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能从多个方面说说细节吗?比如百姓生活什么的,不要总是说「大方面」的东西。也不要说类似于「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明文写着的不允许使用的五个国家之一」这样的细…
关注者
15,995
被浏览
16,467,667

623 个回答

正在德黑兰工作,太有话语权了。
1、最大的感受是波斯的确美女多,普遍质量高,太好看了。
2、这边并没有战争,但是难民很多(阿富汗,他们也说波斯语),德黑兰路口擦玻璃要钱的小孩妇女很多,成年男子也有但是一般都是卖些散货换钱;
3、女子14岁以上就要戴头巾,但地位并没有网上传的那么低,也有女子当领导的;
4、伊朗人喜欢吃酸的,一点辣都不吃了
5、伊朗人工资因为汇率,2年前工资只能有一个月200美金-300美金,即使是领导级别也只有400美金一个月;但这个国家强制每年涨薪,现在工资也能有3000-4000一个月工资了;
6、同样,2年前物价因为汇率贬值了2倍还多,物价特别低,一根纯奶油雪糕只要几毛钱人民币,但是最近汇率很稳定,但是物价一直再涨,导致现在德黑兰物价跟国内二线城市差不多,甚至还高;
7、因为是首都这边的房价还是有的,但是伊朗人不以住市中心为荣,反而是靠德黑兰北部靠山的地方才是白月光,房价很高,其他大多数都在1.5-2.5万/平左右;
8、伊朗人很少卷,大多是到点下班,下了班也不会接电话,周末都会出去玩,因为油费便宜吧;
9、说起油费,都说水比油贵,这话实际上伪命题,搞得这边很缺水一样,搞得国内过来卖水能致富一样,实际上是,油比水便宜,这就合理了,是油的确太便宜,水也并不贵跟国内差不多(1块钱一瓶那种的)
10、说起油价,这边的油分为2种,普通汽油和超级汽油,跟国内92和95一样。伊朗人都有油价补贴,买车的时候都会送油卡,用油卡买会便宜很多很多,比如我没有油卡加普通汽油一箱要150万里亚尔(折合35.7元一箱油),但是老外有油卡的可能只需要1/5的价格,10块钱以内一箱油;
11、以前伊朗靠油致富,国家富得流油,国家就给国人发福利,每月都发钱。近几年制裁,导致油卖不出去,但是却依然发钱,可能以前能发价值1000美金一个月的本币,但是由于汇率贬值,现在可能只值10美金一个月的本币;
12、这边信伊斯兰教,居然周四周五是国内的双休,周六周日反而是工作日;伊朗实行夏冬令时,与国内实差分别是3.5小时、4.5小时;另外,今年是伊朗历1401年,伊朗历的前6个月是31天,后6个月是30天(12月相应的只有28天-29天);
13、这边居然汽车属于资产,因为受汇率的持续贬值,钱在手里就是越来越废纸,伊朗人大多都会选择投资,当然房产的价值太大,所以老外往往选择买地,买汽车,买黄金来进行投资保值(他们这的黄金我估计是24K金,大金链子轻的跟塑料一样);
14、伊朗有股市,但是由于流动性太差,还不一定能跑赢汇率贬值,所以一般都是企业互相操盘;
15、这边政府公开腐败,有些事不塞钱就是不给你办事,而且是名目张胆的提供清单,让你塞钱,塞金币(居然还有半个金币的概念),但是也有腐败被抓的,看领导人;

先更新到这,还有其他问题,欢迎评论咨询哈

————————————————————
续更 9.5
先解释下这边的K金,原谅我不懂,问了同事说是18K,刚好之前伊朗的同事送了我一个(被我放国内了),这个只是个手链哈,老外没啥钱。但的确是真金的。

继续补充哈。
16、关于波斯美女,在这边的确认识了不少美女,但都是同事,不太方便上图,容我找找后再发;
17、有人问医疗,那我不得不提我在这边做的2颗全瓷牙了,1年前做的,每颗大概500块钱,医生手术技术不错(据说都是留洋的医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奔三的我额头太高了,我也在这边做了植发,花了一天时间就植好了,总费用1.2亿里亚尔(医生一口价),折合大概3000多块钱,要问我多少单位,我也不知道,看看图片吧。然后医院和药店都是分开的,即使我同事去挂盐水,也是去药店买。这边的药品很便宜,而且药性强,药品对当地人的补贴也很高。

