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設施再利用的觀察

image

奧運城市設施再利用的成敗前例
舉辦奧運會挑戰著舉辦國在有限時間內成熟籌辦國際活動並容納大量暫時人口的能力,隨著奧運會的硬軟體要求繁複化,奧運會賽事之後的處理和決策也讓挑戰相對提升,而能不能妥當處理這些在短時間建造起來的臨時設施,也成了奧運會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

◎ 加入領客體育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若回頭檢視過去的舉辦國,雅典與雪梨可算在舉辦奧運時表現突出,但是賽事後的處理則讓人詬病不斷。雅典的設施在奧運會2004舉辦之後很快就變成納稅人的負擔,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讓這件事情很快就升級成了政治問題。國際之間也因此事貽笑雅典對奧運的事後處理態度是舉辦奧運的反教材。同樣的奧運事後處理悲劇發生在2000年雪梨,其大型露天運動場在奧運結束之後就變成了城市裡的白大象, 決策者甚至表示他們在設施設計時並未考慮事後的處理,讓原本已經著火的社會輿論火上加油。

image

奧運賽後的處理成功亦能把城市的成就再度放回國際媒體的鎂光燈下,成功處理奧運會賽後設施的例子中,1992年的巴塞隆納體現了正面的故事。奧運會的舉辦讓巴塞隆納成功一躍成為歐洲商人們最喜歡合作的城市。原本的設施也進一步讓觀光民眾有了更多可以休憩的地點,就算在奧運會結束之後,巴塞隆納的設施依然持續發展不斷,其奧運會事後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當西方以巴塞隆納的成功為基準時,東方同樣的以1988年的首爾奧運為檢視基準,韓國首爾於1988年舉辦了奧林匹克之後,韓國的社會發展不斷,不管是硬體的建物技術或軟體如管理系統、協調系統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隨著賽事的繁複與尺度的擴大,每個城市有不一樣的挑戰。近期的奧運會賽後處理配套成功例子,就有2012年於倫敦舉辦的奧運會,倫敦同時代表了在原本已經繁複的社會條件下克服了許多賽後再利用議題的例子。

倫敦奧運的硬體設施再利用

image

倫敦2012奧運在規劃的時候都儘量遵守這幾點原則:1. 讓英國變成一個世界性的體育國家; 精英式的成功; 大眾參與和學校運動。2. 改變東倫敦的中心。3. 影響更多新一代投入地區性志願、 文化與運動型活動。4. 讓奧運園區變成生態居住的指標。5. 讓英國變成一個創意、 多元並且開放的環境。6. 給行動不便者提供更多機會與選擇。

倫敦奧運在選址方面,選定 當時發展相對落後的倫敦東部便成了明顯的答案。許多倫敦人同時見證這個區塊在各個層面的提升硬體如交通、 設施、 房地產與工作機會。 另外據官方調查, 居民經過了奧運之後對城市的信心普遍提升了許多。 自2012年奧運之後, 東部區塊也成為倫敦人閒暇時的遊憩地點。

建築物當中有Populous 設計的可以容納25,000人的奧運露天運動中心, 這部分在奧運之後變成運動員永久訓練中心, 同時也增加了不同的商業設施讓遊客可以來這裡遊憩與從事不同活動。 另外也有Zaha Hadid設計的水中心在奧運之後變成地方的游泳池, 除了國家泳隊的訓練之外, 也開放公眾來進行游泳活動。 其流線設計也變成遊客來朝聖建築物的觀光基地。

奧運選手村的重新規劃

image

選手村是從第八屆巴黎奧運開始出現, 當時的奧運選手村建立在近郊可倫貝斯(Colombes)運動場旁的木造房舍, 就是歷史上第一座正式選手村。 發展到倫敦奧運的選手村規模時, 裡面應有盡有, 在飲食上有24小時供應5,000人需求的臨時建築物做為餐廳與交誼廳用途。 裡面還有撞球廳、 酒吧等供選手使用。

