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科索沃模式的「兩種不合適」

俄烏戰爭|科索沃模式的「兩種不合適」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29日,以塞爾維亞族為主的北科索沃示威持續,造成25位北約維和部隊受傷,再次讓外界目光投放到科索沃與塞爾維亞一直低溫燃燒的對立之上。本年2月底兩國口頭達成關係正常化協議的一剎那和平曙光,恍惚從來沒有存在過。

長路漫漫的科索沃模式

這一次衝突的背景,是科索沃政權強制執行被塞族杯葛的北科索沃四區市長選舉結果。由於當地塞族政黨不滿科索沃遲遲不願容許國內的塞族地區組成「塞族縣市共同體」,以落實2013年的《布魯塞爾協議》內容,加上去年以來種群對立氛圍深重,因此決定杯葛本年4月的四區市長選舉。最終,選舉的投票率只得3.5%,四個市長職位也由願意投票卻佔當地人口極少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代表勝出。

對於科索沃塞族人的不滿,總理庫爾蒂(Albin Kurti)卻毫不理會,在5月26日強制執行選舉結果,以武力護送阿爾巴尼亞族市長進佔市長辦公室,引爆當地塞族人的暴力示威,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亦將軍隊置於作戰戒備狀態,並移近科索沃的邊界。

2008年帶頭支持科索沃宣布獨立的美國和主要歐洲國家都發表聲明批評科索沃政府的行動。美國國務院更嚴詞批評科索沃當局不理美國和歐洲夥伴的勸喻,不必要地升級緊張局勢,破壞西方促進塞、科關係正常化的努力,警告其行動將對美國和科索沃的雙邊關係帶來後果。

北約維和部隊鎮守科索沃北部塞裔人口為主的城鎮茲韋錢(Zvecan)的一座政府大樓。(Reuters)

這也不是科索沃總理庫爾蒂首次引發塞族示威的冒進行動。去年夏天,科方宣布塞爾維亞人進入科索沃將獲發進出境文件,並取消塞爾維亞發出的車牌的有效性,就引起過後續影響至今未止的衝突。

本年2月底,雙方的對立一度出現解決的曙光。在歐盟的調解之下,武契奇和庫爾蒂口頭同意了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協議,其中規定雙方互相尊重對方的獨立、自主、領土完整和自決權,不阻礙各自加入歐盟的進程,而決不承認科索沃獨立地位的塞爾維亞也不會阻止科索沃加入任何國際組織。

然而,在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反對之下,武契奇卻拒絕簽字作實,一度聲稱「協議不存在」,並將法理承認科索沃獨立和科索沃加入聯合國定為其不能逾越的底線。

配合起今天再次爆發的暴力衝突來看,科索沃問題的解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科索沃先例適用於烏克蘭嗎?

從北約部隊1999年以阻止種族清洗為由介入科索沃戰爭,空襲南斯拉夫,派出維和部隊進駐接管科索沃,到再2008年西方國家支持科索沃宣布獨立,各界一直有所謂「科索沃先例」之說,所指的是在制止人道罪行或災難的前提下,第三方國家可以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採取軍事行動介入他國,甚至違反他國主權,不理他國反對承認其部份領土變成獨立國家。國際法院(ICJ)在2010年也判定了科索沃宣布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烏克蘭局勢:圖為2023年5月28日,烏克蘭基輔遭到俄軍無人機襲擊,攝影鏡頭捕捷一部無人機爆炸的一刻。(Reuters)

雖然俄羅斯一直站在塞爾維亞背後,不承認科索沃的獨立地位,其國際法院法官也不認為科索沃宣布獨立符合國際法,但從2008年格魯吉亞-俄羅斯戰爭後對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茲(Abkhazia)的主權承認,到2014年介入烏克蘭東部頓巴斯(Donbas)及以軍事和公投方式兼併克里米亞,以至2022年承認頓巴斯兩州的共和國主權,俄羅斯政府都引用了這個「科索沃先例」作為其國際法依據。

2008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i Medvedev)稱,「西方國家趕着去承認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出來的宣言,我們前後一致地爭辯,在此之後,就不可能對阿布哈茲人和南奧塞梯人……說,對於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有效的對他們卻沒有效。」