4个月后效果图

18、这边的因为不吃猪肉,牛肉,羊肉很多,当然也有鸡肉。这边最出名的食物叫西西里可,是一种羊排食品(上图),我最喜欢喝的汤是这边的蘑菇汤(太赞了),然后上文也说了伊朗人喜欢吃甜食,蛋糕不是闹市区的卖的很便宜。伊朗人吃的很多,也吃米饭,但是米饭里只有一点点豆子肉汤+柠檬(伊朗人的工作餐)。然后,这边餐馆很多到处都是快餐店,披萨、汉堡,薯条,可乐(跟国内一致)

这是大杂烩,红箭头处是西西里可
蘑菇汤,很鲜
咖啡厅,哪家都有的甜点

19、伊朗的汽车没有报废年限,所以大街上的老车太多了。因为油价便宜,这里没有新能源市场,德黑兰的天空上都是一层黄色的淡层。空气质量的确不佳,定居在这得考虑考虑。

透过窗户拍的(室内反光的灯),可不是飞碟

20、这边品质较好的,一般是皮革,藏红花,开心果
21、食品这边品类很少,因为干旱吧,蔬菜水果都不是很多,现在价格也涨的很高了,普通家庭是吃不起
22、德黑兰没啥好玩的,就几个皇宫,米拉塔,bamland(一个水库+商业区),还有Asadi塔,前2个收费,居然分外国人和本地票(外国人票价是伊朗人的10倍,的确坑),伊朗北部就是我们国内的南方,多山多雨。
23、评论区说这边人对中国人不好。伊朗人对中国人还算蛮友善的,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会向我们打招呼说“你好”,还会问我们是不是“Chin秦”——波斯语也这么念,中国人叫“Chining"
24、这边的数字居然不是阿拉伯数字,下面的是伊朗人的银行卡号(号码依次是 6393 4610 4668 5174),可不要给这里转个几个亿哈。

25、关于治安,这边整体还算安全的,女性也没听过会被性骚扰。但是最近难民多了,且普通百姓没工作的人,的确会在大街上抢你手机,抢你钱。老外也是提醒我们晚上要习惯锁门,入室偷窃的事也很多,而且这边没有天眼系统,很难抓到。但总体素质还是很高的,毕竟这边所有的公立教育免费(包括大学),所以也要足够相信伊朗的兄弟们。

吃午饭了,后续想到啥再继续更,美女图片那啥的,我看点赞量再发吧(背着女同事发,太那啥)。


————————————————————

续更12.20

最近抗议的事大家也都有耳闻,截至12.19号目前已经抗议死亡人数503人,新闻说18,452人因参与或支持抗议活动而被捕,其中来自144所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也参加了抗议活动,其中652名学生被捕。但是身居德黑兰,可能是因为首都治安的原因,最近并没有看到大规模抗议游行,有的也仅是晚上有人喊口号之类的(勇敢的人们)。

用中文翻译转的新闻网

还有一点最近蛮夸张的是,当地本位币里亚尔汇率可谓一路飙升,黑市汇率已逼近40万大关,40万指日可待了。

美元兑里亚尔汇率趋势图

补:人民币汇率现在大概5.7万左右

最近一年物价已经攀升了,预估后面物价也会跟着汇率继续往上走,当地民众的生活还是蛮可怜的,国家不作为,非要跟百姓对着干。汇率一上去,老外的工资算到美元或者人民币又跌到2000多了。。。

今年发生抗议后Whatsapp和ins都用不了了,只能挂梯子才能用,微信可能当地用的不多没有封但是经常掉网,网速真的太差了。好多原有的免费梯子都被封了,老外也只有互相取暖,互相找梯子资源。

富人网上“换妻”成风,工薪阶层生不起孩子,教授改行当导游……这是我看到的真实伊朗。

2017年的秋天,我曾在伊朗旅行3个星期。其间,我几乎没去伊朗的景点,而是用Couchsurfing(沙发冲浪)的方式,先后免费住进了7个伊朗人的家里,零距离感受了他们的真实生活。这也让在伊朗的21天,我只花了250美元,也就是每天不到80人民币。

下面的4个故事,便是关于我在伊朗印象最深的4位沙发主。为了不给他们惹麻烦,都已化名处理,其中第1,2个故事,照片做了模糊处理。另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货币已全部按当时的汇率,换算为人民币。


“伊朗唯一一辆房车”和它的主人


认识Arvin,并住进他的房车里,经过可谓神奇。

M城的旅游学校,在Couchsurfing上看到我,非要请我去给导游班的学生讲讲中国。


Arvin就是学生中的一员,虽已年过六旬,却还在为了导游证而奋斗。讲课前,他就“盯上”了我,私下找到我:“你有地方住吗?我有辆房车,欢迎来住,不要钱!”

