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霄派研究:歷史·神系與雷法(下) 作:李遠國 - z96385274110的創作 - 巴哈姆特

創作內容

2 GP

道教神霄派研究:歷史·神系與雷法(下) 作:李遠國

作者:玄都之王│2018-09-18 23:08:59│巴幣:4│人氣:1008
第三章 神霄派最興盛之期——南宋
一 集三家大法於一身的薩守堅
  南宋神霄派的重要人物,第一當屬薩守堅。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四載: 薩守堅自稱「汾陽薩客」,西河人,一雲南華人。少有濟人利物之心。原學醫,因誤用藥醫死了人,乃悔疚而棄醫學道。時北宋徽宗之際,聞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及林靈素、王文卿二侍宸道法高深,欲求學法,遂出西蜀至陝西,行囊已盡,坐石愁悶。忽見三位道人來臨,薩守堅遂告以欲去信州參訪虛靖天師之事。道人告之天師已羽化矣,薩守堅悵恨不已。「一道人云: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之有舊,當為作字,可往訪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間可以自給,遂授以咒棗之術。曰:咒一棗可取七文,一日但咒十棗,得七十文,則有一日之資矣。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與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則掮之,即愈。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薩拜而受之,用之皆驗。一日凡咒百餘棗,止取七十文為日用,餘者復以濟貧。及到信州,見天師投信,舉家慟哭,乃三十代天師親筆也。信中言吾與林侍宸、王侍宸遇薩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盡之文。薩由是道法大顯。」即是說傳道法予薩守堅的就是張繼先、林靈素、王文卿,這是表明薩守堅雷法承三家之傳。虞集《王侍宸記》亦曰:「又有薩守堅者,亦酷好道,見侍宸(王文卿)於青城山而盡得神秘,遊東南,禱祈劾治,其神怪有過於侍宸者。」薩守堅遇王文卿於青城而得秘傳,其說與前三道人授法之談,似當均為托依神活,然其傳播王文卿一系神霄雷法,當應可信。

  薩守堅得王文卿一系所傳雷法,由是道法大顯,並以持戒堅定的故事而為後人稱道。一次嘗寓某處城隍廟數日,見其廟神淫妖作祟,遂施運道法,「迅雷一聲,火焚其廟。」關於此事,《搜神記》卷二說:「繼至湘陰縣浮梁,見人用童男童女祀本處廟神。真人曰:此等淫神,好焚其廟。言訖,雷火飛空,廟立焚矣。」廟神懷恨在心,暗中追隨十二年,欲其失戒而施行報復,但終不能得,於是歸降,成為薩守堅雷法中所驅役的一員猛將。其曰:薩守堅至龍興府江邊濯足,見水中有神影,方面黃巾金甲,左手拽袖,右手執鞭。「真人曰:爾何神也。答曰:吾乃湘陰廟神王善,被真人焚吾廟後,今相隨一十二載,只候有過則復前仇。今真人功行已高,職隸天樞,望保奏以為部將。真人曰:汝凶惡之神,坐吾法中,必損吾法。廟神即立誓,不敢背盟。真人遂奏帝授職。」白玉蟾亦高度贊譽了薩守堅的高尚道行,他說:「薩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閑,思量戒行徹心寒。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難。豈不聞真人燒獰神廟,其神暗隨左右,經一十二載,真人未嘗有纖毫犯戒,其神白反降,為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報仇必矣。今人豈可不持戒,更當布德施仁,濟貧救苦。」據《仙鑒》所言,薩守堅得道之後,出入洞天福地,後遊閩中,一日端坐而化,卒年不詳。

  薩守堅著有《雷說》、《續風雨雷電說》、《內天罡訣法》,存《道法會元》卷六七中。從這些著述中可知,其理論與法訣確實與王文卿一脈相承。薩守堅自述曰:「余習性清淡,希志神仙丹經子書,傳廣萬卷,再一披閱,目眩神昏,深欲得人印證。而後誠感天地,憫其勤勞,得遇真師,成就大事,噓枯振槁,受賜良多,刻骨銘心,報思罔極。初真師命之曰:夫道在人身,其大無內,其小無外,謂之無,則恍惚而有象;謂之有,則渺漠以難窮。自非至人,孰能捉摸。子學道勤苦,骨相合仙,今有秘文相傳。雖曰違科,即得其人,受授由我。子當長跪,重作誓言,我以心傳,子當諦聽。夫人也,地水火風,假合四大,為萬物靈。死為臭腐,何所恃焉。但恃精氣神三者為根本。夫人固其精,養其氣,保其神,使之三宮往來,升降不息,則家家蓬萊,處處神仙矣。夫何以淫而敗元精,以忿躁而耗元氣,以穢濁而昏元神,使關竅窒而不通。爐鼎滲而不固,宅舍壞而不修,欲望長生,奉行道法,胡可得也,體而用之,則致雷霆於倏忽,呼風雨於須臾,人天所師,何施不可。故曰: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將,謂之法也。」此段真師之論,與王文卿所說「以道為體,以法為用」,「中理五氣,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之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上,包天地於身中」的理論如出一轍。

  薩守堅又謂自得訣之後,殷勤苦志,所以發白反黑,齒落更生,「年幾三餘,視聽不衰,筋骨愈固,其諸效驗,一如師言。」又得師授,「故以諸階大法,罄竭相傳」,並告誡曰:「子當利物濟人,積功累行,庶得諸天擁護,魔王保迎,易於成就。」由此可見,薩守堅已盡獲神霄大法諸階秘訣。他說:「守堅庸瑣下士,遭遇明師,得其設施以正,故驅雷役電,禱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蕩癘,煉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驗,如谷應聲。今茲付受,敢不盡其所傳。夫人之一身,二氣五行之精而已。聖賢設為法以衛民,證諸於己。大抵法本諸道,道源諸心,心能以吾之精神,融合一氣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適量五行之造化,則道法妙矣。愚當會此理於太極未奠之先,而證此理於三才既判之後,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此道何常一日不流通於天地間也,而法或未之聞焉,聖人者作法始肇矣。如今之禹步,皆可考也,而法或未之祥焉。既有漢天師闡揚此法,復有宗師扶持此法,而法始大備焉。」這裡所說的「宗師」,即是指王文卿而言。

  需要指出,由於宋徽宗的推重,神霄雷法一時大盛天下,並出現真偽難辨、正邪互滲的混亂局面。對此薩守堅指出:「今人多假此以求售,侵壞正法,眩惑世人,奸巧其心,邪穢其行,即此可知其不足行法矣,又其甚者,大可傷嘆。夫雷之聲,何所別耶。今之學者,分姓立名,各開戶牖,有所謂之某雷,有法為之某法,紛紛不根,皆飾欺之論也。」《先天雷晶隱書·雷法說》亦曰:「祖師侍宸遇火師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衝舉之後,流傳至今。夫何五六十年之間,異派同名者雜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門而入。蓋法假形器,而靈者我也,神也,造化與我身一也,運即俱運,動即俱動,故曰天地同流,神人一體。今人徒紛紛於紙上符咒罡訣之間,全不達何也元神之理。自古至今,未嘗不明以語人。奈何棄本逐末者,認假為真用。今日則曰某咒謬,某符誤,明日則曰某罡缺、某訣差。孰不知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分五行,五行成萬物,源源一理,斂之不盈一握,散之則彌六合。若能把握樞機,斡旋造化,則擒縱在我矣。」

  薩守堅力主正道,主張誠心正意,以神合神,千變萬化。他說:「先師有云:要知大道通玄處,不在三千六百門。後之學者,徒執己見,空泥塵言,適所以貽輪者之誚矣。」「學者無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於二氣,二氣分而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氣,運五行之氣為五雷,則雷法乃先天之道,雷法乃在我之神,以氣合氣,以神合神,豈不如響斯答耶!」「會此之道,參此之理,則二氣不在二氣,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為風,運而為雷,噓而為雲,呵而為雨,千變萬化,千態萬狀,種種皆心內物質之。聖人之論有曰:精氣為物,斂之不盈一握,道之體也。遊魂為變,散而可彌六合,道之用也。有道則有體,有法則有用也,皆本諸一而已。若泛舉其煩,則千百言而不足。善撮其要,則一二語而有餘。夫苟貪條目愈多,而本真愈失,雖皓首窮經,無所益也。嘆夫世變日下,人心日奸,立論者既無所講,徒爾乎他。傳法者復無所稽驗明矣,受其誑亦無輕乎!風非可捕風,影非可搏影矣。黃石公《素書》一編,張留侯用之時,為帝王師,簡耶繁耶?愚之所言,今亦倦於喋喋矣。然得師傳者如是,故不得不詳以告也。」

  在神霄派諸階雷法中,有一些道法奉薩守堅為主法祖師,其護法神將王善為主帥,如《雷霆三五火車靈宮王元帥秘法》、《豁落靈官秘法》、《南極火雷靈官王元帥秘傳》。這些法中稱薩守堅為「祖師西河上宰汾陽救苦薩真人」、「祖師神霄通靈西河上宰薩真人」、「祖師汾陽散吏救苦真人」,稱王善為「雷霆都天豁落三五火車糾罰靈官鐵面雷公王元帥」,「都天豁落猛吏赤心忠良制鬼縛神火雷霹靂靈官王元帥」、「南極火雷赤心忠良猛吏王元帥」。並描述其形像為「赤面,紅鬚髮,雙目火睛,紅袍,綠靴,風帶,左手火車,右手金鞭,狀貌躁惡。」或變像為「面紅紫色,黃巾,紅袍,金甲,虎須虎晴,綠靴,風帶,左手雷局,右手執金鞭。」這位赤心忠良的王元帥,後來便成為整個道教所尊奉的護法神王靈官,他鎮守在幾乎所有的道教宮觀。明人董含《蓴鄉隨筆》卷二《薩真人》條亦謂明清以來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就是薩真人的護法王善。後世有所謂「薩祖派」、「西河派」、「天山派」,皆尊薩守堅為祖師,於此可見薩守堅在神霄派的影響頗深,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二 兼傳雷法的南宗三祖陳楠
  從北宋張伯端始肇道教南宗丹法,其間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歷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方可謂正式形成內丹派南宗,後人謂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等五人,為道教南宗五祖。五祖皆以精通丹法、宏揚丹道為己任,從而名揚青史。五祖之中,尤以白玉蟾最為傑出,他承其師陳楠的道統,順應時代的潮流,不僅推重丹道,而且兼習雷法。與其相應,隸屬符錄派的神霄派大師王文卿、薩守堅、鄒鐵壁、莫月鼎等皆修持丹道,以南宗之丹法為神霄雷法的基礎。於是,南宗從陳楠開始,即兼習雷法;神霄派從肇源、創立之際,即重視丹道。南宗與神霄派相互交流,內丹與雷法體用無間、道法合一,成為道教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現像。

  南宗從張伯端至薛道光三位祖師,皆獨善其身,唯以修真煉丹為要旨。但從四祖陳楠開始,一改南宗只重自我修持,追求個體生命的永存與圓滿的仙道傳統,主張濟世利民、安邦護國的大乘思想,從此設定了南宗及神霄派以內丹為體,雷法為用的道法體系。

  陳楠字南木,號翠虛。惠州博羅縣(今廣東惠陽)白水岩人。以盤隴箍桶為生業,其慧根悟性無人知曉。曾作《盤隴頌》曰:「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裡全無斧鑿痕。」又有《箍桶頌》云:「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即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其言下覺悟異常。「後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於毗陵禪師,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這裡所說的「毗陵禪師」,就是南宗三祖薛道光。所謂「景霄大雷琅書」,即指神霄派所傳雷書。對此,白玉蟾追述說:「今都天大雷,盡出神霄玉樞之上,謂之景霄大雷。景霄雖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駐蹕之司,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漢臣,授之先師陳翠虛,翠虛以授於我。」《靜余玄問》亦記白玉蟾曰:「先師得雷書於黎母山中,不言其人姓氏,恐是神人所授也,丹法卻是道光和尚所傳。先師嘗醉語云:我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干道光和尚甚事。」於此可見陳楠確實得傳神霄派雷書,並下傳白玉蟾。今《道法會元》卷一○四至一○八所收《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五卷,即為當時陳楠所得。卷首列大雷主法元始法王、玉清真王、景霄變空天尊、雷霆大帝君、五雷判府天尊、翼軫星君、五氣真人、左玄真人、右玄真人,次之則為雷霆火師真君汪康民、傳教雷霆都督辛忠義、翠虛真人陳楠、海瓊紫清真人白玉蟾。卷尾載白玉蟾《翠虛陳真人得法記》,尤其重要,記述了其師訪道求仙、修習雷法的過程,這對於研究南宗與神霄派的關系與歷史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史料。

  白玉蟾說:陳楠家世為瓊州人,幼年師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道既成,復歸故裡,以箍桶為業,混跡民間,和光同塵。於嘉定戊辰(1208年),游黎母山,遇一道人,笑曰:「子得薛紫賢太乙火符之旨,但未知太乙雷霆之法,亦可惜也。」陳楠回答:「某慕道而已,不欲多學,以分其志。」道人又曰:「子何其愚也。獨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張正一戰鬼於西川,許敬之斬蛇施藥,古今所傳,不可誣也。」陳楠曰:「山野一貧如許,安得質信以傳此法。」道人首肯,而言曰:「得人即傳,又焉用利。子能信奉,施功及眾,即吾之功。」遂於一石穴中取《都天大雷法》,傳付陳楠,並告誡之:「惟五雷不可小用,元始天尊每當劫運,必命五雷君降世保劫。昔陰六為水,堯有九年之災,預期命三山雷火君降世,生於伯鯀之家,是謂神禹;火伯風霆君降世,為稷,播奏五穀。子宜保之,以度異時之劫。」臨別之際,又謂陳楠曰:「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義也。吾師汪真人親授玉清真王付度,今付與汝。」至嘉定壬申(1212 年),陳楠又以此雷書傳予白玉蟾,白玉蟾再傳彭耜。這裡即記述了南宗自陳楠以來遞傳雷書的歷史,又揭示了他們為什麼兼修神霄雷法的的根本原因——不求獨善一身,但願功及人物。

