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雜誌2015.3〈SNG‧展覽直擊04─秦政德冷藏摘要〉@小草藝術學院|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26 21:47:36| 人氣4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典藏今藝術》雜誌2015.3〈SNG‧展覽直擊04─秦政德冷藏摘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還記得《冷藏摘要》正式展出前,劉和讓曾不只一次對我說:「因為寧願把資源全花在展覽本身上,所以可能無法在藝術雜誌內為展覽買廣告!」其實對於展出機會並不多的我來說,可以有個展已經萬分感恩了,根本不敢奢想、也不在乎是不是有展覽廣告。

不過盡力地把展覽搞好,即使沒有餘錢能上廣告,似乎還是有機會在藝術雜誌裡露出。因為《冷藏摘要》的展覽出現在《典藏今藝術》雜誌2015年3月號的「SNG‧展覽直擊」內囉!

在當今連藝術雜誌封面都可以運作買賣的情況下,沒有豐厚資源人脈的劉和讓與我,也就完全無法預料《冷藏摘要》的展覽,居然能在「SNG‧展覽直擊」單元裡有兩頁的篇幅。所以不得不感謝在此之前並不真正認識的記者張玉音小姐。不過讀了〈SNG‧展覽直擊04─秦政德冷藏摘要〉內文後才發現,現在會有這篇展覽直擊,或許是因為十年前藉由小草明信片所種下的緣分!﹝十多年來搞小草明信片總以為只是安安靜靜、默默無聲,沒想到會有如此長遠之後突來的意外迴響啊!﹞

不論如何,《冷藏摘要》展覽在上過台北愛樂電台的「藝術相對論」節目訪問,也讓陳泰松先生於台新藝術基金會網站寫了篇〈談秦政德的《冷藏摘要》〉評論,現在又有《典藏今藝術》雜誌「SNG‧展覽直擊」的兩頁報導,我應該可以反過來向阿讓說:「就因為當初決定把所有資源都投入進展覽中,果然得到了比買廣告更好的注目效果!」

最後仍然必須不厭其煩地謝謝阿讓、謝謝記者張玉音小姐!

 

《典藏今藝術》雜誌2015.3〈SNG‧展覽直擊04─秦政德冷藏摘要〉第一頁

 

和小草的前歷史

 

還記得約十年前,因為和西藏自助旅行認識的日本旅者相約在台碰面,鑽進書店裡翻找著可以送給日本友人的小禮,角落的明信片架上放置著台灣老地圖、黑貓歌舞團、台灣美女畫報、公賣局廣告,說不上來,對台灣的印象,總是不知道該放置在哪的濃稠鄉愁,好像突然有了個位置。翻到明信片背面,印著「小草藝術學院」,當時無法測量這些明信片對我的意義,好多年後當然從不曾記得那第N次逛書店,到底瀏覽過哪些商品,但小草的明信片卻是一直銘記的。所以即便已經看過好幾次報導,秦政德這樣說過「每個擁有這些影像的人,都等於參與並收藏了台灣部分的文化記憶。」,但以雜誌編輯身分親耳聽他口中說出這句話,還是莫名感動,也許和小草的相遇是屬於私有與個人的經驗,但某方面來說也許書寫的也是所有人和它相遇的前歷史,與那份在心中難抹的重量吧。

美帝國

此次秦政德於劉和讓所經營的空間/工作室mt.black舉辦個展,展覽「冷藏摘要」源於籌辦展覽之初,兩人討論到劉的父親曾是美國將勝利女神飛彈部署於台灣時最早一批參與的陸軍,這背後的歷史是自1947年開始的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和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間的對壘,台灣因位於太平洋島鏈的樞紐位置,而依附美國的協助與保護,但同樣的也付出相當的代價。延續秦政德過去必然是藝術行動的立碑脈絡,此次「美帝國」系列的立碑,每一塊都是為過去台美關係中的事件刻碑,包括勝利女神、黑貓中隊、國光計畫、陳映真等關鍵字,以刻入石碑文字的凝結與儀式感,具體而微的呈現冷戰時期的台美關係。

太平關

展場除了美帝國系列13個立碑外,另有12個立碑是「太平關」系列,主因過去秦政德送貨時常騎經西濱公路,放空看海之餘,發現到海岸線上存在許多平日視而不見的碉堡,它們非常密集的散落在海岸線上,這些碉堡大量建造於冷戰時期。有一段時間秦政德非常著迷、瘋狂地沿著海岸線一直走,尋覓這些幾乎被遺忘的碉堡,這些小碉堡形成一種有形的防禦關口,默默維持著台灣暫且的太平盛世。秦政德為這些無名的碉堡命名,包括「大」隱堡、「大」衛堡、「大」忍堡等,「從為台灣的付出的狀態來看,每個碉堡的存在都是巨大的,命名上希望呈現一種反差,它們看似非常卑微的,但是確實存在而僅是我們視而不見,使它們以大隱的姿態隱匿於台灣這座島嶼上。」  

