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请大家畅所欲言。
关注者
7,872
被浏览
2,642,478

1,510 个回答

小时候缺爱的话,长大之后是真的会不顾一切去爱别人的。

可以爱上所有人却没有办法做到去爱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低,别人稍微给一点点好就会受宠若惊感激涕零那种。

只能通过不断地把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付出给别人来幻想着对方可以像自己付出的那样对待自己,虽然往往并没有什么卵用。

宁愿被伤害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因为负罪感比受的伤害要更痛苦。

明明知道自己是不对的,明明知道自己要好好爱自己,可就是做不到。

可以很轻易地爱上一个人,也可以很彻底地放下一个人,不管之前恋爱过几次再次面对新的爱人的时候也会像面对初恋那样。

如果像松子那样运气不好的话,真的太痛苦了。


。。。所以,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我将来有孩子的话,我一定要给ta最多最好的爱!!!

之前写的公选课的影评,中岛哲也的这部电影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自幼读的书籍和观看的电影不能算少,大都挑口碑颇佳的来欣赏。作家我首推魔幻现实主义的加西亚,而导演我最爱画风浓郁、用戏谑的手法来戏谑戏谑的中岛哲也。

看过很多豆瓣上排名前列的经典电影,诸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海上钢琴师》、《这个杀手不太冷》之类,发现相对于经典大作的简约手法和其所浸染的普适阳光的价值观,我更偏好日本电影的精致雕琢和其所隐喻的扭曲人性。

大概是亚洲电影承接了亚洲人的天性特色,其内容的表现手法通常晦涩却又灵巧,一部电影乍看并不起眼,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就像拿着一支黑色画笔,一笔笔将主人公湛蓝色的天空涂抹成乌云密布的颜色。到影片的最后,浓重的压抑感会随着情节的陡转直下而走向顶峰。

——往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沉浸在电影所营造出来的压抑氛围里。

《牯岭街少年杀人案》如此,《告白》也是如此。

而说起能在导演技巧的艺术性和所表达的内容的艺术性达到双巅峰的影片,在我看来,除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别无二选。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一年前,彼时它排在日本电影排行榜的榜首,评价十分之高。满怀好奇找来看过开头之后却不自主暗暗吐槽:“像极了跳脱的歌舞戏剧,那么高的评价是给谁的?”然而当镜头慢慢向后延展,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我便不可抑制地留下眼泪来。

“用戏谑的手法去戏谑戏谑”,中岛哲也在整个影片中添加了大量明快的元素:拍摄女主松子的时候用大光圈加光晕,好像她真的置身于灿烂得耀目的阳光中一样;松子
出场的时候总会有花,小而浅的,或大而浓的,就连影片最后松子死去的时候,都是蜷卧在一片绿莹莹的草地上,身边开满了细碎的花朵,景象唯美而且梦幻;还有仿60年代MV风格的欢快歌舞《Happy Wednesday》和《Love Is Bubble》,以及在地铁上随着音乐一起耸动肩膀的路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松子骑着车子逃离那个给她带来太多压抑难过的家时,所行经的那条色彩饱和度满溢、花团簇拥的乡间小路。松子在这么美丽的一条路上一路狂行,她逃离了家的苦难,却迎来了整个悲惨的后续人生。

而让人在各种本应该放声大笑的情节里,却捂着嘴巴不可抑制地流下眼泪哭出声来的,正是中岛哲也添加进来的这么多渲染性的明快因素。他用拍摄喜剧的手法来记录松子悲惨的一生,让人想笑却笑不出来,反而不受控制地心生难过。

比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那样整个电影都使用压抑的拍摄手法,刻意夸大悲剧性的电影,我更推崇中岛哲也这种不矫揉不造作的衬托手法。我们可以看到松子被父亲忽视、顶替犯错学生受过而被开除、亲眼目睹心爱的人卧轨自杀、被情郎抛弃、从事性工作红极一时后又迅速被行业抛弃、被男人骗走钱财和情谊、杀人、跳楼自杀、被利用、被心爱的人逃避、被家人嫌弃等等各种悲惨情节,松子多次说下:“我觉得我完了”,然而她又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挣扎着生存了下去。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岛哲也的这种导演手法是一个冷眼的旁观人对松子一生带有戏谑和嫌弃的描述,但我更倾向于将这视为用松子的眼睛去观望自己的一生,因为她就是这样一个乐观顽强、不轻易屈服于困难的人,并且对一切饱含浓郁的热爱。