  此外,陳楠又得那位自稱「辛忠義」的道人所傳《太上三五邵陽鐵面火車五雷大法》及邵陽雷法印,收載《道法會元》卷一二二。其中曰:「凡召雷部將吏及邵陽雷公,皆以此印符牒,謂之暗號,大有報應,昔邵陽將軍得遇六波天君,密付此符,同雷部辛天君於海南,授與陳泥丸真人,流傳至此。」陳楠亦自述說: 「昔邵陽雷公於南岳衡山祝融峰頂,得遇六波天主帝君,授以三陽五雷之道,使之掌風雷之政。凡天下水旱、人民疫鬁,皆隸之焉。昔六波天主帝君,乃以都天大雷火印並三陽五雷神火之印,及雷霆都司符璽。悉以付之。自是邵陽雷頤指神氣,使風雷立至,積久而有大功,聞於上帝,遂詔封為三五邵陽雷公火車將軍,以掌中斗大魁五雷之政。……昔晉旌陽縣令許君遜隱於豫章之西山,後數年丹成,得九天靈劍之術,飛神馭氣於西山之上,專以伐蛟為心。蛟精知之,遂遁於潭州之境。上帝聞知,乃降詔以此書賜許君,以斗府雷雨判官為職,仍以邵陽五帥為將,詔立邵陽五雷元帥之司,以斗府雷雨判官掌之,以邵陽五帥輔之。因此許君遂得風雷之權,蛟精尋亦剿絕。此事乃吳猛、丁義二君當時得其傳流,年代更變,流傳至今,其有得是書者,亦須秘受,當體旌陽許君所得之意,及邵陽五帥所聚之因。古甚秘之,亦莫有傳之者,獨吳、丁二君派其源矣。」所謂體許遜「所得之意」,即是當承許遜濟世度人、驅邪滅妖的傳統,發揚道教大乘的精神。

  陳楠在繼承南宗道統的基礎上,完善南宗修道求真的理想,從偏重個人的修持,到關心社會的疾苦,這確實是一大進步。在他看來,修丹之法不僅可以打破虛空,跳出五行,而且能夠「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聞九天,目視萬里」,建功立業於塵世。當白玉蟾問曰:「祖師張平叔三傳非人,三遭禍患,何也?」陳楠明確地回答說:「彼一時自無眼力,又況運心不普乎!」這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南宗前期宗旨的弊病,所謂「運心不普」,即是對張伯端只求金身圓滿的批評。故他希望弟子白玉蟾不要保守,應輯刊丹經雷書,「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尋文揣義,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筆舌之傳之哉!」「吾將點化天下神仙,苟獲罪者,天其不天乎!經云: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何譴之有?」正是這種恢大度的思想,教育了白玉蟾,使得白玉蟾整理,刊印了一大批道教著述,並勤於著作,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道教文獻,這些都與陳楠的開明與大度分不開的。

  《道法會元》卷七六所載《火師汪真君雷霆奧旨》,成書於宋崇寧三年(1104年)。後亦為陳楠、白玉蟾所得,並做序以傳世。白玉蟾序曰:「去聖逾遠,談道者多,曲學旁門,亂真者眾。後之學者,無所參究。非緣後生福淺,亦由恩情愛欲,一念戀著,心境不清,是非之膠擾。亦不知千經萬論,以求道要安在,則其去道愈遠矣。或有苦心學行,持而不見功者,非道負人,皆奉道之士不從明師,而所受非法。或依法行持,而不見功者,皆奉道之士不遵戒律,而學法不驗。有志於此者,苟能清心寡欲,以明道要,以悟玄機,猶當廣求師資,勤行修煉,依法行持,何患法之不驗哉!故《天壇玉格》云:不行修煉,將不附身。不漱華池,形還滅壞、火師又曰:凡受五雷大法,非上品仙官之職,不能悟此玄機。內則修煉自己還丹,故外則馘邪治病。至人所述,非可誣也。是知非學法之為難,而澄心修煉為之難,而得遇道之尤難也。」


  陳楠得丹訣以固命求真,運雷法以濟世度人。《仙鑒》曰:「每人求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中,擢提舉道錄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女苦狐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熏狐魅殺之。時披發走,日行四五百裡,鶉衣百結,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如,而濟人利物,效驗有不可掩者。」後定居長沙,「湖廣中人常問翠虛覓詩。但自口縷縷而出,皆成文理,第不肯親書,竟未解其故。有《翠虛妙悟全集》行世,及作《羅浮翠虛吟》。以丹法授瓊山白玉蟾,其出入白玉蟾常侍左右。」

  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陳楠赴漳州參加鶴會,預知將逝,遂留四句,命白玉蟾題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蹤。今朝得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此時白玉蟾伴隨左右,在漳州梁山親見陳楠入水而逝。《靜余玄問》載白玉蟾其弟彭耜說:「先師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與一箍桶老子椅角入水而逝,當時有潮州葛縣尉在潭州寧鄉縣見之。先師與尉之父為久契,因寄書使尉歸以達其父,後方知當日在此死,在彼見。予時隨侍在彼,目者見其事。」時人謂之「水解」。

  陳楠的年壽不詳,但當為百歲老人。因曾「於政和中提舉道錄院事,計至嘉定六年屍解,己百年,蓋百數十歲矣。」又據明人郎瑛《七修類稿》曰:「陳箍桶相傳宋仙也。能道徽、欽事甚悉,跣足蓬頭,冬夏單穿衲衣一領,衣甚舊而不污,須鬢斑白,目一色若蒼玉,然可半百人矣。名公皆欲求見,隱顯不測,今日江東,明日關陝,非自來不可得矣。」陳與行《跋陳泥丸真人翠虛篇》亦說:「先生自言閱歲四十三,而人有三世見先生者,亦異矣。平生著述有《紫庭經》,察判潘公景良鋟傳;《翠虛篇》,真息予王公思誠續編之。自丹經行世,幾千萬卷,高者入虛無,下者騁怪幻,如先生之書煩趨要,剔偽辨真,開後學以從入塗。歸宿之地,鑿乎有所據依,以為人皆可學,而卒莫有能學之者,豈真不可學耶!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夫道一而已矣。翠虛之門有鞠九思,沙道昭、白玉蟾,皆心傳口授其高弟也,是三人者不可得而見,幸白公歲一逢焉。翠虛之道,得白公而益顯。」這裡所說的「閱歲四十三」,當加上六十,即為一百零三歲。

  由於陳楠對傳播神霄雷法的貢獻,神霄派即奉他為本宗祖師。明張宇初《泉集》卷一曰:「神霄則雷霆諸派,始於玉清真王,而火師汪真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虛靜真君、西河薩君、伏魔李君、樞相許君,倡其宗者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庵、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徐、譚、楊、陳、唐、莫而下,派亦衍矣。」其中所說的「陳」,蓋指陳楠而言。


三 融丹道雷法為一身的白玉蟾
  在促進南宗與神霄派相互交流、完善兩派各自的理論、組織建設方面,白玉蟾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思想開闊,才華超群,著述甚豐,無論在道教思想或是在道教法術都屢有創造,貢獻甚大,可謂之南宋道教中最傑出的人物。正如明人林有聲所說的那樣:「嘗觀古今異人得仙術者,類能修真煉氣,頤息養神,乘霧雲而羽化,驅雷雨而攝精,然未有女間於文辭,肆筆成章,開口而吐煙雲,出吻而唾珠璣者。蓋功成九轉固難,而該通六籍尤不易也。噫!瓊王官白真人者,可不謂兼之乎!真人生於宋之末季,距今四百餘載,其時遍遊名山,屢遇神人,授以還丹秘決。真人蓋已盡得其術,成九轉之功矣。」

  關於他的生平事績,道書史籍言之頗多,但往往內容似幻非真,令人難以把握。如他的姓氏、籍貫、生卒年月,當時就有許多種說法。這裡,綜合諸家之說,提出自己的意見,以供同仁們探討。

  首先是他的姓名,一曰葛長庚,一曰白玉蟾,這是大家都公認的。其字號則甚多,如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賓庵、神霄散史、紫清真人、武夷翁、雷霆散吏、神霄典雷小吏、瓊山老叟、養素真人、鶴奴等。其次是他的籍貫,一般多認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曰:「先生姓葛,諱長庚,字白叟,先世福之閩清人。母氏夢食一物如蟾蜍,覺而分娩。時大父有興教瓊,是生於瓊,蓋紹熙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也。」《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亦說:「世為閩人,以其祖任瓊州之日,故生海南,乃自號為海瓊子,或號賓庵,或號神霄散吏。」又據元人薜師淳《事實》言:「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元姓諸葛,名猛。生而聰明,長而奇異,睹石火之無光,嘆白駒之過隙,遂拾富貴而志慕神仙,混名曰白玉蟾,蓋欲隱其姓名也。」

  從以上所言可知,白玉蟾的姓氏、籍貫頗為復雜,這與他漂泊一生、浪遊江湖的生活有關。其次是關於他的生卒年月,道書亦記載不一。彭耜謂生於紹熙甲寅 (1194)三月十五日,此說法為學術界所沿用。但據清代彭竹林所撰《神仙通鑒白真人事績三條》考辨,白玉蟾則生於紹興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並曰白玉蟾淳熙三年(1191年)已五十八,慶元三年(1197)時年六十年。這比彭耜的說法將白玉蟾的生年整整提前了六十年。那麼究竟那種說法較為可靠呢?


  今人蓋建民、黃凱端兩先生,結合白玉蟾卒年及他的一些詩詞加以考證,認為白氏當生於紹興甲寅,頗有見地。本人亦贊同此說,並將詳細加以考辨。至於白玉蟾的卒年,亦是撲朔迷離。依彭耜所言,白玉蟾當卒於紹定二年(1229年),享年三十六。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從現已發現的不少史料來看,他的壽齡似乎比此推定還要長。如《白玉蟾全集》潘訪《原序》稱:「僕頃未識瓊山,一日會於鶴林彭徽君座上,時飲半酣,見其掀髯抵掌,伸紙運墨如風。」序文作於端平丙申(1236年),則其時白玉蟾尚健在。《道法會元》卷一八載元人虞集《景霄雷書後序》亦曰:「瓊館白玉蟾先生,系接紫陽,隱顯莫測,今百數十年,八九十歲人多曾見,江右遣墨尤多。」則白玉蟾很可能宋末元初尚在人世。

  這裡,依據眾多道經史籍的記載,參以白玉蟾及弟子道友的著述,詳細考證白玉蟾的生平事跡。

  據彭竹林《神仙通鑒白真人事跡三條》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興,福州閩清縣人,董教瓊州,父振業,於紹興甲寅歲三月十五,夢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產子,母即玉蟾名之以應夢。稍長,又名長庚。祖、父相繼亡,母氏他適,因改姓白,號瓊館。」則白玉蟾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不久祖、父相繼去世,母親帶他改嫁,故從他家姓白。

  白玉蟾自幼聰慧,七歲即能詩賦,幼舉童子科。《事跡三條》曰:「齠齡時背誦九經,十歲自海西來廣城應童子科。」「當時士大夫欲以異科薦之,弗就也。」需要說明的是,白玉蟾從少年即經歷了戰亂的禍害。據《續資治通鑒》載,紹興十一年(1141年)由宋金大戰引起了一場「淮西之亂」,白玉蟾亦深受其害。他說:「記得兵火起淮西,凄涼數里皆橫屍。幸而天與殘生活,受此飢渴不堪悲。」「又記得淮西兵馬起,枯骨排數里,欲餐又無糧,欲渴復無水。」如此苦難的經歷,無疑給白玉蟾人生的道路予以重大的影響。

  紹興二十年(1150年),白玉蟾決定離家求道。「年十六,專思學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錢三百。初別家山,不知夜宿何處,鳥啼林晚,匆匆投止而已。行數日,至漳城,衣服賣盡,舉目無親,宿江村孤館,月照蒼苔,階飄黃葉,明朝早膳起程,隨身只一柄傘矣。」隨後到過興化軍、羅源興福寺、武夷山、龍虎山、淮西、江東、兩浙、武林等地,「回思畏日驅途,嚴霜臥地,千山萬水,碌碌空忙。」先後二十六年,足跡遍及中國南方。從其自著《雲遊歌》中亦可知,一路艱辛,受盡人間凄涼:「雲遊難,雲遊難,萬里水煙四海寬。說著這般滋味苦,教人怎不鼻頭酸。初別家山辭骨肉,腰下有錢三百足。思量尋思訪道難,今夜不知何處宿。不覺行行三兩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賣盡,路上何曾見一人。初到江村宿孤館,鳥啼花落知林晚,明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隨身一柄傘。漸漸來來興化軍,風雨蕭蕭欲送春,惟有一身赤骨乞骨歷,囊中尚有三兩文。行得艱辛腳無力,滿身瘙癢都生虱,茫茫到此赤條條,思欲歸鄉歸不得。爭奈旬餘守肚飢,埋名隱姓有誰知。來到羅源興福寺,遂乃捐身作僕兒。初作僕時未半月,復與主僧時作別。火雲飛上支提峰,路上石頭如火熱。炎炎畏日正燒空,不堪赤腳走途中。一塊肉山流出水,豈曾有扇可搖風,且喜過除三伏暑,蹤跡於今復劍浦,真個徹骨徹髓貧,荒郊一夜梧桐雨。黃昏四顧淚珠流,無笠無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曉,村翁不許茅檐頭。聞說建寧人好善,特來此地求衣飯,耳邊且聞愧聲,阿誰肯具慈悲眼。意著從前富貴時,低頭看鼻皺雙眉,家家門前空舒手,那有一人憐乞兒。福建出來到龍虎,上清宮中謁宮主,未相識前求掛搭,知堂嫌我身蘭縷。恰似先來到武夷,黃冠道士叱罵時,些兒餿飯冷熱水,道我孤寒玷辱伊。江之東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廣閩淮海數萬裡,千山萬水空碌碌,雲遊不覺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風顛。舊游經復再去來,大事匆匆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師問。」真可謂為求真道而瀝心嘔血。

