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保障門檻調整, 5大需求讓儲蓄險責任更重

文◎管呂浩

0
1532

儘管主管機關調整壽險死亡保障門檻,淡化保險的儲蓄功能,但社會大眾對於儲蓄型商品的需求和消費行為一直都在,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行銷上對於客戶儲蓄資金該如何應用,背後的真實需求需要保險業務人員挖掘並規劃。

 

今年七月一日門檻法則的調整,使市場上儲蓄型商品被迫轉型,這勢必影響到保險市場對於儲蓄型商品的購買意願,連帶造成各通路的保險業務人員新一波的業績挑戰。大多數壽險業務人員一聽到商品改款的消息,無不風聲鶴唳,甚至因為這一次商品改款,從去年年底開始造成一波銷售熱潮,有的保險單位業績目標還大幅超前了幾個季度。

  但若是業務人員仍以過去舊有銷售思維和模式來進行保險銷售,未來很可能就會發現這套行銷模式將不再管用,特別若是僅以「利率比較」或是「到期解約」來行銷儲蓄型商品,不但很難說服客戶,即使順利成交也很難確保客戶購買的保單能解決到他們真正的需求。

  商品規劃是為了解決客戶的需求而存在,保險業務人員在行銷保險時,必定會先從需求分析開始。因此,面對商品轉型,業務人員要思考的不是新的話術,而是檢視客戶的需求,以及儲蓄型商品未來在哪些需求可以發揮它的功能,在客戶的真正需求上扮演關鍵角色。

人壽保險=時間+金錢+合約

  馬來西亞素有「壽險奇葩」之稱的陳金國,曾經在他的著作《拒絕到點頭》中提到保險的10個重要概念。他認為,保險作為無形商品,人壽保險銷售的就只是一紙保單,業務人員需要透過言語讓客戶充分理解抽象的保險概念,也因此在銷售之前,業務人員自身必須充分理解人壽保險的意義與功能,並產生堅定的信念,進而才能面對客戶,最終喚起客戶的購買需求。

  陳金國也提出關於人壽保險的方程式人壽保險是由時間、金錢與合約構成。他常對客戶說:「假如客戶您還有時間,這份合約會提供您所需的金錢;假如您已沒有時間,這份合約將提供您家人所需的金錢。」

  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優質的生活,從永續經營的事業到悉心照顧家庭的需要,保險可以避免讓家庭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因此透過人壽保險可以擁有很好的防護網,妥善安排好個人、家庭與公司,讓每個人都得到應有的照顧。

掌握5大概念需求,讓客戶需求促進成交

  財務規劃必須是先創造財富、後享有財富,最後才是分配財富,而一名稱職的財務顧問,在幫客戶做理財規劃時,必定會讓客戶充分明白財務規劃的最大風險,就是失去客戶原先所擁有的一切:生命價值、收入價值及財產價值。

  一個好的、完善的財務規劃,就是徹底保障這3種價值,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創造客戶所想要的一切財富。

  而客戶為什麼要理財?為什麼需要財務顧問?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帶到最原始的問題「為什麼客戶要存錢?」當我們釐清了這些「為什麼」,就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帶著商品去推銷,導致客戶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儲蓄,甚至買了一個他不見得需要的商品,反而有損保險業務人員與財務規劃的專業形象。

  依據陳金國在書中所提保險的功能與價值,客戶選擇儲蓄型商品做為理財工具,主要是依據以下5大概念需求:

  需求1培養子女教育之責。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相當重要,因此可以從以下6個提問,引導客戶對教育基金準備的重視:

提問 教育保障孩子的未來,您同意嗎?
提問 教育是獻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您同意嗎?
提問 將來孩子能夠上大學,您要給他繼續攻讀嗎?
提問 您有什麼方法解決孩子將來的教育費用?
提問 您有聽過孩子的教育費可以分期付款嗎?
提問 將來孩子進入大學,您需要準備多少教育費呢?

  曾有一對網紅夫妻在網路影音平台發表了一支影片,影片內容計算了同樣經營網紅事業的兒子,從小養到大學畢業要花費多少錢,結果粗估不含細項支出,就已經超過500萬元。甚至該對夫妻在影片中表示,若把其他必要或非必要性的不定期開銷計算進去,以及用現在的消費水準來看,花費的金額只會更高,他們也直言:「算得出來的是金錢,算不出的是父母對孩子付出的情感。」

  現今愈來愈多父母選擇送孩子出國,根據萬事達卡二○一七年的消費者購買傾向調查,79%的父母會為孩子儲備教育準備金,更有26%的父母期望將孩子送往國外深造。以大學學費來看,不論是歐美地區或是澳洲留學,一年的學費至少動輒150萬元新臺幣,因此在教育需求上,儲蓄型保險可以協助客戶有效籌備孩子的教育費用。

  需求2解決債務償還之需。試問有誰能夠欠債不還?當一個人不幸逝世,債務並不會因此消失。假設客戶有車有房,但是這些都是透過銀行的房貸、車貸購入,那麼當人經歷必然的「老、病、死」卻沒有償還,銀行仍然會向貸款人追債。

  若想要留愛不留債,保險業務人員和財務顧問在為客戶計算「財產價值」時,也必須設想到客戶是否有能力面對財產價值遭遇到風險的時刻,將貸款額扣除可兌現現金的投資,如定期存款或信託基金、股票的所得差額,就是客戶必須投保的保障金額,作為貸款償還之必須。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