松子有着太热烈太真挚太纯粹的爱,如果说松子是单反的一种快门模式,那么她的色彩饱和度一定调到了最大值。

然而世人,尤其是东方人,都是中庸而克制的,甚至是昏暗且寂寥的,所以,正如十九世纪的人们无法理解梵高画笔下的浓烈色彩和印象主义,昭和年间的普通民众也无法接受一个普通人可以拥有充满神性的、毫无保留的爱。

看到很多人斥责松子有心理疾病,但实际上在那种生活情景下,她已经表现得足够坚强和勇敢,心理承受能力足以超越大多数人。夏虫不可语冰,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时隔一年,再看这部电影第二遍的时候,因为对后面松子悲惨人生的了解,所以当影片开始,小松子和父亲坐在一起看天台上的欢乐演出,周围所有人都在疯狂大笑,只有父亲无动于衷,于是小松子学着台上的小丑做鬼脸逗父亲笑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在整个电影最欢乐的情节里。

我也是后来才发现,所有能被我划到“Favorite”列表中的电影,都会具备“童年对于爱的缺失”这样一个基本情节。之所以会感同身受,引起那么大的共鸣,都是因为自身童年的家庭教育。

因为父母一向很忙,我的整个童年乃至少年,都是在极度感受不到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的。用我常常说过的话来形容就是,早上我醒来的时候,父母已经离开,晚上我睡下时,父母还未归来;家里的厨房从来都是一个摆设,从小到大家里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家常菜的次数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都用不着一双手;没有沟通,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在学校里面怎么样,交了哪些朋友,参加了哪些活动,有没有喜欢的男孩。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时间里,我常常在放学后跑到闺蜜家里写作业学习。晚饭的时间闺蜜会被他们的父母喊出去吃饭,餐厅在闺蜜卧室的旁边,我坐在她的桌子前一边写作业一边听她和父母聊天,独自感慨这才是家应该有的模样。

那时候我跟她们说:我真羡慕你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聊天,爸爸妈妈总是在身边,多好。她们会耸耸肩说:我才是真羡慕你,那么自由,爸妈从来不管你,还有零花钱。

我不置可否,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人体会不到。体会不到整个房子里只有自己一个人,静悄悄的没有生活的气味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体会不到想要拿很好的成绩,只为了换父母一句也并不那么上心的夸奖是一种怎样的落寞;体会不到人生的前几年都是留守儿童,看到许久不见的姥爷出现在当地电台的新闻播报里泪如雨下是怎样一种酸涩,那一年我也就只有四岁;体会不到十二岁便外出求学,每晚听着室友们和父母可以聊十几二十分钟,但是自己给父母打电话只要匆匆十几二十秒的那种孤独感。

有了一个小自己九岁的弟弟之后,这种失落感就更加严重。

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是很多亚洲家庭的通病,父母不善表达,孩子因为年幼也无法从细枝末节捕捉爱意。所以,很多孩子的敏感、脆弱、自卑,乃至于像松子一样因为未曾感受到爱,所以想要尽全力去给予爱的种种心理上、性格上的缺陷,大抵,都来自于并不明丽的年幼时期。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松子是坚强的、勇敢的而且仁爱的。她会不会因为父亲的偏爱而委屈难过,甚至偶尔也心生恨意。肯定的,因为我也是,我也曾经小小地憎恨过父母、憎恨过弟弟:为什么你们不爱我,为什么你们爱弟弟比我多得多。然而松子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让父亲开心,做一切顺应父亲心意的事情,希望能够得到父亲哪怕一点点的爱;和自己久病的妹妹久美聊天,想要让她知道外面的多彩世界。她没有愤怒跳脚,而是想要通过更爱别人的方式来获得哪怕一点点、一点点的爱。

虽然失败了。

有人说松子面对男人爱得太卑贱,然而在我看来,松子的一味妥协都是因为她给的爱十分纯粹。就像,就像母亲对于孩子的溺爱。

是的,我自己倒是觉得这个比喻十分精妙。当她被殴打被虐待,只要对方对她有一点点好,她就仍然死心塌地地追随下去。松子哭着对东惠说:“我啊,只要跟这个人在一起,地狱也好,我也会跟着一起去的!”

