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何姓起源,何氏,何姓介绍 - 百家姓 - 族谱录
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E  

2008-03-09

985317次

7人

11个

159个

8109人

413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二、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补充:

何氏起源

 

 

何字的本义与何氏无关

先有“何”字,还是先有何姓?“何”字与何姓有无内在联系?据有关史料,早在有何姓之前,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何”字了。在我国的“字书”、“辞书”和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写法至少有20种,义项也有数十种之多。甲骨文中的“何”字,写法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形状。“何”字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五部著作,“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也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儋”与“檐”相通,简化字为“担”。由此可见,“何”字的本义应当是“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与何姓无内在联系。
 

何姓系韩姓所出

何氏来历怎样,如何得姓,这是许多许多何氏子孙所关心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得姓成因说法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何姓乃“韩”字误读而来。
 

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这要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说起。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故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都把祖先追寻到黄帝。

史料显示,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韩万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以侍奉晋国。韩万,世称“韩武子”,原本并不姓韩,乃因其封地而为韩。韩氏得姓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孙——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韩厥既是韩姓第一始祖,也应该是何姓第一始祖。

何

 

何氏得姓始祖

何

 

司马迁题《像赞》

 

之所以把韩厥列何姓第一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强大。败齐国、与赵、魏、知氏联手灭范氏、中行氏;继而又与魏、赵联合打败知氏,并三分其地,韩的力量进入鼎盛期,从而形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晋烈公十三年,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公元前375年,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的韩国一举灭了郑国,从而结束了郑国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在位的第九年,韩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而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江淮地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这是何氏得姓的一种说法。

《双坑系谱概略》则认为,韩氏是因惧怕秦始皇的暴虐,“乃改韩为何”。

但不论是“音误”,还是“惧秦”,由韩姓转化而来的这一支何氏却不断繁衍壮大,目前国内及海外的大部分何氏都是这一支的后裔。

何氏由韩氏而来,在历代典籍中也得到佐证: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韩昌黎文全集》的世系表中记载:“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为晋大夫,食采于韩,遂姓韩氏。其后与赵魏分晋,始为诸侯,是曰昭侯虔。传至襄王仓,国灭于秦。仓少子虮虱生信,汉时封韩王,生弓高侯隗当,隗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生司空,字伯师,其后徙居安定武安,是为韩氏聚族河北之始。”

古老的文献《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对何氏颇富机缘的得姓经过,以及何氏上溯周文王的光荣世系是这样记载的:

何姓原出于韩,与周同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回原,曰韩武子,是为韩氏。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定伯生舆,舆生献子厥,盖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生宣子,宣子生贞子,贞子生简子,简子生庄子,庄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

景侯生列侯,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哀侯生懿侯,懿侯生昭侯,昭侯生宣惠侯,始称王。

宣惠王生襄王,襄王生□王,□王生桓惠王,桓惠王生王安,在位五年,生二子:长曰成,次曰允,为秦所灭。

允以秦始皇十二年,避乱民间,生二子:隆、冉。隆从父隐匿民间,生一子骘,骘每叹家贫,有奋然自立之志,不幸早逝,生一子信。信以汉惠帝四年庚戌年举孝廉,吕后八年,诛诸吕,有功封县令。文帝时,升授车骑都尉,后升为河东太守。妣王氏女,封都夫人,生二子:长曰?,次曰庶,因避父仇,逐迹庐江,故以庐江名郡。

祖避难时,托身舟楫之间,逢吏登舟诘公姓,戏指河水以答之,复曰:姓氏必人,岂从水乎?

庶奔窜时,遇有盘诘,则仓惶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是指河为姓,庶讹韩为何,虽因避乱而随意答之,然其同认为何者,实同出于韩,此受姓之源流也。

按照上述文献,韩姓的转为何姓,是汉文帝以后的事。

不少学者不赞成安徽省宿松县何氏受姓文献的说法。他们认为,第一位转姓为何的何氏得姓始祖应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的韩国后裔,而不是汉文帝时河东太守韩信的长子。

台湾学者何勇仁教授指出:“……在战国七雄的争斗中,我们的祖先是担任了主角,当时贵族间彼此火拼,周威烈王廿三年(公元前四○三年),王命韩虔、魏斯、赵藉为诸侯,这一位韩虔,即为何姓祖先杰出人物。不幸其间经过苏秦所倡合纵摈秦政策的失败,张仪相秦的连横政策的愚弄,自公元前二二一年,六国尽为秦所灭,我们何姓的韩国乃被灭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

关于何姓的来源,还有一段较完整的故事。相传韩国亡国后,韩王一公子逃到安徽庐江一带,在河边以撑船摆渡为业。后来秦始皇出巡,在博浪沙遇刺客,怀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于是下令搜捕六国贵族,准备一网打尽。秦吏四处潜访,至河边遇到韩公子,问他姓名,适逢天气寒冷,韩公子手指河水随口答道:“姓寒”,以韩、寒同音,意以水寒喻韩。秦吏听成姓“河”,遂去。后来韩公子得知来者是官府密探,惊骇不已,叹道:“这岂非天意,使我幸免于难!”于是索性以“河”为姓,后来又觉得姓氏当以人附丁口,不能象河水那样泛滥无依,依音转改为何。 

关于何姓的成因还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么说,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并无争议。

历史上有“自古韩何是一家”之说。何、韩原本同姓,这是唐代以后所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但是,谁才是何氏的真正得姓始祖呢?

