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債破千億 學者警告財政風險 - 20240229 - 要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要聞

發債破千億 學者警告財政風險

【明報專訊】政府大幅增加發債借錢應對財赤,由去年原本提出每年發債650億元,改至2024/25年度發債1200億元,根據政府中期預算,其後連續3個財政年度發債金額更進一步增至每年1350億元,2028/29年度則發債950億元。2024/25年度發債中,700億元為零售部分,包括500億元銀色債券,以及200億元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有經濟學者認為發債對本港財政有風險。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2024/25年度發債1200億元,約一半、即500多億至600多億元用作償還舊債,餘下用作基建開支如北部都會區,強調不會用於政府經常開支,本年度利息開支約90億元。

消息:綠債銀債日後可用於基建

政府近年推出綠色債券和銀色債券,其中銀債收入所得由金管局投資,但消息人士表示,該兩個發債項目按日後情况亦可用於基建開支,並強調發債為基建項目融資的做法普遍,本港借貸比例亦偏低,預料至2028/29年度期間,債務佔GDP比率介乎9%至13%。

昨日預算案提出,綠色債券計劃與基礎建設債券計劃(政府去年建議成立)的合共借款上限為5000億元,全部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政府消息人士稱,該款額為未來4年總額,如何分配到兩項計劃將按當時情况決定。財庫局昨亦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高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目的之發債借款上限,由現時2000億元增至5000億元。

根據預算案的中期預算,政府2025/26年度可轉虧為盈,盈餘63.3億元,但倘扣除發債收支,政府要到2027/28年度才錄得盈餘(約141億元)。

借款上限大增 學者憂基建超支延期

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高級講師黃健明表示,政府近年傾向以發債集資,認為集資所得用於投資,對政府財政穩定的影響不大,但若用於基建,他認為需注意風險,指基建項目較多不確定因素,如工程超支、延期、土地價值等,從而影響收入,不代表政府因此毋須還債。他提到2019至2023年間,本港財政儲備介乎8000多億至1.1萬多億元,但負債會影響整體財務狀况。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質疑政府「無路可走才出此策(發債)」,他引述政府2024/25年預算,計入發債收入的赤字為480多億元,未計債赤字則為1438億元,非常不理想,憂慮日後政府償還債券的同時,若再遇突發或不明朗因素,將加劇財政挑戰。

(2024/25預算案)

相關字詞﹕基礎建設債券計劃 財政預算案 發債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