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 》,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
关注者
2,241
被浏览
2,017,988

755 个回答

看了一圈感觉大多数人都是根据一些科幻小说臆想出来的理解啊。

建议先把Mark Zuckerberg的视频看完,也就一小时,不长。

倒不是说他的愿景就一定是未来的样子,但至少人家是实实在在朝着这个目标攻克一个个技术瓶颈、完成一个个项目、生产并投入到市场一系列产品的,而不是一拍脑门儿信口胡说出来的。

很多人把“元宇宙”(metaverse)理解为乌托邦,一个脱离现实的平行世界。

这肯定是误解了“metaverse”。

“元宇宙”虽然名字里有个“宇宙”,但它本身并不是另一种现实,而是一个打包、整合的辅助现实的技术

至于说这个技术有没有可能实现“骇客帝国”那种数字世界,不是没可能,但现在还做不到。

现在能做到的,是通过改变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改变人们对现实的体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意识的发展。

辅助现实的技术其实很多,飞机火箭、电话电报、互联网都算。它们也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比如飞机把环绕地球的距离缩短到24个小时以内,加强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互联网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全世界的资讯,改变了人们社交、生产、和消费模式。

“元宇宙”就是在已有基础上增加了一层“体验”(experiential)的维度。

玩游戏还只是这“体验”里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只是玩游戏,那应用场景就太有限了。

“元宇宙”想要真正得到发展,必须在教育、医疗、通讯、商业等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领域发挥作用。就好像现在每天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互联网和手机,它必须做到这个程度才行。

但问题是,现有的日常经验有必要升级吗?

我觉得是有的。

有人觉得没有可能是还没体会到升级的重要。以前人也觉得买东西得去店里,有多少人想到阿里巴巴今天的规模?

现在习以为常的,比如通过书本学习中国古代史,辅以互联网上的资讯,传递知识是借由平面二维模式。

利用“元宇宙”技术,你可以亲身回到唐朝,在虚拟的唐朝世界中亲历朝代的更替、走过长安的大街小巷、聆听皇帝和大臣们在朝廷上的辩论。

过去你要死记硬背“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现在你亲眼目睹安禄山与史思明如何密谋策划、唐玄宗如何大惊失色、群臣如何献策献计。这些知识通过你真实的体验全部刻画在你心里,你不需要死记硬背,你不仅头脑里知道,现在是整个身心都知道了。

实现这个应用并不难,很多博物馆都在用,比如这个梵高展览:

梵高的《星空》体验


梵高的《渔船》体验


梵高的《农舍》体验

还比如,过去一直以来是科技拉近了时空,但人仍然是远的。

我可以和你隔着太平洋打电话发消息,但无法面对面的感知你,无法和你分享我此时此刻的处境,无法给你一个真实的拥抱。

“元宇宙”可以做到。

它可以突破全息投影、电子扫描、神经元复制、生物传导等一系列技术屏障,让我们隔着太平洋感受同一个场景。

比如我在五月天的演唱会现场召唤你,你可以real-time和我一起观看。你身临其境,我也可以享受你的陪伴。

远距离传送观看演唱会


远距离传送观看演唱会

基本上现在互联网能做什么,你在上面再加上一个“体验”的维度,就是“元宇宙”能做的。

所以把“元宇宙”理解为“虚拟现实”是不准确的,它并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而是利用电脑技术将虚拟信息和真实世界叠加、融合,“增强”了时间和空间各个场景体验的可能性。所以叫“增强现实体验”要准确的多。

“体验”这件事,不要小看,它不仅是用的舒服、玩的开心而已。“体验”是共情的前提。

也就是说,你要追求好的客户体验,一定要尊重个体的经验,同时建立在大多数人经验上的产品也会反过来规训那些outlier,到最后会产生该产品生态圈内的某种共识。

这个做过产品就知道了,用户体验建立在个体的经验上,但到最后却是趋同的,就算有outlier,也会通过“教育”的方法给ta“纠正”过来。可以参考Apple的产品开发。

因此,“元宇宙”到最后,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整合。

事实上,如果Zuckerberg预测正确的话,“元宇宙”最终不是拉远,而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就好像飞机、高铁、互联网促进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和商业模式,以前互不相通的人现在必须一起做生意、配搭与合作,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某种程度的了解、信任和共识。

“元宇宙”会加强这种全球链接,同时带动更多的理解和共识。

其实没有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LGBTQ运动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规模。正是个人在网络上获得了分享渠道,通过分享故事、见证、经历激发了社会层面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才得到今天各种民间和政策上的支持。

你可以想象这些分享再加上一个感同身受的“体验”维度,那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怎样的互动和共鸣?

