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光检查法——口罩(自吸过滤式呼吸器)的适合性/密合性最可靠可普及的检查方式
11 赞同
4 评论
33 收藏
口罩使用不正确实际上可能增加传播风险,而不是减少风险——WHO


背景:

我国把口罩(mask,如“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呼吸器(respriator,如"N95/KN95 口罩”),都称为“口罩”是不合适的。

常见的"N95/KN95 口罩”其实都属于“自吸式过滤呼吸器”。

呼吸器是要求“密合”的(也因此,一些人群是不适合佩戴的

当需要身处“有害气溶胶是风险因素”的环境中时,此类口罩的“良好密合”是其“防护有效”的必要前提。

“密合不良”时,佩戴者吸入更多的可能是从人脸与口罩间的缝隙处直接漏入的受污染空气,而非经高效滤材过滤的洁净空气,这会导致口罩防护效果大幅降低。

在环境有害时,“口罩防护效果不足,但不自知”将可能比“不戴口罩”损害更多健康。因为拥有“虚假安全感”的佩戴者通常更可能进入有害甚至危险环境,或增加在其中的停留时间,甚至活动强度。而未戴口罩时,人们则通常会本能避开这些环境,或尽可能减少在其中的停留时间及活动强度。

“密合不良”也是眼镜佩戴者的眼镜起雾的重要原因。出行或工作中,若眼镜有雾(甚至只是偶尔起雾),可能导致危险。

在许多发达国家,呼吸器在具体佩戴者的佩戴前的适合性检查是强制的。在我国,则只是在呼吸器送检时,由试验人员做代表性测试。但“测试者合格”并不表示“所有潜在佩戴者均可有效密合”,试验人员的脸型很可能与您本人并不相同,且试验人员在测试中的佩戴细节、松紧度也通常与您本人不同,因此,在首次佩戴时,要完成自己的适合性测试和调整,并在每次佩戴时进行密合性检查。

过去的实验和文献一再证明,靠“感觉”判断呼吸器的适合性/密合性是不可靠的,其正确率甚至经常低于 50%。判断适合性需要专业的定量检查设备(如 TSI 8038),但这些设备极为昂贵,且在中国数量极少,许多传统的定性方式(如“苦味剂判断”)也各有各的缺陷和难以快速普及局限,因此,需要一种可靠且可普及的定性方式,帮助当前被普遍佩戴的呼吸器用户判断自己口罩的适合性和密合程度。

在此,我推荐的是“漏光检查法”。

原理:

若口罩和脸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缝隙,缝隙处会漏出口罩内的亮光

需要:

  1. 一只『有手电筒功能的手机』
  2. 一人『帮忙检查』
  3. 一分钟时间(但初次检查时,时间会久些)


步骤:

  1. 戴好口罩,打开手机手电筒
  2. 检查者将光源轻贴在口罩表面的『鼻梁右侧』,并在『佩戴者左眼上方』俯视,细看『脸与口罩之间』是否有『明显的漏气缝隙』
  3. 再按同样思路,移动光源和观察位置,依次检查『鼻梁左侧』,『两颊』、『下巴』

结果:

  1. 没有“缝隙”,就不会存在“漏光”
  2. 有“缝隙”,就可能出现各种“漏光”
  3. 如果“疑似但不太确定”,可移动光源位置、尝试不同观察角度;

“漏光检查法”的检查原理适用于市售多数常见口罩,下面以一款无金属鼻夹口罩为例,具体检查细节应根据自己所选的实际口罩特点灵活调整。

同一位置,“漏”与“不漏”,其图例如下:

斜向下,俯视检查鼻梁右侧的


提示:

  • 检查时,光源要贴住口罩,不要“隔空照射”。正误图例如下:
正确:光源贴在口罩上
错误:隔空照射
      • 贴住时,要将闪光灯“整面”都贴到口罩上
      • 贴住时,要“轻贴”,不要“紧贴”“紧按”:“紧贴”会导致缝隙“在检查时临时消失”


