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余华教中高考作文?

[图片]
关注者
51
被浏览
38,195

22 个回答


最近,余华在某在线教育活动上做了一次演讲,主题是: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有位自媒体人高呼“文学已死”,实在令人惊骇。这位自媒体人是写娱乐的,所以这四字评论也很娱乐,很搞笑。

搞笑一,把余华等同于文学,余华大概也难以预料,自己竟然是文学的化身;搞笑二,把余华的这次商业演讲,等同于作家向商业乃至金钱的妥协;搞笑三,把余华传授“如何在高考中写好作文”的行为,等同于文学已死,好像文学不能与任何体制挂钩,至少不能站在体制的立场行事。

高考作文能不能教?写作能教,高考作文就能教,况且我们的应试教育,出发点就是让一切都能教。别人能教?余华为什么不能教?因为他高考两次落榜,不够格?还是因为有违作家身份,人们对他有更高的期待?

看来作家就不该是常人,应该是圣人,甘愿贫苦,归隐时代,不该出入任何活动,越失意人们越喜闻乐见。

另外有个简单的常识,余华不是文学的全部,别瞎搞什么象征。即便一个余华堕落了,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余华。

除了余华,我们还有余秀华,莫言,贾平凹;除了《活着》,我们还有《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还有《丰乳肥臀》,还有《废都》。

年轻作家不说,老一辈作家参与商业,贾平凹应该是先驱。投资公司,卖高价字画,力捧女儿贾浅浅,好像都很成功。按照那个“大明白”的观点,贾平凹的行为,已经让文学死了一半。

莫言也不例外,2019年,茅台举办“茅奖作家茅台行”活动,邀请莫言等10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到茅台采风创作,每人要写一篇2000字的软文。

封坛仪式上,莫言说:“我非常荣幸可以封此佳酿,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如此近距离地体验茅台酒的生产流程,呼吸到茅台镇充满酒香的空气,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也希望能在将来的写作当中,把今天的感受写进去。”

如果那个“大明白”看到这样的话,喊“文学已死”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不满情绪,大概会喊鲁迅已死,曹雪芹已死,司马迁已死。这还要你说?

生理上的死亡,不需要提醒,文学上死没死,大家都能看得到。不必振臂高呼,显得自己多么关心文学,多么崇尚文学。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正是文学让他们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什么也没能让他活着。

“大明白”其实什么也不明白,很幼稚,很不成熟,建议买本莫言的《晚熟的人》读一读。再读读贾浅浅的诗,了解一下当代诗歌别样的风格。当然,他可能也会认为贾浅浅的诗如屎尿,然后高呼诗歌已死。

郭德纲曾说过一个笑话:“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

这种站在外面下的判断,太容易不过了,不是说你没有判断的权利,而是你并不具备判断的能力。那种情绪,或许能吸引大众一片叫好,在内行看来却是贻笑大方。至于贾浅浅和她父亲有没有互捧臭脚,是另一个维度的事。

所以,按照“大明白”的论调,姜文代言手机,代表电影已死;刘擎上《奇葩说》,教授已死;许知远上《吐槽大会》,那就是知识分子已死。实际上他们不仅没死,赚了钱,还活得更好了。

活着多么不容易,建议再看看余华的《活着》,品品文学到底有没有死。

假如文学还有谈论的空间,或者说“文学”二字在当下语境还能成立的话,有些人不再相信它,却也见不得它抛头露面。

他们大概觉得,文学的神圣性,就藏在几个比较神秘的作家那里,当作家不再神秘,文学似乎也就没什么神圣可言了。

走下神坛你我皆是常人,是常人,就要面临非对即错的批判。而非对即错的批判,是常人干的事吗?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消解权威的时代,作家、学者、知识分子,都在面临身份的迁移和转变,寻找与新时代的结合点。在这个过程,权威自然会被消解掉。

有人消解权威,就有人树立权威,甚至消解的一方成了新的、浮夸的、有利可图的权威。

于是就会有人不满。权威一定程度上代表信仰,你把我相信那么多年的权威消解掉了,意味着我别无可信,陷入迷茫。寻找新的权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不满、愤恨,又无力将自己树立为新的权威,从而站在了权威的反面。

在我更年轻的时候,也会觉得文学死了,不仅死了,可能就没活过。这几年,当我陆续进入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发现文学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不仅没死,看得越多,它就愈加灿烂、辉煌。

