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卷

(網絡流行詞)

鎖定
內卷,網絡流行語,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 [3]  。經網絡流傳,很多高等學校學生用其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 [6]  。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2] 
據2021年8月25日百度指數數據分析平台顯示,“內卷”的整體日均搜索指數值為16999、移動日均搜索指數值為14886、最高峯值為88726(2021年5月31日) [8] 
中文名
內卷
外文名
involution
含    義
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
拼    音
nèi juǎn
屬    性
學術用語、網絡流行語
語    法
主語、謂語、賓語
詞    性
名詞、動詞

內卷詞語來源

“內卷”本是一個學術名詞,在學術文獻中常用作“內卷化”。經濟學家韋森認為,“內卷”這個概念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最早使用的。使內卷化概念得到發展的是兩位人類學家,一位是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羅維奇·戈登威澤,他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稱為“內卷化” [3] 
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他在印度尼西亞調查時發現,爪哇島資本缺乏、土地數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礙等,無法將農業向外擴展,致使增加的勞動力不斷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產中,農業內部變得更精細、更復雜,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格爾茨用“農業內卷化”來概括這一過程 [4] 
“內卷化”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關注,是由於黃宗智在著作《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和《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分析過去幾個世紀中國農村狀況時,借用了人類學家的“農業內卷化”概念。他用“農業內卷化”概念來説明勞動密集化帶來單個勞動日報酬遞減,表現為沒有發展的增長,“內卷的要旨在於單位土地上勞動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單位勞動的邊際報酬減少,近世以來還存在着‘過密型商品化’” [3] 
總的來看,以往學術界對於“內卷”的討論基本上是在制度、文化層面進行的。從制度變遷角度看,變遷被概括為演化、革命和內卷三種典型形態:演化是指一種連續性的、增進性的、發散性的或沿革式的社會變遷;革命是一種間斷性的、突發式的或者説劇烈的社會制度的改變與更替,是從一種社會制度跳躍式地改變為另一種社會制度;而內卷則是一個社會體系或一種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在同一個層面上內卷、內纏、自我維繫和自我複製。與演化相比,內卷表現為自我重複而沒有增進。如果用登山來比喻,演化就像是走盤山路,螺旋上升,不斷縮短與山頂的距離;而內卷則是在山腳下或半山腰不斷循環,永遠無法登頂 [3] 
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2] 
內卷 內卷

內卷流行背景

“邊騎車邊用電腦” “邊騎車邊用電腦”
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牀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內卷”流行開來,高校學生用它指非理性內部競爭 [1]  。這些圖片最早在清華北大的學霸之間流傳。之後,“邊騎車邊看電腦”的“清華卷王”等熱門詞語登上熱搜,相關的表情包也出現在了不少大學生的社交軟件中 [6] 
一篇叫作《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的爆款網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文章作者大談特談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內卷現狀,充滿憂慮下此論斷:“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正面臨普遍的困境: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真不是現在的孩子矯情,也不怪他們競爭意識發育太早,“培訓班鄙視鏈”“學區房排位賽”之類的教育軍備競賽萬眾參與,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內卷” [12] 
內卷後來擴散到了高校大學生、上班族等羣體,逐步演化成為網絡熱門詞彙,被用來吐槽當前社會競爭壓力過大的現狀,也催生出了各類圍繞“內卷”展開的短文漫畫或短視頻等傳播產品 [13] 