展場立的小碑林形式,來自秦政德曾在六張犁見到「二二八」政治受難者的小墓碑群,「形式上有點想要仿照六張犁的小墓碑排列而成的樣子,想達到當初看到那場景給予我關於藝術的震撼力道。」在展示方面劉和讓以其藝術專業和視野,從視覺、形式、空間、現場物質的展台等多方面協助調整,「希望這場個展足以讓觀者了解秦政德背後的創作方式,包括他非常精采的冷戰物件收藏,想呈現他和這些碑的關係,也能找到他怎麼生活、創作的路徑。」而在展場的25塊碑體,也呼應著秦政德的創作路徑,會在展期間一個個逐步移往展場外的另一目的地,使現場內/外,有空間意義的消長、流動狀態,第二、第三……的展覽現場,成為現場生長的動態狀列。

伍眾會

「冷藏摘要」個別來看,似乎是一場單純的藝術家個展,然展覽其實是放置在劉和讓「伍眾會」創作計畫下的子計畫。mt.black位於汐止工業區的廠房之中,因即將可能都更的命運,劉和讓以較便宜的租金取得這百餘坪空間的使用權,除作個人工作室外,新的空間條件與環境,也使他企圖實踐過去欲實現的創作計畫。面對隨時可能因都更戛然而止的工作室生命,劉和讓這麼看:「我一直面對不理想的狀態去做修飾,這個狀態也意味我對時間的想法,你如何面對、處理結束這個議題。」一般人總會拒絕進入,去和一個生命有限的空間產生情感,抑或關聯,他則採取一種逆反、甚至欣然的姿態,面對必然的道別,思索在盡頭來臨前如何可能。

在工作室打卡時,突然搜尋到汐止伍眾會這個地點,他試圖從當地功能模糊的組織名與所經營的空間產生想像與連結,在這個名稱之下進行找五位藝術家於mt. black舉辦個展的計畫。空間的第一檔展覽即是劉和讓的個展「畫廊」,展覽把如廢墟的廠房逐步調整成理想的白盒子規格,所以似畫廊的空間本身即是他的作品,展場看似無物的空蕩,除了白牆,僅擺放兩張特製可休憩的椅子。這系列計畫他思索著關於空間階級的關係,一個工業區的位址;黑手、勞動階級的鄰居,在空間的日常他以簡單的勞力模式(清掃、鐵工)去回應周遭的勞力生產,在空間場內/外的關係,尤其是勞動狀態的平行,外頭工廠進行的是製造消費品的勞動,而他所進行的藝術家的生產與勞動是具意義的,抑或徒勞的,是否也能構成一種消費的生產?這個空間促使劉和讓思考在材質、形式上實現階級中的相對關係,也同步試驗在這空間的生活方式。「伍眾會」選擇的藝術家從劉和讓身邊的藝術家朋友著手,多為不常在主流畫廊出現的名單,「他們都著力於某部分很長期的時間,但一直未被真正看見。」無論是執著單一石材,以雕塑譜出當代語彙的「我不是車床」詹士泰個展,抑或此次秦政德的「冷藏摘要」,劉和讓藉由他對空間、展示的敏銳,以展覽形式重新清晰、全面的表達出一位藝術家肖像般的脈絡。

mt.black的頂樓放置著劉和讓上檔個展使用的玻璃燈罩,當時作品是將燈罩擺置展場中工業電梯的下方,用四千瓦的強光去照射,原本正常燈光照射下玻璃燈罩會呈現輝粼的折射,強光則使這些美好的折射強烈到蒼白,無法被肉眼辨識,強光形成一種勞力徒勞的隱喻。展覽期間即便遠在台北邊陲的mt.black,每天仍有具分量的藝文人士到訪,它似乎也向著台北的藝術世界發射出一道隱晦的強光,深信這裡所進行的並非徒勞,而終將是被辨識的折射。

 

 

《典藏今藝術》雜誌2015.3〈SNG‧展覽直擊04─秦政德冷藏摘要〉第二頁

 

 

↑站內相關參考連結:

《小草書籤91》:《冷藏摘要》的相關文章彙整連結

http://mypaper.pchome.com.tw/peter19711017/post/1333179427 

 

 

↑  站內相關參考連結:

●  《小草書籤37》:「小草藝術學院」媒體報導的相關文章彙整連結 

http://mypaper.pchome.com.tw/peter19711017/post/1326502683

台長: 小草N號志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