前提是,看,它才会活着。

公号:八尺在北漂

前段时间,作家余华出现在某培训机构组织的讲座现场,为曾经听闻过甚至在课上学过他的大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家长们和学生们,献上了一场名为《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讲座。如果能发弹幕的话,我想现场很可能会给余华刷上一组:活久见,三观碎。(讲座视频链接:余华卖分记

一位很可能是对文学抱着无限敬畏和美好想象的观众,看着印着作家巨幅凝望像的背景墙上,“作家余华”四个字和“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扎眼标题列在一起,以及在讲台上侧着身笨拙念稿的余华,他用手机拍下这一幕并发在微博上,附上四个字:文学已死。

余华讲座现场

我读了很多篇评论文章,有一点很奇怪,有人批评余华恰饭、忽悠,有人挺余华有资格有能力、降维打击,但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余华当时讲了些什么。余华这样优秀的专业作家,他讲的写作方法你认真听了、仔细分析了么,如果话都没听明白,就骂人夸人,难免显出发泄情绪的不自量力而已。

我先摆明自己的观点:以我个人经验来看,余华现场所讲的中高考方法论——靠谱。如果你听懂和用好余华所讲的方法,的确有助于考场写作。而且,这些方法是余华在自己写作中同样在使用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不是专门讲了什么中高考作文方法,而是讲了一些可以应用在中高考中的专业的文学手法,也就是所谓降维打击了考场写作。

下面,我会同时结合余华的作品和高考试题,带你实在地看看余华的写作方法为什么是靠谱的。

真专业

下面这两个方法都是余华在讲座现场中讲到的。

方法一:

余华说:同样的题目一千个人会写出一千篇不同的文章,写出自己的就可以了。在准备考试素材、作文素材时,最好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话不管作文如何变化,我自巍然不动。

可能你会觉得这话低端,我们讲中高考提分都不太屑于讲得这么浅白,但我请你看余华在名作《活着》的自序里这样写道: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看了这样风格的陈述你是不是想惊呼:这才是文学的余华。立刻刷上一组弹幕:爷青回。

其实两组话意思差不多,但呈现出来的严肃性、文艺感则天壤之别,这真是语言的魅力——然而,这不正说明余华是语言的大师么。如果稿子就是余华写的,那么,对着家长学生,就应该讲得朴实浅白一些,有错么。

余华在讲座里说的“写出自己”还是在自序里写的“只为内心写作”,本质上就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我在课上是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解释这个意思:文学的本质就是表现现实、表现人。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证明,余华所讲的方法有多好用:

例题:2021八省联考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例文选段:结合自己

如果抗美援朝精神不单出现在一次战役之中,那么鸭绿江也并是一处单纯的自然景观,我们用文学的眼光观察发现,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有一场前有劲敌、后有弱旅的战争,也都有一条面对自我、迎接挑战的大江……
跨过一条鸭绿江,就是超越了过往的认识和自我,去勇敢面对前方的困难,去战胜真正的挑战……跨过我们生命中的鸭绿江。

把一场战争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用外在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余华所说的“写出自己”。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在考场实操之中,让学生在写抗美援朝时想到去写“跨过我们自己生命中的鸭绿江”,则需要在平时经过专业的文学方法训练,建立起非常专业的文学思维。

方法二:

余华说:如果写作时发现已经远离重点了,可以拉回来。叙述文可以用时间的方式拉回来。半年以后、几年以后之类的,因为岁月会改变一切,理所当然也会改变正在写的内容。

我看这段时,嘴里的一口矿泉水吐了自己一脸——因为我当时正戴着口罩,坐在公司的电脑前。讲怎么把跑题作文扯回来的技巧就好了,余华忽然间用他那深沉而哲思的文学语言,给你升华了那么一下,就好像杨老师正在义正辞严地讲《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忽然间来了一句“这句表白的时候可以用,抄上”一样违和。

我简直怀疑余华是不是在暗暗致敬自己写过的句子,顺便观察下现场有没有真爱粉,因为他在《活着》的序言里就讲过非常相似的一句: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事实上,余华的写作的确经常会用到时间跳跃的写法。当然,我相信他不是为了拉回写作中远离的重点。

