論是查找網絡資源還是實地考察,都會發現這是高尚住宅地段,走在街上感覺良好。




徒步距離內有迷你沃爾瑪、Trader Joe’s、Target,一大堆中價餐廳(當中還有「牛角」感覺好厲害),大可以衝刺購物到最後一分鐘,便利又高尚的地理條件在美國很難得。



更難得是Getaway Hostel平均45美元一晚,屬近十年出訪美國的第二住宿低價紀錄。房間雙層床可容納3人,書桌很實用,但如果有床頭櫃置物會方便點。望內園,間中會聽到鄰房高談闊論。共用淋浴間像體育館更衣室一樣分男女但無遮掩,這十幾年出外旅行甚少見。廚房空間闊落,但爐頭比例偏少;便利店一樣的雪櫃空間充裕,食材用旅館提供的透明膠盒標名存放。



驚人的價位提供「免費早餐」,款式一如所料地相當單調,只有咖啡、牛奶、Cheerios穀物與很快被拿光的原個水果。好在仲有沃爾瑪,一美元不用的小號蘋果批、乳酪補足早晨養分。適應了郵輪每朝取之不盡的排場,早上起碼要看到這個陣容才能讓人精神奕奕。

歷年最低價紀錄由拉斯維加斯歷史最悠久的酒店「Golden Gate Hotel」創下,2010年海嘯谷底價一晚只要24美元,那時候還要新裝修的。賭城還是近幾年才算有點生氣,不過金門酒店還是偶有50美元的優惠。畢竟人們去賭城不是想念舊懷古嘛。

芝加哥之行完全脫離水上飄體驗,初衷是想簡潔一點鋪陳景點,結果一動手還是鉅細無遺...寫完,似乎風城才是二十日的行程高點。而且這時候剛好秋葉也開始有起色了,錦上添花。
此篇文章於 2019-06-18 23:45 被 chankahon 編輯。
感謝 1
ivy15987
舊 2019-06-16, 04:04
照片拍得不錯
期待你其他地點的旅遊心得分享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6-18, 23:50
引用:
作者: ivy15987 (原文章)
照片拍得不錯
期待你其他地點的旅遊心得分享
謝謝~ 其實真的只有芝加哥了,不過三日都是完整版,個人覺得這部分陸上行雖然食住打回原形,但確實很滿足的
chankahon
舊 2019-06-22, 17:55
DAY 13+3 (23/10)
CHICAGO

焦點:如果動物園都不用錢該多好




芝加哥謀殺重案逆勢高企,是現世中人們聞之色變的葛咸城。也因為地理上自成一角,遠道而來不容易串連其他觀光名名勝。像這次明明是東岸水上飄,前來密歇根湖邊的風城,在行程路線圖上怎麼看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大概是善用零碎哩數的藉口吧。



在芝加哥東奔西走三日,對風城的印象卻是朝氣勃勃、底氣深厚。不要誤會,芝加哥罪惡率超高、貧富懸殊、社區雜亂不整都是鐵一般事實,只是作為遊客,名勝通常都遠離高風險社區,只要事前準備多一點就能避開危險,把注意力對準芝加哥值得羨慕的一面盡情享樂。

芝加哥大概沒有景點比上圖的林肯公園更輕鬆有趣:一流的動物園,一毛錢都不用付!



從旅館從步道能來林肯公園溫室(Lincoln Park Conservatory)在Google上收穫4.8超出眾評分,免費入場肯定是重要一環。但要注意,林肯公園內的停車收費相當咋舌,自駕遊可以在附近泊街。





溫室規模不大,是典型上世紀初以異國情意結為本建造的植物保育園,棕櫚樹都長成巨木參天了。形態各樣的熱帶植物都照料得宜,不難找到大量好拍又好坐的角落。



林肯公園動物園無料開放,恰巧天色大好,當作公園散步也風光明媚。最初也就是這樣想,反正免費動物園能花多少時間(相關字:香港動植物公園)。





應該是去太少認真經營的動物園。林肯公園看似面積有限,圈養的動物種類一點不少,連企鵝、大猩猩這些高成本的明星角色都不缺,非洲草原勢力也有特派代表,本來只打算看兩小時左右,結果吃完午飯還要多逛兩小時,完全失去一貫高效跑景點的意志。





不過林肯公園也不是野生動物園的規模,看著看著不禁疑惑許多住客都面對土地問題,要找個地方躲起來不難,但伸展空間並非每位住客都分到公平比例。玻璃圍牆後的黑熊不停來回踱步,是精力太多要發泄還是餵食時間到了?




每次到動物園,都會想一個傻問題:牠們快樂嗎?圈養動物有原則上的道德問題,今天在俄羅斯、日本與中國以外都很難再開一座新的動物園。林肯公園免費入場免除了牟利之嫌,而且看來有一大部分的動物都是拯救回來,或者是與其他動物園交換的成果。



與人互動最能看出動物的成長背景。鳥舍裡很多住客都已經不當人們是一回事,隨時隨地就會過馬路,被近距離盯著也悠然自得,比家中飼養的小鸚鵡還不怕人。



一堆侏獴栽進彩球,幾個工作人員也圍在附近觀察兼自娛,看來是新嘗試。動物園住客們食住無憂的生活需要一點刺激,未必談得上快樂,但起碼相對地身心健康。



玩具似乎打動不了赤狐鄰居。實在這個如日中天的時候,大多數動物都慣性倒頭大睡。



室外的本土猛禽園區大樹成蔭,要找出牠們得花點時間。美國國鳥白頭海鷹上世紀中期數目一度大減,但在限制使用農藥DDT之後數目顯著反彈,上世紀末已經脫離瀕危行列,現在大多數白頭海鷹集中於阿拉斯加與加拿大。



並非所有猛禽都能住在外面。美洲紅隼因為有長期傷患,無法回到野外生活,獲安置於兒童園區的小箱裡。根據動物園早年資料,紅隼住在這裡已經有3年半以上,可是執筆之時(2019年5月)動物清單上已不再包括美洲紅隼。時也命也的慨嘆。



由於棲息地遭破壞,波多黎各鸚鵡在70年代中野外數目一度減至13隻,期間展開人工繁殖野放計劃,林肯公園是最早參與計劃的美國本土動物園。現時圈養鸚鵡數目已接近500隻,但棲息地狀態不佳,野外仍不足100隻,經過近兩年風災數目再度銳減一半,依然是極度瀕危。




動物園也肩負研究使命。圈養動物習性缺乏學術研究價值,但測試本能、智商的實驗應該還是有其意義,特別是在美國這片科研樂土,動物們都有更多學術任務。



貼鄰公園的南池(South Pond)在2010年改建成現在的人工濕地模樣,據說本來是被閒置、污染的臭水坑。人工濕地在香港台灣都不少,作用不必多說,只是覺得在芝加哥這樣高度城市化、urban sprawl無邊無際的地方,人來人往的小濕地肯定有助吸引昆蟲,可是鳥兒不會多。



起碼拍照效果也不錯的。



離開動物園已是3時過後,往市中心途中Fourth Presbyterian Church外大樹掛滿紫色絲帶,原來十月是全國關注家庭暴力月。觀乎美加各地,似乎十月焦點總是落在乳癌關注月,到處都是一片粉紅,撞曬色。



去了芝加哥建築中心報名翌日的徒步導賞團,也竟然差不多日落了。也在這裡開始芝加哥的建築朝聖之旅...



