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开始练习写作?

请前辈们指点一下,需要有哪些准备,心态、技巧...
关注者
47,037
被浏览
6,831,727

1,856 个回答

推荐阅读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全书只有152页,一上午就可以读完。

这本写作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方面列举了20条写作原则,包括如何组织表述的观点和顺序,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读性等,涵盖的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写作。


以下为整理的读书笔记。


作者将写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结构(文章的结构以及表述观点的顺序)

最简单的写作法是:选择立场--写下结论--陈述有几个原因--使用转折词


原则1:先写总结,再用细节做支撑。

  • 写作顺序一般为:最重要-次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
  • 文章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或总结,而这个中心论点可以由2至4个论据进行支撑。

例:你和老板汇报工作

较差版:老板,xx公司的张总没有时间过来参加明天的会议,其他人只有今天和星期五有时间,但是今天的会议室已经被预定了,不过这周五的会议室还可以预定,所以我们预定星期五早上10点开会,你觉得可以吗?

较好版:老板,请问明天星期三的会议改到本周五上午10点怎么样?因为原定的会议时间,xx公司的张总他有事不能参加,其他领导星期五有时间,而且星期五上午的会议室还可以预定,所以我认为改到星期五上午10点,可以吗?

  • 注意:这条原则主要适用于有解释、告知或说服作用的说明文,如果是有娱乐或者启发目的的小说类文学作品,总结可以后延。

原则2:把写作主题分解成2-4个部分。

  • 作者推荐把文章主题分解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用引导句来提示接下来的内容,突出将要讨论的事项以及这些事项的讨论顺序。

示例:

原则3:使用转折词提示写作的方向

  • 转折词的四大作用:对比、举例、接续和总结

示例:文艺复兴

原则4:使用六大基本写作结构,使观点的顺序安排得当。

六种结构包括:

1、范畴结构:使用范畴来构建作品,比如美国、中国、英国,先说哪个都无所谓。

2、评价结构;先说正面或反面都无所谓。

3、时间结构:先讨论早发生的事情,然后按时间线推进。

4、比较结构:先谈重要的观点。

5、线性结构:按照顺序从第一项开始。

6、因果结构:先讨论原因,然后才是结果。

其中范畴结构和评价结构的顺序不重要。

原则5:先结束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

第2部分:风格(写作的方式,包括如何使用案例支撑所写的内容)

  • 最重要的写作原则是让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细节则使文章更可信、更难忘。
  • 写作一部分是科学,一部分是艺术。需要构建且遵循规则的部分是科学,可以根据每种情境进行变化的部分是艺术。


原则6:使用准确、具体的词汇支撑所说内容。

  • 大部分写作存在内容过于浅薄的问题:太泛。
  • 在打草稿时,写完后立刻加上“例如”来强调你要表达的观点来支撑你的陈述。

示例:

一般:公司利润下降了。

较好但不准确:公司利润下降了,因为成本增加了。

准确:公司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

更优:公司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具体来说,较高的薪水支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原则7:使用个性化的例子,使文章更难忘。

  • 个性化例子通常与“我”有关,使作者与所讲话题产生关联。
  • 除了事例和数据外,还可以用轶事、引用、类比、明喻和暗喻等个性化例子。
  • 注意:在正式写作中如学术论文或商业报告,应避免使用人称代词“我”

原则8: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你的观点。

在日常写作中作者应该使用较简单的词语,这样“安全系数”更高。这不是说生涩难懂的词不好,而是让作者随时都要思考,针对特定读者,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才恰当。

原则9:拆分长句,使文章更清晰。

原则10:砍掉冗余词句,过多的限定和比必要的自指。

原则11: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

原则12:不要把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

原则13:使用平行句式表达连串事物。


原则14:变换句子长度和开头。

  • 大部分句子都遵循主谓宾句式,因为它产生的力量最强。但如果所有句子都按照这种形式,文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原则15:使用积极、个人化的语气写作。

  • 读者本能性地更容易接受积极词语,可以把消极形式换为积极表达。

正式和非正式语气图表:


原则16:保持文章性别中立


第3部分:可读性(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材料的视觉愉悦感和易读性)