我请大家来看《活着》第一章的前几段: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
那个夏天我还差一点谈情说爱,我遇到了一位赏心悦目的女孩……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

再请大家看余华的另一部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开篇,非常酷的画面写作和时间跳跃: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
可能是几天以后,我似乎听到了回答这个女人呼喊的声音。那时候是傍晚,一场暴雨刚刚过去……
我记得这样一个上午,一个清澈透明的上午,我跟在村里几个孩子后面奔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迎风起舞的青草……

这样看来,余华是不是讲得很真诚,把自己名作中的手法一一讲给你听。虽然不是倾囊相授,但也的确货真价实,至少人家怎么写优秀小说,就告诉你怎么写考场作文,我觉得至少比有的老师专门讲一些自己解题都不会用的大招技巧模板要真诚、要专业。余华所讲的心血心得,虽然不比《许三观卖血记》真实感人,但大众评价余华讲考试写作不专业,这个真是对专业的误解——“余华卖分记”恰恰是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提供一个专业作家的建议。不专业的是不懂写作的评论者们。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方法如何应用。我在演讲稿格式的高考作文写作里,也讲过这样的写法。

例题:2020全国卷II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例文选段:时间跳跃

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1939年9月,佛朗哥叛军攻占马德里……作家海明威以亲身经历写出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并在开篇引用了约翰多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半个多世纪过去,一场新的战役以疫病的形式袭击了整个世界……
我想与大家回到1939年前后的西班牙……
当今时代,世界一体化不断加强,我们就将面对更大量级的问题,当然也就需要同样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2019年,我在《人民日报》上重读到约翰多恩的诗句,这让我们瞬间重新理解了海明威的作品,对今天的主题有了更现实而深刻的理解。现在让我们翻开手中这本海明威的小说,一起重读这首开篇的诗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你看,高考作文的写法和余华老师的讲法并不矛盾,夸大一点讲,单从写法上看,例文与小说在时间跳跃的方式上是一致的。

讲到这里,我有一点理解,为什么会有学生说我作文课比较难。那我还是要借此澄清一下——难,真不是我的问题,那是你的问题,你让我讲得简单,我又不是余华。重要的是,那么多学生都能学会,特别是那些说难的,有的是自己学会了,再来说难,这就有点凡尔赛了。对了,你要知道,余华高考可是两届落榜,那人家都会用的方法,你还不会,你还敢想像自己的命运么。

他应该

余华讲座中还有其它方法,此处就不一一分析。但恐怕你也看出其中端倪,不是余华的方法不靠谱,而是没有专业人士将其转化为专业的解释。所以,绝大部分家长学生听完余华的讲座都是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这人讲的东西靠不靠谱、能不能提分。那怎么喷呢,当然就只能挖人家的历史,什么当年自己高考也落榜,要么就道德攻击,说什么“文学已死”。

我特别不理解,你到一个中高考培训讲座现场喷什么“文学已死”,就和你跑到茅盾文学奖颁奖现场去喷这些内容学了也不提分,有什么区别呢。

试想,如果当天现场有一个如我一样对中高考专业研究的人士,在余华老师之后,淡定地走上台来,结合中高考命题,把余华老师的方法现场应用一遍,然后再请余华老师上台,定然可以赢得大家持久而热烈的掌声。然后弹幕里一片一片的:给华神献上膝盖。

当然我甚至想过,等一下你先别笑,这个想象有点夸张:我愿意把自己写的高考例文让给余华老师讲,算他写的也行。但我想这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首先余华这辈子都别想评上诺贝尔文学奖了,估计连参评资格都没有。诺奖评委可能直接指着余华的鼻子说,你拿着高考满分作文过来参加诺贝尔文学评奖,你骂谁呢,你再不走信不信我现在就拿出炸药来。其次,中国的高考作文评分直接与各种严肃文学评分接轨,0-60高考级评分,60-600专业作家级评分,600-6000文豪级评分……我已经不敢想下去了。

但话说回来,余华可以、能够、应该讲中高考作文方法么?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余华可以讲,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讲。那些阻止余华来讲并试图垄断某个领域的发言权,而自己又不能提出专业而合理解释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人。余华也能够讲,以他的才华、经验、成绩,当然有资格讲。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字写作的作家讲讲800字怎么吸引住阅卷老师,动辄从内战写到大跃进写到文革的作家讲讲怎么在考场写作里结合自己,你不好好听着、好好记笔记,还有空在那里发微博?