  至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白玉蟾已四十二歲,游至東海濱得遇陳泥丸。白玉蟾回憶說:「賢哉翠虛翁,一見便憐我。說一句痛處針便位,教我行持片餉間,骨毛寒心花,結成一粒紅渠,言只此是金丹。」陳泥丸識其仙質賢才,攜歸羅浮山,授以道要。即告之曰:「且遊歷數年,當於此俟子。」白玉蟾遵其師命,「承遣辭行。初至黎母山,即遇神人授上清法錄洞玄雷訣。北遊洞庭……復西入蜀之青城山……轉至巴陵……如是七年,歸羅浮復命。」時淳熙十年 (1183年),白玉蟾已四十九歲。

  自此之後,白玉蟾遂時常伴隨其師陳楠,先後又歷九年,「泥丸憫其真切懇摯,為之講明次第火候,令其速煉。玉蟾(年已五十八,紹熙二年)拜辭下山,大隱釐市,急備金丹藥材,盡辛苦三年……用心不謹,不覺汞走鉛飛。」「紫陽在天台遙知此事,命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成丹。(時年六十四,慶元三年)再入武夷,痴坐九年,然後出山。」「朝庭知之,遣使至武夷,已為陳翠虛引往霍童,謁紫虛,薛賢二師。」由此可見,白玉蟾之得道成丹非常艱難,實屬不易,整整六十四年,方有正果。誠如其作《大道歌》所言:「年來多被紅塵縛,六十四年都是錯。刮開塵垢眼豁開,長嘯一聲歸去來。神仙伎倆無多子,只是人間一味呆。忽然也解到蓬萊,武夷散人與君說,見君真個神仙骨。我今也不煉形神,或要放顛或放劣。寒時自有丹田火,飢時只吃瓊湖雪。前年仙師寄書歸,道我有名在金闕。」這裡所說的「仙師」,即指天台張紫陽,因白氏煉丹有誤,特「命玉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丹成。

  事後,白玉蟾上《謝張紫陽書》曰:「先師泥丸先生翠虛真人,出於祖師毗陵和尚薛君之門。而毗陵一線實自祖師杏林先生石君所傳也。石君承襲紫陽祖師之道。以今日單傳而觀,則曩者天台一夜西華之夢,無非後世蒙福,萬靈幸甚耶。頃年泥丸師挈至霍童洞天,焚香端拜,杏林祖、毗陵祖極荷呼喚,撫身持耳,以還愈增守雌抱一之意。昨到武夷,見馬自然口述諄諭,出示寶翰,凡四百言,字字藥石。仰認愛育,甘露灑心,毛骨豁然,比因妙道昭著,久居支提。茲來渠以嬰兒離母之故,欲到青城山省覲,偶緣道過石燕洞,遂發一念,附此尺書,但述金丹藥之體如此。至於蕉花春風之機,梧枝秋雨之秘,碧潭之夜月,青山之暮雲,以此深妙,莫敢顯露也,以有天機之故。祖師一點頭否,杏林、毗陵、泥丸三師,想參鶴翼,自愧仙凡路隔,何日溫養事畢,飛神御氣,參陪飛舄之下,以備呼鸞喚鶴之役。臨紙不勝依戀,涕落筆端,恍失所措……」


  白玉蟾丹道圓滿以後,即立志繼承師業,宏揚張紫陽一系的丹法,故多次又得陳楠秘傳。如開禧元年(1205年),陳楠口授其「煉神還虛」訣。白玉蟾《必竟恁地歌》曰:「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羅天。那堪見人說蓬萊,掩面卻笑渠風顛。七返還丹多不實,往往將謂人虛傳。世傳神仙能飛升,又道不死延萬年。肉即無翅必墜地,人無百歲安可延。滿眼且見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翠虛真人與我言,他所見識大不然。恐人緣淺賦分薄,自無壽命歸黃泉。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誕。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開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傳。竭爾行持三兩日,天地日月軟如綿。忽然嚼得虛空破,始知鐘呂皆參玄。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猶塵緣。」

  至開禧元年,白玉蟾已為七十老翁,終於盡得鐘呂派丹法。從此佯狂江湖,深契道妙。時隱居武夷山,有武夷山衝佑觀主管蘇森,自號「懶翁」,白玉蟾喜與交流,結為至友,作《懶翁齋賦》、《初見懶翁詩》、《賦詩二首呈懶翁》、《六言六首呈懶翁》等以賜。蘇森作《跋修仙辨惑論》,講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跡。該序成於嘉定丙子(1216年)中元日,是至今我們所見到的有關白氏生平的最早史料。其中曰:「先生姓白,名玉蟾,自號海南翁,或號武夷翁。未詳何處人也。人問之,則言十歲時師事陳泥丸,九年,學煉金液神丹,九還七返之道,虛坎實離之術。蓬頭赤足,其右耳聾,一衲百結,辟穀斷葷,經年不浴,終日握拳閉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性喜飲酒,落魄不羈,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多覽佛書,研究禪學,參受大洞法錄,奉行諸家大法,獨於雷法尤著驗焉。嘗自稱玉府雷霆吏,至於驅邪治疾之間,汲汲焉如拯餓溺。舊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訣也,廣閩諸處多有文集刊行。偶來金華洞,森一見如故人,延歸蝸舍,從容叩之,始覺其方丈一點浩然,發為詞翰,已無煙火氣。一丈草書,龍蛇飛動,詩章立成,文不加點,與森酬唱,僅百余篇,已板行矣。其它處吟詠不可勝數。及在羅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龍虎山、天台山,多遇異人,頗著符瑞。每所到處,間有異應。人有願學之者,不可得而與語。獨自往來,日行二三百裡,人見其蹤跡,多疑張虛靖即其前身。森汨沒塵俗,徒起敬慕,及見《修仙辨惑論》,披讀之餘,知先生骨已仙矣。」

  嘉定五年(1212年),白玉蟾年壽七十八。其師陳泥丸預知即將羽化,遂將金丹要籍、雷霆秘書盡傳白玉蟾。陳楠《羅浮翠虛吟》曰:「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虛道人在羅浮。眼前萬事去如水,天地何處一沙鷗。吾將蛻形歸玉闕,遂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使之深識造化骨。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指示鉛汞兩個字,所謂真的玄中玄。辛苦都來只十月,漸漸採取漸凝結,而今通神是白血,已覺四肢無寒熱。後來依舊去參人,勘破多少野狐精,個個不是真一處,都是旁門不是真。恐君虛度此青春,從頭一一為君陳。」

  次年(嘉定六年,1213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陪同陳楠赴漳州梁山,親見其師入水而逝。從此,白玉蟾便承其道統,勱志光大南宗、神霄門庭,先後收彭耜、留元長、謝顯道、林伯謙、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簡、羅致大、陳守默、莊致柔等為徒,並創立了以「靖」為名稱的教團組織,成為金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

  據其大弟子彭耜對林伯謙曰:「爾祖師(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鶴林治,爾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請靖額也。如漢天師二十四治是矣,古三十六靖廬是矣,許旌陽七靖是矣。」所謂「靖」,是漢晉以來天師道於教民家中設立的靜室,為進行祭神祈禱,傳道布教的場所。白玉蟾仿之,設立教區組織,且又奏請得額,為官府所承認,說明他們已有相當數量且比較穩定的信教群眾。南宗一系從張伯端至陳楠四代,還保持著隋唐以來金丹派秘密傳授的特徵,傳教的範圍很窄,既無本宗的祖山、宮觀,亦未形成群眾性教團,直到白玉蟾時,南宗才有了自己的教團、宮觀。

  此後,白玉蟾仍然四處奔波,為宏揚大道而竭盡心血。嘉定八年(1215年),於武夷山,傳道法予陳守默、詹繼瑞等。陳、詹等曰:「白玉蟾則吾師也,乙亥之秋遇之於武夷山。」又於武夷山中,誅茅伐竹,「經營一廬,目其廬曰雲窩。後倚大隱屏,前望三教峰,左則仙掌,右則天柱,面丹爐之石,枕鐵像之岩,龍之形,虎之狀,奇哉!東距仁智堂,西抵仙遊館,皆百舉武松之青,竹之翠,草之綠也,寒猿喚曉……棲鴉催暮,紫霞漠漠,雲飛白花,鳥放脆聲。何況山之蒼,水之碧,風又清,月又白,悄無人跡之地。以人間一年,比洞中一日,亦不為過。噫!真樂足矣,宜乎丹樞老者。」時為九月。至十二月二十七日,白玉蟾率眾弟子在武夷山衝佑觀設立雷壇,先後數日上表雷部都司,自稱「上清大洞寶錄弟子五雷三司判官知北極驅邪院事。」

  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白玉蟾又上《法曹陳過謝恩奏事朱章》、《懺謝朱表》,乞行傳度,內曰:「同發誠心,謹取今月某日,虔就武夷山升真玄化洞天,修設三界高真謝恩清醮幾分,延奉上真,仰酬玄造,更祈景,及臣等身。」其後,白玉蟾於武夷山駐雲堂,為道眾講經宣道。他說:「瞥然於五濁惡世之頂,所視苦趣眾生,生死死生,如蟻施磨,不忍為之鼻酸。於是胎其神於塵胞,範其形於色界,自襁褓以及丫冠不昧。夙昔常生修真養元之念,發猛勇心,辨精進力,易服毀形,問津於道家者流,以此可見其慈憫眾生之美意。」

  同時,他還主持了重建武夷山止止庵的開工典禮。《武夷重建止止庵記》曰:「瓊王官白玉蟾自廣閩出,而至武夷,適有披楱誅茆之意,蓋亦契卷詹美中之臆素。從而搜止止庵之地。辟幾百年不踐之苔,劃三五里延蔓之草,於是得其地焉。歲在嘉定丙子之王春。」

  又據武榮桂隱諸葛琰言,「海瓊先生人耶仙耶,世不得而知之也。丙子歲余於華陽道院有一笑之適,已而追從乎墨池筆塚間,凡三數月,莫能窺其際。今先生少憩無諸日,偕鶴林、紫元二真士,發揮玄關,朝夕問答,集以寄予,誦之終日,真奇書也。……近有攜夢蟾圖一卷惠予……淳熙間周益翁嘗刻以遺臨江簡壽玉,石湖居士賦詩以紀靈,余得此圖,始悟先生玉蟾之號似非偶然者。先生靈蹤異跡在在聲間,其於佛老秘典及人間所未見之書,靡不該貫,非自真人菩薩地位中來。」 於此可見早在孝宗淳熙年間,已有周益翁刻「夢蟾圖」傳世,這亦是白玉蟾當生於紹興甲寅的一條傍證。

  同年七月二十四日,白玉蟾作《謝仙師寄書詞》曰:「玉蟾素志未回,初誠宿恪自嗟,蒲柳之質,幾近桑榆之年,老頰猶紅,如有神仙之分,嫩須再黑,始歸道德之源。」「玉蟾三代感師恩,千年待真馭,說刀圭於癸酉(1213年)秋月之夕,盡坎離於乙亥(1215年)春雨之天,終身懷大寶於杳冥,永劫守玄珠於清靜。」

  嘉定十年(1217年),傳丹道雷法予留元長。留元長自記曰:「是年春遭遇真師海瓊君姓白,諱玉蟾,或雲海南人,疑其家於襄沔也。時又蓬髮赤足,以入廛市。時又青巾野服,以遊宮觀。浮湛俗間,人莫識也。自云二十有一矣。三教之書,靡所不究。每與客語,覺其典故,若泉湧然,若當世飽學者未能也。真草篆隸,心匠妙明,琴棋書畫,間或玩世,所與交者,盡時髦世彥,雖敬慕之者,不可得親。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踏遍江湖,名滿天下,其從之如毛也。時人多見囊中曾不蓄銖銅粒黍以自備,或醉甚輒呼雷,或睡熟能飛章,或喜或怒,或笑或哭,狀如不慧,或亦出言與休咎合觀,其濟世利人之念汲汲也。徹夜燒燭以坐,鎮日拍攔以歌,晨亦不沐,晝亦不炊,經年置水火於無用,稱其耳聵目眵,或對客以牙宣為辭,未審厥旨也,無酒亦醉,睡醒亦昏,諸方士夫刊其文碑,其言多矣。今多嗔少歡,與世甚相違,故慕之而針芥歟荷,相授以九鼎金鉛砂汞之書,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訣,紫霄嘯命風霆之文。」

  同年九月,白玉蟾離開武夷去泉山,他致書彭耜曰:「玉蟾九月十四日自螺江沂潮而南,以十八日次泉山,不勝役役,幸形神少寧。又起三山故舊之思,尚須少盤桓,卻作漳濱客也。」

  嘉定十一年(1218年),白玉蟾在廬山太平興國宮,為弟子陳守默、陳如約、陳致和、張知常、詹繼瑞講道,並傳以丹經。弟子們以「所得吾師《金丹捷經》一篇、《鉤鎖連環徑》一卷及《廬山快活歌》一章,刊行於世,總而名之《傳道集》。」並應邀為太平興國宮作記,內曰:「歲在嘉定戊寅清明,福州靈霍童景洞天羽人白玉蟾,袂香趨敬九天御史台下。」

  其後移足南昌西山,為道士羅適庵作《玉隆萬壽宮會堂記》。時逢朝廷遣使進香,力邀白玉蟾主醮。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曰:「適降御香,建醮於玉隆宮,先生避之。使者督宮門力挽先生回,為國升座,觀者如堵。又邀先生詣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神龍見於天,具奏以聞,有旨召見,先生遁而去。」

  是年三月十五日,白玉蟾游寓江州太平興國宮,作書彭耜,告之近況:「鄙人今春水陸二千余裡,尋隱廬山,幸而四大輕爽,凡事亦隨順,但花晨月夕,杯酒爐香,頗為我南中諸友感懷也,而於老友又甚酸心,焉物外人,或凡或聖,不以榮辱為心,毀謄為念,惟木精石怪知其為如何人也。《大道歌》、仙系圖,必刊板流廣矣,喜甚喜甚,老友更加鞭為禱。茲不多及,珍重珍重。瓊山老人白某謹書。」同時飛書致留元長、周希清等,叮囑眾弟子八月相會於武夷。留元長曰:「吾師海瓊君飛錫於康、廬之間,嘉定戊寅春有書,相期於武夷。」