东惠后来面对松子的侄子阿笙回忆的时候说:“那时候,说那句话的松子,可真漂亮啊。

这倒不是松子爱得太卑贱,而是她爱得太纯粹太浓烈,所以我把它比作世间同样纯粹的母爱。记得有一次寒假住在姑姑家,逛商场时表弟因为想买一件小东西却无法达成愿望而对姑姑恶语相向,姑姑自己一个人在后面默默抹泪许久,最后帮自己的儿子付了钱,两个人又开始言笑晏晏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我后来看到很多孩子辱骂父母,父母独自落泪,却最终又转过身来对孩子宠溺如初的情况。

在这里我不评价这种爱是对是错,但绝非卑贱。恰恰是因为爱得太纯粹,不计较得失与回报,所以我宽恕你给我的所有创伤,就像所有疼痛从来没有出现过,既往不咎地爱下去。

当然,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更提倡理性不自贱的爱,自尊心就算很肮脏我们也要好好保护它。然而松子的成长环境偏偏把松子塑造成了这样一种在爱中全然忘我无私奉献的性格,而一个人爱的方式一旦形成习惯便很难更改过来。所以当东惠嘶吼着劝松子:“跟着龙洋一这个男人你会下地狱的!”松子还是眼含泪光笑着说:“只要是和他,就算是地狱我也跟着去。

“这是我的幸福。”

我只要还在爱,不管我能不能得到回报,我都很幸福。

龙洋一在服刑期间向牧师请教“上帝即是爱”的含义时,牧师问他:“你有恨的人吗?你会为你恨的人祈祷吗?”龙洋一没有说话。

“人很难做到这样,因为人的心是脆弱的。但是借助上帝的力量就可以办到。”

“宽恕不可宽恕的人,并且爱他。这就是上帝的爱。”

听闻后龙洋一悔恨不堪。如果说松子的父亲毁了松子的精神世界,那么龙洋一则因为自己年少时期的叛逆和不成熟的所谓爱,毁了当时的松子所拥有的那么祥和的表面生活。

然而松子非但没有恨他,反而爱他参与了自己的人生。

“松子,就是我的上帝啊。”

在龙洋一刑满释放的那天,监狱外面飘着漫天白雪,松子穿着白衣手捧鲜红的玫瑰,笑着对龙洋一说“你回来了”。这可以说是整部电影里最美的一个镜头,美丽的松子,因为带着一脸期待的表情而仿佛闪闪发光,像手里捧的玫瑰花一样鲜艳。

然而龙洋一却反手一捶,把松子打到在地,吼叫着跑开了。一来,他是怕再给松子带来厄运,二来,则是他害怕了松子所给予的太过耀眼的爱。

“打出生以来,我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爱。松子的爱情,太耀眼了。觉得既痛苦,又非常害怕。”

松子被打得俯趴在雪地中,抬起头时鼻血鲜红,她几欲哭泣,说了一句在电影中多次重复的话:“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为什么我所爱的人都不爱我,为什么他们都要离开我,为什么我被人嫌弃一生,为什么我得不到我想要的幸福?