更重要的是,余华应该讲。

优秀作家示范文学的规格,居然有人说不应该。那我们就要想想了,余华出来讲课,到底让谁感到害怕呢?我想是让那些从来不读书、不写作的语文老师感到害怕吧,是让那些把高考评分标准揉成废纸然后按自己好恶评分的伪专家感到害怕吧。

不过,没关系,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也看不出其中的门道,他们除了喷作家怎么跑到培训机构赚钱外,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楚是被谁坑了。大家看着作家跑出来到培训机构一起贩卖焦虑,就焦虑地说,诶呀,我们又要学习了。其实,你仔细想想,是先有培训机构的课程,还是先有民众出人头地的焦虑呢?这简直就是一个商品和需求的关系。会不会有一种商品,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就产生呢?

试想,如果有作家为我们指点专业的写作方法、有数学家为我们分析数学思维、有化学家向我们展示实验室内的操作……各个行业最杰出的人才,为我们讲解他们几万个小时实践后凝练出来的心得,这等见识、这等收获,何其宝贵啊。余华不仅应该讲讲中高考作文,还应该开个中学语文专题课,用自己的小说作为阅读材料来作分析剖解。事实上,2013年的山东卷就曾在文学阅读中考过余华的《活着》选篇。当然,作家出来讲课,其中一些讲法未必会与高考的作答规范一致,也会占用自己创作的时间,但是,毕竟这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作家业余时间的选择,两相加总,最终的成果一定是对教育学生产生非凡的意义。

那么,你猜猜这时会有什么样的人跳将出来,大声抗议呢。

“太有用”

但是,我对于余华讲座的内容还是失望的。

我想,余华比任何人都明白一件事,写作最离不开的是什么——是大量的练习。

他在《活着》的序言里说:

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没有任何一个优秀作家能够脱离大量勤奋的练习,而在人类文明史中脱颖而出,没有一个天才的成功不是建立在辛勤写作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杨老师反复对大家说,练习很重要,大家恐怕也半信半疑。如果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对大家说,你看我写过这么多好作品,大家可能觉得我聪明、有才华、有灵感,其实不是,我的灵感都是在不停地写作中才得来的。那么大家一定会深信不疑。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大作家都是辛苦练习出来的,你小子今天就开始每天写日记——这就是专家权威性的价值和用处。

可惜,余华没有讲这些有益的,他讲得太“有用了”。他和培训机构的老师一样,试图讲一些千篇一律的短平快的技巧,以迎合机构和听众。这些技巧,一定是余华在长期训练中获得的,他也因为具备大量的练习而能灵活地应用,但是他讲给你,你就用不好,不仅仅因为他没有结合中高考试题,更重要的是,你没有充分练习而形成的能力。举个例子,你没练出那个力量,给你讲任何投篮技巧都没用。

当我听到余华讲什么开篇用名句、另起一段拉回观点,我是真有点感伤。不是说这些技巧没用,而是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作家余华,而是一个培训机构教师余华——而且是段位不高的那种,这真的让我有点尴尬。

在演讲开始前,余华介绍自己来讲中高考讲座的合理性时说道:

我没有做过中学小学的语文老师,但是我做过几次学生作文竞赛的评委,和语文老师有过共事的经历……

何必呢?单是开场时一句“这是一个写作者的一个经验”,轻描淡写的“写作者”三个字,就足够让很多“述而不作”者、坐而论道的语文老师十分汗颜了。余华一部中篇可能比有的老师整个教学生涯写的文字都长。

余华讲座现场

你是拿过“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的余华,你是注定被写入文学史的余华,你是用小说感动、影响和改变了无数读者的余华,你有资格让天天套素材模板名句的中学生看看,一个职业作家专业的文学创作是怎样设计结构的,一个靠颠覆传统写法、出道即巅峰的先锋派作家是怎样运用文字的,一个创造了福贵、许三观的上帝是怎样俯瞰现实世界的。

如果我是余华,我宁愿因为在台上装X被骂死,也不会因为讲什么中高考技巧被看轻——当然,没人能看轻余华。

无论如何吧,还请原谅我的情绪。

文学没有死,它生活在现实的土壤里,金钱和名誉从来都是它必不可少的营养。

毕竟,余华和我们和福贵一样,都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