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狲_百度百科

兔狲

[tù sūn]
猫科兔狲属动物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参与编辑并审核 。
兔狲(学名:Otocolobus manul):是猫科、兔狲属的动物。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5千克,其中指名亚种较重,个别个体超过6kg,青藏亚种体重一般2-4kg。兔狲的额部较宽,吻部很短,瞳孔为淡绿色。耳短宽,耳尖圆钝,两耳距离较远。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背中线棕黑色,体后部有较多隐暗的黑色细横放,头部灰色,带有一些黑斑,体腹面乳白色,颈下方和前肢之间浅褐色,四肢颜色较背部稍淡,尾巴粗圆,长度约为20-30厘米,上面有明显的 6-8条黑色的环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
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带向东至西伯利亚。
中文名
兔狲
拉丁学名
Otocolobus manul
别    名
洋猞猁乌伦玛瑙勒
外文名
英文 Pallas's Cat, Manul
法文 Chat manul
西班牙文 Gato de Pallas, Gato manul
哈萨克 Sabanshy
蒙古 Manul展开
兔狲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目
猫型亚目
亚    纲
兽亚纲
亚    科
猫亚科
亚    种
3亚种 [1]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14] [16]
同义学名
Felis manul Pallas, 1776
受胁等级
IUCN:无危(LC);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 [2] [15]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兔狲体重2-5千克,圈养兔狲体重可超过6千克,体长50-65厘米。大小似家猫;体型看似矮壮,其实是因为体毛蓬松,特别是腹部毛发几乎拖地。兔狲的额部较宽,吻部很短。与家猫不同,它们的瞳孔在强光下不是缩成一条缝,而是收缩成一个黑点 [20]。耳形独特,非常短宽,耳尖圆钝,两耳距离较远,耳背为红灰色。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为背毛长度的一倍多。体后部有较多隐暗的黑色细横放,头部灰色,带有一些黑斑,眼内角白色,颊部有两个细黑纹,下颌黄白色,体腹面乳白色,颈下方和前肢之间浅褐色,四肢颜色较背部稍淡,亦有2、3条短而模糊的黑色横放,尾巴粗圆,长度约为20-30厘米,上面有明显的 6-8条黑色的环细纹,尾巴的尖端长毛为黑色。幼仔身上横纹显着,比较宽而长,尾上有6条纹。
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兔狲
兔狲
有三个亚种,体型略有差异,皮毛颜色不同。兔狲身体的背面为浅红棕色、棕黄色或银灰色,全身被毛极密而软,绒毛丰厚如同毡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长,头顶为灰色,背部中线处色泽较深,常具有暗黑色泽,后部还有数条隐暗的黑色细横纹。或通体淡黄白色;颊部具两条细黑纹,下颏色白;腰及臀部有6-7条隐约可见的暗色横纹,尾部毛色与体背近似。 [21]
兔狲有几个特征在猫科动物中较为独特。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宽阔的大脸盘,这是因为它们的听泡极度膨大,将脸挤成了大饼脸。它们的每个听泡体积达1.22立方厘米,比同等体型的其它猫科动物大1/3 [20]。兔狲栖息的干旱草原,高频声音衰减很快,只能依赖低频声音来发现猎物和天敌;而听泡体积越大,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越低。此外,它的腿短,臀部较肥重,且毛发也很长、很厚。这使得它看起来特别地矮胖且多毛。毛发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冬天时会较灰且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较低,且其有一副貌似是猫头鹰的面容。 [3-4]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栖息于灌丛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与戈壁,亦能生活在林中、丘陵及山地。在上述生境的岩石缝隙或石洞居住,也可利用大型啮齿类(如旱獭)的弃洞作窝。栖居高度在海拔440-5,593米之间。 [3-4]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巢穴通路弯曲,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晨昏活动频繁,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冬季食物缺乏时白天也出来觅食,或移居村落附近。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 [11]
主要以鼠兔为食 [22],也捕食其它鼠类、刺猬、鸟类、蜥蜴等,偶尔也吃野兔和旱獭等体型稍大的动物。 [11]兔狲的活动范围比同体型的大部分食肉类要大,蒙古的监测显示,雌性兔狲的家域面积为7.4-125.2平方千米,平均23.1平方千米;雄性兔狲的家域面积则是20.9-207.0平方千米,平均98.8平方千米;而且夏季的家域面积比冬季大 [24]。有趣的是,决定兔狲家域面积大小的关键因素,不是猎物密度,而竟然是地洞、石堆等躲藏地的数量和彼此的连通性;因此,对于兔狲来说,有个适于隐藏的家,远比食物更重要 [24]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原产地:中国、阿富汗、不丹、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
疑似存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可能灭绝: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2]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四川、宁夏、河北、黑龙江等地。
兔狲分布图(地图来自IUCN红色名录)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每年早春发情,夏初产崽,北方的兔狲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区的稍晚,但发情期一般在1-3月,雄性在12-4月持续发情,雌性则为周期性发情,每次发情26-42个小时,若此周期未能成功受孕,一般一个月后再次发情。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头,最多的一次可产8崽,小兔狲一般在4-5个月后,周身长满毛茸茸的灰色外套,并开始独立。人工豢养的兔狲寿命可达12年。 [11]