人与人的悲喜不能相通,那是因为“我”没有渠道进入到“你”的故事中。

我觉得,这才是互联网和元宇宙真正的意义所在。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的确是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整个人类的集体意识也会越来越互通和融合,而阻碍这种融合的某些政体和政策会最终因为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

“元宇宙”也许只是一个起点,这些技术促成了人类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共情,提高了爱的能力。

当人类可以不再借助任何技术而实现心意相通,情感和意识越来越趋近,爱人不再成为苦役,那么人类真正的合一就实现了。

是一个带头炒作的社交网站和一群跟风吃尾气的互联网企业炒起来的概念。

抛开华丽的词藻,所谓“元宇宙”说白了就是大型VR应用——巨头们描述了一个在虚拟世界工作生活的美好愿景。

志向听起来很远大,落地又有几分可行性?

说个大家可能不信的事情:零几年的时候,就有人推出过虚拟社区的项目——虽然当时的技术水平放到今天完全不够看,但是随手一搜仍然能够找到前人留下的痕迹(再看看今天这些媒体稿件,你甚至还能找到同款科幻小说)。

请问各位听说过这些项目吗?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项目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在技术水平不行的时候,好的创意是无法落地的。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例子,恰恰就是VR技术自己。

2016年,VR概念甚嚣尘上,各路公司媒体纷纷将这一年吹捧为“VR元年”,仿佛VR的未来触手可及。在VR最火的时候你只需要体验体验VR内容,就可以制作出一个几十上百万播放量的视频,撑起一场观看人数可观的直播。可所谓的“VR元年”过去短短几年后,留下的几乎是一地鸡毛,VR设备于消费者基本只存在于博物馆、体验店、展览会和少数新潮玩家的手中;至于VR应用,不说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概念,就连极其接地气的VR游戏都要靠小工作室的作品(Beat Saber、VRchat)来撑牌面,唯一的大作Half-Life ALYX还是不怎么做游戏的Valve出品的。 那个VR引领潮流的未来根本没有到来。

其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VR太贵,并且效果一般

所谓”VR元年“的那一年,想购买一套能够运行VR应用的电脑再加上VR显示器手柄要花上一万块钱以上,就算是较为廉价的解决方案——PSVR也要花上五千块钱。这使得VR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玩具。就算你花了这个钱,VR眼镜的纱窗效应也会立刻将你拉回现实。至于c ardbox,那玩意纯属图一乐。

技术不成熟,结果就是再好的创意也要落地成盒。那2021年的今天,VR技术成熟了吗?

去看看购物网站,你会轻易下单购买VR设备吗?

去问问你的朋友家人,他们体验过VR应用吗?

去看看新闻网站,VR有什么破圈的王牌应用吗?

问完这三个问题,应该你已经得出答案了。如果你非要问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基准可以参照,那么你可以对照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机。

以史为鉴这么简单的道理,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不可能没有一个明白,然而即使如此,一大波的互联网公司仍然要追逐Facebook的尾气,这就是整件事最让人恶心的地方,他们与虚拟币发行方在行为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Facebook为了他们所谓的元宇宙,好歹收购了Oculus,入股了VRchat,其它互联网厂商和虚拟币炒家又做了什么?只怕还够不到Facebook的脚趾头。

那Facebook相比于追逐者如此脚踏实地,好歹可以成功吧?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前些日子某工作室招兵买马的时候,我就说过一个观点:所谓的虚拟社区(这里我真的不想用”元宇宙“这个说法),根本不需要等到未来再做,现在就可以着手实施落地,开始积累经验:

用户自定义玩法,自己创作内容的Minecraft,算不算虚拟社区?

VR社交第一平台VRchat,算不算虚拟社区?

说得极端一点,曾经QQ游戏大厅的QQ秀聊天室和QQ宠物,算不算虚拟社区?

更别提前人早就做过的各种虚拟社区,比这些吹牛皮不打草稿的厂商还不知道高出哪里去了

相比于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里面的VR应用,这些应用虽然看起来低端一些,可它们遇到的问题却完全可能是今后VR技术大规模应用时可能遇到的:

高自定义内容需求的大量计算资源如何提供?用户自定义内容的收益、风险如何考量?

用户自定义虚拟形象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是否应该允许一个普通权限的玩家创建超大模型或者华丽特效?

据说有用户在虚拟世界受到了骚扰,如何规制新虚拟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样的交互方式适合VR?有哪些游戏可以将影响力投射到VR领域?

包括前些日子某工作室吹嘘的”稳定的经济系统“,拜托这玩意现在你就可以在游戏里面用一用了哪用等什么”Oasis“(出自电影《头号玩家》)呢?

===========以下结论,以及太长不看版

说到底,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所谓”元宇宙“是还八字没一撇的东西。现在更应该做的实事是积累VR技术和内容,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开始做的厂商。搭建平台坐享收益这等好事谁都想干,可写了个PPT就想成事,是等着别人把饭喂到你的嘴里吗?

面对这些浮躁的厂商,我只想再次重复下某”云电脑“停止服务时的观点:什么时候不再张口闭口所谓“颠覆”,而是认真耕耘行业生态,脚踏实地研究,这些概念上的东西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