  此外,白玉蟾還至玉隆、武城。他說:「嘉定戊寅,瓊山白玉蟾攜劍過玉隆,訪富川,經武城,雙鳧凌煙,一龍批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東,撫劍而長呼,顧天而長嘯,環武城皆山也。」並著有《玉隆宮會仙閣記》,謂自己「道八桂,航三湘,浮沔江,歷廬阜」,而至此「天下第一真仙之居。」至中秋之夕,白玉蟾與眾弟子相聚於武夷,並秘授彭耜、留元長以法統衣缽。他說。「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漢臣,授之先師陳翠虛,翠虛以授於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

  同年十月,又率眾弟子上《傳度謝恩表文》,乞請神霄玉清真王,傳度授以雷部神職:「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統五雷將兵提領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玉蟾言,以今十五日,伏為上清太華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風雷判官臣彭耜,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師太乙雷霆典者九靈飛步仙官簽書諸司法院鬼神公事臣留元長」,其下尚有驅邪院判官林伯廉,神霄玉府右侍經潘常吉,周希清,五雷使院事胡士簡,雷霆都司事羅致大,驅邪院右判官陳守默,黃錄院事莊致柔等,皆奏准玉格,皈依神霄門下,「賴上真開懺謝之門,使至蠢有披陳之路。既與原已往之咎,復為彌未萌之災。更味皈依,實負陶鑄。夙緣契道,遇神霄五雷之書。凡質希仙,受太上九靈之旨。故得掌心握印,筆下飛符,役使風霆,區別人鬼,濟生度死,輔正除邪。豈墮身於塵坌之間,敢飛步於魁罡之上。古來傳授,今故奉行,內煉刀圭,外儲功行,體天行化,佐國救民。恭惟高上神霄玉清真長王生大帝陛下,道大難名,德博而溥,群生父母,王界月師,端九旒於萬氣之先,御八極於太空之表,慈悲濟世,方便度人。臣剡牘東台,側員西府,講分符破券之典,效插血飲丹之儀,誓領將吏,以立殊勛,全賴符圖而闡大教,淵衷俯鑒,真蔭替孚,願清海嶽之埃,而鎖妖魔之洞,庶辟虛無之閫,再揚正一之風。」這是一份極其重要的文件,它表明白玉蟾率眾弟子皆正式皈依神霄門下,並一改金丹派南宗偏重自修性命的偏頗,在完善自我的基礎上,體天行化,濟世度人。

  嘉定十二年(1219年)正月五日,白玉蟾派楊伯子遞書函彭耜,告知天庭已正式予余神職,並囑其刊雷經傳世。他說:「今正旦於是申奏諸天祭饗諸神,已於當時忝受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門下糾錄典者,簽押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仍受上清驅役鬼神寶印印文納上,至可收宜治靖也。今老者過自康、廬,若無所見聞,且莫發書,恐有浮沉,秋末冬初斷可再會。《雷霆玉經》想已刊了,可施十本,以傳江西之士。」

  之後,白玉蟾離開武夷,又開始了長途的雲遊。他說:「己卯之春三月,適閩溪山已夏,草木猶春,瓊山白玉蟾遊於鼓山之下,飲於蟄仙之庵。前眺後嘯,左瞻右盼,崇岡復岫,豐泉茂樹,諸友皆賢哲,不減蘭亭之集也。」隨後「到江州,行興國軍,如嶽陽,回豫章,過撫州,謁華蓋山,下臨江軍,取道饒信而制東。以八月一日詣行在,復遊紹興,過慶元府,再歸臨安。十月十二日偶閑行,忽與肖潛庵遇,乃知了庵己化,如庵己歸祥山,紫壺在蟄仙無恙。寧國屢相昭,更不往見。史揆任樞,各有夤緣,可以謁之。此興甚懶,亦各休休。每日惟以大飲酣歌餞時光而已,他無所求,亦無所思,惟是吾鶴林,此吾愛子,遠在二千里處。」「今所行之法尚更靈。在偶醉了,失身墮西湖水中,法印烏有矣,亦可發一大笑。欲往天台,臨行呼潛庵授之,以此南望。」此白玉蟾致彭耜書,作於十月二十日,大致可以了解這一年白氏的行蹤。

  嘉定十三年(1220年)夏七月,白玉蟾赴閣皂山,應崇真宮衝妙大師朱季湘所求,作《閣皂山崇真宮昊天殿記》。嘉定十四年(1221年)四月十四日,白玉蟾赴姑蘇參加純陽會,升座演講呂祖生平事跡,以教諭道眾信徒。他說:「皇宋嘉定十四年,秀紀月清和天,湖山已還武林債,風月復結姑蘇緣,姑蘇其月十有四,四眾共結純陽會。純陽真人此日生,漂灘舊有仙游記。我聞唐代呂純陽,師是鐘離字雲房。親傳金液還丹訣,得道之時游荊襄。世人還識純陽否,鶴頸龜腮身弊垢……要須會得純陽心,始堪學得純陽道。」並作《純陽會》長詩以詠其志。

  嘉定十五年(1222年)上元,白玉蟾應彭耜致書所請,自浙江而抵福州,為眾弟子設壇演道。他說:「今日適上元,亟命建靖治,立玉堂,置玉匱司,仍置黃籙所,自辰及申,文書成,告盟天地,植巨幡於門。命虛夷趙汝澮為高功,紫樞林時中為都講,紫光林伯謙為監齋,芝房吳景安為侍經,玉靈鄧道寧為侍香,玉華陳彌隆為侍燈,紫壺謝顯道為直壇,紫瓊趙收夫為看班,予(彭耜)攝行上清黃錄使為總監。其以正月晦日補職,二月一日行事,四日成醮乃謝恩,五日祭雷,凡齋醮事用古式九朝科飲如常儀。」其後,一一為眾弟子解難答疑,開示玄機。

  同年四年,白玉蟾到臨安,「伏闕言天下事」,結果「沮不得達,因醉執逮京兆尹,一宿乃釋。」時有臣僚奏他以左道惑眾,被逐出京師。《全閩詩話》引彭耜《白玉蟾傳》亦云:壬午孟夏,「伏闕言天下事,阻不得達。」十月至臨江軍之江月亭,飲酣袖出一詩,與諸從遊。「未及展玩,已躍身江流中,諸從遊疾呼援,先生出水面搖手止之,皆謂已水解矣。是月又見於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嶺,返三山,復歸於羅浮。」紹定己醜(1229年)冬,或傳先生解化於盱江。「先生嘗有詩云:待我年當三十六,青雲白鶴是歸期。以歲計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見於隴、蜀,又未嘗死,竟莫知所終。考耜為玉蟾弟子,所紀當實,蟾生紹興甲寅,至紹定己丑,計九十六歲。云三十六歲者,除去一甲子也。」

  通過對白玉蟾生平事跡的基本梳理,可以看出他的確超常不凡。正是由於他畢生不懈的努力,使得南宗及神霄派均光大於世。對金丹派南宗一派而言,白玉蟾是將南宗丹法及法派宏揚於世的關鍵人物。誠如其後學王慶升所說:「七返九還,金液煉形者是也。一時媾精,一日結胎,十月脫胎,三年無陰,是謂純陽之仙。六年絕粒,鼻無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黃金其筋,履蹈虛空,洞貫金石,此修仙之極致也。自老子,黃帝而下,凡飛騰變化之儔,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經》,以詔後世;黃帝著《陰符經》,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陽因之,作《周易參同契》,以極其底蘊。正陽鐘離權因之,作《玄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純陽呂岩緣之,作《沁園春》、《霜天曉角》及《窯頭脫空》等歌,以廣其意;華陽施肩吾修之,作《會真記》,以誘進學之事,雖皆發明道要,顯示機緘,然而火候法度,溫養指歸,並不曾說破。天台怡真先生謫自紫陽真人,宿德不渝,感西華夫人發樞紐,而授之以口訣,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賢薛道光以《還元篇》。紫賢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復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虛篇》。厥後之聞道者,紫清之徒也。」

  就神霄一派來說,白玉蟾是將雷法理論化、流派教團化的重要宗師。他文才贍富,著述甚多,除詩文集《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等及其徒眾編的《靜余玄間》、《白真人文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傳道集》、《金華衝碧丹經秘旨》外,還有許多雷法符錄方面的著述。最為重要者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玄珠歌注》、《道法九要》、《坐煉工夫》等,以及所傳《先天雷晶隱書》、《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神霄十字天經》,均為神霄派的重要文獻。因此,在不少的雷法中,均將白玉蟾列為傳法祖師,這是神霄派對他所作貢獻的肯定。

  總結以上所述,白玉蟾須應時代的潮流與社會的需要,大力倡導不同教派、不同思想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了道教的內丹、外丹、符咒、雷法乃至與儒學、理學、佛學、禪法、密法、瑜伽等的相互交流,從而在更加廣泛的思想文化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他編撰了大量的著作,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道教的哲學、思想、文化、文學、歷史、道法、科儀等各個領域。僅就對神霄派的貢獻而言,他不僅在組織上完善了神霄派的傳承體系,更為重要的他將內丹學與雷法有機的結合,並廣泛系統詳實的論述了道教雷法的淵源、歷史、理論、方法及其社會功用,從而極大地完善和豐富了道教的這門絕學。同時,也改變了南宗傳統上的只重個人修為的小乘偏見,力主走向社會,運用雷法、丹道的威力,濟民救世。這樣的結果一是使道教一貫秘傳的丹法得以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傳播,一是使雷法符咒之術得以合理化系統化,內丹與雷法相互靠攏,互相融合,這是道教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變革,是白玉蟾對道教發展作出的一大貢獻。


四 奉行神霄道法的眾多高真
  南宋之際,神霄道法的傳播主要分為薩守堅、白玉蟾兩系,除此以外,尚有一些支派與高道亦為宏揚神霄大法而努力,這裡介紹一些基本情況。

一、以李清叔為祖師的支派。該派主傳《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大法》,可稱為神霄派忠孝門。據該派弟子修真子高倉所言,此忠孝大法昔老君授祖天師於四川鶴鳴山,其後子孫皆異人親授,自非後世專門各派所言。南宗時又由李清叔傳授趙履,趙履傳高倉,該法始又重顯於世。

  李清叔名漸,字清叔。生平籍貫無考。自稱「玉帝御前伏魔上相李真君」,亦即張宇初所列舉的神霄派宗師中的「伏魔李君」。李真君巡遊天下,至湘鄉州中,忽遇趙貫夫,「因緣際合,乃召苟、畢二帥出現於前,遂以衫袖寫咒四句,並缺角印文,授與松隱趙先生,臨行付囑曰:以忠孝為念。而又賜學真童子。後松隱授與空山高先生,空山授南澗岳先生,南澗授與廬山清虛成先生,成先生授與馮先生,馮先生授與周先生,周先生授與張洞淵先生,洞淵授與某人,俱亦親傳。」據此,該派的傳承如下:李清叔——趙貫夫、學真童子——高倉——岳先生——成先生——馮先生——周先生——張先生,先後達七代之多。這些人的生平現均無考,唯趙貫夫有傳。

  趙氏弟子高倉《傳派實由實錄》詳細記載其師得道於李清叔的經過:趙履,字貫夫,自號松隱。溫州平陽人。生於丙寅二月初三。「父名玨,迪功朗湖南潭州,知甘泉酒官。公侍採宦遊,歲在庚辰,其父客喪於任。公為人賦性剛直,姿稟不凡,肅敬有落魄不羈,名韁利鎖不屑就,乃脫然棄俗,游於湘鄉縣郭之南,寓上真道院修真焉。一日忽有羽衣至,龍眉皓首,不知其幾歲,亦不知其何人也。」相處甚洽,欲授其秘法,「告之曰:吾非凡人,乃玉帝御前伏魔上相李真君者,即我也,職在雷部掌籍。於是袖中出筆硯各一,四顧荒野,無楮可書,遂云:肯出爾袖,記我所傳否?公欣然,敢不唯命是聽,遂拆白絹衣袖與之。寫訖,口傳之秘,一一指示,公跪受禮謝而別,將行一裡,高呼於山之麓,且令公還,吾有一印藏之青城山丈人觀石匣中,適令雷將取到付汝,此法名忠孝白捉五雷大法。本朝惟徽廟佩受。禁藏之秘,非下世所可傳也。今氣運當出,以汝鳳有仙骨,故親授之。切宜虔恪自重珍惜。如薄德殄行,不忠不孝之徒,慎勿輕泄。凡祈禱追攝,除邪馘妖,但以篆書祖印合同,符命到來,即與施行。」趙貫夫得法甚驗,法印一下,二帥立見。乃挑抱雲遊,「開化趙、繆、周、高四人。公十月羽化於門人周監簿宅。」高倉亦為弟子之一,「每歷州郡,必揚先師所傳開化,萬一緣分契合,其噓四之妙,如響斯答。」

二、以鄒鐵壁為祖師的支派。該派主傳《先天雷晶隱書》。鄒鐵壁為南豐人,與王文卿同鄉。先師事王文卿甥上官真人,得授《先天雷晶隱書》。據虞集《靈惠衝虛通妙真君王侍宸記》言,上官真人得王文卿真傳,名著當時,「際遇寧宗朝,法亦大顯,賜號妙濟先生。」《先天雷晶隱書·道妙》亦曰:「此法侍宸所秘本,古玉樞三帥,至宣和時內藏所禁,不許妄傳,獨上官祖師家傳得此,以付之先師鐵壁鄒公、玉蟾白公。」

  此外,鄒鐵壁又傳《先天一氣火雷張使者祈褥大法》於世。其們人追述說:本派主法宗師有「祖師火師汪真君,靈惠衝虛通妙侍宸王真君,上官二三真官,鐵壁鄒真官,月鼎莫真人,宗師無為陳真人,存心李先生,秀峰鄧先生,太和黃先生,前傳後度諸大師真人。」則其道脈已延續至元代。