真是缺啥来啥!一路住沙发主家的我,因为在设拉子没找到合适的接待,正发愁。刚还请学校老师帮忙找便宜的酒店。

我并不知他的底细,然而从他一口罕见的标准英腔,我敢说来头一定不小。果然,回去的路上,他随手指向路边一台空调:

看这个XXX空调,我就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我们是伊朗第X大空调公司。”


我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总经理……来考导游证?

他看出了我的惊讶:

“明年我就退休了,这不是找点退休以后的事情嘛!”

Arvin的房车,就停在他家门口。我注意到,这车显然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己改的!


“恭喜你!能住进伊朗唯一一辆房车。这玩意儿,在我们国家可是违法的。不过你看,并没有人来找我麻烦。”Arvin笑说。

第二天是个周末,他竟说要开着这辆房车,带我去他乡下的“庄园”度假。他还带来了另一位中年女士,我以为这一定是他夫人,谁知Arvin介绍说,这是他导游班上的同学。


点上篝火,穿上烤串,正当我以为这就是一场伊朗式party的全部时,Arvin却拿出了一个矿泉水瓶,神秘地招呼我去闻闻——居然是正宗的白兰地香气!

“是我自己酿的!”

伊朗不是禁酒吗?显然,这挡不住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就着小酒,我们聊起了各自的过往。原来,Arvin那一口流利的英腔,来自他曾在英国生活了18年之久。他生在伊朗一个名门望族,家中十几个孩子全部出国深造。到Arvin时,虽已家道中落,可他还是在1979年,也就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前的最后一刻来到英国。他从勤工俭学开始,拿到英国某名牌大学的文凭,再留在英国工作、成家,最后选择回到家乡。

在英国时的Arvin,和他的第一辆房车


他在英国时,就曾自己改过一辆房车。而现在的这辆,正是他当年“情怀”的延续。他从伊朗一家酒店,买到这辆产于上世纪70年代,淘汰已久的奔驰货车,再从零开始,将它改造成一辆不算好看,但绝对舒适的房车。

“那么您呢,以前是做什么的?”我问Arvin的“女同学”。

“我之前是大学教授,教计算机的。”

“从教授改行做导游?!”喝了酒的我,掩饰不住自己的震惊。

“是啊!我原来在大学里,每月也就3000块。当导游,每月能赚6000,甚至1万呢。”

“我的同事很多都辞职了,有人做生意,有人开旅馆。旅游业可是现在伊朗最赚钱的行业了。”

我只能联想起,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笑话。可是这让人不齿的金钱刺激,却从来都是如此有用。

夜深了,我们熄了篝火。Arvin和他的女同学,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同一间房。

哦对了,我还记得加Arvin的Facebook时,他在个人主页里写着:已婚。


一个伊朗老板,和他眼里的“换妻”


如果说Arvin只是个上层中产,那么W城的建筑公司老板Javad,绝对算是伊朗的新贵一族了。

他住着带车库的豪华公寓,贤惠的妻子,儿女双全,每天健身——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他的身份。

Javad甚至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改成了沙滩网球场,每天约朋友来锻炼


他打开一本相册,里面尽是伊朗各地的建筑,有些我甚至似曾相识。“这些建筑的外墙,都是我的公司施工的。”Javad说道。

又打开另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们一家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其中竟包括对伊朗人来说难如登天的美国。“噢,那次是去看我弟。”Javad轻描淡写地解释,丝毫没有困难感。

Javad和她的小女儿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像他这样的有钱人,有事业,有家庭,为什么要当沙发主,免费接待世界各地的穷酸背包客。

