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轉型,業務人員銷售將更貼近客戶需求

0
1630

自去年金管會保險局公布了「門檻法則」調整等監理措施,一時之間保險業「風聲鶴唳」,也引起了一波停售效應。然而市場需求永遠都在,門檻法則除了給客戶更好的壽險保障外,也促使業務人員轉型更貼近民眾需求。

  過去幾個月以來,許多保險營業單位在儲蓄型商品的銷售上都「進帳」不少業績,這乃是因為壽險死亡保障門檻比率在主管機關公布後,市場上皆有著「儲蓄險未來可能消失」的風聲出現,使得儲蓄險在去年下半年詢問度大增。

  面對這樣的市場現況,不少業務單位把握住這樣的商機,在第一個月就將市場上能銷售的對象都翻找過了一遍,甚至第一季度的業績目標已然達標;但更多保險業務人員想問的是,類定存商品未來可能不再一樣,我該如何和客戶談這樣的商品?

儲蓄降低,保障提高

  讓我們來看看壽險門檻法則是怎麼一回事:門檻法則原用於投資型保險,避免投資型保險僅有投資成分而無「死亡保障」之保險成分,且該機制已行之有年,保戶應皆有一定的認同。而今年七月一日起,主管機關要求新售之傳統型壽險商品皆須加入門檻法則,其用意同投資型保險門檻法則之設計,避免業者在壽險商品的設計上(如還本型壽險、具滿期金給付之終身壽險及定期生死合險等),自始至終皆不具顯著比例的危險保障成分。

  以現行市場所稱之儲蓄險為例,危險保障(即死亡給付與保價金之差額)都很小,簡單來說,當保戶身故時,所獲得的死亡給付幾乎就等於所繳保費累積的保險價值金,如此一來,「保險」並沒有真正的保障成分。

  加入門檻法則後,保單中的危險保障成分按不同被保險人的年齡級距,被要求不得低於保價金的一個比率(如死亡給付必須是保價金的1.2倍)。死亡給付所多出來了0.2倍保價金,就是危險保障成分。由於保險給付中多出了這個部分,自然造成保費的增加。

  保費的增加,是反映死亡給付的增加,在商品定價公平的原則下,人壽保險不再只訴求儲蓄的成分。這也是因為死亡給付幾乎等於保價金,保價金可視為所繳保費加計預定利率所累積之利息扣除微小的死亡給付現值,簡單來說,儲蓄險不是變貴,而是商品結構改變了。

  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主任詹芳書博士認為,自二○一○年以來,臺幣的低利率環境並未改變,人壽保險作為國人長期儲蓄的方式,已使壽險公司過度承受再投資風險及利率風險。因此,透過監理手段改變當前市場環境,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但詹芳書也認為,具體的作法或許還有調整空間,以避免業者因現行保單架構的限制下,無法設計出滿足門檻法則的窘境。因生死合險或具滿期金的終身壽險皆於最後一個保險年度有滿期金的設計,使保價金隨保單年度呈現遞增趨勢,儘管門檻法則有考慮此一現象,但訂價實務上,於各保單年度都能符合門檻法則的規定,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度。

  因此,當業者考量作業成本及市場接受度後,很有可能在七月一日後停售現行架構的保單,如此可能使中小型壽險公司,或商品較為集中的公司之新契約保費大幅減少,對於公司的現金流可能產生立即衝擊。「我認為主管機關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在做法上,仍須更謹慎地分階段引導保險業者及國人調整各自的保險供給與需求。」詹芳書說。

市場仍需儲蓄險,時代需求短期難改變

  保險的本質是保障,以透過分散風險的機制,達到損害填補的目的。儲蓄險本身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保障機制,其意涵在於透過保險公司的集合投資力量,達到保障金錢的「消費力」,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此種保障效果就愈有吸引力。

  然而,提供保障的保險公司,是否真的能夠發揮長期集合投資的力量,就十分仰賴投資市場的健全與深度。打趣來說,若儲蓄險賣得愈多,保險業者就是愈看天吃飯。
不過儲蓄險是因應時代需求下的產物,特別在過去屬於高利率時代,儲蓄型商品的推出,對應了臺灣保險市場的3大現象:

現象1. 華人的儲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理財觀念,「未雨綢繆」的觀念至今依然存留在世界各地華人之間,光是大陸就占了全球國民總儲蓄的1/4。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調查指出,臺灣的儲蓄率36%,是世界第七名,大陸和新加坡更是以46%並列第二名,而大陸的個人儲蓄率更是達25%勇冠全球。

現象2. 受限的投資環境: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2018年世界投資報告》,二○一七年臺灣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占GDP比率僅15%,遠遜於全球平均39.24%。因為投資環境與法規並未完全,使得臺灣的投資環境無法和海外各國相比,甚至保險公司自己也需要將資金挪至海外。環境如此,國人更需要從中尋求穩定的投資工具,各項因素也間接造成了儲蓄型商品在當中脫穎而出。

現象3. 保險業的蓬勃發展:臺灣保險業至今仍然是蓬勃發展,也因此擴大了就業市場,許多人力得以投入,特別是以現今臺灣就業市場面臨全球人才的高度競爭力,惡劣的勞動就業環境,促使非典型就業人口的比例悄然提升。
二○一九年底行政院主計處公布,臺灣十年來的非典型就業人口由65萬人升高至81萬9,000人,愈來愈多的「斜槓青年」不再侷限單一職業,而是嘗試更多可能,這也造成臺灣保險業無論在收入或就業人口雙雙增長。

  也因此,主管機關的調整變革可能會形成短期陣痛,但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儲蓄險已經達成了它的「階段性目標」,未來保險業在業務端勢必得更貼近客戶的需求,才不至於造成保險市場太大動盪。


詹芳書博士
◆現職: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主任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研究所博士
(保險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研究所碩士
(精算科學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學士
◆學術專長 : 保險財務管理、保險精算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