三、以張元真為宗師的一系,主傳《混元一氣八卦洞神天醫五雷大法》。該系奉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祖師,宗師為青城山紫虛妙道真君張元真、金闕左輔真君劉致清。張繼先《洞神後序》曰:八卦自然之法,包含萬象,運使八卦大神,通幽玄之理,達造化之機,探鬼神不測之妙,幽微顯奧,有脫死超生之要道,祛邪守正,自然變化之妙門,運動自然,故有目前報應。「歷代神仙修煉金丹,祛遣內外之魔障,至於脫質升仙,攝邪皈正,禹步超神,安危定亂,亦無出於斯文也。吾家大法,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河,明可以伏龍虎,晦可以伏鬼神,大可以助國家,小可以驅災患,此靈驗難量,亙古亙今」。《八卦洞神玄妙序》指出:「此八卦內景之法,古今所未易聞也。有西蜀張公真人授受之,故其證驗之效,只在片餉,續其法派,劉君致清所行者,加進修持,則應驗無虛妄矣。」此派以後的傳承無考,似當融入其它道派之中。

四、以陳道一為代表的一系,此派主傳《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陳道一生平不詳,自稱「上清大洞法師神霄上相保真濟物瓊瑤金闕真人」。他說:金火天丁者,總萬法歸一身,運一心應萬法,為一符一印,至為要道。「其神可以修身,可以煉魂,可以自附,可以勘精,可以瓶捉,可以衛生,可以斷怪,可以除瘟,可以致雨,可以祈晴,可以斷泉脈,可以破廟庭,神鏡有照惡之妙,寶印能度形飛升,保胎安孕,解結催生。先保一身,後安家宅,然後治鬼神,逐邪怪,莫非煉心而運化也。」該派承襲林靈素所傳道法,以林靈素所著《金火天丁神霄三氣火鈴歌》為經典,其傳承如下:林靈素——張如晦——陳道一——薛洞真、盧養浩——徐必大 ——劉玉——黃公瑾,已至南宋末期。因其教內中人皆稱「玉真弟子」,故可稱此派為神霄派玉真門。

五、以盧養浩為代表的一系,此系主傳《太一火犀雷府朱將軍考附大法》、《北陰酆都太玄制魔黑律收攝邪巫法》。盧字伯善,號養浩。好道求真,先後師事陳道一、張繼先、鄭知徽等高真,盡得神霄道法、北帝道法秘旨。《雷奧序》謂其得《朱將軍考附大法》於張繼先,時游青城山,「遇虛靖天師傳諸階之法。自婺州來至洪州,寓於豐城清都白鶴觀,往來居止。」「行六陰洞微諸階之法,無不靈驗。凡符法一至,立時而癒,蓋虛靖天師一流人耳。葛巾布服,不愛裝束,惟好清靜。」劉玉謂陳道一傳《神霄金火天丁大法》予盧養浩,盧臨終之際又傳法於劉玉。盧自述其得北帝派法於衝妙真人鄭知徽、執法朱真君,他說:「切聞戰邪治瘟,全在斷後,神功妙用,無出斯文,諸行法之士,未得妙處,終不能絕妖邪之路。林土廣參玄徽,蒙衝妙真人曰:斷後之法,無如北陰酆都連天鐵障之妙。上古聖人所受黑律,必全是文於其中。自後執法朱真君,知其妙用而秘之。林土勒苦參學,以全其文。後學之士,宜精寶焉。」可見,盧養浩是集多家大法於一身的高道。其弟子徐必大、劉玉繼其道脈。

六、以劉玉為代表的一系,該系主傳《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地祗法》。據黃公瑾《劉清卿事實》所言,劉玉名世仍,字清卿,法諱玉,世代河朔人。為南宋勛臣劉之孫,因敕葬臨川,其父贅於豐城,因遷家居豐。「受祖蔭承信郎,幼慕清虛,年未弱冠,棄官從事道法,遍歷江湖,捐貲無所靳,參禮名師。初行小四直符水,繼行靈官酆都地祗考附,悉有靈著。後因養浩盧君伯善來江西,以諸法付度於徐洪季,洪季以所得授清卿。清卿得法,方從盧遊。」可見劉玉廣求道法,先師徐必大,再師盧養浩。待盧養浩臨終之際,「清卿以神霄中獨體金火天丁一階為請。盧悉以心章隱諱、內煉秘訣。傾付之。筆錄才竟,諸弟子輻輳,則盧復瞑目化去。清卿自後朝斯夕斯,念茲在茲,不過此耳。單符只將,千變萬化,所向無前。凡禱祈馘伐,刻日動雷,皆出於十手目之所指。視其救危難,則多用玉天心章、七十二塚論章,三十六塚論章,萬法不救告急皂章。其保生治病驅邪,則多用神霄告斗傳忱表,只一天丁。」這是劉玉得承神霄天丁大法的緣由。

  劉玉尚別有師授,其《地祗法》則得自多位高道。他自述曰:「地祗一法,凡數十階,溫將軍專司,亦十餘本,使學者莫之適。余初得之盛仙官椿,繼得之李真君守道,再得之於元陰洞微盧仙卿林土,所授之本已大不同。繼而遇時真官,則符篆愈異。晚參之聞判官天佑,及傳之呂真官希真,玄奧始全備矣。呂以道法自青城而來江淅,名動一時,凡祈晴禱雨、伐廟馘邪,莫非用此呂之書,悉要而簡。」由此可見,其《地祗法》得之不易,先後參拜了盛椿、李守道、盧養浩,時真官、聞天佑、呂希真,才得以了解全部玄奧。

  劉玉為求得真傳,先後修煉了十四年。他說:「憤悱一念,研覃七年,方受雷霆符水。又七年,諳練頗熟,蹊隧稍通,內外之神氣出入慣,鬼神之變化情態識,行持之要妙,十得其一二。」針對當時道法雜亂、真偽並行的混亂狀況,劉玉力主正統大道,堅持修真十戒,明辨法派,他考其源流,示其傳承,說:「地祗一司之法,實起教於虛靖天師,次顯化於天寶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吳道顯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鐘明真人,相繼而為宗師。其後如江淅閩湖廣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寧幾人。其書始則有石碑本,繼則有鐵林府地祗、原公夫人廟地祗、五雷地祗、五虎地祗、索子地祗、十字地祗、四凶地祗、聖府地祗。後則有蘇道濟派、溫州正派、李蓬頭派、過曜卿派、玄靈續派。如此等類,數之不盡,千蹊萬徑,源析支分。」可見地祗法流傳之廣,支派之多。劉玉自謂得張繼先真傳,「專守呂之言,罔敢或失。乃和萬法易動,莫如地祗,地祗勇猛,無越溫將。」後劉玉以法授其弟子黃公瑾。

七、以劉浩然、許志高等為宗師的一系,該系主傳《太乙火府五雷大法)。據宋咸淳辛未(1271年)中和節黃一炫《法源事跡》曰:「太局火府雷者,乃玉清內院之秘法,北斗真氣之化身,太乙月孛之主法也。祈禱驅邪,斬妖伏精,極有靈驗。」自唐天寶元年(742年)七月水旱蟲蝗,毒氣流行,妖邪變現,是時綿州太守馮佑持誠啟奏,夜夢北陰聖母降言,「次日於香案上得秘文一軸,視之乃太乙雷也。馮佑得之,乃依法立壇,呼召雷聲大震,是時太乙元君現形於壇中應感。太守辭祿棄家,行符咒水有功,蒙上帝賜為紫府真人。後隱青城山丈人觀。有道士江元亨以師事之,三年遂授玄文,厥後呂政卿、李巨川、張伸之等師資授受,區分人鬼,協贊乾坤,不可具紀。五季之亂,至人多隱,遂無聞焉。此皆本經所載。聖宋隆興,自延恩殿九真降御,道法尊而正教行。希夷陳摶先生居於華山,得其法於石室中。」

  其後,此書傳於西蜀,有成都府青城大面山丈人觀主劉浩然,字仲方,諱晉。得其法而「收九天魔女,鎖之於八角井,由是大教愈彰。得其雷祖宗派者,孫太初、趙師古、杜昌宗、呂真人。近有劉虛正、王法進、監軍趙必渥,其徒甚眾,獨許志高真人得法大顯。」時當南宋高宗之際,「詔治大內妖怪,闡教於青城,賜號通玄。後一百五十歲,天書詔侍太清,飛升而去。」

  許志高為四川閬州人,諱翊。自幼愛清淨,入青城山出家,拜劉浩然為師,先後隨伴十四年。劉浩然將羽化之前,曰:「汝急來,吾以法授汝,汝道南行,流傳六百弟子。」許志高自得法之後,出蜀南遊江南,至京師內院,「有妖作孽,諸法師不能治之,真人以一符馘妖精長丈余。蒙上帝賜號伏魔,以此號為伏魔許真人。」其後雲遊至福建延平,收楊耕雲為弟子,盡傳道妙。迨至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六月六日,「火化」於茅山玉宸觀。「真人未升仙時,分付將道法及雷篆家書秘印、雷霆都司印、都天大雷火印、統天印、天寶家書印,盡數傳與披雲楊真人。」

  披雲楊真人字耕常,諱燮。福建延平人。「其父任教授於蜀江口,見許伏魔。在後回家作純陽會,許伏魔見其衰老,與楊教授丹藥服,於妾處生一男子。在後許伏魔再到延平,帶披雲至西蜀、建康、茅山等處,後傳與披雲。」待許志高逝世後,楊披雲以其母尚健在,復回故鄉延平。「有建寧府浦城縣黃止堂,出守延平,貳車見披雲真人驅役雷電,開現星斗,祈禱雨陽,倦舒雲霓,皆在指呼。有黎君亦川人,而力薦之。以此先君止堂,令雲莊拜披雲為師。」楊披雲遂收黃雲莊為徒,傳以雷法秘印。至淳佑年間,曾於西湖蘇堤禱雨有驗,朝廷錫以「清隱」,卻而不受。其弟子尚有三茅山玉晨觀薛管轄、西羅宣哥真人。「雲莊奉法去三十餘年,江湖之士慕名求者,亦然以伏魔家書付之崇奉,苟能勤恪虔懇,一達家書,亦可治病驅邪,祈晴禱雨,無不應者,而太乙火府之文,例不敢泄,非惟此法不可得遇,而江南之人聞之者亦罕矣。嘗受師言,向遇西人則可授之。昨授成都碧源李拱祥,得之西矣。念雲莊榆景向暮,志樂林泉,懶於出山,深虞此文湮沒,他時後學無傳,遂傳之邑人祖審齋逢吉、黃澄心、詹山立、陳清溪等,代余之闡教也。庸考傳記之載,並摭師訓之音,著之篇首。蓋西來之法,皆簡而要,符無散形,咒無韻麗,與江南之法不同,見者其無忽焉。」此外,楊披雲還傳《飆火律令鄧天君大法》於世。

  從唐代馮佑肇始太乙雷法,始終以四川青城山為祖庭,先後遞傳於江元亨、呂政卿、李巨川、張仲之等,再經北宋高道陳摶、西蜀劉浩然、閬州許志高,延平楊耕常、浦城黃雲莊、成都李拱祥等,此宗已傳至南宋未年,且門徒頗多,遍布西蜀、江南、福建地區。考其道法內容,亦以神霄雷法為本,故當為神霄別派。其宗師之一閬州許志高,教內尊稱他為「祖師中天樞相伏魔許真人」,亦即張宇初所列神霄宗師「樞相許君」。

八、以彭耜為宗師的南宗一系,他們兼傳神霄雷法。彭耜為福建長樂人,字季益。家世顯宦,少有文聲,然恬淡不問仕事。後師事白玉蟾,「得太一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砂汞之書,紫霄嘯命風霆之文,」盡通內外丹道、符咒雷法。遂於故裡所居之地,設立講道傳法的「鶴林靖,日以孔老娛其心,以符治疾,多所全濟,鄉邦得之。一時寓貴多勉其仕,牢不可破,然而學問博洽,趣尚清遠,須古之孝廉不是過也。當路欲以隱逸薦之於朝,君聞而遜謝之。終日杜門,與世絕交遊。」「得興則賦詩。或亦飲酒,飲必大醉冥然後止。遇有鬼神加害者,則以丹符療之遂愈。其沈酣道法,呼嘯風雷,人所敬慕。後屍解於福州。」著有《道德真經集注》十八卷、《鶴林賦》傳世,啟南宗細林正宗一脈。

  朱桔,號翠陽。世居淮西安慶望江(今屬安徽)。自幼聰慧,有志儒業,尤精易數,及長,未遂科舉之志。乃厭薄名利,欽慕修煉,雲遊名山勝地,意在得師,以證入道。孝宗干道戊子(1168年)至惠州博羅,遇陳楠弟子鞠九思點化,盟天誓地,鞠九思「即以九鼎刀主火符之訣,五雷金書五篆之文,九八飛神陽道之法,心傳口訣,悉以付之。且誡令往皖公山築室,依法修煉。」朱桔遵以師命,入皖公山築室修煉。後因為寇所撓,入閩至惠州博羅,和光同塵,留惠三載,至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十一月十三日逝世。有弟子鄭孺子,承其道法。

九、以萬鼎新為祖師的一系,此系主傳《九州社會蠻雷大法》、《九州社令陽雷大法》。此派第一祖師為許遜,第二祖師為「無上陽光玄虛妙道至感真君萬鼎新」,即張宇初所列舉的神霄派宗師中的「萬五雷」。其後依次遞傳:萬鼎新——上清三洞法師雷霆大使王宗白——上清三洞經錄西台雷雨令青陽鼎——金闕侍宸玉樞使相梁天津——神霄執法仙君月鼎蕭道淳——神霄玉府上卿月田劉德清——高上神霄寶錄王一玄——上清大洞經錄鐵堅雷師王明渭,一共八代。他們的生平事跡雖不可考,但所述道法純屬神霄一派,當為神霄中人。

