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上帝之手”被壟斷的三十年
share_log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帝之手”被垄断的三十年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上帝之手”被壟斷的三十年

远川科技评论 ·  2020/06/25 18:23  · 解讀

作者:沙夢

2019年底,在上海進博會的現場,一臺由工程師操控的機器人正靈巧地舞動機械手臂。

在這台龐然大物的操作枱上,正放着一朵花,手臂翻飛之間,細微的花蕊被熟練地撥開翻動。

這台名為「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已經第二次亮相進博會,通過這台精密的機器人,醫生可以進行更加精準的手術,病人損傷更小,出血量更少。

就在一年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這個市值千億的市場迅速湧入了眾多赫赫有名的醫療巨頭: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公司大把撒錢,力求一張手術機器人的入場券。

引來國際醫療巨頭拼搶的「達芬奇」究竟是何方神聖,這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片神祕海域?

Part.1 開機一次6萬塊的尖端醫療器械

上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一羣科學家在斯坦福研究院開始了戰地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希望能提升複雜的戰場上的醫療水平,讓醫生可以遠程對士兵進行手術。

這種手術的系統引起了美國國防部的注意,很快的,項目組收到了來自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的投資,希望他們能夠儘快的研究出可供實際使用的原型。

在當時,有人敏鋭地捕捉到這種高精尖技術背後藴藏着的商業機會。一家名為直覺外科的公司隨之成立,將這項技術迅速完成商業化,壟斷手術機器人市場近三十年的達芬奇機器人就此誕生。

這款產品冠以達芬奇的名號,開宗明義地向先賢致敬。500年前達芬奇在圖紙上畫出了第一個機器人的草圖,後世以此命名既取開創先河之意,又有讓手術變成精妙的藝術的意義。

85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由三個部分組成:

1. 外科醫生控制枱:主刀醫生坐在控制枱中,位於手術室無菌區之外,使用雙手及腳來控制器械和一個三維高清內窺鏡。手術器械尖端與外科醫生的雙手同步運動,彷彿醫生雙手的延伸。

2. 牀旁機械臂系統:牀旁機械臂系統是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操作部件,其主要功能是為器械臂和攝像臂提供支撐。助手醫生在無菌區內的牀旁機械臂系統邊工作,負責更換器械和內窺鏡,協助主刀醫生完成手術。

3. 成像系統:成像系統內裝有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核心處理器以及圖象處理設備,在手術過程中位於無菌區外,可由巡迴護士操作,並可放置各類輔助手術設備。

85

核心的機械臂系統

很多人直觀認為,手術機器人就是代替醫生給人類做手術,實際上手術機器人還遠達不到代替醫生坐專業判斷。它的意義更多的在於幫助醫生實現常規的人手持械難以完成的精細、微創的操作。

比起常規方法,首先達芬奇機器人首先提供了放大10~15倍的視野,其次增加了手部除顫功能,可以解決醫生因為長時間操作手部顫抖的問題。換而言之,手術機器人是人造的一雙更精巧的手。

對於病人來説,在手術區有大量神經末梢或情況複雜的時候,機器人比起傳統手術能進行更復雜的操作,創口小,不良反應率會大大下降。

這也是為什麼達芬奇機器人開機一次高達4萬元~6萬元,但對機器人手術的需求仍然絡繹不絕的原因。

85

達芬奇機器人精準縫合一顆葡萄的皮

比如,開放式心胸外科手術往常需要開胸,分離胸骨,遊離肋骨,並常常要藉助體外循環來完成,手術創傷大,手術風險高,術後恢復時間長。

運用達芬奇機器人就不一樣了,只需要在肋骨間做幾個小切口,就能順利完成手術。當然受限於微創以及機器人本身能達到的操作幅度,只能完成一些不復雜的手術。

又比如前列腺手術,因為前列腺在內腔深處,周邊微小神經多的緣故,如果做傳統手術不僅創口大,術中的操作也不方便,「手得一直擰着」。往常的前列腺手術不僅增加了操作的難度,也消耗了醫生更多的精力。使用達芬奇機器人不僅可以順利到達人手難以觸及的內腔深處,更能完成人工完成艱難的高精度操作。

運用了機器人之後的操作方式都會發生改變。機器人的應用讓一些手術的難度大幅下降,醫生只需要坐在操作枱前進行操作,減少了醫生勞動的辛苦程度。

因為創口小,手術操作環節相對簡單,除了必要的主刀大夫和助手,一臺手術中需要的醫護人員也會減少。尤其是這場疫情中,無接觸醫療備受重視,讓機器人更多的代替人工完成接觸任務,也是對高危醫護人員的保護。

