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以给我普及一下伊顿公学吗?那种百度没有的知识?

伊顿公学的知识
关注者
26
被浏览
39,688

9 个回答

-


個人發現近代英國史上傑出的人往往有兩個特性——伊頓畢業和在伊頓時過得並不開心。名單包括喬治·奧威爾、威靈頓公爵、老威廉·皮特、邱吉爾、喬治六世。

反之那些在伊頓廣受歡迎、如魚得水的那些校園達人往往在身居高位的同時把英國搞得一團糟,大概因爲他們從未在人生中有過挫折,於是在關鍵時刻便掉鏈子,如愛德華七世、安東尼·伊登、哈羅德·麥克米蘭、大衛·卡梅倫和波里斯·琼森。


我的看法也許有些偏頗。但是我認爲伊頓是典型英國上層階級男性培養所——虛僞、勢利、軟弱、無能、耽於享樂和無所擔當。只有那些「貴人迷」才會迷信於所謂「伊頓教育」的騎馬、燕尾服和Englishness。伊頓出來的男性也許可以成爲富裕的銀行家或者資本家,或者在一個方面成爲位高權重的人。卻絕不能成爲一個卓越的人。

有反例。但如我說,要在伊頓不開心才行。


-

1440年6月24日,伊顿公学建校,至今已是579年。

伊顿公学是什么来头?

地处白金汉郡的泰晤士河河畔,与女王钟爱的温莎宫隔岸相望,建校五百多年来被公认为英国乃至全球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摇篮。

伊顿公学是一所男校,奉行英国绅士教育,至今保留只招收男生的传统,伊丽莎白女王是唯一的荣誉女校友。

据统计,英国每1500名男孩,只有一名能进入伊顿公学。一些贵族为了让孩子能进入伊顿读书,一旦有男婴出生,便凭"出生证"向伊顿公学报名排队,希望到孩子12岁时能够入学。

伊顿公学虽名唤“公学”,实际上是一所私立学校,还是一所不折不扣的贵族学校,每年学费高达3.2万英镑(约为28万人民币),但其实伊顿建立的初衷并非如此。

1440年,当时还不到20岁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立了伊顿公学,在当时的英国,宗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创办伊顿公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命名为"公学”,原意是为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让贫穷孩子也能进入该校读书。一年后亨利六世创办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伊顿公学就成为了进入国王学院的预备学校。

可是在亨利六世逝世后,英国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伊顿公学也陷入窘况。等到亨利八世和维多利亚女王稳定了政局,伊顿也恢复了稳定,只是那时学校已转型为传统世俗教育。

到了17世纪,由于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争相入学,形成一种高贵气氛,平民子弟反而可望不可及,致使该校逐渐变成一所等级森严、面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学校。

伊顿公学素以精英教育著称,其一脉相承的精英文化为“充实、严格、低调、精致”。

在伊顿每年 250 名左右的毕业生中,有 70 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 能进入世界名校,在各行各业培育了不少精英。

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是伊顿公学的毕业生。

雪莱在1805年入读伊顿,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其不朽名作《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阿瑟•韦尔斯利也是伊顿公学的杰出学生代表。

他在1781年就读伊顿公学,是第一代威灵顿公爵,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8国元帅军衔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他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

被称为政经界精英摇篮的伊顿公学还有首相流水线之称,从英国第一位首相沃波尔到前任首相卡梅伦,伊顿公学为英国输送了近20名首相,在当年的卡梅伦内阁中曾有13名成员曾就读于伊顿公学。

注重教育的英国王室当然也会把王室子弟送往伊顿公学就读。

王储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都是伊顿公学毕业生。可能未来乔治小王子也将成为他爸爸的校友。

大家熟悉的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以及“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也是伊顿公学的毕业生,并且都在伊顿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小雀斑”当年还是威廉王子的同班同学。