  除以上所述九大支派之外,尚有一些傳授不明,名聲卻著的神霄派道士。下面介紹幾位代表人物。

  青華洞玄子陳相真,生平事跡不詳。撰有《雷霆綱目說》,認為雷霆實大道之功用,造化之樞機,「帥有二百六部九萬餘屯,上佐干綱,下臨坤壘,威行六合,聲震萬天,長養生靈,剪除凶惡,護持國土,號令人天,風霆流形,雷雨磅礡,昭昭其有,冥冥其無,集之成一氣,散之為五雷。卷之而寂爾無形,舒之而忽兮有像,道行法界,妙在靈台。」

  雷水子黃應炎,自稚至長,慕道求真精勤無怠,廣陳詞信,疊拜師尊,「獲遇眉山至人,於是叩頭懇請,乃沐師庥,立誓設壇,呼雷召將,斯須感動,報應不殊,付以雷書數品,上自三皇,下根千古,符文簡策,寶笈琅書,字字金科,章章玉篆。上品雷書,大小劫經,尚存大有,非至人得此,何能探討。中品雷書,皆皇人按筆。下品雷書,即應世宗師采擇仙經,集為契信。上可以祈天福國,下可以贊法濟人。」

  張愚,生平事跡無考。撰《天罡說》,認為天罡為天之柄星,主雷霆之根宗,故詳論天罡之內秘及功用。其中指出:「耳眼口鼻舌,精神魂魄意,攢簇向中宮,化作先天氣,即中黃氣也,吾身中之天罡氣也。行持之士,內視五蘊者,固氣練神,聚其屍魂,內想不出,外想不入,神氣不散,混合百神也。外察萬神者,以我平昔修煉工夫,寓之於書符念咒,掐訣步罡,役使萬靈,則萬神聽命,罔敢弗恭,報應如谷答響,出乎自然,惟在潔己齋心至誠,可以動天地,感鬼神也。」

  元虛真人萬宗師,生平不詳。著有《雷法議玄篇》。自稱為王文卿弟子,「得聞混元太一之道,五雷御邪之文,總局二十四部,分上中下三卷,其間符圖印訣、密咒符式,約二百余篇,飛罡躡斗,結印掐文,奚可具其品目,」故懇請王文卿告以捷妙之法。師徒割肉剪發、盟天立誓,王文卿於是授以秘冊,其間符印咒訣不出三十餘章,法式罡訣皆可心記。師曰:「至玄至簡,妙在斯文。」萬宗師得其至訣,密識星機,屢取靈效,運風雷於掌中。他贊譽此法曰:「故我師王君太素,得真王便宜行事之要,非其靈骨之人豈能遇也,又非猛烈忠孝之者孰能持也。且持法之一端,實修真之快捷方式,非神全者豈能驅策鬼神,以救沉屙。是故祖師以元一之真氣,化無量大將軍,滅六天魔王,積功累行,上朝金闕。」

  太無先生汪集靈,傳《雷霆六乙天喜使者祈禱大法》、《先天六一天喜使者大法》,師派直承火師汪真人、侍宸王真人,當為王文卿直系傳人。括蒼鶴溪處默處士、洞微子潘松年,師承無考,傳《負風猛吏辛天君大法》、《太乙捷疾使者大法》,亦為神霄派重要人物。

  以上所述,可見神霄派在南宋傳播的基本情況。南宋時期神霄派之所以仍然興盛,並分衍出眾多支派,除了與神霄派的大師們竭力宏道之外,更是基於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土壤。宋遼金元交相陵替,漢族政權贏弱不振,空前尖銳的民族矛盾,縱貫這一時代。戰亂、天災、飢荒、瘟疫及橫征暴斂、貪官污吏、民族仇隙等,沉重地壓在人們頭上。在苦難中輾轉呻呤的民眾,不得不寄希望於冥冥中的神靈,以符篆雷法、度亡濟世為職事的符籙道教,於是盛行民間,活躍於朝野。作為融符咒雷法與內丹之道為一體的神霄派,以其精微獨特的雷法稱著於世,故深受民眾的歡迎。各種各樣的雷法應運而生,道派林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鬧景像。



第四章 神霄派由顯而微之期——元明清
一 元代的神霄派——以莫月鼎為代表
  神霄派在元代的主要傳人是莫月鼎。關於他的名字,籍貫及生率年,諸書記載不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曰:「月鼎真人姓莫氏,諱洞一,字起炎,浙西川人」。以延佑庚寅(查延佑無庚寅。庚寅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卒,卒前書偈曰:「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陰晴圓缺。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虛空透徹。書畢,端坐而逝,顏面如丹。」宋濂《元莫月鼎傳碑》謂:諱起炎,入道後,更名沾乙。自號月鼎;湖州月河溪人,於庚寅之次年(1291年)正月逝世,壽六十九。王逢《莫月鼎法師道行錄》稱:諱起炎,字月鼎,吳興人,生於寶慶丙戌(1226年),卒於至元甲午(1294年)。《蘇州府志》則言其為苕溪人,《浙江通志》說為錢塘人,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三則曰為歸安人,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又稱其為湖州人,歿於蘇州。以上記載紛紜岐異,莫衷一是。概括而言,莫月鼎名起炎,月鼎為其字或號。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或謂川,或曰苕溪,或言歸安,皆在吳興境內。至於生卒年及壽數,已難確定,大約是生於南宋理宗寶慶(1225—1227年)年間,卒於元世祖至元末(1290 —1294年)。

  莫月鼎出身宦族,祖、父在宋時皆為顯官。幼習科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為道士。初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從徐無極受五雷法。又聞南豐鄒鐵壁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不外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九天雷晶隱書》。於是「」召雷雨,破鬼魅,動與六合。雖喜笑怒罵,皆若有神物從之者。」因此名重當時。對此,《仙鑒續編》亦曰:「生而聰慧,英敏過人,酷慕道法神仙家之說,乃與同郡西沈震雷真人,同師事鐵壁鄒真人,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隱書》,由是名著當時。至若會稽混融韓公,錢塘楊和玉蟾川諸公,望重當代,為道法所宗,皆炷香座下,由是道法愈重。真人落魄無家,隨所寓而止焉,求其道者甚眾。往往遺世絕俗離倫,飲酒輒醉,自樂天真。其接門人多致叱吒,試其誠怠之心而進止之,有不堪者中道而廢。」據宋廉《莫月鼎傳碑》言,宋理宗寶佑戊午(1258年),浙河東大旱,馬廷鸞方守紹興,迎至月鼎,月鼎建壇禱之,雨立至。理宗聞之,賜詩一章,謂其為神仙。《蘇州府志》亦說:「精於持練,動與神合,時憤世嫉邪,托狂於酒,信筆塗墨,出詭秘語,人莫能曉。寶佑秋,越守馬光祖致之禱雨,雨應聲至。理宗賜詩贊。」

  入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年),遣御史中丞崔彧求異人於江南,物色獲之,世祖召見於灤京內殿。問曰:「可聞雷呼?」月鼎對曰:「可。」即取胡桃擲地,雷應聲而發,震撼殿庭,世祖為之改容。復命請雨,雨立致。或謂令祈雪,立驗。世祖大悅,厚賜之,不受。尋有旨俾掌道教事,則以老耄辭。遂給驛南旋。於是踵門求授道者益眾,有疾患求治者,或書符與之,或噓氣授之,「無不立驗」,人常稱之為「莫真官」。世祖至元末逝世於蘇州。所得王文卿秘籍,一如鄒鐵壁,不輕授人。得其傳者,唯王繼華與潘無涯。「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雲,而玄真尤號偉特。」《仙鑒續編》亦記載曰:「至元丁亥(1287年)被召赴闕下,符法闡楊,雷雨在指顧之間,一時名動京師,奔走後先者如雲如堵,有不遠千里及門而求道者,有奉束五十緡,師受之,一日袖之而去,遇灑肆陋者乃入,見貧寒者濟之,有老病孤弱者必以物與之,及晡而還,緡皆罄矣。門人中有道材法器者,輒循循以進之。其於雷霆之奧,發揚底蘊,開示來學者多矣。使者一符形,每授門人,各有不同,是乃真人自立法以證派源,考其玄徽,同歸一致。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來,惟真人與林土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於西江,昌於東吳,扶教澤民,莫有甚焉。」

  莫月鼎所傳弟子王繼華、潘無涯之事跡不詳,王繼華的弟子張善淵卻大有名聲。《蘇州府志》曰:「張善淵字深父,號癸復道人。其伯父崇一始為道士,得易真人如剛靈寶飛步法,稱為張雷師。宋尚書包恢薦於朝,命主郡之天慶觀。善淵從之學,輒能捕逐鬼物,呼致雷雨。郡守潛說友舉住建德永隆宮,再住郡之光孝觀。道法藥術,並究其妙。元世祖召入朝,召鶴且有禱,輒應,命為平江道籙。」著《萬法通論》,詳論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之妙理,直示雷霆玄關之內秘,非常精辟。他說:「陰陽之氣為雷霆,生育萬物也。雷霆者,天地之樞機也。天樞地機,陽雷陰霆,樞陰機陽,雷生霆煞,雷善霆惡。夫謂萬物厥有至符,至符陰玄,乃職生滅。東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數之祖,而中央五焉,雷霆得天地之中氣,故曰五雷。」又謂玄關一竅,乃千訣萬法之根本,丹道雷法之至妙,修之於內,則聚靈為寶,超凡入聖;施之於外,則調陰燮陽,濟人利物。至於驅役雷電,制伏鬼神,抑其容易之事。故曰:「夫靈寶、神霄、璇璣、清微、洞玄、太極、斬勘諸階雷法,至於諸階考召正法。各有家數,宗派不同,而玄關一竅,先天一氣之妙,左右逢其原,貫通諸法之說,古今之所不易也。」

  張善淵弟子步宗浩,字進德。早年習儒業,中歲慕道,師張善淵於蘇州玄妙觀。《蘇州府志》曰:「從張雷師於元妙觀,授回風混合大洞真詮、上清靈寶三五飛步之秘,碧潭斬勘之書,祈禱雨陽,呼召鸞鶴,鹹在掌握,驅邪救患,甚多靈跡。延佑間授弘教法師。」後以神霄道法傳周玄真。周玄真學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興),後遷於姑蘇(今蘇州市)。初從嘉禾紫虛觀李拱端(杜道堅弟子)為道士,受劾召鬼神之術,復從曹桂孫受靈寶大法,又從步宗浩受五雷秘文,祈雨治疾,頗有奇驗。享譽於元明之際,明初卒。

  莫月鼎徒裔中,還有金善信。金善信(1273—1331年)字實之,長州 (今蘇州市)人。家本世儒,成年後好老氏學。初事玄妙觀張善淵,又事莫月鼎傳其秘術。遂構仁壽觀於城東北隅,「日與徒研竅妙旨。其言以為心神至虛,無所汨沒,諸陰銷盡,諸陽自集,蓋有形者陽,陽益勝陰,氣益調精,我得清靜,去道無難矣。」曾受知於天師張與材,起為廣德路道錄,仍提點仁壽觀。張與材又薦於朝,賜號體仁守正弘道法師。

  又有雷霆散吏王惟一,亦傳莫月鼎之學。《蘇州府志》曰:「王惟一,括蒼(今浙江麗水)人。自號景陽子。父官華亭(今上海松江縣),因家焉。晚年寓樊涇嶽祠。泰定丙寅(1326年)書遺事及偈畢,端坐而逝。」《道藏》中收有王惟一所作《道法心傳》一卷,中曰:自幼酷好道法,不惜勞苦,拜師傳授,不知其幾人。「是以用心三十餘年,觀風雲聚散、氣候之變通,默會其心,喜不自知,宿生多幸,又遇至人,一言之下,即證無疑。」「余則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師,傳授雷霆一竅,說破這些道理,使余如醉方醒,前學皆妄。後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歷說先天之妙。」「余平生參盡雷法,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說如此之明也。」此外,王惟一又參鄒鐵壁,「奉度師鐵壁先生鄒君傳授口訣,」皆為先聖玄機(16)。又著《明道篇》,闡發神霄雷霆丹道之學。

  此外,尚有由王文卿真接傳衍於元的一系。據虞集《靈惠衝虛通妙真君王侍宸記》,王文卿傳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臨江徐次舉,以次至金溪聶天錫。其後得其傳而最顯著,曰臨川譚悟真。人不敢稱其名,但謂之譚五雷。」譚悟真為宋未元初人,入元後,「譚君猶在,浮沉人間,隱顯莫測。」後傳法盧陵羅虛舟,再傳蕭雨軒、周立禮二人,周傳其子,蕭則傳胡道玄。羅虛舟,「故宋時名士澗谷先生之諸孫也。得五雷之傳,甚有符契。然譚君誦侍宸之戒曰:每傳不過一二人,若廣傳之則速死。是以羅之弟子雖多,而自以為得之者,惟蕭主簿雨軒,其後則有周司令立禮兩人而已。」蕭雨軒清文雅學,「中罹憂患,然甚通至理,泊然無所累其心。」「擇人至謹,而人亦不知其有此道,獨傳之道玄胡君一人而已。神異之事,已見於前,其客於予者,頂分三髻,一劍自隨,練衣短裙,危坐終日,風雨極寒之夜,燈火不繼而溫煦滿室,目神炯然,神觀洞徹,縱橫自在,物外無拘,而剛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有侍宸手書詩一首,蓋譚,羅相傳之符契也。」

  蕭雨軒再傳胡道玄,胡為番陽人,人稱神霄野客。「得侍宸之真傳,年二十餘,道行關陝荊襄江漢淮海閩浙之間。當己已、庚午(1329年、1330年)之旱,旬日之中,郡縣爭致之,所歷或一日,或二日,嘻笑怒罵,雷雨隨至,官吏畏而民愛之,環四五千里之間,所至無不應者。至於妖怪之作,劾治如法,人以為神。遇異人於武當大頂天柱峰,得修仙之道,遍游名山洞府,而歸江東西之間,從蓬頭金公遊,甚相契許,他人莫之測也。於是收斂神異之跡,將求名地以歸隱,是以謁浮丘君於華蓋之上。」其後事跡不詳。