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最让人满意的就是把“垃圾”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原则17:利用排版和设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 用增加页边空白、段落清晰、整洁有序、逻辑感强,提升阅读效率等方式来提高阅读体验。

原则18:运用可读性工具:突出关键词或短语

  • 包括粗体、斜体、破折号、项目编号、列举和阴影。
  • 注意:写作和编辑的一条不成文规定是绝不同时使用粗体、斜体和下划线。

原则19:使用标题或提要,来拆分或归纳文章

  • 这点对于篇幅较长的学术性或商业写作至关重要,标题和提要都有助于高效地传递信息。

原则20:回顾和修改文章

  • 把文章修改到无可修改,否则不能说写完了。
  • 把想法写下来,其次编写内容、增加细节、串联整篇文章并修正,最后重读全文再稍加改动。作品越长,这个过程所需次数就更多。

那就分享一下当年做编辑时带新人入门的方法:四元素写作法,是个蛮有效的“笨”办法。写了很多年特稿,偶得一些话,总是平庸得精彩,比如“好医生都是从病历堆里爬出来的。”大概来自某次久远的采访,受访人欲表现其敬岗爱业,我却琢磨出别的意思——要知好,先知坏。

后来当了编辑,对坏文章虽偶有恼怒,更多却是珍视。不该么?坏东西看到最后,亦不过“好文章都是相似的,烂稿各有各的烂”。它们可能有1公里长的引语,或者5公里长的资料堆砌,又或者10公里长矫情的碎碎念。

有个症状尤为常见,姑且称之为“说完又说综合征”,通篇除了导语,剩余都是人物原话,满眼“他说、他又说、他还说、他补充……”。遇到这种稿件,我会直接退回给记者,像盐商拒收海水一样。

“说完又说”文是反叙事的,信息看似客观无损,实则泥沙俱下,形神俱僵,谋杀了结构和行文之美。

行文密码现形了

在南方周末当编辑,教新人写作最为头痛。文无定法,遇到直脑筋的,更是讲了芝麻忘了西瓜。

后来,几个老编辑琢磨出一套可量化和拆解的基础元素写作法,即以“叙述、描写、引语、背景”为基本单元,分拆模仿经典作品。

这方法好啊,年轻人们都喜欢,相当于把一件云里雾里的事情纤毫毕现了。后来还升级为色谱分析,每种基础元素对应一种颜色,逐句逐段给范文分类标色,作者的行文密码就现形了。

这方法传到我们这“届”编辑,又被赋予更魔性的口诀: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取材于广场舞,当时满街满巷都是大妈在分解舞步,一开始自己能把自己绊倒,再过两周就跳得贼溜了。再复杂的事也经不住庖丁解牛,写作也同理。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例如,用“一二三四分析法”拆解普利策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开头若干段,将得到如下结果——

那是1989年1月29日,恩里克的母亲走下门廊。
她走远了。【描写】
“Donde esta mi mami?”恩里克一遍遍哭叫道:“我妈妈在哪儿?”【引语】
他母亲再也没有回来,而这决定了恩里克的命运。后来,在他十几岁、实际上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他将独自踏上赴美寻母之路。【叙述】不知不觉中,他将成长为那些来自中美洲和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双亲皆无的儿童中的一员。【背景】
据估计,他们的数量每年多达48000人,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躲过了美国移民与归化局(INS)的监管。【背景】
行文色谱分析

每一句每一段都各有所归,如果再标上色,不难发现,好文章都是各色穿插有序,如果全篇集中一两种颜色,多数是有问题的。

如此分析后,再不会写稿的人,都能像婴儿坐上学步车那样走起来了。

找到行文的“舞步”

后来我们发现,“一二三四法”还能解决更多问题,如开头说的“说完又说综合征”。四种行文基础元素相当于标识清晰的筐,将采访所得分拆变换,对号入座,通篇引语的魔咒就有解了。

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操作,看看一段人物采访,如何变成行文流畅、娓娓道来的故事。

案例背景虚构为:一个叫林林的女作家,花十年写成处女作《黑峡谷》,成为文坛最耀眼的新人。我去采访她,其中一个问题是:当初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林林很健谈,分享了十年前的一次远游,原话是这样的——