...話說要來的這地方,在林肯公園已經頻頻現身...



...曾經是紐約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以獨特結構形式留名建築史,現在仍然顯得鶴立雞群...



來了位於John Hancock Center(約翰·漢考克中心)94樓的360 Chicago觀景台。通常覺得觀景台很無聊,但一來芝加哥天際線真的好看,二來高樓大廈是芝加哥的命根,高攀一下非常應該:世界第一座鋼架結構的「skyscaper」,正是在1885年立於芝加哥。John Hancock Center在超高樓結構上,也算是承傳了芝加哥建築界力求突破技術局限與天比高的「傳統」。



John Hancock Center於1969年落成,包圍外牆的X字鋼架像空心筒一樣負載承重,好處是能最大程度地騰空樓板空間,50年後仍然是超高樓結構模範。大樓下半部是寫字樓,上半則有700間公寓,最高樓層則是餐廳與觀景台,據說是最早的多用途超高樓。



筒型結構由結構工程師法兹勒汗(Fazlur Khan)開創,他所屬的建築師樓在1960年代中期起在芝加哥不同項目採用,John Hancock Center採用的是「桁架筒型結構」(trussed tube),以大剌剌的鋼架包覆高樓,雖然不是第一幢,但也比中銀大廈早了20年。



法兹勒汗歷年作品之中,最為遠近馳名的是Willis Tower(韋萊集團大廈),就是把9支筒型結構綑成一束。一度佔據世界最高建築稱號25年的Willis Tower前稱Sears Tower(西爾斯大廈),改名十年、連Sears百貨公司也快要被亞馬遜淹沒了,但大家都總是記得它叫Sears Tower。

話說John Hancock Center的名字也源自接手項目的John Hancock保險公司,公司在2005年被收購、2013年失去命名權,2018年2月正式要求撤掉名字,所以大廈正式名稱是「875 North Michigan Avenue」。十年都改不了口,8個月後當然沒人記得新名字。



紐約當今三大高樓觀景台中,洛克菲勒中心一直是首選,理由是遊客想看的是帝國大廈與新世貿中心。在芝加哥似乎Willis Tower的觀景台還是佔上風,360 Chicago日落時分也不太擠迫。




又看日落了。朝西的方位沒有高樓大廈,所以日落景觀單調一點,不過大家還是努力攝位留影,同時也感受到外牆交叉結構之弊。大樓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密歇根湖。



觀景台有這樣的「酒吧」,地元啤酒7.5美元、特調雞尾酒12-15美元,定價進取景觀卻面向林肯公園。不過汽水只要2.5美元,這個怎麼算都不貴。



想喝啤酒在外面買好了,花錢不如玩這個TILT。機關設於室外,起動時抓緊扶手,整個窗框就會向外傾斜45度,看到腳下的大廈幕牆應該是驚險感所在吧。玩一次要8美元,對於一閃即逝的體驗實在提不起興趣,綜合用家意見,最好有同行攝影師拍下經典時刻。





日落之後才是衝刺時刻:薄暮天色最能突出都會色調,不管是手機還是單反相機效果都有保證。





轉眼夜幕已低垂。



團團轉個多小時,來來去去風景差不多,總算功德圓滿了。當日並非公眾假期或周末,地面沒有排隊人龍,日落前十多分鐘上來就好。



登高賞景也非沒有盤算: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是日延長開放到晚上9時,博物館就在John Hancock Center腳下。適逢周二也是伊利諾伊州居民免費進場日,因為找續問題,職員也讓小弟享受免費福利。小弟固然感激不盡,但博物館展示空間不大,藏品選擇也非常偏鋒,平日15美元的建議門票費用說實話非常離地。




陸上行難得有食相分享:Cafecito 15美元一盤的古巴風味烤牛肉飯。類似的黑豆白飯組合在郵輪上吃過了,這味道對得住餐廳的高評分,性價比算很好。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6-29, 16:08
DAY 13+4 (24/10)
CHICAGO

焦點:Hamilton




遊園登高玩一整天,好像都沒有走進過最有芝加哥風情的真正市中心。架空地鐵並非芝加哥獨有,不過這一段穿越高樓之間的環迴線特別有感覺:終於來了葛咸城(錯焦點)!



傍晚時分真的來了遊車河。芝加哥地鐵一如紐約,以英文字母為地鐵線記名,一堆線路會跑進環迴線,不過必須看清楚乘車方向,搭錯車上上落落很惱人。

╬從車尾直視軌道、聽到車廂廣播的行車片:https://photos.app.goo.gl/YPfVR8ba2SRvq6rk7
╬從車側掃視高樓、橫過芝加哥河的行車片:https://photos.app.goo.gl/3rrPjZSQirTWVT5R6



無論搭地鐵還是沿芝加哥河散步,都逃不出芝加哥第一高樓的身影-不幸/有幸地,當下在市中心存在感最強的超高樓,是特朗普品牌的傑作。不過建築名城星光熠熠,光靠存在感未必能擠進建築界殿堂的Hall of Fame。



似曾相識的造型吧?相對西爾斯大廈與John Hancock的四平八穩,1963年落成的Marina City 公寓大樓則是圓渾嬌俏,落成時是世界最高住宅樓宇,同一座建築包含多層停車場與住宅的設計,使它成為多層建築的經典。概念前衛,但完全沒有直角的公寓間格應該不甚實用。



如何界定經典?放在芝加哥建築中心(Chicago Architecture Center)裡頭供奉也算數了吧?中心位於芝加哥河畔,才剛在2018年夏天開幕,展覽館以解決問題導向描述建築,當然也數數所謂芝加哥建築學派在結構與空間創造上的許多創舉。





說到「偉大名城」,一般人都會覺得紐約可能比芝加哥更相稱。可是談到建築,芝加哥地位更超然,起碼就有「芝加哥學派」之說,雖然當今已不再認真視之為一門風格,但名詞本身的存在已證明芝加哥出身的建築大師都能立足史冊之上。

以風城為據地的建築師樓至今仍是世界知名超高樓專家,內地與中東的專案接過不停。人在香港,高樓多得實在有點麻木,不過看到紐約新一輩高樓醜態百出,又有點理解「順眼」並不是必然的。香港個別發展商的高樓都是要人看到吐血的(尤其尖沙咀那兩座)。