  虞集的這些記述,都是依據當事者所言。因胡道玄、蕭雨軒皆為他的至友,周立禮則屬姻聯。此外虞集尚不少方外友,多為神霄派傳人。他說:「宋晚有河南子烏陽者,亦玉蟾之流亞與,吾方外友有浦雲吳君者,為上清道士,得坐致雷雨、役使鬼神之法,不自以為功。已而去之,北游燕趙諸郡,得《景霄雷書》於異人,而未盡通其說。閑居京華幽坊靜室,與學者數人居香火。清夜玉蟾降其室,親為校正其疏略,剖析其精徽,內以自修,外以救世,粲然郎耀,莫逆於心。」這裡雖假托白玉蟾降世傳法,但所習《景霄雷書》確系神霄道典,可證吳君早期當為上清道士,後皈依神霄派。

  在元代,尚有一系以雷默庵為宗師的門派,該派主傳混元六天如意大法,門徒甚眾,分布西蜀、東南一帶。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續》卷四載:雷時中(1211 ——1295年)字可權,號默庵。祖籍江西豫章,遷居武昌金牛鎮,又號雙橋老人。幼習詞賦,後通詩經,三領鄉薦,精心道學,專務性理。因太平宮知宮點悟,愈留心道法,絕念功名。庚午(1270年)三月三日,玄武誕辰,雷時中具表賀、設壇焚香,朗誦《度人經》。忽有一道人自外至,授以袖中書一卷,令祭壇中,齋戒七日,方可開看。師遵其旨,持誠齋戒七日,拜禮開看其文,乃混元六天如意道法。「看畢,壇中白晝如夜,須臾雷火布滿,雷霆辛天君立案上,曰:吾奉昊天敕命,付卿開闡雷霆之教,普濟眾生。吾教上帝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師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為儒,三世行法,並無纖過,當大興吾教。」《道法會元》卷一五四《混元六天妙道一氣如意大法》中所述師派首位祖師即為「混元開教大慈普惠路真君大安」,其下依次為混元演教一氣妙道雷真人時中、天隱盧真人、九天金闕少宰仙官雷使查真人、天全張真人。該派所主之道法仍為神霄傳統,但非常重視《度人經》大乘思想,「專以《度人經》為主,師每化導世人,及開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誦經,各獲果報。且嘗論《度人經》旨,以開後學,其要在十回度人。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練自己,以究返還之妙。切須先度祖宗,終得道備,飛升上清,經旨之明,莫越是矣。」

  雷默庵以道為本,兼及儒學,博採旁求,一貫混融,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眾,弟子數千人,因其傳播範圍,分為二派。西蜀一派以盧真人為首領,東南一派以查真人為宗師。「弟子數千人,分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二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於西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於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發揚混元道化之妙。」此外,雷默庵又傳《負風猛吏辛天君大法》於世。至元乙未(1295年)四月五日逝世,弟子奉葬於郡之顏山,享年八十五。

  自張繼先兼傳雷法之後,從南宋初第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到宋元之交的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掌教天師凡七人,多能以精通符咒雷法名世,在當時社會有相當威信。如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虛靖遊四州時,以印劍經錄付之,朝英以是。眾推之以嗣數」,得以繼承法統。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 襲教。干道元年(1170年),「毗陵有妖恁樹,詔治之,即行,一夕雷拔其樹。召赴闕,賜號正應先生。高宗召見,咨問道法。孝宗時江濤衝決,命醮內廷有異應,上賜以像簡、寶劍,《清靜》、《陰符》二經,賜號正應先生。」三十三代天師張景淵,高宗時嘗醮內廷,顯大感異。「皇子魏王鎮明州,有疾,為壇以請,至乃咒水,飲之而愈。」三十四代天師張慶先,「以嘉泰辛酉(1201年)襲教,性慈儉周貧,因至是經錄之傳益廣。」並留下了劾治張公洞井龍王的故事。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見重於理宗朝。端平(1234—1236年)間,國家多事,可大累次應詔赴闕行齋醮之事,劾治鄱陽湖水災、錢塘江潮患,「以符投江,雷震殛死大白蛇,水遂復故。」又設醮於太乙宮,禳治蝗災。嘉熙三年(1239年),賜號觀妙先生,命提舉三山符錄兼御前諸宮觀數門公事,主領杭州龍朔宮。從此,正一派正式成為江南諸派道教的統領。時元世祖忽必烈屯軍於武昌,聞其神異,遣密使入龍虎山造訪,張可大謂使者曰:「善事爾主,二十年當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驗。」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亦以道術名世。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間,江西上饒郡旱災,守臣唐震請祈雨,靈應如期。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遣使召之,待以客禮。《元史·釋老傳》曰:「乃見,語之曰:昔歲己未(1259年),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神仙之言,驗於今焉。因命坐,錫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明年(1277年),又醮於長春宮,「賜號演道靈應衝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屬焉。」元世祖御制曰:「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卿心傳法統,體粹真風,廣《黃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錄,爰清爰淨,以信以誠,三尺青蛇,役鬼神於冥漠;一杯明水,淨天孽於邇遐。既弘開濟之功,宜畀褒崇之號,特贈演道靈應衝和真人。」

  從以上記載,可見元世祖對張宗演禮遇之隆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過這兩次接見,張宗演獲得「天師」的頭銜。在此以前,張陵子孫雖有「天師」的頭銜,民間也流行此稱呼,但從未被宮方正式承認過。正式用政府名義承認其子孫為天師,則自元世祖始,也只有元代,明太祖即位不久即下詔取消。此外,張宗演又得主領江南道教的職權,這也是史元前例的。之後作為定制,被元代諸帝所沿襲,每代嗣教者都沿制承襲「天師」,「真人」,「主江南道教」如故事,直至元亡。

  張宗演作為元代最為著名的南方道教領袖,亦兼傳神霄大法。《道法會元》卷一一一至一一三所載《帝令寶珠五雷祈禱大法》,即為張宗演所傳。其《序法》曰: 「夫寶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實眾法之祖也。世間罕傳,自前宋樞密宣使李閑雲先生,得傳於駕前承應法師集賢院學士朱梅靖先生。後朱入蜀,於青城山羽化之時,止傳之三人。一乃新淦州郭提舉,二乃三十六代天師張真人,三乃閑雲李先生也。此法行諸天之號令,總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氣而運用,以後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寶珠。」「遇之者精勤修煉,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揮將吏,可以嘯命風雷,可以超凡入聖,非特能保命護身,其實可登真度世。」

  白玉蟾一系在元代也有傳承,如《洞玄玉樞雷霆大法》即為此系所傳。據元成宗元貞丙申(1296年)嗣法弟子薛師淳《事實》記載:白玉蟾得其法於陳泥丸,有泉州馬居士之女繼其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泉州大旱,蒲左丞命僧道祈禱無應,遂請馬居士之女設壇建醮,以三日為限,「至三日催符之際,雷風震響,電掣交橫,報應非常。」後以道法傳翁法建,翁法建「乃丹山翁狀元嗣孫也,家寓建寧。至元十六年(1279年)張九萬提兵入閩,執拘到泉州,蒲相見其天姿粹美,詞翰兩優,收置幕下。得法之後,遂回故居,則城郭是而人民非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建寧大旱,府判梅庵請命祈禱,十分感應。所管建陽縣亦旱,縣宰申府,府官令其下縣祈禱,縣宰史嵩之郊迎,立壇於公館,報應如前。一時嗣法弟子百有餘人。江東則有趙菊存,時為建寧儒學教諭,捐車馬,竭行囊,北面而師之。」


  至元己丑(1289年),薛師淳浪游閩地,十一月甲子良日,因五福萬壽宮道士劉壁峰、連樂山保舉監度,得拜翁法建為師,「三載有餘,凡士夫請命祈禱,必令相行。余見其平日所用不過九陽、少陽、元陽、真氣、熏魔等符,及洞玄九章,以之祈禱治病,如谷應響,觀其付與趙菊存、丁松隱文字不同,雖有玄妙處而無綱緒。」至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五月十一日,翁法建召群嗣法弟子曰:「吾欲暫回雷府,雷聲響吾即往。俄頃縣治之東名曰庵山,峰巒聳峭,雷聲隱隱,而翁君羽化矣。群嗣法為請擇地,藏劍於北山道院之傍,山水環聚,後之嗣法,必有衝舉者焉。師淳壇下嗣法五百餘人,今洞玄教之昭著四方,皆翁君主教之靈也。」《法海遣珠》卷一《洞玄秘旨》中所述流派,亦以辛忠義、白玉蟾為祖師,其下宗師為「紫霞扶風洞玄元明君馬士清、洞玄通明中侍卿翁法建、洞玄元明崇侍卿薛師淳。」由此可見此系於元初興盛一時,門徒甚多。

  在張宇初《峴泉集》中所說的神霄派宗師中,有一位叫做鄧鐵崖的,亦是元代的一名高道。《道藏》中所收《道法宗旨圖衍義》二卷,題「鐵崖鄧木冉以正纂圖」, 「養吾章希賢亮衍義」。章希賢為元成宗、武宗年間人,籍貫江西臨川。字師亮,號養吾子。通儒、釋、道三教之說,與三十八代天師廣微子、臨川道士空玄子汪萬頃等交遊。鄧木冉號鐵崖子,生平不詳,亦當為章希賢至友。章希賢曰:「鐵崖子傷大道之不行,憫流俗之傍見,纂集諸像,為《道法宗旨圖》。噫,大哉其心也。龍虎刊行,觀之若望洋焉。希賢不愧凡愚,嘗有志於三家微言,為之衍義。」

  此書中收有「元始祖劫圖」、「混元化身圖」、「雷霆互用圖」、「雷霆之圖」、「雷霆三關圖」、「五雷攢簇圖」、「雷霆吞啖圖」、「將用自己元神圖」、「五雷胎息圖」、「雷霆一竅圖」、「雷霆九宮圖」、「雷霆運用圖」、「雷霆玄化圖」等二十二圖,以陰陽五行、九宮八卦等原理,用圖文闡述天尊化身、日月運行、四季變化、役使雷霆的理論及法訣,闡明神霄雷法之原理,每圖後為「衍義」,大都征引道、儒、釋三家有關語錄,主以陰陽變化之原理,天人感應的思想,解釋風雨雷霆之形成,為元代的一部重要雷法著作。

  如此眾多的神霄派高道,活躍於元代,出入朝野,濟世度人,並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著述,不僅將神霄一脈下傳後代,亦為今人研修神霄大道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二 明代的神霄派——以陶仲文為代表
  道教經歷了南宋金元的宗派分合以後,到明中葉以前,在統治者的扶持下,發展到相當貴盛的狀況,其中尤以正一派諸宗最為突出。不少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職,深入宮廷,參與朝政,有的位極人臣,聲勢顯赫,甚或交通中官,威福在手,致使「天下士大夫靡從風」,(26)仰其鼻息,借緣以進。其地位之高,權勢之重,為歷代所罕見。到了嘉靖皇帝,崇道活動達到了高峰。

  從史籍中可知,宋元盛行的諸多道派,在明代繼續流傳的尚有神霄、清微、淨明派等。尤其是在明代中葉,因世宗寵信神霄派道士陶仲文,神霄派一時占盡風光,成為道教諸宗之首。陶仲文幼名典真,湖北黃岡人。好神仙方術,受符水訣於羅田萬玉山,並與邵元節相往來。據《續文獻通考》所言,其師萬玉山名福敦,幼攻舉子業,已厭棄投塔山寺為僧,法名道璣,冥解禪宗。邑令徐召與語,大器之。命畜發訪道,遍遊終南、峨眉、武夷、天台、懷玉、壬屋、五嶽,「所遇緇衣羽客,一語會心,輒師事之,迨歸已充然有得矣。玉山善踵息鉤練,不吃秫麥鹽酪。旁通風角堪輿,奇門符水,而尤聖於醫。」正德庚辰(1520年)於霍山坐化,年九十二。嘉靖間因其弟子陶仲文所請,壬寅(1542年)六月誥賜「清微神霄演法真人」。

  至嘉靖年間,因高道邵元節推薦,陶仲文得幸世宗。《野史》記述說:「時元節年老,思乞身未得。會宮中黑眚見,元節治之不效,因薦仲文於帝,帝試之良驗。嘗以符水口巽劍,絕宮中妖。莊敬太子患痘,禱之而瘥,帝深加寵異。」十八年(1539年)二月,世宗南巡,元節病不能從,以陶仲文代之。三月,授「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錫以誥印。九月,諭吏、禮二部:我皇祖定制,歲舉祈謝天地神祗大醮,為民求福。今邵真人既沒,此典不可久廢。其封仲文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食正二品祿,父母及妻贈封如制。」十九年(1540年),世宗有疾,既而瘳,喜仲文祈禱功,特授少保、禮部尚書。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食正一品祿。「仲文起管庫不二歲,驟登峻秩。恩寵且出元節上,朝野駭異。」二十一年(1542年),世宗遭宮婢變,移居西內,日求長生,君臣不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師而不名。二十三年(1544年),大同獲諜者王三,世宗歸功上玄,加仲文少師,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世唯仲文一人而已。二十六年(1547年),請度天下道士二萬四千人,許之。二十七年(1548年)八月,復以聖誕加恩,給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經、王永寧為高士,並錫之印。二十九年(1550年),以平獄功,封恭誠伯,歲祿二千石,其徒郭弘經、王永寧升真人。之後數年屢有賜賞,榮貴無極。

