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吴刚,王劲松,任达华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破冰行动》?

关注者
3,762
被浏览
3,716,456

764 个回答

2013年12月底,有着四十多年飞行经验的广东省公安厅警务飞行队驾驶员曹相杰接到一项“秘密任务”:驾驶EC135直升机从广州增城飞到汕尾待命,具体要执行的任务内容,他不得而知。

直到2013年12月28日晚上11点多,已经在驻地待命的曹相杰突然接到命令:“凌晨3时30分起飞,4时45分抵达博社村上空。”

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曹相杰驾驶着EC135直升机出发,在夜色中飞往博社村。不早不晚,他的直升机准时于2013年12月29日凌晨4点45分飞抵博社村上空,执行盘旋搜索任务。天亮之后,他和另外一架警务直升机EC225一同行动,轮流盘旋在博社村上空执行空中观察指挥、探照追踪、高音喊话、巡逻警戒、航拍取证、紧急救援等任务。

从凌晨到下午,两架警务直升机在整个行动中共飞行20小时55分。而曹相杰所参与的这项“秘密任务”,便是2013年广东“雷霆扫毒”系列行动中的关键案件:12.29歼灭“制毒第一村”!

博社村位于广东省陆丰市“三甲地区”“(甲子、甲西、甲东三个镇)的甲西镇。相传在南宋时期,被博社村村民奉为宗族始祖的蔡登瀛从福建迁往博社乡置居。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博社村的人口构成以蔡姓为主,当地居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甚至形成了影响力比较强的宗族势力。

从1999年开始,广东汕尾的“三甲地区”因制贩毒犯罪严重,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毒品重点整治地区。而博社村最早出现制贩毒的迹象是在2008年前后,并且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逐渐蔓延成为半公开的制毒村。在最猖狂的时候,村中村民制贩毒不仅处于一种半公开化的状态,还一度因为宗族势力的“包庇与保护”,令其成为了一个外人很难深入了解的“堡垒村”。

尽管执法部门一直在开展严格的禁毒工作,但因为村子里的宗族观念以及买通政府官员作“保护伞”,博社村的制贩毒变得越来越猖獗,甚至有了“制毒第一村”的称号。这其中,担当博社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又是村中重量级房头的蔡东家,因为长期公开、半公开地参与制贩毒犯罪活动,为制贩毒充当保护伞,成为了当地不折不扣的“大毒枭”。

“雷霆扫毒”行动的主要抓捕目标人物之一,便是蔡东家。而“歼灭制毒第一村”的重点对象,便是多年以来在博社村进行制贩毒的犯罪分子。

在这次行动里,广东警方调集3000多名警力对有着“亚洲制毒第一村”之称的博社村展开搜捕,共捣毁特大制贩毒团伙18个,制毒工厂77个,抓捕182人,缴获冰毒近3吨,制毒原料23吨。主要目标人物蔡东家被依法逮捕,于2016年经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判处其死刑。整个“雷霆扫毒”行动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堪称史无前例,震动全国。

由傅东育、刘璋牧执导,陈育新编剧,黄景瑜、吴刚、王劲松、任达华等领衔主演的真实大案国情剧《破冰行动》,便是根据“歼灭制毒第一村”这一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真实案件改编+打击毒品犯罪+歼灭制毒第一村+抓捕大毒枭,这几个元素是《破冰行动》的几大看点,但同时也是拍摄制作的难点。

首先,《破冰行动》的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件,其真实性足以令整部剧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但这个真实性并不是说一说那么简单,案件里头所包含的诸多细节,是需要创作者花费大量心思去研究的。从整个“雷霆扫毒”行动的大背景,到每一次具体的抓捕行动,其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的细节,如何将这些细节通过戏剧化的手段展现出来,需要创作者做足功课。

其次,《破冰行动》所描绘的这个故事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制毒第一村”里头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真实的案件里,博社村因为有着“家族式运作、产业化经营、地方性保护”等特点,本身就给办案人员制造了很大的难度。此前在缉毒警察展开缉毒工作时,就常常收到当地村民“堡垒”式的保护甚至对抗而受阻。