中心面積不大,互動成分有限,光是參觀展覽有點悶氣。文青、左膠們也要當心芝加哥學派無論是理念與成品都是「商業味」濃厚,主旋律是向高空發展,最多是加點環保設施來滿足業界的低碳白金標準。如欲追求濟世為懷、改變未來、空間公義之類的建築哲學,這裡會失望。



人們通常都會報名參加導賞團,一票兩用就覺得展覽館是免費入場。開幕半年不到的地方,平日也能排出如此密麻麻、百花齊放的行程清單實在是了不起,刁鑽如「美食與建築」都有。



自然而然報了「A walk through times」的大包圍主題行程,個半小時快閃步行距離內由舊到新的高樓建築,內進參觀了現在是Hampton Inn酒店的Chicago Motor Club Building,焦點是大廳裡的裝飾風格燈具與兩層高的手繪全國公路地圖。



義工導遊的介紹相當豐富,由世界最早的鋼架建築講到蘋果店的新風格,轉眼已忘光光。展覽與導賞可以安排不同日子,事實上這次在前一日已經報名,翌日再來參觀展覽(因為想要的時間都滿了),第三日才參加導賞團。中心地點方便,加上買了72小時交通通票,來來回回也不浪費。



芝加哥精彩建築不止於玻璃幕牆摩天樓。跟紐約Cooper Hewitt在形式上是一個對照,芝加哥也有Driehaus Museum(德里豪斯博物館),不過前者是半公營機構有海量館藏,後者建基於私人收藏,建築本身更加燦爛奪目。看這個石材雕花鋪天蓋地的玄關,完全給震攝得說不出話來,奢華氣質絕非現代建築能重塑。



Driehaus Museum相對美加之旅其他博物館非常年輕:大屋由「動量交易策略之父」(根據維基說法)Richard Driehaus於2003年收購,2008年才完成保育工程重開成博物館。

大宅正名Nickerson House,早於1883年落成時已聲名大噪,1916年第二手業主的後人打算放售大宅,封塵三年後被一百名芝加哥好市民合資買下,轉贈當時只有六年歷史的美國外科學院,據信是芝加哥史上首宗保育事例。學院1965年遷出後出租物業,2003年才再轉手變成博物館。



大屋三層都開放參觀,地下起居室以古董傢具重現Gilded Age(鍍金時代)大戶人家模樣,厲害在還有一部分傢具是原裝的。大宅雖然一百年前已獲有心人呵護,但畢竟年代已久,留住任何能搬得動的東西也很難得。




參觀Driehaus Museum要懂得欣賞細節。雪茄室的黑綠色菊花紋瓷磚受日本文化影響,特別得我歡心,今時今日室內設計再努力抄襲也無法複製材質的精緻質感。看過很多古宅,這裡除了設計也一樣細緻、處處流露異國風情(航海時代他方總是神秘曼妙),也確實滲出一份男子氣慨。



以今天標準來說,材質也好像太吸光了,假如能夠住上一兩晚慢慢品嚐就好。不過現在20美元門票進場,怎樣慢走最多只能拖延一兩小時,幾多精緻也只能水過鴨背。入場門檻高,參觀人數保持有限,多數人似乎樂意再加5美元報名導賞團,可能覺得值回票價一點吧。



Drawing Room再往前走,盡頭抬頭是挑高的彩繪玻璃天花。歷經不同業主,這部分已非原貌,最初是屋主的私人美術展廳,第二手屋主加蓋彩繪玻璃與在牆邊造了書櫃,幸而風格大致協調。



Richard Driehaus花大錢除了替大宅回春,也順道展示他的個人收藏,當中以Louis Comfort Tiffany的彩繪玻璃、燈具藏品最為聞名。



讓人著迷的貝殼檯燈。他的名字叫Tiffany,這不是巧合,他正是Tiffany & Co.創辦人的兒子,不過成就的是玻璃與室內設計,事業發展與珠寶祖業大多時間都是分途而行。



不過再巧奪天工的工藝設計,放在如此極致裝潢之內都淪為陪襯。



二樓睡房騰空出來作為專題展廳,同時有三個展覽,當中紐約歷史學會主催的「Beauty's Legacy: Gilded Age Portraits in America」以及「Gilded Chicago: Portraits of an Era」都在9月初開始,今年1月落幕。人像,一向都是比較無感。

另一個展覽「Treasures from the White City: The Chicago World’s Fair of 1893」則仍是現在式,擺足一年。陳列的是世界博覽會的門票與面世產品,印象比較深刻不過還是沒有拍照。



二樓讓人拍照拍到幾乎不能自拔的是這間摩洛哥主題書房。




導覽形容西非線條與造型之中,其實也隱隱透露了剛強雄風。但乍看吊燈好像有點溫柔嬌俏?因為那又是業主珍藏的Louis Comfort Tiffany設計呢。大屋有50多年都是辦公室用途,加上曾經轉手,吊燈都沒辦法保留原本的。



少數留存至今的有這套日本製青銅容器與鳳凰造型燭台。博物館介紹這套明治時期的工藝品最早在1888年已在屋內陳列,不過細字則說源於1893年。無論如何都是極少數的原裝家品了。



Gilded Age是美國內戰之後急起直追、創造經濟奇蹟的時代,而芝加哥受惠於鐵路海運網絡擴展,與香港一樣,都是受惠於十九世紀末全球貿易擴張而平地一聲雷。但Nickerson House展現的不止於乘勢而起、白手興家而所能負擔的奢華,而是人們愛惜職人工藝、為公益目的投資未來的集體意志。沒有一百年前那一百人出錢出力保育大宅,恐怕看不到保存如此完整的私人府第。

保護歷史的公民意識根本一點也不前衛,只是我們有點落後。



N個星期之前,提過會在芝加哥看Hamilton。低估了芝加哥景點魅力,有點失策地安排了下午場,看完了Driehaus Museum只能在超市速食午餐,趕搭地鐵到劇院。



人算不如天算,地鐵*故.障.了*!

