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S 17及ICS 2.0當前壽險業的因應之策

文◎林育瑋 照片◎本刊資料

0
431

2026年臺灣保險業將與國際接軌,開始實行國際會計制度(IFRS 17)及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ICS 2.0),目的在於改善現行會計制度和清償能力制度未能及時反應市場資訊對保險公司帶來的影響,以及未能實際反映公司風險曝險之缺點。

  假設保險公司收了保戶100元,並承諾5年之後要還給客戶,但為了投資、管理、營運等事項,現在只剩下90元,公司如何保證5年後客戶能拿回他的100元?如果公司找到一個3%的10年公債,或許5年後就有102元的收益,支付保戶之餘,公司還能獲得盈餘;不過若依照IFRS 17,就需要將未到期的收益先認列在負債裡,到時就會出現90元的負債,目的在於讓保戶更加瞭解保險公司實際的營運狀況。台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切入即將接軌的國際會計制度。

國際會計制度IFRS 17與清償能力制度ICS 2.0

  IFRS 17是一個針對保險合約負債設計的財報會計制度,改變了整個計算基礎,把壽險負債面用公允價值來評估,而不僅限於資產面,目的在於提升財報經營資訊的透明度,讓投資人能以普遍並一致的方式,來檢視各家保險公司的財務報表。

  現行的會計制度IFRS 4,將保險負債評價為帳載準備金,採鎖定(Locked-in)利率為計算基礎,不隨市場利率波動;保險公司可依照投資策略來決定金融資產配置及會計分類,進而決定資產價值在會計帳上是否要與市場狀態連動,而這樣的會計制度,容易致使公司追求資產收益最大化,導致資產會計與幣別錯配。在接軌會計制度(IFRS 17)後,保險負債的評價會反映現時利率水準(波動),資產需與保險負債的特性匹配,才能降低損益與淨值的波動。

  而清償能力制度(ICS與RBC)則是為了衡量公司因應重大事件和損失時的能力,來判斷公司是否有足夠能力履行給保戶的承諾。「有的時候,一間公司RBC還不錯,但真正的償債能力已經偏離了事實。」蔡康如此說道,過去RBC採用「靜態衡量方式(係數法)」,較無法充分反映實際曝險情形及風險資本額;而資產及保險負債評價也未能反映現時市價及利率水準,導致財報上的自有資本無法客觀反映出實際價值。

  ICS作為新一代的清償能力制度,以現時利率衡量保險公司資產與保險負債,並以動態加壓情境衡量風險資本額,能較精準地衡量保險公司實際的曝險情形與清償能力。

保險公司接軌IFRS 17及ICS的因應措施

  保險公司該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IFRS 17與ICS?蔡康從「資產配置」、「商品發展趨勢」等面向進行解析。

  資產配置:在接軌IFRS 17與ICS之後,保險公司對於資產負債的管理難度雖大幅提升,卻也帶來不少好處,蔡康舉例:「在過去,我們沒辦法判斷死差、費差、利差所帶來的收益,但若使用IFRS 17就能更清楚辨別每個項目的財務來源,讓管理者更有效地強化企業體質。」

  此外,蔡康也特別提醒企業必須關注股東的投資情緒。在接軌IFRS 17與ICS後,由於各自採用現時利率水準與動態加壓情境反映風險資本,股東權益的波動較大,因此壽險公司也需要增強公司體質,讓自身經營更加穩定,以期在未來更不可測的經濟環境下獲得投資人的信賴。

  商品發展趨勢:在IFRS 17及ICS的架構下,資產負債管理難度高,因此商品將轉向有利執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商品線。

  1.純保障型商品(定期壽險、一年期商品、長年期繳終身保險)。一年期商品,資產及負債現金流匹配程度高,對利率變動極不敏感,當年度保費收入可有效支撐理賠支出;定期壽險由於繳費期間與保障期間大致接近,對利率風險不敏感;長年期繳終身保險能透過延長繳費期間來改善保費收入與理賠支出的對稱度,降低對利率風險的敏感度。因其特性,上述皆符合接軌後的商品需求。

  2.利變型商品。商品可以藉由宣告利率的調整,來達成回饋客戶、風險控管、商品財務穩健等目標,更能降低對利率風險的敏感度。

  3.投資型商品。此類商品將客戶資產置於分離帳戶,由公司承擔較低的風險資本,因此資產及負債現金流幾乎完全匹配,公司幾乎無利率風險。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