2014年,普京則說,「克里米亞政府引用眾所周知的科索沃先例——一個由我們的西方同事在相似情況親手建立的先例。」

2022年4月,普京在跟聯合國秘書長會面之時,也再次引述2010年的國際法院判決和西方國家普遍對科索沃主權的承認,去說明其承認頓巴斯兩州獨立符合國際法。

普京多次引用「科索沃先例」為其擴張俄羅斯勢力範圍的理由。(Reuters)

為國家行為尋找國際法依據,在處於無政府狀態、本質上是弱肉強食的國際政治之中,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公關操作。對於普京將「科索沃模式」套用到其承認他國部分領土主權獨立,甚至直接併入俄羅斯的行動之上,西方論調往往可將科索沃的案例與俄羅斯的對象區分開來,指出南奧塞梯、阿布哈茲、頓巴斯和(特別是)克里米亞,都沒有遭遇到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所面對的種族清洗,並表明就算科索沃先例適用,也沒有給予俄羅斯法律依據去將他國土地併入本國領土。

不過,科索沃先例之所以不適用於今天的俄烏局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俄羅斯相比起西方支持下的烏克蘭,軍事實力遠遠不如北約與昔日南斯拉夫的懸殊之比。在普京引用科索沃先例一年多之後的今天,雖然俄羅斯已經透過所謂的公投將頓巴斯兩州併入俄羅斯,但俄羅斯卻連這兩個州的領土都未能透過軍事行動佔領,其歷時十月、損失士兵至少數萬才攻下的小城巴赫穆特(Bakhmut,戰前人口約七萬,相當於荃灣區大小)已算是近一年來的最大勝利。

以科索沃先例作為擴張領土基礎的科索沃模式的不適用,其原因不在法律,而是在於俄羅斯沒有足夠實力去執行。此為科索沃模式的「第一種不合適」。

俄烏局勢步上科索沃後塵?

「第二種不合適」則關乎俄烏戰爭的未來走向。

戰爭發展至今,大家都知道烏克蘭很難單憑武力將俄軍從其領土上趕走並保證對方長遠不作再度入侵,而俄羅斯也大概堅定了決心寧願長期作戰也不會主動放棄已經實然佔領並在法理上公投入俄的烏克蘭領土以換取和平。因此,戰爭長期拖延下去,雙方戰意漸減,其他國內議題變得更為優先,俄烏局勢確有可能發展成像塞爾維亞和科索沃一般的狀況,公投入俄四州大部份土地長久變成實際上的俄羅斯領土,烏克蘭則對此保持法理上不承認的默然接受。

圖為2023年5月26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左)在基輔與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右)會面。(Reuters)

到戰火長期暫緩、大家都接受了現實之後,雙方就有可能像今天的塞爾維亞和科索沃一般在國際調解下進兩步退一步地慢慢走向關係的正常化。

問題是,這種科索沃模式的前提是當事雙方之間有着絕對的實力差距,才能使武力衝突最小化——一場大家都知道勝負誰屬的戰爭是不會爆發的。但得到西方源源不絕軍援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卻非如此。

論核武,烏克蘭當然處於絕對劣勢,但從俄方一年多以來的核威脅來看,核武在實際應用上似乎只能是永恆的威脅,而如果一種威脅永遠只能是威脅的話,它就不能再構成一種威脅。

論常規武器,西方有限度的軍援已將俄羅斯擋了下來,而西方到最近也開始透過F-16輸烏之類的長期部署去表明持續軍事支持烏克蘭的意志,可見長遠而言,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軍事差距只會不斷收窄。

沒有絕對的實力差距,就算俄烏雙方都「打累了」,像科索沃和塞爾維亞一般的長期政治對立,也不能使烏克蘭像塞爾維亞一樣實際上放棄「收復故土」的目標,因此戰爭依然會維持在一觸即發的狀態。不只關係正常化無從談起,停火也難以持續。

有絕對實力懸殊作為和平前提的科索沃局勢也難避衝突,更何況是沒有絕對實力懸珠作前提的俄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