內卷詞語應用

引用示例
其實,縱使八方媒體向你傳播內卷的焦慮,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笑一笑就讓它“卷”過去吧。像是曾經被我們玩壞的熱詞“女權”“抑鬱”“PUA”等,被過度消費後,只剩下標籤化、情緒化、妖魔化的一地雞毛。就個人來説,如果敢於乘風破浪做出改變,那麼就大膽放手去闖;如果安於現狀,就在舒適圈裏“清醒地摸魚”,並不是每個人都得長成整齊劃一的人生贏家模樣 [12] (《河南日報》2020年9月24日)
我們過於專注將所有人生意義的來源放在了具體的事物上,寄託在現實的世界中,內卷就悄無聲息席捲了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精神上的焦慮 [11] (中國青年網2021年5月21日)
職場人都感覺到:現在的就業環境變了。2021年年初,人社部進一步發佈18個新職業。相關統計顯示,2019年~2021年,人社部發布4批56個技能人員新職業。許多年輕人開始告別“996”,擺脱職場“內卷”,從互聯網大廠等原來的主流就業平台轉向新職業 [5] (《中國企業家》2021年8月13日)
明星、資本和平台各取所需,各有所獲,明星名氣大了,資本市場估值高了,平台流量升了,一個個賺得盆滿缽滿,唯獨粉絲成了“冤大頭”。這種流量至上的玩法獲利高、見效快,但實際上只是資本在搞流量的“大水漫灌”,催生的只是泡沫,製造的是虛假繁榮。而且,當同質化明星的流量被瓜分完畢,無法通過異質化內容和作品帶來粉絲增量,粉絲間的“內卷”現象就必然產生,匪夷所思的“倒牛奶”式亂象就難以避免 [7] (央視網2021年8月22日)
內卷含義 內卷含義

內卷衍生詞語

社會化內卷,網絡流行語,是指當‌‌‌‌‌‌‌‌某一種社會資源有限,但爭奪它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每個人得到的都越來越少,卻付出的越來越多,活的越來越累 [9] 
外卷,網絡流行語,本‌‌‌‌‌‌‌‌‌‌‌‌指通過向外拓展新的資源的方式進行競爭,現在可以指大家互相拉着一起停止內卷 [10] 
除此之外還有“卷王”“捲起來”“卷死你”等衍生詞語 [13] 

內卷社會影響

  • 含義偏差
“內卷”概念被使用時其原初含義會發生偏移。我們看到,流行語的傳播者具有共享觀念,使得他們能夠知覺到內在狀態的一致。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達成共享現實的方法之一就是調節自己的觀點,使之與別人的觀點相近。個體都有合羣的動機,這種動機越強,越會根據別人的看法來調整自己的觀點,以得到共享現實感。很多時候,人們並不去深究這種共享現實多大程度上是真實存在的,而事實上,僅憑個人主觀感受是難以作出客觀判斷的。因此,共享現實感越強,越可能會促發和增強人們的共同感受。個體越是認同“內卷”的存在及其無法超越性,越會進入“被內卷”的狀態,進而在客觀上強化這種現實 [3] 
  • 負面影響
對未來的迷茫、對當下的困惑,讓不少大學生陷入“內卷”。2019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29.2%的被調查本科學生既無明確的自我發展規劃、自主性學業參與也較低,32.8%的學生雖抱有清晰的自我發展目標定位、卻在行動上滯後。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對於未來沒有清晰的生涯規劃 [6] 

內卷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4日,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 [1] 
2022年1月,智庫公佈2021年度十大熱詞,內捲入選 [13] 

內卷社會評價

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賴於健康向上的工作倫理的鍛造,個體的勞作奮鬥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頓。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或許會讓人感到壓力,但人們的精神心態卻不應就此內卷。唯有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機遇,進一步做好社會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視人們對於意義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讓他們避免受到內卷的困惑,以更加熱情、飽滿的狀態面向未來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餘盛峯評)
無論是相對於個體而言,還是相對於整個社會來説,面對“內卷”都是一項挑戰。學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為怎樣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以及學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們的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怎樣的人才”“我們希望看到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6]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評)
內卷更多地表達一種消耗精力的死循環。其實作為輔導員,我個人也是能理解這種競爭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但是我們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就會更加希望學生要有意識去思考,不要讓自己進入這個陀螺式的死循環中 [6]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於涵宇評)
“內卷”一詞之所以在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羣體中流傳,是因為它所描述的社會現象引起了他們的共鳴。青年羣體通過“內卷”這面鏡子既看到了投射其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有相同命運和處境的人;他們都對“被內卷”的現狀感到不滿和無奈。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共享現實。共同的“被內卷”感受形成一種社會氣氛,人們共同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壓力,並選擇了同樣的“內卷”生活方式 [3] (人民論壇網評)
就社會層面來看,應對內卷有且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走科技創新之路,去提高勞動生產率。身處高速發展、快速進步的時代,局部領域、少數行業內卷化不可避免,但別拿“內卷”泄氣甚至當藉口,要知道這正是變化的動力和契機,從停滯的行業、機會渺茫的地方撤出來,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 (《河南日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