如何将博社村的形势交待好,如何将那种宗族观念表现好,以及如何将其中的危险性呈现出来,亦是《破冰行动》主创需要用心去解决的难题。

最后,缉毒工作本身具备很高的危险性,在真实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每一个缉毒警察的身份都需要高度的保密性,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行动的成功,一方面也是保护警员的生命安全。那么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要基于真实人物的特点来打造人物性格特征,要充分展现人物在对抗制贩毒犯罪分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无畏等可贵精神,还要注意保护真实人物的安全,不能有过多特征的映射。

如何打造一个个丰富、立体且具备真实感的人物,演员如何将这些人物演绎好,同样也是《破冰行动》主创需要解决好的难点。

答主在《破冰行动》媒体试映会上看了该剧作的前三集,整体观感很不错,故事线索清晰、剧情节奏明快、文戏武戏(枪战、打斗、追车等)精彩。看完之后便觉得不过瘾,对后面的剧集抱有强烈的期待。

结合前面提及的剧集看点以及创作难点,可以梳理出对《破冰行动》这部剧的三大值得期待的点:

1、根据真实大案改编的“真实性”

如前所述,《破冰行动》取材自真实的缉毒案件,从故事构架到剧情设计,从人物塑造到文戏、武戏的编排,都有真实案件作为基础。故事层面有“雷霆扫毒行动”、“歼灭制毒第一村”、“抓捕宗族势力大毒枭”这三大真实元素作为主要事件,本身就具备了引人入胜的看点。而《破冰行动》前三集对真实性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既扎实又可信,甚至制造了不少惊心动魄的观看体验。

这种真实性的表现主要依托于对真实案件细节的深刻描绘:

比如场景的真实感——《破冰行动》得到了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公安部禁毒局、广东省公安厅的鼎力支持,大量场景都是真实取景,真实的广东省公安厅办公大楼、真实的广东村寨、真实的城市环境等等,就连以往缉毒题材影视剧会有意隐去或替换的车牌,都在《破冰行动》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大大增强了剧作的真实感。

比如人物的真实感——故事的几个主要人物,无论是身处一线的缉毒警,还是负责指挥调度的领导层,亦或是参与制贩毒的罪犯,都有着鲜明且真实的性格特点。

缉毒警工作的艰苦与危险性,犯罪分子的穷凶极恶,都通过扎实的细节得以体现。而在一些大型抓捕的戏份里,都是由真实的警察协助拍摄,不仅大大增强了剧作在视觉上的冲击力,也大大增强了抓捕行动的专业性。

还比如前面提到的对“制毒第一村”宗族势力的表现——该剧开场戏就展现了宗族势力暴力抗法的场面,以黄景瑜饰演的李飞为首的缉毒警在雨夜中抓捕制贩毒疑犯,遭到当地村民的阻挠。由王劲松饰演的“塔寨村村主任”林耀东在村民面前不怒自威,很好的展现了宗族势力背后的关系交错。随后的剧情更是将“地区保护伞”、“暴力抗法”等大尺度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加上诸如制贩毒疑犯的离奇死亡、养鸡场的毒品交易、城市街道的追车抓捕以及“潜伏在上层的神秘关系保护伞”等细节,不仅制造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快感,也增强了剧作的真实感。

2、扣人心弦的故事剧情

尽管只看了该剧的前三集,也还是能在紧凑的叙事当中体会到剧情的跌宕起伏。

创作者在制造故事的紧张感以及剧情的悬疑感方面,处理得很不错。无论是塔寨村“宗族势力”的暴力抗法所展现出来的紧张感,还是李飞被冤枉导致逃亡的悬念感,都足以给观众制造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剧冲突,让《破冰行动》的氛围格外紧张,也让剧集的精彩度不断增强。而剧中人物关系的扑朔迷离,矛盾的一点一点激化,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显得更为扣人心弦。

那个制贩毒的疑犯突然死亡的背后是否有猫腻?李飞到底遭到了谁的设计,才陷入被通缉抓捕的境地?那个能够摆布警察与毒贩的神秘人物,究竟会是谁?李飞、李维民、赵嘉良这三个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如此这般,仅仅是《破冰行动》前三集抛出来的悬念,就已经十分抓人。那这之后的故事剧情,也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3、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的表现