在月台期盼幸運之神眷顧失敗,不幸中的大幸是Driehaus Museum徒步到劇院也是20分鐘左右(以不顧儀態狂奔模式作準),可是到底還是遲到了,只能在開場後指定時段進場,錯過眾人介紹Hamilton出場的歌舞。



同樣的Hamilton,音樂劇在紐約一票難求,在芝加哥卻能在最後一兩星期撿到看不到台右演出的優惠席,不過晚場時段座位還是零零碎碎、視線更差。小弟看英語電影電視不用追字幕,但想聽清楚Hamilton的饒舌曲詞還是幾乎不能,只能說視效音效也很出色。

Hamilton的歌曲在串流音樂平台都能重溫,加上參考了一下維基百科,後來才慢慢搞懂講故事的鋪排。偉人故事都是有才華又有性格缺陷的才會講/唱得精彩。這劇相當堅持台詞都盡量唱出來,曲風多變技巧也難,完全能領略短短幾年已歸入傳世經典其實是很有道理。



紐約與芝加哥以外,在西岸三藩市也能找到Hamilton的分身。紐約演出看來會直到永遠,芝加哥在觀演當日人山人海,但其實自2016年開演以來人氣已呈滑落(正是要來風城看Hamilton的最佳理由),演出單位在2019年5月宣布芝加哥公演只到2020年1月5日。三藩市暫時售票也是截至同一日,不過估計還是會多演一會。



其實,芝加哥首尾兩日都奔走於博物館、景點之間,也許中間一日把下午黃金時間留給音樂劇也不是太差的計算。又而且,頂級名勝千禧公園就在旁邊呢。



儼如芝加哥標記的Cloud Gate,原來只有12年半歷史。千禧公園實在只有14年歷史,Cloud Gate由於技術難度高,公園開幕時還是一嚿鐵的模樣,再花了兩年才打磨成滑溜鏡面,可以見人。2300萬美元的造價想當年是宇宙級超支,但進入自拍神棍的年代,Cloud Gate所創造的效益卻是舉世公共雕塑之中難得的高。




遠方的芝加哥高樓天際線倒映在鋼豆上,猶如在The Loop的高密度中古建築之間開了一片藍天。相當神來之筆的構思,也跟芝加哥可觀的高樓建築相輝映。唯一就是遊人有點多。



千禧公園另一建築名物Jay Pritzker Pavilion。極致的Frank Gehry簽名樣式,唯一功能是露天演出單位有個永久瓦遮頭,不免讓人想起西岸有近百年歷史的Hollywood Bowl。埋單只要6000萬美元,作為一件加大碼公眾藝術品這個實在值回票價。




這裡是格蘭特公園音樂節的主場地,據說這是美國最後一個免費的古典音樂節。伊利諾州1800年代起已經有法例訂明公園屬免費開放,公園開幕第一年只有最前排座椅收費,後來發現人們都不在公園範圍泊車(在芝加哥的公園泊車都好貴),於是這一片草地都開始要收費,扭轉公園多年來音樂會大多免費的做法,曾經引起一陣討論。




與舞台上蓋襯到絕的是同樣出自Frank Gehry手筆的BP行人天橋,不過馬路對面的Maggie Daley Park逛逛就不錯,觀光價值不高,湖邊的城區也說不上有甚麼景點,徒步到Navy Pier也要接近半小時。買了交通周遊券,就算要去那不如原路折返搭載好了,又可以多走一次橋。



接近十月底,東岸與中西部的城市裡也開始掛上紅葉。超喜歡這種半綠半紅的變色途中。



在The Loop遊車河之後過河,欣賞一下河邊夜色。



芝加哥建築以向上爭高聞名,不過也有向橫發展的個別例子,例如商品市場(Merchandise Mart)大樓,在1930年開幕時已有400萬平方呎樓面,是當時全世界面積最大單一建築。以座落市中心的商業建築而言,這規模今天仍算是碩大無朋。



芝加哥其實也有點大阪的感覺。都以水路貿易致富,都是永遠的阿二。



寫遊記有一樣好處,就是玩完大半年還有新發現。鐘樓上大字標明「Britannia」,那時根本沒在意(其實正在懊惱吃的問題,所以一點也不專心於風景上),現在才發現大英百科全書早於1930年代已經把總部遷至芝加哥,目前辦公室位於Reid, Murdoch & Co. Building之內。

大英百科全書印刷版停刊也有7年,知識寶庫光環在互聯網世界持續褪色。維基百科使用上仍需要半信半疑,不過綜合幾個開放資源比對,還是會比訂閱一組百科全書方便吧。



前往晚餐目標期間搭錯車,就來到「芝加哥站」,所指的其實是Chicago Avenue。



折騰一番,多花大半小時才來到目的地:Fulton Market。



芝加哥美食固然多,但香港能吃到的真的不稀罕,於是又吃炸雞(根本由魁北克開始就想吃),非本地原產的Gus's World Famous Fried Chicken也不放過。17.5美元的開價非常進取,雖然出品也真的相當不賴,而且比附近餐廳都經濟實惠。



Gus's 在美國分布零碎,只有不足30間分店,芝加哥是唯一擁有兩間分店的城市,也該說明芝加哥百姓對這個田納西州炸雞寶號興趣不小。都是用Google搜尋來到這裡的,實力有一定保證,員工們也值得表揚:這一點在芝加哥壓軸一日就會解釋。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7-05, 23:34
DAY 13+5 (25/10) Part 1
CHICAGO

焦點:U-505


一連二十日的美加海陸燒錢避世之旅終於來到壓軸一日,行程排滿十小時含金量很高,一段小插曲卻使心情高低起伏。這段小插曲,其實也並非今日的事...



早起的鳥兒坐上了特快巴士,幾分鐘就去到芝加哥河畔,那剛好是九時零幾分啊,白領最愛的抵壘時間。因此搭客也像香港企到車頭,不過總算有些風光可看。



快車只是送到轉車站,還要搭大半小時巴士逆流南下到芝加哥南區。沿途的建築再次佐證芝加哥隨便一座建築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南芝加哥在治安上一貫聲名狼籍,的確觀察巴士乘客與林肯公園一帶的居民是有點不一樣,但畢竟沒有離開湖邊區域,感覺還是偏向中產,沒有當年誤闖費城北的詭異氣氛。



壓軸景點之一:自稱是世界最大科學館之一的科學工業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Industry)。MSI在大部分日子下午四時便打烊,安排早上參觀是必須的。是日不是假期,闖關時間未到十時,開門未滿半小時,無論是購票還是進場參觀初期仍顯得相當鬆動自如。



在進場前會看到美國高速火車代表「先鋒者微風號」。眾所周知美國鐵路已死,不過曾幾何時美國的鐵路技術相當先進,1934年投入服務的「先鋒者微風號」首次載客行走時曾創下每小時181公里的速度紀錄,營運至1960年(大概就是美國鐵路衰落之時)才變成博物館藏品,當博物館在1990年代開始收費,火車至今仍定時免費舉行導賞團,不過參觀時間有限這次要放棄了。

早前介紹了的建築徒步導賞,其實安排在壓軸日下午兩點啟程,計及交通時間,在博物館只能逗留三小時。只能從最精華的開始看:



又有潛艇,不過這是納粹德軍的U型潛艇,全球當今完整保留的U型潛艇只有四隻。納粹德軍在二戰初期派出大量U型潛艇,在大西岸兩岸擊沉盟國民用軍用船隻。這艘U-505在1942年2月服役,曾摧毀八艘船艦,但它的前11次任務都不盡一帆風順,例如當時德國徵用戰敗國工人維修艦隊,U-505被裝上去的零件曾因遭人為破壞而令任務中斷,也曾經有指揮官自殺。