Javad可爱的儿子

他还向我展示了家中的全套酿酒设备,甚至包括一支专用于测量酒精度的笔,显然是从国外带回来的。

而他酿的,竟是难度更高,要求也更严的干红葡萄酒。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葡萄酒酿酒曾是当地的一大产业,尤以设拉子为中心。据考证,伊朗酿酒历史甚至超过7000年。

然而随着革命后对酿酒的全面禁止,现在再也无法喝到产自伊朗的正规葡萄酒了。幸好,原先用于酿酒的葡萄还在种植,这也给企图私酿的民众提供了最正宗的原料。

我抿了一口Javad的私酿,竟是意料之外的醇厚顺口。讲实话,如果装进酒瓶,说它来自某知名酒庄,我丝毫不会怀疑。

酒过三巡,我们之间的话题,也从各自的旅行经历,逐渐发散开来。Javad拿出手机,熟练地退出自己的Instagram帐号,切换到另一个号,头像是一个妖娆但我并不认识的女郎。“嘘……这是我的假帐号。”他说。

这个账号关注的图片,尽是一些在床上的半裸伊朗女子。仔细看,身旁通常还有一张小纸片,写着一些波斯文,和一串像是电话号码的数字。

【这里没有图。我本想截图,但为了这篇文章能活下去,还是算了】

“所以这是色情交易吗?”我惊道。

Javad笑了:“不不不,这些照片,都是她们的丈夫发到网上的。”

怎会有人把妻子的裸照发到网上,还配上电话号码?

“如果我对这个女人满意,就会联络这个号码,给发帖人发去我妻子的照片,如果他也满意的话……”

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中国曾经引起巨大争议的“换妻”吗!

如果说中国的换妻,尚算是夫妻的共同意愿,那这种“丈夫把妻子裸照发上网”的行为,无疑暗示着:妻子只是丈夫随意交换和挥霍的“财产”而已。

Javad继续指着另一张图片,同样是一个打扮性感的女人,只是纸条上的文字似乎有所不同。“纸上写的是一个时间和地点。这是一个‘地下聚会’邀请,只要带着自己的妻子去就可以了。”

听得我不由瞪大了眼睛。

“你不要惊讶。不仅是伊朗,在整个周边,包括阿拉伯国家,这都太普遍了,太正常了。这没什么,真的。”

我突然感觉到一种不对的气氛,赶紧借故说有点困了,结束了这场夜谈。

果然,刚回到房间,我和同行女伴的手机,就同时收到了信息,内容只有一句:“如果你们也想试试的话……”

只好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第二天一早,Javad的妻子一如既往做好一顿丰盛的早餐。饭桌上的我们,跟他们继续轻松地聊着旅行,聊着他的孩子们,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换妻”在伊朗真的很普遍吗?除了那些Instagram帐号,我并无法求证。只是无意中找到一则2009年的报导,来自伊朗官方媒体《伊斯兰共和国报》。文中说:12对参与“换妻俱乐部”的夫妻被逮捕,他们几乎全都是高学历者,而职业包括了企业高管,大学教授,甚至是高级公务员。

伊朗依旧实行古老却残酷的“沙里亚教法”,这意味着这12对夫妻,可能因“通奸”而面临石刑处死的结局。他们最终怎样了,报导并没有说。然而从Javad的一脸淡定,我猜在现在的伊朗,“换妻”大概跟“私改房车”“私酿酒精”一样,尽管依旧违法,可早就不算个事儿了。


来自俾路支斯坦的邀请


在伊朗找沙发主,虽然相对别国容易,可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给沙发主写信、申请。可有天,居然有人看到我发的行程,主动找上门来,说要接待我!

他叫Muḥammad,住在一个叫恰巴哈尔(Chabahar)的城市。而无论是网上的游记,还是手里的Lonely Planet指南,从没有人提过这里。我去地图搜索,发现那里地处伊朗的东南边陲,几乎就在巴基斯坦旁边了。这一块区域叫俾路支斯坦,我仅有的一次听说它,却是在中国外交部的“谨慎前往”公告里。

“那里安全吗?”在对话里,我透露着自己的不安。

“放心吧!我们俾路支斯坦很安全,尽管来!”Muḥammad的回答如此热情,又如此斩钉截铁。那么好吧,就相信他一次。

前往恰巴哈尔的过夜大巴上,当我还在迷糊中,就被一阵声响吵醒。“Police. Passport.”荷枪实弹的警察,一上车就盯上了我——唯一的外国人。这架势,只能让我想起土耳其东南部的库尔德人区(同样是外交部公告“暂勿前往”的地区)。