为什么,我的一生。

没有呐喊和咆哮,一句简简单单的绝望的疑惑,一瞬间让观看者泪腺决堤。

我们谁都说不出,哪里出了错。但是一个接一个的悲剧又那么自然而且理所当然。

只要是女人,无论是谁,都憧憬童话中那可爱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却不知道哪个地方的齿轮不对,本来憧憬着成为白天鹅的,醒来之后却发现,变成了黑压压的乌鸦。但是人生啊,却只有一次。如果是童话的话,那这个童话就太残酷了。

是啊,对于松子来说,这一生,都是在太残酷了。

松子的一生最残酷的还并不在于她究竟是怎样被人嫌弃,而是在于,她自己未曾察觉,所有她觉得她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她其实都得到了,她只是没有察觉,或者命运未曾让她察觉。

松子多年后回家的时候,翻到了父亲灵位旁的日记本。从松子离开的那一天开始,父亲的每一篇日记的最后一行字都是“没有松子的消息”。

那时候松子突然明白,其实父亲也很爱松子,是他不会表达这份爱,同时又把对妹妹久美的偏爱表现得太过鲜明,导致松子一直以为自己是被嫌弃的存在。

然而松子明白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松子最终知道了父亲的心意,然而更多人对她的爱她却不曾察觉,她的闺蜜东惠、作家男友、龙洋一,还有她的妹妹久美,其实都深刻地喜爱着她,但是她却自动屏蔽了所有伸展过来的爱的橄榄枝。

有一个细节,整部电影,松子说了很多次:“我回来了。”但是在这很次场景中,不管当时她租住的房子里面有没有共同生活者,都没有人来应答。

反而是妹妹久美,在临死前说的是:“姐姐,你回来了。”

“姐姐,你回来了。”而松子此前一直认为是久美毁掉了自己的童年。

当到了影片的结尾,我们发现,松子曾经热烈爱过的人,大都也爱着她,只是她不自知。她把自己给予爱的能力放大,而忽略了去捕捉别人体现爱的细枝末节。

大概是因为父亲的爱一直没有明白体现,而让松子以为自己不具备被爱的能力,而拒绝接收一切被爱的信号。

人生的最后阶段,孑然一身的松子想要回到家乡却被家人排斥,她只好在荒川边住了下来,这是一条很像她家乡筑后川的河流。

“这条河很像家乡的河,于是我在这条河边租了间房子住了下来。”

“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再也不爱任何人,再也不让别人介入我的人生。”

“我什么也不干,就是吃东西,喝酒。常常看着河流,想念家乡,就这样过日子。”

在那里度过了跛脚、肮脏、肥胖、压抑的最后十年,乏善可陈。

阿龙说姑姑是他的上帝,可是到了最后,她却这么不中用。我不了解上帝,如果说这个世界有上帝的话,像姑姑这样,给人欢笑,让人打起精神,热爱别人,就算自己变得伤痕累累、孤独一人、不入流,甚至笨得不行,我却觉得,这个上帝值得信仰。”这是阿笙对于自己的姑姑松子的理解。

也许到了现在,我并不倾向于像影片中宣扬的价值一样,对松子坚韧又奉献的一生给予讴歌和赞颂。我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关于童年,关于无疾而终的爱情,关于难得好结果的种种努力,关于美好又艰险的人生。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一个影片究竟哪儿触动自己了,泪水都是共鸣的浆露,也许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人生的,

哪怕一点点缩影。

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松子身上找到一点点影子。导演用松子荒诞的一生和戏剧化的手法,来具象化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普世化的挫折与苦难:无论是童年爱的缺失、被误解和诬陷,抑或是被所爱的人抛弃。

而我们也都从松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百折不挠顽强生存的折射。人生总有很多说来就来的天灾人祸,然而我们跌跌撞撞这么多年,被打倒又爬起来,有时候奋勇奔跑,有时候闲庭信步,有时候欢呼雀跃,有时候半夜痛哭,都一路这样成长了起来,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阴差阳错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今天。

如果人生的哪个岔路口走向别处,如今都会是完全不同的道路,面向截然相反的风景。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然而我仍然想要举杯,为过去屡屡犯错的人生,为曾经频频出现的折难,更为二十年这么顽强又坚忍的自己:

——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和反思,感谢一路悔过和勇敢不计回报。

——感谢自己从来没有被任何挫折打倒。

——感谢自己一直保持着热泪盈眶的能力,永远年轻,永远热爱众生。

于15年6月2日再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泪流满面。行文未循规矩,情之所至,所言多无逻辑,还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