奧運時的選手村設備

倫敦選手村環境優美,為了選手離開之後可被地方進一步使用。 文化書記Jeremy Hunt 在談到奧運執行相關單位ODA 對發展這個區域的態度是, 他們其實並不期待透過重新發展來回收投進的資金:「 這裡在我們進來之前是一個空無一物的荒地, 沒有硬體設施也沒有道路與公園, 我們做的事對這個地方長遠來說會有正面的影響。」

醫療方面, 選手村裡也有GE醫療集團設置的綜合醫院, 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如MRI, CT, X 等超音波設備, 能夠作為肌肉扭傷等診斷。 這些醫療設備在選手離開後可以被後來進駐的居民持續使用。

image

從量上來檢視奧運選手村的空間設備, 這些「飯店」式的房子總共有3300戶: 每一戶都有電視、 網際網路 還有私人庭園; 這裡提供了17320 張床, 可以提供當時實際選手數目10903人, 其他可以給官方人員。 每個人在裡面的空間有16平方公尺。 另外, 開發商也提供了17000平方公尺的臨時建築作為餐廳,10000平方公尺的交誼廳, 提供遊戲、 休憩與無酒精吧檯。選手村也提供了廣場, 讓這些選手可以見他們的家人與朋友們。 空間在被使用之後也會被放上標誌, 說明之前那些國家的團隊曾經在這裏待過。

奧運選手村在創立的時候成功容納了當時為數17,800人口的奧運選手與工作人員。為了不讓這個部分在奧運結束後就變成空城,在設計規畫的時候就已經與發展可負擔房屋的開發商合作,製造了3,300 的住房單位讓奧運人口在遷出之後可以讓30%(註1) 的空間進一步變成可負擔房產在市場上販售。

奧運後的選手村設備
在這個機能轉換的過程中, 其實他們只是將原本的隔間拆除並安裝廚房空間,讓機能完整。 在奧運期間, 臨時牆被裝置用來作為奧運選手的住處,但是在這些隔間牆拆除之後, 這些空間可以被用來製作成一房到五房的居家空間, 這些房子從單層住宅到獨棟住宅都有。 這些空間被倫敦的居民認知為東村。這個新區域建了2818間新房子, 同時包括1379個可負擔房子供租售。

image

從2016年末的房屋使用後評估報告(Post Occupancy Report)來看, 這個地方有95%的房屋都被占滿了,許多居民對於居住在這個地區的滿意度非常高。大部分 受訪者在之前都和父母同住, 直接說明了倫敦房屋短缺的嚴重問題。

整個住房經營由兩大房東公司組成, 一個是負責正常價位的房東Get Living London, 另外一個是負責可負擔價位的Triathlon Homes。 在價位上來看Get Living London 目前負責的房租落在每個星期395磅(1房)到700磅(4房)之間。而Triathlon Homes的可負擔價則在每星期200磅(兩房)。 目前這個地方的機能和綠空間都讓這裡環境舒適度提高不少。

這個社區的挑戰在於,怎麼迅速的讓搬進來的多元族群在短時間之內具備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 不同規模的家庭以及不同的生命階段。 這些都直接挑戰這個短時間成型的社區中的醫療、 學習設施 雖然奧運村接手規劃的時間為2013年夏天,分配過程在2012年末就開始發生。 這麼長時間的過渡期可以允許居民與仲介建立關係來確保一個平衡的多元族群。 同時也可以提早讓不同的對話發生, 讓社區針對不同的族群建立居住條件。

另外,大倫敦有關單位因為在選手村也有相應的所有權, 他們做了不同的鼓勵措施讓倫敦其他部分的人們開始遷入Stratford 地區。 由此, 這個地區可以作為地方上宣言的意味存在著, 並讓城市開始把重心導向東區。 但是把大量的人口導入這個區域而在短時間未能改變他們原本的工作地點, 意味著對交通上很大的挑戰。