  隨著世宗對長生追求日益迫切,其崇道舉措更加堅決。自嘉靖中葉以後,更以崇道奉玄為其施政的中心,從而使當時的朝政帶上濃厚的道教色彩。《野史》曰:「當是時帝益求長生,日夜禱祠不絕,簡文武大臣及詞臣,當意者直入西苑,供奉青詞,其人率不次超擢。於是詞臣皆舍本業,爭工巫覡之說以取媚。而海內無籍奸人若段朝用、龔可佩、藍道行、王金、胡大順、藍田玉之屬,咸奔走闕下,以燒煉符咒之術熒惑天子,天子悉收而用之,冀得延年卻老。然其人不久敗,獨仲文恩寵日隆,久而不替。一時縉紳亦有藉以干進固寵者,致黃冠羽服之流,充塞都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宗還為其皇考和皇妣上道教尊號,自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元真君」,後加號「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號「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寶境萬壽帝君」,儼然以道教教主自居,成為繼北宋徽宗之後的又一位道教徒皇帝,使整個明王朝幾乎變成一個道教王國。正是在統治者的狂熱崇信的驅使下,道教在明代的前中期發展到了極點。不少教徒擔任著朝庭的重要官職,有的甚至位極人臣,聲勢顯赫,不僅恩渥終身,且蔭及子孫。其時道教的社會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陶仲文有疾,乞還山,許之,「乃獻還歷年所賜蟒玉金寶、法冠及白金萬兩。且言臣幸蒙恩,子孫甥婿鹹獲顯榮,慮身後不能保。帝納其所獻,優詔慰諭。仲文即歸,帝念之不置,明年六月,遣錦衣官存向,賜齎優渥。且命有司以時加禮,改其子尚寶少卿,世恩為太常丞,兼道錄司右演法,供事真人府。仲文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持寵恣肆,故始終眷顧不衰。年逾八十,以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卒。帝聞痛悼,葬祭視邵元節故事,特謚榮康惠肅。」

  就張天師一系而言,入明之後的歷代天師亦大多兼傳神霄雷法,其中尤以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361—1410年)著名。《漢天師世家》卷三曰:「學問深造,貫綜三氏,融為一塗,旁及諸子百家之籍,靡不窮搜,發為載道紀事之文,各極精妙。」洪武十二年(1379年),制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真人」,領道教事,詔赴京,賜法衣金幣,給驛還山。越二年,封其母包氏為玄君。洪武十六年(1383年)詔赴闕,命建玉錄大齋於紫金山。十八年(1385 年)夏,命禱雨於神樂觀,大見靈應。二十三年(1390年),奏請重建大上清宮,賜淮。次年入覲,賜正一玄壇銅印,視六品。永樂元年(1403年)成祖即位,張宇初入賀,寵遇益隆。賜錢修葺大上清宮,命陪祀天壇。四年(1406年),詔命編修道教書以進,是為明道藏編輯之肇始。

  這一工作直到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才初步完成。永樂五年(1407年),命張宇初於朝天宮主建玉錄大齋以薦拔亡靈,據載有「慶雲覆壇,鸞鶴交舞之瑞」。六年(1408年)三月,「降特旨申諭,真人門下專出符籙。四月,命傳延禧法籙,建延禧大齋五壇,鹹有瑞應,厚賜尚方珍物。特命更給驛卷還山。十月,手敕俾邀請真仙張三豐。己丑(1409年),再敕尋訪張三豐。」永樂八年(1410年),張宇初卒,皇太子遣行人陳逵賜祭,次年復遣蕭榮渝祭。

  張宇初傅學能文,為歷代天師仲著述最多者,有《道門十規》、《峴泉集》、《度人經通義》、《龍虎山志》傳世。他繼承張繼先以來的作風,力圖將內煉與外用、內丹與符錄雷法統一於一體,以完善正一傳統的符籙道術。他說:「吾道玄元之宗,由元始天王於開皇之後,以靈寶大乘之道、紫微飛天十部之書,授玉宸大道君暨神霄九宸上帝,後降峨眉山授天真皇人,是出煉度之法。」又曰:「昔元始天尊命玉清真人開朱陵火府,命青華大帝開青華左府,韓君丈人開朱陵右府,三佐真人開黃籙院,出玉清破地獄等符,若三簡五符之文。凡行持煉度,告下幽關,莫不開悟,是曰神霄,自清微而下,皆其文也。故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專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惟大帝統領元像,主握陰陽,以故雷霆之政咸隸焉。」

  他曾親訪多處神霄派聖地祖跡,並作詞贊美歷代祖師。如南豐神龜岡乃王文卿葬處,張宇初拜而述之曰:「宋崇寧間,侍宸王真君以道行之著,受知徽廟,晚痤蛻其地,而神龜之征益名。郡之賢良有鄒鐵壁者,嘗受法於上官氏,上官侍宸甥也。已而復遇侍宸,親傳其奧,而道亦顯。時有知南豐州事王質,嘗師事鐵壁,及付受之頃,忽雷震壇上。鄒曰:吾將度矣。王驚喜,遂傾資奉之。鄒謝曰:吾雲水徒也,用此奚為。王乃請以廣妙靈觀以祠事侍宸,故舊觀在他裡,乃遷而新之,以是凡旱勞疾疚者,居民禱之必應。」

  後因元季兵興觀蕪,洪武庚午(1390年)張宇初朝拜見其蕪穢弗治,遂命道門弟子恢復一新,並作序記,以彰靈跡。又謂「三十代祖虛靖真君,以靈悟宿植,遭熙洽之朝,在崇寧、靖康間,徽廟崇道尤甚,而真仙輩出,與真君上下一時者,若徐神翁、王文卿、林靈素也。凡祛禁妖祟,平湖孽,祠榮禬,往往有異徵。既而國運艱否,預達災朕,乃致風霆陽雨,特指顧間。其道神行著誠,足以羽儀天朝,澤被含品矣。雖相去數百載,至今人猶道慕之。」尤其是在豐富道教雷法理論及功訣方面,張宇初有著重要的貢獻。

  明代神霄派的傳承,比較有系統的是以蘇州玄妙觀為傳教據點的一系。據清顧源《玄妙觀志》記載,自北宋神霄派始立以來,蘇州玄妙觀一直是歷代神霄派道士活動的中心。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等,皆常居觀中,傳教授徒。入明,又有周玄真、胡道安、顧元本、張皮雀、施道淵等,代代相繼,傳播神霄大法,並將道脈一直延續到清代。

  周玄真,字符初。嘉興人。《蘇州府志》曰:年十二,辭家入紫虛觀,從李太元為道士,至正戊子(1348年)年二十,始來蘇州報恩道院。能以符召鶴,因名所居曰來鶴軒,自號鶴林先生。「元真雖身寓方外,事母林至孝,其學受靈寶經法於谷神曹師,又受五雷秘文於步雲崗,得莫月鼎之傳。」明洪武庚戌(1370年) 上召問鬼神情狀,賜宴光祿閣。又明年上召對,問神霆所以神之。對曰:「天地之間,陰陽運轉,故有神,神與人合者也。雷非人無以知雷之天,人非雷無以知人之天,天人相孚,同一理爾。」上悅,授領神樂觀事。「元真嘗修建安裡橋於通衢,繼主常熟致道觀,復修丹井。卒,葬月鼎墓次。」

  又有胡道安,字安谷。吳江人。性狂戇,人呼胡風子。為玄妙觀道士。「晚遇至人,授青城太乙雷書及斬勘惑魔秘旨。景泰(1450—1456年)間吳中秋旱,郡守延道安致禱,道安登壇,醉酒詬罵,怒髮衝冠。令下陰雲四合,雷雨大作,守禮敬之。」

  蘇州郡人顧元本,家貧落魄為黃冠,浪跡江湖,「遇異人授以五雷符訣,歸試甚驗。」楊湛然名茂林,未詳何地人。深有道行,不用符檄,書片紙驅役鬼神。曾得永樂皇帝召見,以官不受,賜法衣敕行遊天下。「時吳江大旱,延之禱雨隨應。因留崇真道院,構方丈居之在院,屢顯靈異。一日忽蛻裘履而逝,蓋百餘歲矣。」長沙縣人張皮雀,名道修。少有異相,年十七不欲議婚,出家師胡道安為師,盡得其術。禱雨祈晴,驅邪治疾,立手即應。《異林》亦記載說,張皮雀師事胡風子,「胡風子師事莫月鼎,授五雷法,居玄妙觀,弟子甚眾,欲密授道修。以書置屋上,覆瓦中,呼道修曰:天將雨,極升屋,敗隙補之。道修如其言往。胡公曰:得乎?道修應曰:得之矣。於是始得秘訣,驅風雷如神。」除以蘇州玄妙觀為祖庭的一系外,尚有許多支派及傳承不清的神霄道人,活躍在大江南北。下面分別述之。

  《衢州府志》曰:「張柏亭,洪武年人,玄妙觀都紀。永樂間(1403—1420年)奉敕建武當山宮觀柏亭,應詔住元天玉虛宮,時遇異人,授以葫芒柱杖各一,嘗施藥,授五雷秘法,祈禱輒驗。後還衢,日跨青牛出入,自號葫蘆道人。」該志又載:「王允中,洪武間開設道會,掌教三十餘年,壽八十,能驅雷致雨。凡遇蝗旱疾疫,卻之輒驗,其名聞於外郡。」又有柴用先,號惟一子。永樂間自京還至武林,大旱,自言能興雷雨,官吏令其設壇,「須臾雷電交至,大雨如注,而西湖之水涸矣。其族子壯得五雷秘法,能祛邪治病,祈晴雨。」

  《鎮江府志》載:潘道泰號無涯子,年八歲為萬壽官道士巫得真弟子,幼遇異人授以雷法,一日登廁誦咒,誤召雷部辛天君,天君怒以火筆燃其頭,頭爛,人皆呼為潘爛頭。景泰間(1450—1456年)大旱,郡守郭濟命禱雨,「俄傾雨沾足。郡守冒雷雨病瘧,藥不癒,延道泰往護視,道泰以掌撫其背即癒。維揚屬邑旱,召道泰往禱,命置一大黑鯉,於釜中炊之,火愈熾,雨傾如澍。」有人疾病來求者,或為書符,或咒水治之,隨愈之。「後奉璽書,封通懸五雷法官靈濟真人。」

  《廣西通志》載:有王真人不知何許人,景泰間謫戊馴像衛,「有道術,能致雷雨,以手遇符錄於人掌中,握之行數步,望其方開手,則雷轟然而起。」祈雨治妖,甚顯靈異。又有鄧清,字子真,正統(1436—1449年)間羽士,居岑溪,「習瑜珈教,得異傳,一日雷擊物遇穢墮池,清為咒灑水淨之,雷遂飛升。」

  《福建通志》載:晉江人董伯華,服氣煉形,談徵應輒驗,成化間(1465—1487年)常來往漳、泉。「能呼風雨立至。又常畫雷符,一張賣錢一文,然必童子乃賣之。藏符於掌,旋傍耳開之,應聲而震,人稱為雷師。」《閩書》曰:「愈震齋,沙人,秘傳符籙,精五雷祈禱術。同時有黃天元者,住持宜福觀,亦能此術。」又有魏雷鳴,亦沙人。「精雷霆術,童子有欲為戲,與之一錢,魏就童掌中作書符狀,令緊握之,至人傍放手,轟雷一聲而散。」

  《淅江通志》曰:「唐秩,得大梵斗母五雷法,祈雨佑聖觀,運旗摩空,雲轉如輪,倏忽雨如注。」《溫州府志》載:賈復真,號靜觀,元至正間居溫城, 「同知雷仙伯授以雷法,及天文地理秘旨。郡大旱,禱於嶽祠,應時雨至。」又曰:「顧太真,號虛白。從鹿城陳靜心學,又遇麻衣道人,授掌心雷法,能指呼雨陽,叱吒風雨。洪武十九年(1386年)夏旱,請禱於保勝寺,登壇,雷電交至,大雨三日乃止。」《臨江府志》載:新喻延真觀道士黃明學,十九歲入觀禮黃建極為師,「年四十,遇異人授以先天雷法,自此祈禱,無不應者,明洪武丙寅(1380年)春夏不雨,道會江壺天薦於縣令,遣書召焉。明學為建壇設醮,雷雨三日。」類此祈雨先後七次皆應,世人名為「七雨道人」《南昌郡乘》載:徐復高為奉新縣崇玄觀道士,法術精通,永樂十五年(1417 年)旱,復高至省城祈禱,「坐七層台上,案振金牌則雷鳴,手搖小旗則電掣,時大雨傾盆,魚蝦盈街,章江水涸三尺。」《樂安縣志》載:西隅龍岡人張必貞,永樂乙未(1415年)解糧南京,路途夜夢神人授以神書劍符,得雷書於路旁石匣中,遂信道法。至京大旱三月,各官敦請登壇,須臾雷電交作,大雨滂沱,告足方止。有司上聞,賜號廣明真人,並詔賜銅鑄雷神四座而歸。縣多疫珍,施以符水,無不立癒。」

  《雲南通志》載:楊用廣,號雷谷,余姚人。「遇異人得五雷法,永樂初以事戌宜良,祈禱輒應。」又曰:「陳羽士,嘉靖間棲東山玉皇閣,神氣俊爽,目光如電,嘯命風雷,無延晷刻。郡嘗旱,輿至城中,甘霖隨注。」「徐道廣,昆明人,幼從蔣日和學五雷法,遂精其術。」

  《貴州通志》載:郡人張道人,得禱雨運雷秘術,萬歷間(1573——1620年)旱,巡撫郭子章招致之,道人設壇禱雨,運五雷訣,書符於童子掌握中,「童子至郡堂開掌,忽霹靂一聲,眾未至壇,而霖雨大注。」《樂安縣志》載:像峰人元樂靜,號靜軒,「旨受三,復悟熊氏宗源,調坎離,養內丹,禱雨驅疫,治病求晴,無不立應。羅山除白馬之精,周坊滅樟樹之怪,尤得薩真人玉陽煉法,大顯於時。」


  從以上例舉的眾多高道的事跡,可見了神霄道法在明代仍有相當的影響,無論是在朝野上下,或是在大江南北,都可以見到神霄派道士活躍的身影,他們仍以祈晴祈雨、驅邪治疾為能事,以擅長役吏雷霆而聞名。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134554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道教|神霄派

留言共 1 篇留言

「Dr☯Magneto」
好詳細

12-28 09:3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道教神霄派研究:歷史·神... 後一篇:《生長神靈的山水》第五章...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s950526有玩蔚藍檔案的各位
小屋新增檔案二創小說,有興趣的狼師/羊師歡迎來看看喔~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8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