那要从十年前说起了,当时我22岁,趁大三暑假一个人去川西,结果一路下雨,困在一家旅馆,那是个背包客落脚的村子,挺荒的。旅馆建在山腰,背面就是悬崖。天气太糟糕了,感觉人都快霉掉了。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又下雨了,窗帘被吹得乱飘。当时心情超差,看着像啥呢……对,像两支招魂的幡。我起来去关窗,外面狂闪电,你肯定想不到这场景,太壮观了,整个天空亮了,地面也跟着亮,地上还有一道道裂谷,黑乎乎的,就像电影里的外星球。雨越来越大,把玻璃打得啪啪响,我突然有了冲动,想写东西,就是想试试,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
有了念头就压不住了,第二天我冒雨回去,到家就开始写,那晚的场景还被我写进开头。现在想起来,还真是神奇,一种被召唤的感觉。

以上是原汁原味的人物自述,很口语,也很破碎。我们需要对照四种基础元素,把信息归类、改写、打磨。

第一步、优先考虑引语。

引语应该遵循“从简原则”。具体到林林的访谈,我看中两句,一句是"像两支招魂的幡”,寥寥数字,环境心情都再现了;另一句是“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无心插柳、举重若轻的感觉也出来了。

第二步、组织背景信息。

写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背景就是把“森林”扼要、适时地告诉读者,好让他们了解全貌。

第三步、选择最佳场景和细节,用于描写。

故事的基石是细节,但不能都是细节。描写实则是行文中最奢侈的部分,会减慢叙事节奏,但又以代入感补偿——让读者身临其境。

林林的讲述,最具此潜质的就是看窗帘乱翻,继而看到闪电降临大地的一幕,很魔幻,像奇观一般,值得多着墨。

第四步、叙述:行文加速器。

走完以上三步,剩下的就归叙述了。叙述实质上是浓缩交代情节,是行文的加速器。

有人会分不清“叙述”和“描写”。叙述相当于发生了什么,侧重结果,描写则是怎么发生的,侧重过程。

完成这四步,一段人物采访的信息点就各有所归,可以各司其职了。再刨掉冗余信息,我写成以下段落,至少是个合格的人物稿开头——

22岁那年,林林用大学最后一个暑假行走川西,却遇上了坏时节,被雨困在一家悬崖旁的旅馆。【叙述】某晚,她躺在床上,看窗帘在风中翻滚,丧得"像两支招魂的幡”。【描写+引语】
窗外,闪电抚亮旷野,山谷幽深连绵,恍惚间如处外星异域。雨滴在敲窗,林林却突然有了念头:“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呢?” 【描写+引语】
这个想法如此强烈,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城市,一写就是10年,有了后来的《黑峡谷》,开头一幕便是当年的孤村雨夜——作家记忆中那个无法言喻的“神启瞬间”。【叙述】
这部处女作没有辜负时光,再挑剔的评论家都同意这是近年文坛最大的惊喜。更何况它在商业上也毫不逊色,上架一月就稳居畅销榜。已经有媒体用这样的标题了:2019将是林林年。【背景】

四种基础元素的排列为:【叙述】—【描写、引语】—【描写、引语】—【叙述】—【背景】,这就是该段落行文的“舞步”。

好作者是时间研磨出来的

正如乐曲不会永远以同一音阶开头,四种基础元素的排列组合也永无穷尽。对新手而言,熟练模仿几种行文套路,就像下山前师傅赠予的锦囊,总能排忧解难。假以时日,便无须再蹒跚学步,做到无招胜有招了。

以上案例,只是一个理想状态的模拟。实操中,核心信息的交叉印证,正反观点的平衡,用引语来规避风险等,也是写作中材料处理的必备技能。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至此,“说完又说综合征”算是有了一剂药。若要根治,技巧是一方面,还事关判断力、经验和勇气——敢于跳出资料、俯瞰全貌并迅速抓住本质的能力。

从这点看,“一二三四法”只是经验的产物,它甚至不是一个严谨的写作理论,只是一群老编辑绝望之际的应对之举。它能迅速拉新人一把,但不能护送更远。系统训练、积累理论、丰富实践和阅历才是真办法。毕竟,好作者都是时间研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