何姓的出现,最早见于神话传说。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

何姓既从韩姓音讹而来,何姓的得姓始祖应当锁定在韩国被灭后国人“大逃亡”的人。

按《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中的说法,何氏的受姓始祖是韩庶,也就是何庶。但是,何氏受姓始祖还有另一种说法,这个版本故事传说虽然相同,主人公却不是韩庶,而是韩瑊。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始初祖名瑊,为韩国后期韩王安后代。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瑊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后代何氏大多认定韩瑊是何氏得姓始祖,但也有韩庶是何氏得姓始祖的说法。

2、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加入

“昭武九姓”中的何姓。汉唐时期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有何姓。汉唐时期的我国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何姓先人:一位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再一位是何妥,隋朝人,据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第三位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少数民族中有个叫何猥萨的人,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北史》、《通典》及《太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1994年版)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3、由他姓改为何姓

有文字记载的改“何”姓有几种情况:

一是朱姓改何姓。《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个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二是方姓改何姓。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

三是徐姓改何姓。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四是陈姓改何姓。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是不多见的现象。

五是集体改姓。除姬姓何氏外,何姓还有一支源于外族改姓。北魏孝文帝入洛阳后,将随同入洛的西北高车部族贺拔氏集体改为何姓。他们的子孙定居中原,繁衍成望族,号称“河南何氏”。

六是复姓。《姓谱》载:汉代匈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4、赐姓何

元朝和明朝,也有人被赐姓何。《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

(何焕强摘编)  

您好,
    在看了网站中的汝城何氏网页后,也发现网友评论,漏掉了厚坊何氏,我就是厚坊人,对我的家族历史很了解。您可以询问我,希望你可以对此更新,也希望能通过您的帮助,使一些政府性或私人的网站都能对此更新,因为都没有厚坊何氏的记载(因为我族是唯一一支没入“汝城何氏九头宗庙”的玉公后人,所以没有记载),下面向你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家族。
    厚坊(行政名是云善村)位于汝城县城北郊,全村2800余人,为玉公三子圭公之后,外迁族人更多。是当地影响很大的大家族和古村落,五世祖容公与迁往资兴台前的监公即是兄第,传至十六世伯一、伯六郎分为现在的两大派。从宋朝至今千余年,已传至四十三世,有清代名人何庆元,建有何氏家庙。修有《厚坊何氏族谱》,字辈是:世子朝廷、五福有天,一本彦传、承远恩光,仁义安邦国,诗礼训家祥,纪纲端圣化,行修芳名扬,忠孝毓流达,智信耀华章。

 

姒何起源简介

我何氏之兴,源自盘古,肇自黄帝,继于颛顼,承于夏朝,传于杞国。禹父鲧,鲧父为骆明,骆明父为颛顼,颛顼是昌意之子,昌意系轩辕黄帝与嫘祖所生,未得立,得姓为姬。故禹乃黄帝之六代裔孙。禹名高密《史记》作文命,生于尧帝辛丑五十八年六月初六(公元前2300。《左传》载:禹称大,大其功。禹治水安民,铸鼎立国,被尊称为大禹。时舜感禹功大,赐姒姓而不复姬姓,后来舜让位给禹。禹即位后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禹原定效法尧舜让位给伯益,但禹死后,国人感念他的大功大德,推举禹的儿子启做领袖。从此,王位父子继承,形君主世袭制度,并封列国为屏藩。夏朝封国,《史记》有载:禹姓姒氏,受舜禅有天下,国号曰夏后,传启、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孔甲、皋、发、癸十四世,及太康启长子、扃泄次子、仅扃子为十七王,凡四百三十九年(公元2205年—公元前1767,商灭之。汤念夏德之盛,不可使其后无茅土之封,丁酉三年乃封禹后癸之长子懿公于杞,使奉禹祀,历宣公、显公、昭公、穆公、康公、惠公、戴公、庄公、景公、高公、睿公、定公、怀公、度公、肃公、襄公、威公、灵公、安公、元公凡二十一世,六百四十二年(公元1764年—公元前1122。值周武王灭商褒封五帝及三王后,由是元公子东楼公于己卯十三年复封于杞,历西楼公、题公、仁公、哲公、钦公、敬公、英公、献公、顷公、谋娶公、武公、靖公、共公、德公亦称惠公、桓公、平公、悼公、釐公亦称僖公、湣公、哀公、出公至简公,于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公元445年即杞简公4楚惠王灭杞。自东楼公至简公凡二十三世,并成公、孝公、文公、隐公为二十七君,历六百七十八年(公元1122年—公元前445。自简公之子禹裔携谱率族窜居江南庐江河畔,历绍圣、念祖、徽廕、熙庵、裕昌、衍夏而至贲偾时,值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岁(公元221,已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