果然是个敏感的地方。

恰巴哈尔的渔港。能明显从背景中找到两座风格迥异的清真寺


下了车,眼前的景象,完全不似之前的伊朗:路边的清真寺,从什叶派样式换成了逊尼派的样式;餐厅,也从卖波斯烤馕,变成了南亚风情的咖喱米饭。

Muḥammad带我吃的一顿传统早餐。在我看来,就是印度飞饼+印度咖喱
早餐店门口,穿当地服装的青年


就连街上的车牌,也多了一种奇怪的样式。原来这里还有一个身份:伊朗的自贸区。那些挂着奇怪车牌的车,就是免关税进口到这里的,只限在自贸区内行驶。

Muḥammad一身俾路支传统白衣,相貌也与普通伊朗人完全不同,倒更像隔壁的巴基斯坦人。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专门为接待沙发客而租了一套公寓,里面住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活脱像一个“小联合国”。

Muḥammad房客们的一场聚餐


我感叹道:“这真是我在伊朗见过的最特别的地方了!”

不,这里是俾路支斯坦。”Muḥammad一脸严肃地纠正我,“我们不是伊朗人,我们是俾路支人。

他的身份认同感,再一次让我想到在土耳其遇见的库尔德人。

“明天就带你去看看,我们的生活跟伊朗有什么不同吧!”

第二天一早,一条车队浩浩荡荡出发,里面坐的,竟全都是Muḥammad的朋友和沙发客们。

我们去了一座绝对有网红潜质的粉红湖:


开到山顶,俯瞰壮观的渔港:


最后竟然登上一条渔船,看着他们从杀鱼到油炸再到上桌,一气呵成:


毫不夸张,这是我吃过最美味的炸鱼,大概真的是因为太新鲜了吧:


回程的路上,Muḥammad又建议我去城外的市场看看,说那里有很多“你的中国同胞”。

在整个伊朗,我都几乎没见过游客以外的中国人(其实也有,但他们都在远离城市的油田)。怎有中国人会来这偏僻的小城?

可当来到这他口中的“市场”,我几乎被惊呆了:这完全就是一座小城市!从写着“自贸区”的大门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巨型批发市场,一眼望不到头。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再到汽车配件甚至工业零件,应有尽有。而比肩接踵的伊朗顾客,那阵势,只能让我联想到义乌。


连这里的中国人,都不止一个群体:有来自浙江的汉人,也有来自西北的回民。

这里甚至还有一家温州人开的面馆,可算让在伊朗大半个月的我,好好满足了一把中国胃。

温州面馆老板和他的当地助手


边吃边跟老板闲聊:“这里这么偏僻,您觉得会有发展吗?”

“我觉得有啊!”老板说,“这里太像几十年前的中国了。

最后,从恰巴哈尔离开前,我还是忍不住去问Muḥammad:你这样每天接待沙发客,给他们住,带他们玩,却不收一分钱,到底图个啥?

我只是想让你们看见真实的俾路支斯坦啊,一个安全的俾路支斯坦。如果能把看到的告诉你的朋友,那就更好了!”Muḥammad笑道。


养不起孩子的伊朗普通人


如果说Arvin和Javad展现的都是伊朗有钱人,Muḥammad至少也算个乡绅土豪,那么Tara一家,则让我看到伊朗普通人的幸福与无奈。

Tara是住在P城的生物老师,我是她的第一个沙发客。收到她的接待邀请,我雀跃不已——终于可以解答之前的疑惑了。

就在几天前,首都德黑兰的街头,有个男人突然向我冲来,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喊道:“朋友,别被我们政府骗了,什么‘伊斯兰共和国’,没人信那玩意儿!我爱美国!在伊朗,没有人讨厌美国!你知道吗,我是个老师,可我每月工资只有700块钱!700块钱啊!”