U-505是在1944年6月4日進行第12次巡航任務時被抓個正著。潛艇當時在西非對出大西洋水域的部署被盟軍識破,美軍派出以航母瓜達康納爾號為首的攻擊艦隊追截,與潛艇相遇後美軍展開海空兩路攻擊,最終潛艇導航裝置遭擊中,潛艇浮出水面,指揮官宣布棄船。



指揮塔上的彈孔正是當次相遇留下的。軍用艦艇棄船理所當然要人為沉船,防止軍事機密泄露,不過棄船指令下得太快,潛艇未及完成進水已經全員撤退,除了一人陣亡都被美軍救起。潛艇隨後失控打轉,朝著美軍驅逐艦時一度開火攻擊,不過沒有打中。形勢明朗後,美軍冒險派人登船關掉引擎並鎖上攻擊裝置,也取走了船員用的文件。



其時盟軍已開始掌握較多德軍機密,正因為成功解密部署暗號才能追截到U-505,不過從艇上取得的器材、手冊都有助加快解密工作,拆解分析完整魚雷對設計防雷裝備作為更大。當時美軍封鎖潛艇被生擒的消息,並一直繫泊在百慕達基地,直到戰後才公開。潛艇戰後變成負累,美軍五十年代想將之銷毀,不過恰巧佔地大得過分的MSI想找一艘潛艇展出,造就了這件巨無霸藏品。



博物館1954年接收潛艇時內部零件已經遭拆清光,館方找上德國原裝供應商,結果意外地獲免費供應全艇裝置,理由是雖然潛艇落戶芝加哥的前因很可惜,但想到潛艇看來還有很長久的後來,為了給德國的軍用技術留名千古,這個錢他們都不想收。

故事講很多,大家都不免疑問1954年已經把內部復原妥當,怎麼照片來來去去都是看外圍?錢是一大原因(明明已付了22美元門票,進艇參觀還要另付18美元),而且時間寶貴,看到二戰歷史一部分,心裡給一個「嘩」就可以move beyond,後面還有好多科學科技常識要吸收。



如果不是潛艇來頭強大、政治正確,MSI最先應該介紹的展品一定是這一個。




雞蛋孵小雞!香港科學館曾幾何時讓人趨之若鶩、引頸以待的星級核心展品!終於又再看到了。香港的小雞們相信是禽流感爆發之後被撤,後來其他小動物都陸續退休了,現在好像小植物都沒了,地庫層一片死氣沉沉。香港的科學館無論換甚麼主題都是越搞越無趣。

香港本地農場每日供應過萬隻活雞,定期找些小雞來撐場沒技術問題,不過「小雞都去了哪」這樣的直率問題也許會很難誠實回答。



鄰居是基因改造小白鼠。主要講複製品一模一樣的基本常識,道德問題不好說便乾脆省掉。



展館多年來只有加建地庫(特別是潛艇那部分),可見光是原來的博覽會建築也是佔地超級大,按圖索驥也要時間,三小時不可能仔細看完,又或者難以參與任何付費體驗。這次策略是先確保潛艇有最充裕時間(花了接近一小時),再順路看個人有興趣的東西。



不論到哪一間科學館,交通廳都是必須的。西雅圖到芝加哥的巨型鐵路模型:容我坦白,兩年多前才去過漢堡微縮世界,然後隔個多月又去了日本琦玉縣鐵道博物館,欣賞這個模型真的無感。走進了一次德國的宇宙級屈機小人國,以後別的鐵道模型都會看不上眼。



遠看以為銀河鐵道999已駛進西方科學殿堂(好無知的開場白),其實是Empire State Express 999蒸汽火車頭,曾在1892年創下時速181公里的陸上速度紀錄,十年後才被打破。列車服務紐約市、Albany與水牛城之間,1893年全程耗時8小時40分鐘,是當時最快的定期鐵路服務。火車頭服役60年後才退役,可圈可點地,以紐約為基地的鐵路公司把心肝寶貝送去了芝加哥。



百多年後科技日新月異,Amtrek仍提供Empire Service,堅持車程不少於8小時,抵抗歷史洪流的毅力實在教人佩服。據說沿途沒風景好看,想看大瀑布直接搭飛機去水牛城好了。



交通館非常有存在感的還有聯合航空的波音727客機,1964年投入服務,1992年退役後隨即被送到聯合航空老家芝加哥展示。莫說眼前的小朋友,八十後小弟搭過DC-10,但對727都沒甚麼印象,大概是噪音太大,機型在啟德機場將近關門的年代已經不常見。



可以近距離欣賞噴射機噪音之最的飛機引擎。飛機是永遠都吸引人的,倫敦科學博物館陳列的波音747橫切面印象深刻,香港的DC-3雖然不能看清楚,但意義深遠。國泰兩部初代機失而復得的過程本身都相當值得回味。



作為科學館,MSI靜態展示也不少(例如是一堆莫名奇妙的馬戲團微縮模型),可是來到氣象廳這邊互動成分突然飆漲了:



相對以往見過的科學互動展品,芝加哥似乎都有本事(和地方)以倍數呈現。好像是模擬龍捲風的裝置貫穿兩層樓,參觀者可以調整由下而上十幾個出風位的風力,塑造不同形狀的漏斗雲。



定時可以走進裝置內體驗,但老實說不太明白那個互動的知識重點在哪裡。旁邊有一個模擬追風的大電視與互動遊戲,有聲有畫很有趣。



名叫「雪崩碟」的裝置盛載兩噸細沙與玻璃碎,牌面是「固體微粒聯合起來竟像液體氣體一樣流動」,但又是另一個悅目而沒有明確科學意涵的展品。查看資料,與龍捲風一樣都是由一位裝置藝術家授權的,所以大抵是引起興趣為重。

不過在這個STEM風行的年代,打開興趣第一步重要性不可輕視,況且這樣好玩好看的互動體驗大朋友小朋友都不會抗拒吧。



特斯拉線圈定時由職員操作,線圈掛超高音效一絕,但抬頭看有點累。攝入框的白色布幕中間是配置聚焦鏡的天窗,布幕底部置有稜鏡,參觀者動手調校鏡片角度,就可以把引進的光線折射成彩虹光束投射在布幕上。今天時陰時晴,效果不彰。



互動裝置基本上都好玩,印象較深是一個對照火勢與滅火花灑關係的實驗,讓人了解安裝與保養防火設備的重要。中午前後人開始多,互動展品想每一個都動手玩要有耐性排隊,大剌剌的追浪機正是熱門之一,可是趕著跑點根本沒玩到幾個。又或者應該一開門先來氣象廳這邊...



氣象廳上層是以「YOU! The Experience」包裝的健康科學廳,又是一個互動成分比較高的部門,人氣更旺盛,心臟健康、均衡飲食、醫療科學這些典型題材不缺席,最奧妙是讓參加者自創廣告,一窺廣告所應用的心理學概念。一如傳媒教育,行銷學問也是該普及的課題。



健康科學廳看來人山人海,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展品的互動都相對地花時間...