85

使用達芬奇時的手術場景

目前醫療外科手術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在泌尿外科和婦科手術,普通外科第三,但增長速度最快。在美國,應用達芬奇機器人進行前列腺手術和子宮切除已經成為一種「標準術」。

然而這隻在醫療界堪稱「上帝之手」的尖端醫療器械,卻被一家公司牢牢掌控了30年。

Part.2 創富神話,「上帝之手」被壟斷的三十年

2015年,正值谷歌11週年之際,華爾街統計了所有上市公司中只有13家公司回報率超過了谷歌,主營達芬奇機器人的直覺外科是其中之一。連續十餘年的快速增長,讓直覺外科和他的手術機器人成了吸金之王、致富神話。

直覺外科公司(ISRG)市值最高曾達到220億美元。公司於2000年6月上市,上市初期由於技術前瞻太超前、市場認知度較低等原因,股價一度表現平平,此時公司的PS(市銷率)是12倍。在2001年~2004年PS都維持在10倍以下。

2005年轉折來臨,達芬奇機器人被美國FDA510k批准用於婦科微創手術,使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爆發出極大的應用場景。這一年,直覺外科公司的營收同比增加60%,淨利潤從上一年的2300萬美元增長到了9400萬美元,而股價出現了3倍的上漲,首次超過100美元。

85

直覺外科10年淨利潤(來源:東西智庫)

直覺外科高達70%的毛利率在反覆昭示一個行業現實,只要你的技術護城河越深,就能源源不斷收穫盈利。直覺外科一家獨大的背後除了FDA的認證,更源自達芬奇機器人在醫療機器人領域,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枝獨秀。

手術機器人的整個研發涉及了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力學、材料學、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數學分析、機器人等多個學科。想要入行,沒有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和雄厚的資金基礎是不可能的。

直覺外科公司厚積薄發,根據對其年報的分析,多年來其研發投入居高不下,研發投入佔據營收的8%左右。直覺外科憑藉所持有的多達4000餘項專利,徹底壟斷了手術機器人的市場。

以手術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機械手臂為例,機械臂作為一種高值耗材,既是直覺外科科研力量的體現,也是其豐厚利潤的來源。

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可以達到7個自由度,是對人體手臂的完美模擬。這些機械臂抓有針持、抓鉗、剪刀等不同的工具,位置可互換。但於此同時機械臂精度極高,可以來完成各種複雜到人手有時都無法完成的動作。

85

人手臂的7個自由度

每一條達芬奇機械臂的使用次數是有限制的,其內置計數裝置,使用10次後便不能繼續使用。根據東西智庫的研究這既是因為高精度儀器容易損壞,為了保障手術的安全性必須更換,也是直覺外科公司頗為穩定的現金牛。機械臂的價格大概每條10萬,每台手術平均至少要使用4條臂,所以開機費用4萬~6萬大概就是從這來的。

除此之外,由於使用機器人讓醫生缺少了觸覺的感知,再加上用機器人做手術的精妙程度,是用達芬奇機器人必須要經過直覺外科公司150小時的培訓。醫生付出的時間,就是改用別的機器人的成本。用直覺外科公司的達芬奇機器人成為一種慣性,達芬奇的市場壁壘也就建立起來。

直覺外科和它的達芬奇機器人也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在2000年上市初期,直覺外科和另一家手術機器人公司ComputerMotion有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專利之爭。

真要論起來,Computer Motion才是手術機器人的先驅。94年面市的AESOP機器人是世界上第一臺專門為手術打造的機器人。ComputerMotion先發卻沒有致勝,原因就在於一直沒有獲得FDA認可。

到2003年,直覺外科彎道超車收購了競爭對手和前輩Computer Motion,將其技術移植到了達芬奇機器人中,直覺外科公司通過併購的方式消除了最大的競爭對手。

