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三B類韻與三C類韻在最終合併前的最小對立是介音對立還是元音對立?

比如,仙B韻與元韻是介音先同還是元音先同?
关注者
8
被浏览
1,064

2 个回答

这种古语言音值方面的讨论有啥意思呢……算了我还是说两句吧。

我觉得大概率是介音+主元音混合对立——或者说,我们不妨理解为混合对立。二者的差异特征大致上从介音处开始,从元音处结束。至于「差异特征」本身,可操作空间也很大,大概率也是并不明显的「舌位前后差异」与「舌尖是否有一点彺齿龈处翘的倾向」的叠加。

当然,如果有谁说是「假装对立」,那我也同意[1]。【滑稽】

PS:按照从越南语里照抄过来的那套原教旨「呼延机制」,三等介音与主元音理应是「土耳其语级和谐」的[2]——就是说,除了高低维度以外,所有其他维度的特征均相同。这个机制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个)古典汉语里的元音前后对立、圆展对立在两汉时期的全面崩塌。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理应」(魚鐸陽侯屋東日常被鞭尸),而且「呼延机制」发生之后的音变也可以衍生出并不符合前述「和谐」的情况。

PPS:别忘了两晋时期 ABC 是通押的,比如以 n 尾诸韵为例,当时的韵部大体上是这么个情况(以切韵韵目代指):真殷文|痕魂|先山仙元|刪寒。于是我对某位很厉害的人说:「给你笔,你来写两晋时期先仙元三韵长啥样」。至于我自己,我经常摆烂将它们四个韵部的主元音分别记作 ɨ, ɤ, ɜ 和 a——也就是说,形式上假装「先山仙元」韵部的 ABC 之别完全依赖于介音。

PPPS:关于两晋「痕魂|先山仙元」与隋代「痕魂元|先山仙」的差异,诉诸方音不是什么好主意。据那谁的统计,南北朝时期邺城、长安和建康版共通语均发生了相当彻底的到「痕魂元|先山仙」的转变,只有洛阳版共通语的用韵习惯保留有「先山仙元」的倾向。所以我们只能说,这玩意基本上就是全国各地(版本的共通语)集体发生的的一次左右横跳。

参考

  1. ^我估计三等三分各「辙」的 BC 对立总体上也塌了大概一半吧——至于形式上没有三分的,比如魚韵啊支韵啊,那当然基本上塌干净了。
  2. ^这就是当年呼延企图用来反驳我的理由:「按你的说法,它理应是这样,这怎么可能呢」。结果当然是「不好意思,它确实是这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的泊松光斑式结局了。

你看《蒙古字韵》就完事了,元韵和桓韵元音相同。切韵的戈三开始也和戈韵元音相同,后来也与麻三合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