這一邊就總是有點鬆動。Body slices大抵是MSI最知名展品之一,兩位「無言老師」先後於1930及1940年因自然原因過世,遺體由大學解剖作教學用途後,1943年起就開始在博物館展出,都算是開國功臣了,數十年來與附近其他「無言老師」一起嚇壞無數孩子。小弟看這些從小無感。

話說前兩張照片那個器官大爆發也是「無言老師」啊。這年頭百姓想認識人體構造可以玩虛擬實境,可是醫科生今時今日仍需要捐贈遺體進行外科訓練,「無言老師」其實非常值得大家無比尊重。不過那個年代有沒有規定要徵詢當事人同意呢...



相對於「老師」們,MSI還有更加光怪迷離的展廳:昨日的美國大街。



大街概念一點也不陌生,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復古街做得滿有水準,不過老店如何歸類都只算是社會科學吧?與科技最沾上邊的應該是這間默片影院,一直播差利卓別靈的電影。



然後在謎團之上再有更多詭異....售票員小姐一副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彷彿藏著奪命陰謀。



路面電車也算工業吧,但幽暗裡回眸一笑老司機真是那門子的品味。



部分商店是人與物俱一比一還原,也有像這家Berghoff餐廳只放膠人、膠草,剩下來的用紙板畫像填充。餐廳尚且健在兼燈光通明,何苦要複製一個萬聖節版本?




博物館應該要每年都在這裡搞萬聖節籌款派對。早年科學博物館的確不完全講科學,只是博物館已經八十幾年,這裡也缺乏許多通訊、網絡話題,大街空間應該有更好的用途。

去完陰森美國大街之後,想掏出耳機卻遍尋不獲,回想起來才發現好像前一晚都沒見過它。一個五雷轟頂,這十幾小時去過好多好多地方!耳機不止貴重,幾年來還陪飛了許多地方,要找回來的想法一直懸在心頭,但接下來行程緊密不透風,現在唯有心不在焉地繼續把博物館跑完。



博物館另一古董展品是地底煤礦,錯過了。要另外付費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已經在布雷頓角去過了有真煤的假煤礦(原來已經接近兩星期前...)。



最後按圖索驥來了農業科技廳,這個真的不必要花時間。轉眼在博物館奔跑三小時,還是有不少展廳展品走漏眼,耐心品嚐最少下午兩點後才滿足。

壓軸日科學館篇幅超長,所以下半場會跟搭飛機同步上市。預告:搭飛機篇幅一點也不短:

So tonight get ready to fly
Cuz we’re gonna live it on up in the sky…
Fly away with me fly away with me, yeah
感謝 1
chankahon
舊 2019-07-14, 15:45
DAY 13+5 (25/10) Part 2
CHICAGO

焦點:American Gothic




預約了下午兩時的建築導賞(寫在前一日),準時個半小時結束,時間上終於「自由」了,但就更加感受到耳機失蹤的困擾。午後四點才去Subway填肚,也糾結還該不該繼續去下一個編排了的景點呢?畢竟也有點為時已晚。



總不能讓無可挽回的過去拖住後腿,丟失耳機更不能錯失行程,何況是20日美加水上飄+芝加哥延伸之旅的最後一個景點?Art Institue of Chicago門票25美元貴桑桑,不過是日八時收檔,看畫三個半小時其實也精力乾枯了,現在入場也不算太晚,購票時還是人頭湧湧。



對Art Institue of Chicago心存猶疑,是因為它與大都會基本上同屬藝術工藝大雜燴,以面積計在美國規模只僅次於大都會,不過這裡佈局較為分明,取捨導航容易一點,精華也較好吸收。亞洲展廳裡有安藤忠雄的柱陣(Ando Gallery),盡頭通常放日本屏風,但從Google結果可見,不同時間的圖片沒有一面屏風是一樣的。




Art Institue of Chicago有三十萬件藏品,藝壇地位堪比大都會、英國國家畫廊,當中印象派藏品被譽為法國以外最強大,印象派最知名畫家最少一人佔據一個展廳,莫奈的六幅稻草堆多得要放兩邊牆身,多數藝術館有一兩幅莫奈已如珠如寶,被莫奈的草堆與睡蓮重重包圍簡直讓人無言。



Georges Seurat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同樣魅力四射。這幅點彩畫法中的極品在1886年成畫,1924年已納入館藏,是畫家現在最知名的作品。不過公開展覽多年也許亦是知名的原因。



大師梵高、畢加索都不缺席,名家密集指數絕對是世界第一流,集郵心態大滿足。《老結他手》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典型作品,X光圖像顯示結他手底下藏著最少兩幅未完成畫作。《星期天下午》與《老結他手》都是博物館前信託人早於1920年收他的藏品,



同屬一個收藏系列、同樣一言難盡的是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At Moulin Rouge》,是這位藝術家少有的大幅畫作構圖與用色相當引人入勝,除了把自己畫進紅磨坊的紫醉金迷之內,右邊用色表達相當奇異的舞者,在作品展示初期曾被遮蓋。作者動機至今不明,但試想像幾乎只看到背影,作品的現場感差太遠。



印象派這一帶的展廳好像方格子一樣四通八達,身處其中完全喪失正常方向感,偏偏沒有拿紙質地圖又隨意亂走,大師的作品也因此被動地看了許多遍。穿梭迷宮期間不時驚覺原來這堆大作還沒看,來來回回,沒有刻意規劃還是會很自然地把每個房間看完。



Art Institue of Chicago分東西兩翼,印象派前後的經典都在正門附近的西翼(也就是舊翼),東翼雖然新潮偏鋒內容多一點,但是含金量最高的鎮館之寶也是在對面,不可不去。



莫奈世界各地有很多,《American Gothic》只此一幅。除非來自火星,否則沒可能沒看過被形容是美國五大文化視覺象徵、美國畫家Grant Wood筆下這對老嫩男女。

一如所有傳世經典,《American Gothic》畫中人表情巧妙,訊息量排山倒海,從1930年獲納為館藏時已有傳媒轉載。裡面的婦人其實是由畫家本人的妹妹飾演,長臉大叔是以畫家的牙醫為藍本,兩人在1940年曾經到博物館與油畫合照留念:



成名也有代價,各界對於《American Gothic》演繹五花八門,但無論以文化或個人關係角度切入,大多數人的直覺印象都會看出諷刺與黑色意味。有說妹妹對於她看起來好像嫩妻感覺不良,四處澄清她在畫中飾演女兒,其後作家本人「證實」說法屬實。不過那已經是作畫十年之後...

