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拍賣:徐悲鴻《奴隸與獅》意外流拍 疫情後藝術品市場急盼復原

徐悲鴻油畫《奴隸與獅》亮相佳士得香港藝廊(中新社圖片19/4/2021)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奴隸與獅》時隔15年重返同一家拍賣行放售,卻遭遇滑鐵盧。

已故中國繪畫大師徐悲鴻作品《奴隸與獅》在香港一場拍賣會上遭遇流拍,拍賣行此前寄予厚望,給畫作定出「亞洲藝術品的最高估價」。

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s)最初定出3.5億港元(4507萬美元;2.89億元人民幣)為《奴隸與獅》的最低成交價,但專場拍賣星期一(5月24日)深夜在香港舉行時,在距離最低成交價尚有3000萬港元時陷入膠著,最終被拍賣官收回。佳士得回應BBC中文稱對此感到遺憾。

持續超過一年的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一度打擊藝術品拍賣市場,但隨著歐美國家普及接種疫苗之後開始放鬆社交距離管制,多場拍賣與展覽恢復舉行,且交投活躍。

徐悲鴻作品遭遇流拍之際,同晚有法國華裔畫家常玉和中國水墨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分別以1.19億港元和2.09億港元成交,一幅美國藝術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則以2.34億港元成交價冠絶全場。

目前,華人油畫出售價格最高者,要算已故法國華裔畫家趙無極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Juin-Octobre 1985),該畫作於2018年9月在蘇富比拍賣行(Sotheby's)香港拍賣中連佣金以5.1億港元成交。

《奴隸與獅》拍賣過程發生了什麼事?

據佳士得拍賣行資料,《奴隸與獅》目前由私人收藏,2006年11月購自佳士得香港拍賣,當時成交金額為5388萬港元,刷新當時中國油畫作品世界拍賣紀錄。此後這幅油畫曾於2008年在新加坡展出。

時隔將近15年後,這幅畫重返同一個拍賣場求售。佳士得估價3.5億港元至4.5億港元之間,成為迄今估價最高的亞洲藝術品。

《奴隸與獅》專場拍賣在香港時間將近21:55(格林尼治標凖時間13:55)開始。拍賣官郭心怡(Elaine Kwok)以一句「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國之瑰寶」介紹拍品之後,開價2.6億港元展開競標。

佳士得拍賣行香港拍賣上職員與電話競標者對話(23/5/2021)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奴隸與獅》拍賣經過六口叫價之後陷入膠著。

經過不疾不徐的四口叫價到達3億港元之後,香港、倫敦、紐約三地的電話與現場買家顯得猶豫,15秒後才喊出3.1億,再隔17秒喊出又一口叫價抵達3.2億元(4142萬美元;2.64億元人民幣)。

拍賣官以英語和普通話不斷重覆「目前叫價叫到3.2億元」、「等你們示意」、「要試一口嗎」、「有誰出價高於3.2億元」、「我們都很有耐性地等候著」試探買家意願,諸位負責接聽電話的拍賣職員與參加競標者不斷交談,可一直沒有人出價。

結果,三地拍賣場躊躇6分15秒之後,拍賣官敲錘喊出「pass」,《奴隸與獅》因差3000萬港元才抵達底價而流拍收場。

對於此結果,佳士得香港星期二(25日)凌晨答覆BBC中文電郵查詢說:「佳士得今季有幸於晚間拍賣中呈獻徐悲鴻史詩級重磅傑作《奴隸與獅》。此幅國之瑰寶鉅作吸引多方買家強烈興趣,但遺憾未能於今晚競投中覓得新主。我們現已收到其他潛在買家諮詢並會繼續探索更多途徑, 以促成這一曠世巨作成交。」

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觀眾參觀徐悲鴻代表作《愚公移山》(中新社圖片17/9/2019)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徐悲鴻另一代表作《愚公移山》也曾遭遇流拍之尷尬。