至此以後,達芬奇機器人可以説是縱橫市場十餘年,未逢一敵手,在微創手術機器人市場上橫行霸道。畢竟人家專利優勢夠厚夠高,把所有競爭對手擋在門外。

世界各大醫療界械巨頭眼饞手術機器人這塊肥肉多年,這兩年直覺外科的第一批專利剛要到期,各大醫療器械巨頭已經暗流洶湧。直覺外科高速增長下被掩蓋的其他問題也暴露出來。

一方面達芬奇機器人的全球推廣並不算快,從地區分佈可以看出,達芬奇機器人的主要市場還是在美國。隨着美國奧巴馬醫保的推行,醫院對高價值器械的採購會更加謹慎。

直覺外科公司想繼續坐穩致富神話的神壇,將面臨更多更復雜的挑戰。

西方不亮東方亮,這隻「上帝之手」的醫學理念在中國生根發芽,也掀起了一場醫療器械領域的探索與革新。

Part.3 多維競爭,把醫療機器人臂長伸得更遠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引入量只有50餘台。一方面是因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2018年之前屬於甲類大型設備,醫院要等待國家衞生計生委直接批准才能購買。什麼樣的醫院可以配置、配置多少台,都有明確規定。

另一方面達芬奇在國內售價高昂,根據上海科技報,在海外地區約1400萬元售價的達芬奇機器人,售往國內可以高達2000萬元。從這個角度出發,研製國內自有產權的手術機器人不僅是進軍藍海市場的舉措,也是實現我國高端製造自主化的使命。

但擋在自研手術機器人面前的技術鴻溝也相當現實。達芬奇機器人主攻的腹腔鏡手術,面對的是人體的軟組織,每個病人的差異性很大,醫生下刀的輕重緩急也都有講究。

因此相比於骨科和神經外科,腹腔手術對機器人的精密性要求是最高的。如果你達不到這樣的精密度,出現意外狀況就沒法處理。這種精密度怎麼來呢?只有靠大量的臨牀總結,反覆改進。

當前中國自主產權的「妙手s」也完成了多次實驗性質的手術,但要追趕上已經狂奔了三十年的達芬奇機器人,仍然是工程師們棘手的挑戰。

但中國的手術機器人正試圖另闢蹊徑,繞過「達芬奇」擅長的腹腔領域。

在國內,一些轉攻骨科、神經外科、介入手術的醫療器械企業在手術機器人領域斬獲頗豐。天智航的天璣骨科機器人、柏惠維康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都順利通過了第三類醫療器械審查,並且在拓寬手術機器人的功能邊界上越走越遠。

可要説給中國手術機器行業添加催化劑的,還要數5G技術。

去年6月,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通過5G技術,遠程交替操控兩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為山東煙臺和浙江嘉興的兩個脊柱骨折病人,進行了三維定位脊椎螺釘固定手術,總共打入12顆螺釘,定位準確無誤。

這是全球首例通過5G完成的遠程骨科手術,在外科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不僅意味着真刀真槍的遠程手術夢想成真,更意味着技術為醫療資源不平等找到了答案。

85

中國對標達芬奇機器人的「妙手s」手術機器人(圖片來源:中國網)

尤其是疫情當前,遠程醫療漸漸成為剛需。遠程問診,遠程指導等已經逐漸成熟,如今在5G的加持下遠程醫療正在成為新的趨勢。

隨着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線上問診。春雨醫生、可以最大幅度減少問診環節的醫療資源不對稱問題,實現醫療資源的下沉和無接觸問診。便攜式可穿戴設備也讓保健醫生可以遠程監控病人的狀態,給出保健建議。

但手術不一樣,手術是最專業的醫療環節之一,受到主刀醫生的影響非常大。優秀的醫療資源在地域上有聚集的趨勢,優秀的醫生大多聚集在大城市。

遠程完成手術是遠程醫療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短的短板。達芬奇機器人本來設有遠程手術模塊,只不過在引入中國時大多沒有了這個模塊。

即便如此,國內也在正視與達芬奇機器人的技術差距,目前國家政策重點支持醫療機器人,將其作為中國工業4.0戰略的重要環節。中國醫療市場的體量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快速擴大,分級診療的推進和基層醫生的巨大缺口也成為了機器人研發的強勁動力。

中國機器人要想趕超達芬奇,緊隨其後照貓畫虎的模仿不是出路,最合適的可能是另闢蹊徑,換道超車。

這場圍繞手術機器人的追趕和競爭,早已超越了醫療領域,事關大國之間的科技博弈。

參考資料:

[1]《「統治」醫療世界的達芬奇機器人 是如何誕生的》 東西智庫

[2]《超越傳統手術的達芬奇機器人:能把內臟放大15倍,醫生犯錯提醒》  厚朴方舟Joanne

[3]《5G超遠程手術:千里之外 妙在纖毫》 新京報

編輯/Ray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