一般情况下,伊顿公学的学生都要“财”“才”兼备。

伊顿主要入学年龄为13岁,五年学制。报名表需要在孩子 10 岁六个月之前就提交,才可以继续之后的程序,申请的孩子在11 岁时就要通过一系列考察。

考察过程包括面试、上机测试以及审核申请人所在学校之成绩报告。

通过这些考察的男生将得到一份有条件录取通知,等到 13 岁的时候需要再通过一次入学考试。

伊顿公学的奖学金分为两种:“国王奖学金”(简称KS)和“欧彼德奖学金”(简称OS)。两种奖学金中只有国王奖学金才有实质的奖励,欧彼德奖学金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荣誉。

国王奖学金专为入学新生中的佼佼者而设,但只有得到私立小学校长推荐的100人才有资格参加竞争(在英国,私立学校学费都非常高昂)。

符合条件的新生要再参加一次入学测试竞争只有14个名额的国王奖学金。获得国王奖学金的男孩可以免除5年学费,不仅能增添一件潇洒的披风,还享受其他高人一等的待遇:搬出普通宿舍楼,住进学校中心庭院的“老校舍”,在专用餐厅就餐。

据说,那里的有些食谱,沿用的是16世纪宫廷的烹调方式。

一年学费即3.2万英镑(28万人民币),一套校服即700英镑(6100元人民币),还有其它额外的学杂费,如此高昂的费用让家境平平的家庭望而却步。

但近年来,伊顿公学进行了改革,特设助学金,奖励勤奋好学而缴纳不起学费的优秀学生进入该校读书,但前提是你足够优秀。

从2009年起,伊顿公学设立伊顿新基金会奖学金,提供为期5年,每年3.2万英镑全额学费,外加第一年校服支出等费用的奖学金。

2011年,该奖学金将每年资助两名学生提高到每年4个名额。申请人除了普通入学测试还要通过两轮测试:第一轮是智商测试,需要在电脑上快速回答大量考试题;第二轮是为期3天两夜的在校寄宿生活,期间有多个老师进行面试。

2013年,来自英国埃赛克思(Essex)地区一个普通华裔家庭的12岁男孩袁天佑(James Yuen)就以优异的成绩被伊顿提供全额奖学金录取。

袁天佑在10岁尚未从小学毕业时就取得了英国中学毕业会考(GCSE)数学考试的A,并在11岁时取得英国大学入学考试A-Level数学考试的A。

英国BBC早前就以伊顿公学为素材,拍摄了一部叫《我的生活:伊顿公学》的纪录片,拍摄三个不同族裔、不同背景但都获得奖学金的普通男孩,詹姆斯、法拉、西奥在伊顿的生活。片中的詹姆斯也就是上文的华裔男孩袁天佑。(链接已经备好,想看的戳戳阅读原文)

纪录片纪录了这三位从未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男孩入学伊顿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人们通过镜头才发现,伊顿公学中“贵族”们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优渥,在学校的生活也是学习紧张、竞争激烈,一律接受军事化管理。

没有宽敞贵气的宿舍,只有仅容得下一床一桌的狭小空间;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无论什么季节都必须穿着得体且成套的校服:黑色燕尾服、黑色马甲、白色衬衫、圆领口、黑色西裤、黑色袜子和黑色传统皮鞋缺一不可;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学术、艺术、体育多方面培养……

片中的三位男孩詹姆斯、西奥和法拉在入学不久后也发现,这不过是一所每天上课吃饭赶作业的学校罢了,甚至比普通学校更加严苛。而且对于从未接受私立学校教育的他们来说,需要比其他学生更加勤奋,十门必修课程中,除了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还要学习拉丁语,从未接触拉丁语的他们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接受额外的拉丁语培训。

这大概就是我从英国留学中心上看到的比较特殊的对伊顿公学的讲解了。英国教育领域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跟英国几百所大学、中小学有直接的合作关系。有最新的咨询和政策解读,而且可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对于伊顿公学这样受到国际学子青睐的学校,英国留学中心会有专门的一个板块进行解读。针对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展开一对一交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