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之綱宗-明師一指妙法: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一貫道~福哥-道學集錦|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27 08:29:32| 人氣3,5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貫之綱宗-明師一指妙法: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貫之綱宗:明師一指妙法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北海老人王覺一祖師的談真錄說: 

或問:心何以明?
余曰:欲明其心,當先識何為「人心」?何為「道心」?
若「人心」、「道心」辨之未明,識之未真,一味紛紛亂亂,憧憧擾擾,非是妄想,即是貪心,而欲「明心」得乎?夫紛紛擾擾之心,乃「人心」也;欲明其心,先將此心放下,其所餘者,惟清靜耳!夫此清靜之心,即所謂「道心」也;將此心認的,而時時操存之,此即所謂「明心」,而始乎「存心」也。迨操存既久,「道心」常得作主,「人心」不能用事。將心與道合,道與心契;心之所在,皆道之所在;道之所在,皆心之所通;道能豎通三界,凡三界之事,心即無不明焉,此即所謂「正心」,此即所謂「存心」,而後「明心」也。

補充:

心有三種:道心、人心、血心。

道心純善無惡,自然無為,與天同體。

人心有善有惡,有時天堂,有時地獄,一會兒孝順父母,一會兒就發脾氣,此乃後天之習氣,萬法惟心造,披毛從此出,作佛也由他。

血心純惡無善,是地獄根,定墮畜生道,當一刀兩斷。故修道必先斬十惡,修十善。十惡者,貪、瞋、痴、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殺、盜、淫是也。心有三毒:貪、瞋、痴。貪者,貪而無厭,酒色財氣,無所不貪,有十想百,有百想千萬。

修道人萬不可心不足,應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才是。者,恚也,看人不順眼,嫉妒別人。修道人切忌瞋恚,否則「一把無明火,能燒萬里功德林」。者,愚痴妄想,糊裡糊塗,講不聽,認定自己聰明,愩高自恃,不接受別人意見,這種人很可憐,一定很孤獨,故修道人必斬 斷三毒。

發於氣性者,為人心,發於理性者,為道心。凡人都有人心,又有道心。人心危而不安,道心微而難見。
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道心為一貫聖道之心法,即良知良能,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在止於至善,即是道心極點。

孟子曰:不學而知謂良知,不學而能者謂良能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不能控制住人心,則道心日亡;能以控制住人心,則道心日現,為仙為佛,為聖為賢,就不難了。

六祖壇經: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者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人心屬氣,道心屬理,赤子之時,性本圓明;知識一開,有一分習染,就蔽一分良知;日子一久,愈蔽愈晦,盡落一片情欲矣!
 
人生八賊:酒、色、財、氣、名、利、恩、愛。

酒盜信 - 酒亂失信    
色盜禮 - 好色非禮
財盜廉 - 貪財不廉
氣盜悌 - 多氣傷悌
名盜恥 - 貪名失恥
利盜義 - 見利忘義
恩盜孝 - 疼子失孝
愛盜忠 - 愛妻忘忠
 
所以修道之法,不外內伐私欲,外立品行,加以勤工抽填,一旦功滿,自然古鏡重明,而現本來天真矣。
 
內伐私欲,外立品行。故修行必行十善
不殺生 - 培植人心 慈悲不殺 惻隱憐憫 仁德之身
不偷盜 - 見得思義 非義勿取 周濟捨己 正義之身
不邪淫 - 玉潔冰清 涵養道體 清心寡慾 守禮之身
不慳貪 - 不慳不貪 適宜處事 見善不吝 施捨之心
不嗔恚 - 低心下氣 遵規守矩 寬懷慈善 謙讓之心
不愚痴 - 充實道糧 明心見性 心無掛礙 善念之心
不惡口 - 宣揚真理 啟發愚蒙 心正口淨 開導勸進
不妄言 - 言行相顧 誠實無欺 肺腑忠言 不悖理信
不綺語 - 正言正語 修己渡人 誠意正言 除是遣惑
不兩舌 - 從中協調 勸人和睦 言益雙方 促進和諧
 
舜傳禹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者信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人之根本,本立而道生,明師一指點的真理大道。

五常之德 - 仁 義 禮 智 信,五種恆常不變,人人本俱的德性(体),發乎用為良心、道心、慈悲心、佛心、真心。

孟子告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語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可見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贈給我的,是我本來就具有的道心。

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作用是「不忍人之心」,佛曰:慈悲。儒曰:忠恕仁愛。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種心都是從誠(信)而立,故誠(信)中統四端兼萬善,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也是每個人的道心。

認識心與性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研究明白人們的『心』,從(本心)的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本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

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時代,一貫聖道的精髓所在,可以說朋三藏十二部及道儒經典都是它的註腳。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以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見心性的意義。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受、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由心發生愛瞋、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孤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左邊看為直心生,右邊看為生心。現代學說認為,「性」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性」,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的存在。古人比為色裡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 性為無極之真,由此性起作用,謂之道心、良心、佛心。

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二回事。

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是謂體用;「性是理」,「心是事」,理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 即本體(理)無自性,須藉事而顯發;而一切萬象,則皆為真如理體之隨緣變現。此即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由此顯出理與事互融無礙之法界。 但當下的人,常把二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性』是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苦海? 現在讓我們分為五點釋述,待續......。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妄心見真性也。
(二)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三)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四)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五)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台長: 福哥
人氣(3,5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道場-道義 |
此分類下一篇:明心見性(一)息下妄心見真性
此分類上一篇:一貫真傳-林中受一點 知主保無恙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