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医在俗语中为什么叫做“蒙古大夫”?

关注者
10
被浏览
19,606

3 个回答

清代,宫廷养马之所起初叫御马监。顺治十八年(1616)改为阿敦衙门(阿敦:满语牧群之意),康熙十六年(1677)改名为上驷院。此院是内务府管辖的三院之一(即上驷院、武备院和奉宸苑),是专门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 上驷院辖有18厩马,分别设在紫禁城内外,具体分布是:上乘御马一厩,皇子良马一厩,对子马一厩,以上三厩设在东华门内;东安门内有骛马三厩,驾马骡子一厩;西安门内有骛马二厩,小马一厩,驾马骡子一厩。此外,圆明园大有庄弩马一厩,南苑御马六厩,共18厩,共700余匹。在口外和关外等处设有四外“苏鲁格”(牧场),养马250群,驼60群。上驷院设司鞍、司辔若干人,掌管鞍辔等物。 最初的蒙古大夫不一定是蒙古人,只是清朝上驷院的骨科大夫。起初,由于蒙医正骨技术发达,清朝廷选拔了许多蒙医正骨医生。《清史稿》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极痊,逾期则片治之”。由此可知,官衔就叫“蒙古医士”(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传统上蒙古人比较擅长此道的缘故)。凡是内廷执事人员,意外受伤,都找他们来看。这些人师承有自,手法高超,另有秘方。嘉庆六年(1802)奉旨以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充,所以这些蒙古医生就兼任医马与医人。 这促进了蒙古民族正骨队伍的扩大。乾隆年间,有位叫做伊桑阿的正骨医生,他做手术用冰镇麻醉法,并培养过不少徒弟。 蒙医正骨技术很早就传入内地。1728年,在北京学习的俄国留学生专门学习蒙医正骨。18世纪,卫拉特蒙古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整理了蒙医正骨、治伤外科的传统经验。如"治疗刀伤"、"治疗创伤"、"治疗脱臼"等,专章载入他的医学著作《四部甘露》。 但是,上驷院的传统职责是“掌御马,以备上乘”,所以民间的说法就有些讹了。历来掌管上驷院的官员著名的有康熙第八子和硕廉亲王——胤禩、光绪朝的蒙古人成吉思汗的二十七代子孙——那彦图等。该处编制共二十四人,地点在北京东华门内。 说了这么多“上驷院”,各位应该知道为什么有“蒙古大夫”的典故了吧。实际上就是因为“蒙古医士”不仅医马,也能医治人的骨伤等等,所以,民间后来有“蒙古大夫”一说。

可能是蒙古人在汉人看来算胡人,所以可以推出个歇后语:蒙古大夫——胡医

胡乱医治可不就是庸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