《破冰行动》之所以能让观众看三集而觉得不过瘾,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用心创作与出色表演。

编剧陈育新曾执笔《湄公河大案》、《国家行动》、《黎明前的暗战》等多部大剧,不仅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也获得过“飞天奖”等专业奖项的认可。在创作《破冰行动》的过程中,由陈育新领衔的编剧团队展开了细致的研究梳理,多次飞往中山、佛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还深入到各单位以及相关村落进行采访调研。历经四年,精心打磨《破冰行动》的剧本,使得整个故事真实而精彩。

而在演员方面,从《红海行动》中一展正义硬朗形象的新生代演员黄景瑜不负众望,将剧中缉毒警“李飞”这个角色刻画得生动传神。无论是抓捕制贩毒疑犯时的果敢坚决,还是在与毒贩展开生死较量时的近身肉搏,他都奉献了出色的表演。

曾在《人民的名义》里因“达康书记”一角而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吴刚,则属于实打实的资深戏骨。他在《破冰行动》中饰演的禁毒局副局长李维民,既有气场又有魄力,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演员王劲松饰演的塔寨村村支书、演员任达华饰演的“香港富商”赵嘉良,表演丝丝入扣,角色深入人心。

如上三个方面,是《破冰行动》值得期待的看点。但若是回到整部剧的核心表达,大概会让所有观众肃然起敬:该剧在表现缉毒警艰苦而危险的工作以及“雷霆扫毒”案件的真实之余,更多的,其实还是在向观众传递禁绝毒品、严打毒品犯罪的决心,宣扬和展示中国缉毒警恪尽职守、机智勇敢、奉献牺牲的职业精神!

作为观众,当你看到剧中缉毒警的工作原来那样的危险和不易时,难免会生出一股感动。我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那些默默奋战在缉毒一线的警察们,就是在负重前行的英雄。

向所有缉毒警致敬!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2013年,中国警方全副武装,出动海陆空三千兵力。

为的,不是抗击境外势力,只是针对国内一个村子。

不过,这个村的村民,并不比“基地”组织逊色半分。

弓弩、手榴弹、AK47……面对大军压境,许多村民掏出了武器。

整个扫毒行动,场面比战争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9年,这起历史性事件,被改编成了一部既猎奇又真实的剧——


《破冰行动》



豆瓣8.5

黄景瑜&吴刚、王劲松、任达华。

又是一个青年偶像,搭配一群实力戏骨。

又是刚刚开局,尺度就令观众震惊不已。

没错,某种意义上,它有点像《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妙在哪?

刚刚开局,一名看似人畜无害的赵老汉,就被查出贪污两个亿。



干脆、利落、直入主题。

更重要的是,它迅速扒开了我们心底潜藏的某种恐惧。

斯坦·李曾说:“要想拍好超级英雄,得先找出人民的恐惧。”

《人民的名义》找出的,是我们对官僚腐败滥用权力的恐惧。

而,《破冰行动》找出的,是我们对宗族血缘人情社会的恐惧。

第一集,第一个镜头——

黑漆漆的夜里,雷鸣夹杂着暴雨。

五名警察拿着枪,却被数根棍子围在垓心。



接着,黄景瑜饰演的李飞,宣称自己来自禁毒大队。

“我们奉命缉拿毒贩,你们立刻让开!”

李飞以为,自己只要掏出证件,村民就不会再阻拦。

李飞以为,自己只要坚持法理,走遍天下都不会吃亏。

然而,村民林胜武的一句回答,惊掉了李飞的下巴:

“我不管你是谁!把我弟弟给放了!”



不是无知,而是不管。

说白了,对于执法者,人家根本不care……

纵观国内外,即便西方黑手党,也鲜少有人如此嚣张。

那么,林胜武的勇气,究竟是从哪来的(不要说梁静茹)?