亚种分化

播报
编辑
兔狲(3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Otocolobus manul ferruginea
Ognev, 1928
2.
Otocolobus manul manul
Pallas, 1776
3.
Otocolobus manul nigripecta
Hodgson, 1842
[1]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2]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13]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版)濒危级(EN)。 [15]

种群

IUCN2020年发布的估算结果为全球成熟兔狲约58000只,这个估算结果的前提假设是全球适宜分布区内的兔狲密度为4只/平方千米,而这个密度估计值来自于蒙古中部详尽的野外调查。在猎物密集的地区,如蒙古东部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达乌尔草原,兔狲的密度也可以很高。
乱捕滥杀曾是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代中国西部的年收购兔狲毛皮量达10000张。在西藏东部的一些重点分布县,在1970年代中、后期每县收购兔狲毛皮500-700张,但到了1980年代仅收购几十张,可说明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4]过度放牧导致的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则是21世纪后兔狲面临的主要威胁;近年来,在其部分栖息地内的大范围投毒灭鼠活动,会削弱其赖以为生的鼠兔等猎物的种群,并导致兔狲本身受到二次污染的伤害;特别是西伯利亚旱獭的数量锐减,导致兔狲难以找到可用来居住和繁衍的地洞,从而限制了兔狲的种群增长 [23]
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布和各地野生动物保护措施采取,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兔狲分布报道,祁连山国家公园 [5]、三江源国家公园 [6]、内蒙古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甚至河北 [9]都有关于兔狲活动的报道。

圈养

兔狲的圈养难度非常大。兔狲生活在干燥高寒草原,所以对弓形虫等低海拔湿润地区才有的寄生虫毫无抵抗力。因此被圈养后,会被弓形虫轻而易举地感染。和其它猫科动物一样,成年兔狲对此极少有临床反应;但和其它猫科不一样的是,怀孕的母兔狲,对弓形虫没有母体免疫反应,导致大量新生儿感染弓形虫而死 [18]。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野捕的母兔狲反倒幼崽成活率高,因为它们还没被圈养环境中的弓形虫感染 [19]。截止至2018年底,根据国际动物园谱系的统计,全球(中国以外)共有63家机构圈养着170只兔狲 [17]。2021年,中国仅西宁野生动物园有5只兔狲饲养展出,其中1只为2021年人工繁育成活个体;可能是全球仅有的圈养纯种兔狲高原亚种 [10]

人工繁育

2022年7月7日,西宁野生动物园的人工繁育的兔狲“狲大娘”已经一岁2个月大,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实现兔狲人工繁育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狲大娘”体重3.4kg,每日饲养员会定时给她饲喂新鲜羊肉或牛肉,身体状况良好。 [25]
2024年3月17日,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初步诊断为子宫蓄脓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