這並非徐悲鴻作品首次遭遇流拍。2018年6月18日晚,中國嘉德曾嘗試拍賣另一幅徐悲鴻油畫作品《愚公移山》,結果在叫價至1.89億元人民幣時被宣佈沒能滿足賣家湖南電廣傳媒公司底價而流拍。不過,六個月後,電廣傳媒宣佈以2.088億元人民幣與湖南廣播電視台成交,賣出畫作。

這次香港拍賣前,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Francis Belin)曾向美聯社稱,藝術市場交投維持強勁,買家對大師級現代、當代藝術作品有著多元化需求。

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與瑞士銀行集團(UBS)3月份發表年度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2020年環球藝術品與古玩交易額同比下跌22%,只有501億美元,但大中華區市場交易額同比只下跌12%;全球市場份額佔20%,排名第三。

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的美國2020年總成交金額下跌24%,份額第二大的英國總成交額下跌22%。

但從《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報道所見,紐約一周前舉行的各場藝術品拍賣呈現出複雜信號。佳士得5月13日拍賣以優於預期的總成交額4.15億美元收官,被該報形容是「環球藝術市場展示了其療癒的底氣」;18日一組美國藝術品拍賣創下個別藝術家作品價格新高,但《藝術新聞》指出,多件拍品的競標過程膠著,似乎意味著買家仍有疑慮。

《奴隸與獅》與徐悲鴻

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觀眾在館內參觀徐悲鴻雕像(中新社圖片17/9/2019)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北京設有徐悲鴻紀念館,2019年擴建完工之後重新開放。圖為參觀者端詳徐悲鴻雕塑。
Skip podcast promotion and continue reading
BBC 時事一周 Newsweek (Cantonese)

BBC國際台粵語節目,重溫一周國際大事,兩岸四地消息,英國境況。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分集

End of podcast promotion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原名徐壽康,出身寒微,1919年在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幫助下,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到法國公費學習藝術,後來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1920年,徐悲鴻發表《中國畫改良論》,主張「以西融中」,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宣導者和創新者。

1924年,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經歷兩次護法運動失敗的孫中山先生在黨內反對聲中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毛澤東等中共黨員進入國民黨建制,同時試圖推動廢除西方列強對華不平等條約,收回外國在華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等工作。

在這樣的外憂內患背景下,正旅居德國柏林的徐悲鴻畫成《奴隸與獅》。畫中一頭受傷的雄獅走進幽暗的山洞,與山洞裏狀甚驚恐的奴隸對望。同期除了這次被拍賣的油畫外,還有至少一幅相同題材的鉛筆素描問世。在完成這兩幅作品之前,徐悲鴻曾持續到柏林動物園繪畫獅子,據他所稱達兩年之久。

徐悲鴻兒子徐慶平曾在《悲天憫人的浪漫主義情懷》一文中如此形容父親與《奴隸與獅》:「在他的審美意識之中,獅從來不是人類殺戮的物件,也不是任意欺淩其他動物的兇神惡煞,而是威而不猛,永遠站在正義一邊的君子。它威風凜凜,但從不兇惡殘暴,它聲震山岳,但從不欺侮弱小。它充滿威嚴和自尊,即使在被別人欺淩而身負重傷之時,也決不低下高貴的頭。它被作者寄情、托興和擬人化,成為民族的形象象徵,從外表到精神都可敬可愛,美不勝收。」

據稱《奴隸與獅》背後典故源於古羅馬傳說與伊索寓言,奴隸安德魯克里斯(Androcles)被押上斗獸場中,等待被獅子處決,獅子並無施襲,反而與奴隸擁抱,這緣於奴隸從奴隸主出逃時曾遇上手爪遭刺傷的獅子,還幫牠把刺拔掉。斗獸場上的人受故事感動,最終獅子與奴隸都重獲自由。

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專家莊俊稱:「此幅作品不但是徐悲鴻主題性繪畫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幅由中國藝術家以油彩畫布的方式來完成歷史主題概念的繪畫作品,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徐悲鴻結束歐洲留學回國之後,曾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後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49年中共建政後擔任過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主要作品有《簫聲》、《蜜月》、《遠聞》、《群奔圖》、《愚公移山》、《毛主席在人民中》、《毛主席像》、《田橫五百士》、《喜馬拉雅山》等。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在北京逝世,終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