  • 要检查哪个位置,就要把光源移到它的附近。原因:“离光源足够近的缝隙”才会泄露出“足够显眼的光”。正误图例如下:
正确:光源在待检查位置附近
错误:光源远离了待检查位置
  • 鼻梁附近是泄露率最高又最为隐蔽的位置,需要尤其留心:
      • 若戴了眼镜,需先取下眼镜
      • 检查角度:佩戴者朝向检查者,略低头,以便检查者可俯视此处。图例如下:
佩戴者低头(能坐下最好),检查者斜向下方俯视
    • 检查两颊时:
      • 检查角度:检查者需在与光源同侧的“侧后方”观察。正误图例如下:
正确:人在光源同侧的“侧后方”
错误:检查者与光源不在“同一侧”
错误:检查者与光源在“同一侧”,但未在“侧后方”观察
      • 需要“两颊都做检查”:人脸往往并非左右完全对称,同时,口罩的初始位置也可能明显偏向一边或歪斜——它们都可能导致缝隙
侧面漏光:多数折叠式口罩都不会侧面泄露,少数杯式口罩需要注意
    • 检查下巴时:
        • 佩戴者站立,略抬头,以便检查者可仰视检查此处
下巴通常较少泄露,但脸型偏长或偏短者需要多注意。另外,危险环境中,下巴处的胡须需要剃掉
  • 部分缝隙漏出的光难以“直接看到”,但缝隙里的皮肤上会出现“高亮的反光”。从缝隙里直接漏出的“亮光”、因为漏光间接出现的“高亮反光”、没有缝隙而只是“透过”布料的“微光”是亮度明显不同,且渭分明的。“亮光”“高亮反光”“透过布料的微光”对比图例如下:
“透过布料的微光”
高亮反光
这是佩戴一次性口罩时,很容易看到的『自缝隙处直接漏出的‘亮光’』

如果密合不良,需按说明书建议自行调整

如果调整之后依然密合不良,通常是口罩与佩戴者脸型不匹配,更换口罩型号或品牌

提示:

若需要多次或较长时间佩戴,通常不建议将绳调至“过短”状态,以通过“紧勒”方式来避免泄漏,因其可能导致头、脸部受压过重,或在“耳戴”时让耳朵疼痛且敏感,这不但会显著降低佩戴舒适度,长时间的“过紧佩戴”状态也可能引发其它健康风险,还可能增加无意识的“手摸口罩”频次。


【关于密合:更多】

  • 佩戴期间若曾改变口罩佩戴绳长,密合性可能产生变化,请重新检查密合;
  • 若有更严密防护需求,在完成初始的静态密合性检查后,可依次进行如下动作:深呼吸、抬头/低头、左右摇头、说话、弯腰。动作完成后再次检查密合;
  • 当您体重变化达到 10%,或脸部产生新的疤痕或其它显著变形,口罩的密合性可能产生变化,请重新检查密合;
  • 如果口罩在携带中过度受压,且导致重新佩戴时未能恢复初始形态,请重新检查;
  • 佩戴方式的改变也会改变密合结果(如将使用挂钩的“颈戴式”改为直接挂耳的“耳戴式”)。如果使用耳戴式,则需额外留心佩戴时的实际密合;
  • 充分调整后,若检查中始终存在明显漏光,或在明显的灰霾天气中累计使用 4 小时后口罩外表面仍未变脏,或在佩戴时眼镜镜片上明显有雾,则表明很可能口罩与佩戴者脸型并不适配,此时需要更换口罩或品牌。

腮颊及下颌处髯须会使口罩与面部间密合程度略为降低,若具有此类特征的佩戴者需额外留意泄露风险;若需将口罩用于危险污染物防护,需要剃须(每日一剃)。

这是美国 CDC 近日发布的“是否影响呼吸器防护效果的胡型参考图”


出镜者:志强、永生、雪晨

拍摄者:崇高

谢谢你们。

编辑于 2020-03-02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