我系浏阳碧水何氏

? 始迁祖贤耀公,原籍广东惠州府和平县甜鱼祭,清康熙初始迁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住二十八载,又迁袁州府万载县白水顿。清雍正初年始定居浏阳碧水。生子六,二、五失嗣。

 

唐朝“九井”何氏分迁江西瑞昌
  对于何氏来说,唐朝,是个不得不提的朝代。因为何氏的堂号“九井堂”就产生于唐朝。
  当何氏家族从何允开始,繁衍到第34世时,何氏族人已经从安徽庐江发展到全国各地。此时,唐高祖武德中期的吏部尚书何奖,便居住在南京金陵石城街。然而何奖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他的官职,而在于他生有九子,偕、渭、兴、升、俊、享、向、昌、仁。随着九个儿子逐渐长大成人,他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父亲身边,于是九人纷纷出外寻求各自的栖身之所。最终九人分居九地,使何氏一族枝繁叶茂。
  或许是因为何奖身居要职,唐高祖感念其功勋卓越,便御笔一挥,御赐“九井流芳”的美誉。九井,则代表着九人分居九地,分食于九井之意。于是何奖的后裔便以“九井堂”自居,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从地点上来看,何奖的九个儿子大多数分居在江西一带。其中长子何偕,字仲元,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卜居江西九江瑞昌,偕公后裔自唐朝以来,虽然有几次大的迁徒,迁往湖北、陕西、四川、云南等地,但是,始终有一部分从未迁徒,至今一直居住在江西瑞昌。

瑞昌何氏基地的特点

  瑞昌是江淮地区何氏的重要基地。先祖源于庐江,瑞昌紧靠庐江;潜山有潜山的特点,瑞昌不如潜山,但瑞昌有瑞昌的特点。瑞昌在奖、偕公支脉的发展中,有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先祖落业早
  奖公之父昕公在隋炀帝时,即公元六百年前后,就卜居瑞昌。昕公之子奖公官迁南京,生有九子;让长子偕公回九江守业。这是公元六百多年间的事,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从迁徙与墓葬来考察,说偕公卜居九江,实际上是瑞昌(瑞昌属九江府)。后来偕公去世,就葬在瑞昌宅前市桃花山,即今瑞昌市城区西南之范镇乡。原此地除偕公墓外,还有规模较大的何氏宗祠。因后来维护不善,宗祠损毁倒塌。解放后,范镇乡政府就在何氏宗祠基地上新建政府办公楼。偕公墓也逐渐荒芜而为新建民居所掩盖。(现偕公墓为重建。)

  第二、何姓村庄多
  现瑞昌市有何姓大小自然村八十二个,人口一万九千五百十六人。这是邻近几个县所没有的。其中长溪有十华里之长,有大小村庄九个,全部姓何。这也是少见的。

  第三、外迁发展快
  从瑞昌先祖迁徙展示图来看,播迁远,这是一个方面,而外迁之后子孙繁衍旺盛(特别是湖北省),这是另一个方面。湖北的何姓又向外扩散及至湖南、四川等地。一张浩大的奖、偕公的何氏网络,真是瓜瓞延绵,枝繁叶茂,一时难以理清。

  第四,先祖墓葬多
  如瑞昌何氏祖墓图示(见谱首下卷),彦字辈以上可考的祖墓(一千二、三百年间的)就有四十九座,而且集中在一条乡村公路线上(从洪下—花园—洪一)。这些祖墓,湖北大冶阳新、蕲春、赤壁、武穴、黄梅等地何姓,每年都有人来祭扫.最多时,数以千计,小车几百辆,不亚于祭扫虚假的何瑊墓的盛况。

  第五,共敬万春公
  万春公的威望与影响,主要在瑞昌市与湖北大冶蕲春与鄂州。瑞昌有春公祠(何老殿),鄂州有扑旗庙,谐音为蒲圻庙。瑞昌何姓祠堂中都有万春公塑像,基地为何老殿。瑞昌不仅何姓敬仰万春公,连外姓(杂姓)也相信万春公之神灵。如今年(二零一零)万春公生日(旧历八月十七日),迪畲庄邀请部分庄举行庆典,而外姓在同一天也举行大的集会,酒宴庆祝。将万春公称作福祖,而且要建庙。
由此可见瑞昌是何姓发展的重要基地。只是由于近百年来,战争、动乱的原因,从未向外宣传过奖、偕公支系的发迹,外省也无从了解奖、偕公支系的人脉。直到此次九修宗谱,才如实地烘托出来,以慰先祖之灵。

标签:    he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何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何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695 0 寻找同字的家族 hyL123456789 hyL123456789 2022-07-24 15:10
1872 10 尋找四川省的何氏族人 安普勒 admin 2022-02-23 15:35
687 0 何氏家族一家亲 还望认识更多家人 2753459262 2753459262 2022-02-21 10:13
765 0 何氏家族一家亲 2292540439 2292540439 2021-11-16 17:06
159735 171 各地何氏字辈 222.240.103.* 公益馆管理员 2021-03-08 08:56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