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穆迪降香港評級 嚇一跳還是得啖笑?

【01觀點】穆迪降香港評級 嚇一跳還是得啖笑?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信貸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昨日將中國主權評級由「Aa3」下調至「A1」,報告指出由於香港政治、經濟、金融與中國關係密切,故同時將香港的長期信用評級由「Aa1」降至「Aa2」。在消息公布後,不少人將評級下降歸咎於中港關係日趨緊密。然而,評級機構對中國以至香港「唱淡」,已非自今日始,事實是評級機構的「末日預言」不斷失準,故被譏為「估錯專家」,評級機構與其擔心中港經濟,更應該好好反省、摘下有色眼鏡,檢討自己為何不斷估錯。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香港評級從「Aa1」下調至「Aa2」。 (路透社)

評級邏輯紊亂 龍門不斷飄移

評級機構已非首次看淡香港,在去年3月,穆迪便曾將香港的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原因是中港兩地的金融市場關係緊密。例如在去年底,「深港通」正式開通,近日又公布了「債券通」的推行細節,中港金融市場的密切程度,較去年初穆迪調降香港展望時更進一大步,按此理,如果中港兩地金融關係日益緊密是「看淡」香港的原因,那麼今年報告的評級展望,理應繼續維持「負面」才是。

可笑的是,今年的展望卻由「負面」變回「穩定」。這豈不是說,穆迪對中港關係又投下了信心一票?認為中港關係有助香港經濟發展?

更矛盾的是,穆迪同時又調低香港的長期信用評級至「Aa2」,原因又是中港關係。觀此報告,實在令人滿腹疑竇,到底為甚麼在中港關係大環境不變之下,穆迪對香港的展望與長期信用評級,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甚至令人懷疑,穆迪是否因為要修正去年下調香港展望的錯誤,但又不想認低威,就唯有下調香港評級,如粵諺所說的「跌落地都要楋翻揸沙」?

2008年金融海嘯,雷曼爆煲,一年後大量雷曼苦主都未有得到任何賠償,致2009年七一遊行時,遊行隊伍中湧現「雷曼未解決」、「曾蔭權下台」的標語。(路透社)

「跌落地楋揸沙」 憑何指點江山?

事實上,評級機構的預測,已然廣受批評,在去年三月,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更直言:「評級機構從未估中過」,因為評級機構每每推測中國經濟「硬着陸」,惟中國的經濟增長卻一直維持在6.5%至7%的水平,各大評級機構卻未有承認錯誤,反而是不斷重覆錯誤的說法,強說所謂「硬着陸」終有一日發生。

對於國際評級機構的負評,實不限於中國、香港,過去各大評級機構的表現、準則,已廣為各國詬病。一般大眾以為,評級機構會以公正無私的態度,全盤分析國家的財務狀況,才下定論,實則不然。各大評級機構的分析,每每涉及國家政策,以至國際間、本土的政治形勢,不無偏見。

尤有甚者,在08年金融海嘯前,穆迪就曾給予次級按揭貸款證券信用評級過高,終致購買證券者損失甚巨。事後穆迪更遭政府控告,在本年,機構才與美國政府和解,須支付高達8.64億美元(約67億港元)的和解費。司法部指出,穆迪對於次按的分析框架過於寬鬆,又未有向公眾公開準則,終致金融危機。可以說,在金融海嘯後,不少評級機構已然聲名狼藉,既然如此,這些一錯再錯的評級機構,又有甚麼公信力指點江山?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公布,外匯基金2016年全年收益有610億元。﹙潘思穎攝﹚

香港根基穩健 評級機構莫再硬拗

更何況,香港的體質、防禦風險的能力仍在不斷強化。須知香港政府財政穩健,財政儲備超過9千億元、每年財政盈餘數以百億元計,綜觀全球各國各區,到底有哪個政府的財政「水浸」到這個令人尷尬的程度?此外,香港還擁有龐大的外匯基金作為後盾,截至今年首季,香港的外匯基金已達3,955億美元,比起2010年4月的2,588億美元,再多出逾千億,按理而言,香港的財政實力、金融風險抵禦能力,應比過去更加強,多年來不斷唱淡香港的評級機構以至金融機構等,有沒有為他們當年對香港前景的錯誤判斷,講一句公道說話?

今年首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達4.3%、最新失業率則跌至3.2%,已超過6年多處於4%以下的「全民就業」狀態。經濟表現向好、就業市場熱絡、政府庫房滿瀉、外匯儲備雄厚,種種實證都反映評級機構多年來對香港的「末日預言」不斷失靈。只要明白此理,市民就不用對香港的經濟前景過於憂心,需要反省的是那些不斷估錯、估錯後更只懂不斷硬拗的分析員,以及戴着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與香港,不斷消耗自己信譽的評級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