Grant Wood本身來自中西部但留法多年,作品看起來滑稽化、戲劇化中西部的文化圖騰,一度讓祖家輿論不高興,畫家隨後澄清作品想體現的是農民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大蕭條期間這樣的「洗底」工夫似乎有點奏效,後來亦有維權圖像以此畫作靈感。然而觀乎作家本人資歷與創作背景,無意識下把朝氣洋溢的構思畫成這樣符號複雜的結果還要拿去比賽,實在不太有說服力。



惡搞無數的《American Gothic》已成美國文化名物,眼見實物像跟見明星真人一樣「哦原來這麼小」(想說的是質感的確是十分細膩)。畫中的The Dibble House像愛德華王子島的Green Gables一樣成名早保育也早,今天可以去穿上戲服拿著道具扮演主角。不過屋子位於艾奧瓦州小鎮Eldon,串連行程有難度。



東翼也是美國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寶藏,例如是Charles Ray的《Boy》,天真的外表、成人的身高、挑釁的姿態,不過其他博物館亦有收藏。




博物館也有相當多工藝、傢具藏品,題材廣泛,所以最後還是覺得三個半小時不太夠用。



回望Art Institue of Chicago:建築與MSI一樣,都是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僅有遺物,不過Art Institue of Chicago早早已跟籌辦單位表明打算藉機擴建,所以地點與用料都有周詳考慮;MSI所處的Palace of Fine Arts本來安置了Field Museum,搬走了才再成立科學博物館。

Field Museum是自然科學館,與旁邊的Shedd Aquarium水族館應該是芝加哥參觀人次最多的兩大文化景點,基於個人興趣這次都放棄了。連續三日都算是日程豐富,芝加哥去4-5日應該都還能充實,藝術、科學博物館都是世界第一流,不要錯過。



一直壓在心頭的失蹤事件亦圓滿解決。很早己想到耳機最有可能遺留在炸雞店,Facebook訊息沒回音,重返案發現場是唯一出路。店員最初說有印象,經理一度找不著,不過還是完璧歸趙大團圓結局,又來吃一遍炸雞(帳單夾附薄酬)來報答誠實的店員。現在才想起應該要公開表揚。
chankahon
舊 2019-07-14, 15:48
DAY 13+6 (26/10)
CHICAGO ✈ SFO ✈ HONG KONG




睡眼惺忪地踏上歸途。香港航空的西岸航班大多中午出發,假如要從東岸起程,倒塔時間起床是無可避免,芝加哥已經算晚一點。搭巴士還只是早上5時半,也慶幸這邊有24小時巴士。




在California車站轉地鐵。直達奧黑爾機場的芝加哥地鐵藍線也是24小時服務,其中一段與州政府的Metra芝加哥通勤鐵路Union Pacific Northwest線路平行重疊,兩條線的Irving Park車站只是一路之隔,於是搭地鐵的乘客日夜都看到這句口號:「下次,搭火車。」



Google地圖街景補充:右邊就是藍線地鐵站。無論治安如何,芝加哥公共交通整體而言實在不賴,由市政府管理的地鐵搭客量全美國第三多,而由州政府管理的通勤鐵路是美國搭客量第四多的地區鐵路系統,早年的鐵路遺產貢獻良多。




阿拉斯加航空在奧克爾用的是Concourse L,鄰居是美航、Spirit、捷藍。七點前後想買杯咖啡都請預留時間,幸好早餐餡餅有預留,省下這些折騰。也其實,搭阿拉斯加航空是不用買咖啡的。



看來沒有動靜,幾分鐘後就馬上開始登機了。



接下來四小時的座駕:N623VA。看到機型、編號已知它曾有一段輝煌歷史...

Virgin America knows all the places you wanna be

是這樣的,維珍美國品牌2018年中已經早抖,執筆之時(2019年6月)甚至連塗裝都已消失於人世,全都變成青綠模樣(因為合併之後剩下來每一個維珍標誌都要給版權費所以行動好快)。不過,維珍美國的精神仍然未死清光。



還未踏入機艙,維珍的夜店風已經撲面而至。油漆可以換很快,又雖然新東家正在大刀闊斧抹掉維珍的艙內裝置,但畢竟裝潢不是一時三刻能拆清光,維珍的內涵還能飛到2019年年底。截至2019年6月下旬,全線機艙洗底工程已經做到一半。



迷幻燈光、厚厚的紫色真皮座椅,回味歷史要珍惜機會了。




維珍美國不是唯一配置個人電視的國內航空公司,但還是很吃香。阿拉斯加航空原來的飛機沒有椅背電視,維珍的電視也會淘汰掉(服務退化的悲哀),所以維珍的Red也未有過渡到新東家。介面、品牌暫時一切如舊,但重新裝潢過後所有椅背就只剩下電源供應,娛樂系統要用自己的平板、手機經WiFi收看,雖然會有平板電腦架,但起飛降落不能用了。



系統還是加入了阿拉斯加航空的企業傳訊短片,萬紅叢中一點綠。不過最懷念是這一條短片:


自從十多年前開始出現惡搞安全短片(達美好像是最早之一),仿傚的航空公司不計其數,但維珍美國在2013年推出的安全示範歌舞片始終是永恆經典,製作認真,歌詞曲調洗腦,2014年到東岸旅行已經常常九唔搭八地想起,可惜都沒有機會搭上。

短片2018年中隨著品牌一同退役,到2019年維珍美國的YouTube帳戶慘遭洗太平地,只剩三隻企鵝頭像,還好尚有有心人在網上另存拷貝,回家慢慢看個飽。



早早登機,準時後推。收購維珍之前的阿拉斯加航空已是優質服務全國總冠軍,相反Spirit Airlines則是臭名遠播的最下價廉航。兩間都搭過,Spirit的座椅單薄但兩小時機程並不難過,而且同行乘客行李限額可以共用,價格時間俱優就大可考慮。



在芝加哥是小眾的達美航空,用的是二號客運樓。芝加哥市政府2018年底落實機場客運大樓擴建時間表,2019年3月選中建築設計,整項工程預料要接近十年才能完成,當中建於1940年代的二號大樓將會讓路新的客運大樓。也順帶一提,阿拉斯加已在2019年3月搬到二號大樓。


奧黑爾機場其實不缺跑道。為了用9R起飛,繞過了所有國內線大樓才去到跑道尾,起飛片段無甚可觀,不過就可以看到即使已屆十月下旬,市郊樹林紅葉覆蓋範圍並不廣。




RED在13年前面世時一大創舉是吃喝不求人,點選了就會自動送上。以為合併了這玩意該也完蛋了,服務時段以外想問剛好路過的空服,還是被要求直接在螢幕上落柯打。咖啡飲料小食都不缺,作為西雅圖大戶機上指定咖啡當然也是星巴克,喝濾紙咖啡不用排隊買。


N623VA本尊應該是第二架被徹底洗掉維珍內涵的A320,在2019年2月煥然一新,短片中那一枚閃爍不停的安全帶燈號應該已成過去。機艙保養大致理想,事實上在A321neo上被拔走的座椅才安裝一兩年,一大堆座椅、新款觸控電視要找二手買家應該要花點時間。