别急,我们边看边分析——

随着一声“东叔到!”,两位大佬来到事件中心。

一位叫林耀东,是村委会主任;

一位叫林宗辉,是林氏三房房头。



此二位穿的衣服颇像中山服,神态和举动颇具“中国风”。

处理起事情,也颇具中国的味道,习惯用潜规则去暗示。

当警方摆出人证物证,说村民林胜文涉嫌制毒时,林耀东不慌不忙。

他先走到林胜文跟前,用袖子擦了擦镜片。

而后表情肃穆,平静中带有家长式的威严:

“是吗?”

简单两个字,无形堵上了林胜文的嘴。

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





而后,警方将林胜文押走。

途中,林宗辉先假装“丢脸”,踢了林胜文一脚。

又趁警方在扶林胜文,偷偷递给林胜武一个眼神。

林胜武接收到眼神后,你猜怎么着?

他直接用棍子,捅漏了装冰毒的塑料袋……

冰毒被雨水洗涤,警方就像被割了舌的秀才,满腹委屈却哑口无语……

这还是我头一回在电视上,看见现代社会的官兵,被村里的百姓欺凌。





最后,是一个远景。

老式的宗祠建筑前方,站着一群手握棍子的村民。

他们看似在捍卫古老的族群,可实际本质却与法西斯无异。

何为“法西斯”?

“法西斯”一词,来自于拉丁文“fascis”。

意译成中文,就是“一捆棍子”。

一根棍子很脆弱,轻松就能折断。

但,如果把许多棍子捆成“一捆棍子”(法西斯),就几乎不可能被折断。

这是在说,虽然个人力量微小,可只要凝聚成集体,力量就会极为强大。



至此,《破冰行动》第一集的五分钟开局正式结束。

每一句台词,都推动着情节;

每一个动作,都潜藏着暗示;

每一幅画面,都在传达创作者对事物的理解。

短短五分钟,却使观众仿佛像看了一部电影……

另一方面,短短五分钟,就揭示了林姓兄弟的勇气来源——

以宗族、血缘和人情为名的法西斯主义大集体。

为什么我非要如此强调“法西斯”?

因为……塔寨村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当代法西斯据点。

塔寨村的原型,是广东省的博社村,也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制毒第一村。



这个村子,人口总共一万多,且很多人都属同一个姓,拜同一个祖宗。

也就是说,塔寨看似是村子,实则却是一个庞大到夸张的大家族。

在塔寨,你的每一个邻居,都有可能是你的远房或近亲。

所以,虽然只是林胜文一人被抓,全村居民却都来追打警察。

说白了,林胜文就好比塔寨的一根头发丝。

只要哪个外人敢揪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团结?友谊?齐心协力?互惠互利?

抱歉,这些看似美好的词,其实正是法西斯主义最大的特征。

比如,当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理由就是为了“寻找走丢的士兵”。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

“法西斯”似乎是个无比丑陋的词语,领导者通常都长得像灭霸那样变态。



但实际上,假如身处局内,你就会明白——

至少从表面看来,法西斯是一种非常诱人、美丽甚至崇高的存在。

比如,贵为国家元首的希特勒,会慈祥地给纳粹小战士授勋。

比如,贵为村委主任的林耀东,会大笔捐款为塔寨建设中学。

甚至还会无偿为塔寨的失独老人下葬,收养塔寨的流浪孤儿。



这……哪里像恶魔?分明是圣人啊。

但请注意——

希特勒的所有崇高,都有一个“纳粹”的前提。

林耀东的所有善意,都有一个“塔寨”的前提。

换句话说,他们所做一切,全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集体”的利益。

这就是法西斯的本质——绝对的、精致的、利“我们这个集体”主义者。

任何情况下,任何其他团体或个人,都不能阻碍“我们这个集体”的利益。

比如,为了缓解国内财政压力,纳粹可以屠杀百万犹太人。

比如,为了族人能够致富翻身,塔寨可以制卖无数吨冰毒。

至于别处的百姓会不会因吸毒而家破人亡,他们丝毫不在乎。



这便是《破冰行动》的“猎奇”之处。

看似像警方追捕罪犯,其实是孤胆英雄闯进强大的法西斯势力圈。

看似像正义使者扫荡邪恶,其实正义使者才是弱势群体。

看似像刑侦戏,其实是谍战戏

怎么说?