為了讓這部分的機能更全面,開發展商也在這裡提供了學院Chobham Academy, 一個可以容納1800名3歲到19歲學生的學校。 在奧運進行時, 這裡被用來組織和整理團隊。 在賽後他們又進行了一次整修, 讓這個學府具備孩童、 小學與中學甚至是成人學習的設備。

東倫敦的交通
在交通規劃的部份, 規劃單位認為三種交通方式必須被好好探索: 水路、 腳踏車道與鐵路設施。 這幾種交通方式, 很早就被規畫成不同階段來執行。

在2012奧運之前, 東倫敦 Stratford, Victoria Park與Lee Valley的可及性非常低。 為了讓奧運選手、 觀光客與工作人員能夠在奧運期間來去自如, 相關單位設計了不同的交通方案讓人流可以在奧運期間有效率地流動。奧運之後, 由於許多人口因為這個地區的設施完整開始搬遷到這個區域, 有關單位也進一步的發展東倫敦交通線讓東西可以更有彈性的游動。 顯著的例子有DLR,穿越泰晤士河南北的Emirate纜車與後來的Crossrail。

倫敦奧運賽後規劃的條件
在倫敦奧運成功舉辦了之後,當中的軟硬體都有了顯著的躍進。成功原因有很大部分除了設計規畫之外, 也有很大的成分在於其管理的部分。 以下具體從其規劃與效應方面分析這個成功因素。

倫敦奧運建照執行的合約合作條件
倫敦奧運會的規劃除了為賽事建立設施之外,賽後規劃也是倫敦許多建築師的重點項目。 單純在區域規劃設計上,
(Olympic Legacy Masterplanning) 政府成立的奧運執行相關單位ODA (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就連接了KCAP,等十餘個包括房地產、建築規劃設計、景觀設計等公司在占地2百萬平方公尺的奧運設施上持續規劃發展,這當中連結了近40,000工作人員從事不同的部分。

image

由此可見, 管理倫敦奧運的建造與設立合作條件是一個艱鉅的工作,ODA利用公共工程設計的合約(New Engineering Contract,NEC) 來整合其龐大的工作團隊,把大量的合作者 (不管是設計者、顧問、建造者或事後用途工作團隊) 都綁到一個大合約傘之下。在這個合約傘基礎之下,ODA可以靈活的召喚其團隊成員針對個別問題解決。 這樣的設定, 讓ODA減少遇到問題而找不到解決團隊的狀況。

在奧運結束之後, 這樣的合約條件也讓ODA可以持續召喚原來的設計團隊與承接再利用執行成員做合作與互動。 讓後來進入NEC合約的工作團隊可以有效率的繼承之前執行團隊的思考脈路去規劃建築物的再利用。

設計執行資訊的交接與BIM系統的納用

image

奧運在前期設計規畫到賽後規劃會製造龐大的資訊量,去製作、整合、處理與交接這些資訊量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因此在過程當中這些建築師都納用BIM系統來方便資訊的流動。在這些BIM系統裡面,軟體如Max, SolidWorks, Tekla, Revit, CADduct 與 MicroStation 會在過程當中被大量使用。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可以大量避免交接時資訊流失的情形。

image

BIM 的使用除了能夠讓建築師快速地檢視可能的建造衝突之外, 也讓這些建築師在進入新階段的時候可以很快的進入工作的狀態。 讓一個龐大的團隊在執行上依然保持透明的資訊平台。

有了這樣的工作條件與合約前提, 參與這個設計規劃的建築師自然就將建築物再利用的模擬變成設計規劃成功的初始檢視條件。

註釋
1. 在英國做區域發展時,會透過Section 106 規劃責任(planning obligation)的規定要求發展商將這些規劃考慮在案. 這裡面包括將開發面積的20%以上(具體的量由地方政府local council來定)留給affordable housing.

◎本文經作者張文婷(Wendy Teo)建築師授權轉載。

“London during the Olympics: Tower Bridge decorated with Olympic rings” by Rev Sta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