飛越西部紅土地,喜歡自然地貌這一帶絕不可錯過。初秋時分僅餘積雪一小片的是猶他州Mt Nebo,在鹽湖城以南,2016年串燒國家公園也有開車經過附近。其實是看到飛行地圖發現飛越故地,才刻意拍張照,不過國家公園大都位於飛機另一邊。




再朝三藩市飛一小時,飛越Mono Lake(莫諾湖)與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內的山脈,攝進鏡頭的包括Mount Conness(康內斯山)、Ragged Peak(右下角),但美熹德河(Merced River)河谷又落在飛機另一邊。好想去優勝美地,但觀乎十月積雪狀況,春夏時分風光會好一點。




飛過Fremont就降落三藩市國際機場。有一點殘念:2010年與今次兩度在三藩市機場日間降落,方位風景都是一模一樣的。



埋位了。2018年10月眼前一堆A320主旋律仍是維珍紅旗,今天已經變成藍海。




二號客運樓天花一大把紫紅掛網裝置宣示的仍是維珍主權。阿拉斯加航空長年被視為全國第一,不過光環近幾年已被達美蓋過,多項硬指標表現超越阿拉斯加。當阿拉斯加把原本有的電視都拆走,達美堅持椅背電視是新飛機標準配置,連區域級的A220都一視同仁,體現甚麼是不進則退。

美國2018年最準時航空公司三甲,達美與阿拉斯加航空都有份,不無意外地廉價之王Spirit也是其中一員。可見美航、聯合除了哩數之外真的近乎一無是處。



從恐龍骨造型垂吊裝置到港航閘口花了一個小時。行李由芝加哥直掛香港,站樓與站樓之間先搭無人駕駛列車,之後拿著芝加哥發出的登機證輪候國際出發安檢,排到最前才被要求到櫃檯重印登機證,不過時間也夠趕了,所以可以直接插隊安檢。



中午是亞洲航班密集出發時段。說來,聯合航空2019年10月將會加開每日第二班往來香港、三藩市之間的航班,早晚各一時間靚靚,同時港航會由每星期四班削減至三班。灣區商務需求強勁,靠價格取勝、聯盟網絡薄弱的港航似乎只能賠錢捱打,每星期三班不如罷了。




天氣大好下的起飛,也目擊了灣區名物霧海由大西洋掩至的情景,剛好在金門橋前停下來。還真是由上至下看到實物才能理解這個現象。





大城市機場的起降風景之中,三藩市也算比較有看頭。澳洲悉尼也是難忘,香港有感情因素所以很難比較,不過西貢岩岩巉巉的海岸線、大帽山大東山的立體風光也都百看不厭。






港航與國泰都各有支持者,座椅、餐膳實屬水準之上,不過娛樂系統內容2018年10月似乎已顯得十分單薄,還好有直播新聞頻道,不過盛傳海航要收回A350,這些好日子恐怕無多了。港航財務問題在於變了海航提款機,經營手法縱有不足也未必是主要病因。



時空一轉,已經是10月27日下午。三日前啟用的「That big bridge」,在美國被問了一兩次,之後來回走了一遍。真的一如內地旅客形容,還不是隧道一條?基本上只有這個出口與香港口岸之間是有東西可看的,而且由香港島出發,渡輪仍然有時間優勢。



在香港巧遇還是那副老模樣的漢莎A380。

挪威水上飄當年正是搭漢莎A380在法蘭克福轉機,感觸良多。比較兩次獨行水上飄,挪威勝在船開到哪裡都有無與倫比好風光,港口都比較遠離主流旅客,但陸上行程就比較失色,而且沒太多歷史、藝術養分;美加水上、陸上行程時間與營養都比較均衡,海洋三省、新英格蘭港口各方面都沒有一樣驚為天人,不過加起來還是充實享受,至於芝加哥、蒙特利爾作為一流名城觀光內涵名符其實,20天下來的整體圓滿感很不錯。

如果能自駕,來美加還是最推薦西部內陸的國家公園,地貌、人文都是獨一無二,郵輪則還是阿拉斯加最精彩。但如果想搭郵輪又希望吃喝人文各方面都有一定水準,東北紅葉水上飄應該是你杯茶了,而且加拿大、美國東岸都有很多含金量超高的延伸行程選擇,無論是九日快閃假期,還是三星期歎慢板,都能讓人滿足而歸。

再一次感謝支持,希望不久將來還能去值得寫的水上飄!
chankahon
舊 2019-08-17, 01:14
遊記收工一個月之後再出帖,因為新英格蘭郵輪季進入高潮,減價火力終於全開。雙人佔房的優惠其實一直都有(新英格蘭價格從來不算堅挺),但相比去年提前一個多月開始推出單人優惠,今年新英格蘭減價時機比較正常,8月31日出發的航次開始明顯跌價,9月中航次也總算開始減價了。



這是E字頭網上旅遊代理的雙人佔房價目,最低價全都是挪威郵輪。

NCL的航線、時間安排其實非常吸引,尤其今年特別多只有一個航海日的長行程,朝八晚五靠岸還能(幾乎)用盡日照時間,而且新英格蘭郵輪碼頭都方便徒步觀光,鐵腿指數極高,適合作為陸上觀光的替代方式。錢省下來了不妨在岸上吃好一點。



8月31日出發的典型單向長行程,內艙房雙人價目US$399、單人價目US$599(與去年價格幾乎一致),另加$285稅費及US$165小費,換言之單人登船消費門檻是US$1049。挪威郵輪售票沒有地域限制,可以直接透過美國代理訂位,不過香港的旅行社也可能有推廣。

此時出發,紅葉固然未有,但天氣怡人青蔥一片也好。紐約出發、魁北克離船,9月中加拿大內陸地區或許有紅葉苗頭,不過真正想看到紅葉還是像小弟去年一樣10月出發較有保證。行程方面,紐約下午出港風景有保證,翌日即抵Newport減省了一個航海日,波士頓10am-7:30pm是最無可挑剔的岸上觀光時間。與小弟行程比較缺了一點不可惜的聖約翰,La Baie則有異常充裕的8.5小時(沒有紅葉真的不敢推薦甚麼景點)。另外由於魁北克是尾站,肯定不會有安全演習擾亂行程的問題,但在紐約登船,難免吃掉了大半天黃金觀光時間,在於這個住宿破頂貴、分秒必爭的地方略有可惜。

距離新英格蘭郵輪季尾只剩不足兩個月時間,如果時間合適,就要把握機會了。關於郵輪還有一點可以考慮,就是如果近日感染網絡資訊恐懼症,搭郵輪的確有與世隔絕的選擇,特別是內艙房肯定收不到流動數據。不過如果一年前港珠澳大橋啟用也能做話匣子,除非死口不說I am from Hong Kong,恐怕也是無處可避了。


主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