第二集,满怀理想的愣头青警察李飞,被法西斯联合诬陷成了毒贩。



据已知情报,李飞明白警方之中,存在与毒贩勾结的“保护伞”。

他想找出这个“保护伞”,却无法利用官方资源协助自己。

因为,局里的每一个同事,都可能是林耀东的嫡系。

于是,他决定孤军奋战,一边逃亡一边寻找真相。

当然,诸如此类的情节并不算新奇,只是警匪片惯用的手法而已。

不过,《破冰行动》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李飞第三集就被警方抓住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当众说出自己的怀疑对象——

蔡永强。



的确,从目前的情节看来,蔡永强非常像毒贩的“保护伞”。

但,不怕被编剧打脸,我敢在此推断——

无论李飞拿出什么证据,蔡永强都不会是犯罪分子。

甚至有可能,前戏不多的蔡永强,才是整个剧里最聪明的正面警察。

理由?

我只说一场戏。

被李飞检举后,禁毒局副局长李达康哦不李维民质问蔡永强——


李维民:你认为塔寨村有问题吗?
蔡永强:塔寨是禁毒模范村,历年来的扫毒行动,从未波及过塔寨
李维民:所以你认为塔寨村没有问题?
蔡永强:塔寨村的主任是林耀东,东山市的人大代表、人大常委
李维民:我再问你一遍,请你正面回答!塔寨,林耀东,有问题吗?
蔡永强:我是警察我讲证据,有证据他就有问题,没有证据他就没有问题



发现没?

蔡永强的台词,看似含糊不清毫无意义,实则却蕴含了诸多信息。

前两句的言下之意,是在说塔寨村势能庞大,并且有大人物在背后撑腰。

而最后面对“是否认为塔寨有问题”这样的站队问题时,他始终都没确定。

为什么?

因为他害怕。

假如他答“是”,那么万一李维民是“保护伞”,他就有可能被黑道灭杀。

假如他答“否”,那么谁都会知道他在说瞎话,他就有可能被警方彻查。

没错。

在这个法西斯四处游荡的东山市里,蔡永强不能对任何人说出真实想法。

和李飞一样,他也在孤军奋战,只不过他更像余则成,拥有更高的智商。



鉴于我也才刚看了六集,就不继续解读剧情。

下面,我想再用两个字表扬《破冰行动》的主创——

真实

这个“真实”,并不是指创作背景,也不是说服装和道具。

而是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剧本的细节。

最近几天,其实我还看了隔壁某部流量明星的剧。

与《破冰行动》一样,那部剧的节奏也非常快,每集都有大量故事。

但,那部剧的情节推进,大部分都是“想当然”式的巧合与奇遇。

人物的行为动机,也极其不合情理。

比如,一个女人生完娃后,得知娃的爸爸要为了钱,迎娶别的富家千金。

女人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大吵大闹。

而是把自己刚生下的骨肉交给负心汉和小三,自己净身出户!



另一方面,富家千金也不知是为了啥,莫名就把娃和娃爸接回了家……

你问逻辑在哪?

我猜,创作者自己也没想过这件事情。

人家只是想要洒狗血,只是想要脸谱化的黑白分明而已。

反观《破冰行动》——

拘留所,林胜文对李飞说:

“给你个机会,把我放了,八十万。”

李飞不惊不喜,只是蔑视性地开始低头玩手机。



要知道,李飞的工资,只有两千八。

按理说,就算他内心再正义,也不会对八十万毫无动容吧?

然而,每当我自以为找到了逻辑漏洞,都会被接下来的情节打脸。

从拘留所出来没多久,就出现了李飞开着私家车的画面——

一辆疑似牧马人的大越野车,市价少说也得三五十万。

原来,李飞的养父是李维民,也就是广东省厅级大员。



正是诸如此类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加深了人物行为选择的真实性。

最后,我想再简单谈下演技。

坦白讲,看剧之前,我就已经料到——

在三大戏骨的笼罩之下,无论黄景瑜怎么演,也最多只能算中规中矩。

可我没想到的是,达康书记居然凭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体的上限水平。

在达康书记面前,所有其他演员都黯然失色,显得那么平淡无奇。

毕竟,人家连下眼袋都带着戏……



添加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高质量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