我几乎以为他是个疯子,可看他还正常的打扮,却更困惑了。之后的几天,他夸张的神情,和“每月只有700块钱啊!”的大喊,一直深深印在我心里。我记得,伊朗的人均GDP足有5000美元。身为老师,每年只挣1300美元(8400人民币)?不太可能吧。

在伊朗,“反美”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政治正确。德黑兰,美国国旗被印在马路上,任来往车辆碾过


在伊朗找不到一切来自美国的东西。除了水货店里的iPhone,以及到处都能买到的可口可乐


Tara的老公开车来接我们,坐在副驾驶的Tara,怀里抱着一只可爱的宠物狗;而他们的家,竟是一套三室两厅的精装修公寓。联想到Tara在她的Couchsurfing主页里,还贴了不少他俩出游的照片,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想:这哪像每月赚700块的生活!

可爱的Tara


每到一个沙发主家,我总会给他们做一顿中餐。一边吃,我一边道出了疑惑:在伊朗,老师真的每月只挣700块吗?


谁知Tara一点也不惊讶:“有可能啊!我做了十年老师了,现在每月不过1000块;年轻老师,每月700块,正常啊!”

这么点收入,难道你们的房子和车子,都是国家分的,不要钱?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能。

他俩笑了。原来,车子是为了接我特意找朋友借的;而房子是租的,虽然每月只要500人民币,还带全套精装修;至于宠物狗,并不如某些国人的“精细”养法,平时也不花什么钱。

Tara的老公Amin是位网络工程师,每月工资“足有”3000多块,在工薪族里绝对算高收入。而他的爱好,竟跟我一模一样:收藏各种古旧电子产品。当然其中大多是他的公司的淘汰货,所以并不花钱:


甚至有一个空房间,专门用于堆放他的藏(po)品(lan):


这家人看起来幸福又自在。只是,女生30多岁,男生40多岁——他们显然还缺个孩子。

“我们生不起!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没打算要孩子,即使生也就是一个而已。喜欢生孩子的,除了最有钱的人,就是最穷的人。”Tara一语道出了本质。

之前一直觉得,伊朗人关于生育的思想,应该跟隔壁阿拉伯人差不多——后者在伊斯兰教义的感召下,始终拥有超过世界平均的生育率。

然而我错了。

当我查到伊朗的生育率(平均每名女性生育子女数),发现竟只有1.66,不仅低过世代更替需要的2.1,甚至跟中国计划生育下的1.62也相差无几。这意味着,伊朗将成为中东地区里,人口首先出现下降的国家。

我又试探性地问道,伊斯兰教义里关于鼓励生育的内容。

没想到两人异口同声地说,他们根本不信那些。而且伊朗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城市里的,也都不信。

“我们也就是每天被迫戴个头巾。仅此而已。”

Tara甚至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生孩子,尽管能拿到国家给的一笔补贴;而有孩子的父母,甚至还会在国家机关招录时获得更多优待。可是这些,都远比不过有孩子之后带来的花销增加。

她说靠这点收入,他俩现在能有自己各自的爱好,甚至还能在假期去旅行,享受二人世界。可要是有了孩子,尽管也能养得起,可生活质量一定会大幅下降。

Tara家的挂钟,和她亲手冲的咖啡。一看就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一位工程师和一位老师,两人都工作,却几乎养不起一个孩子,这大概就是伊朗普通人的现状吧。


4个故事讲完了。你跟我一样,都关心他们的近况吧。

Arvin顺利拿到了导游证,也正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涯。他最近一次联系我,是问我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营销他的“房车旅行”。

Javad继续着他有钱人的幸福生活。上次在网上看到他,是他去俄罗斯看世界杯。一家四口,照片里笑得阳光灿烂。

至于Muḥammad,继续着他“俾路支非官方文化大使”的身份。Couchsurfing网站上好评不断,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在享受过他招待的免费旅行后,纷纷为他点着赞。

而Tara,我曾以为他俩的小日子,也会这么平静地进行下去。可当我前一阵子在网上问起他们的现况,过了许久才收到回复:她说,经济真的很糟糕,伊朗货币贬值了一半不止,骚乱又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真的真的很想离开这个国家。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去看了她的Couchsurfing主页,发现她在那之后就再也没登录过,也再也没接待过新的沙发客。

远方的朋友,你还好吗?


关于作者:侃叔

曾经是复旦理工男,现在是走过86国的职业旅行者。

格鲁吉亚2万块买了辆旧车,开着它走过了亚、欧、非、北美四大洲,正在前往南美的路上。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行男侃叔(搜一搜:iamKanShu)

里面有我在各处旅行的经验和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