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历史是怎样的?

关注者
1,087
被浏览
196,301

24 个回答

##### 正在写以色列行记,那么我就把第二章贴出来吧:

二、以色列怎么老打仗?

每当我跟朋友说我寒假要去以色列的时候,得到的回应基本都是:


“去那儿干嘛?多乱啊?”(额。。美国也挺乱的啊?)


“那儿不是还在打仗么?”(现在不是不打了吗?)


“小心手雷!”(。。。)


“你先买单程机票吧,万一回不来呢?”(您能盼我点儿好儿吗?)


这也不奇怪,如果常看新闻的话,总感觉以色列老在打仗。每次打的国家还都不一样,一会儿埃及,一会儿约旦,一会儿伊拉克,一会儿黎巴嫩。战略进攻,停战撤退,甲方乙方,没完没了。


可是如果你去过以色列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其实并不乱,大家该种地种地,该做生意做生意。没有着火的房子,没有满街的装甲车,没有流离失所的难民。大城市比如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海法的治安都不错。虽然和美国一样,枪支是合法化的。但极少有抢劫杀人什么的暴力犯罪事件发生。阿拉伯人虽然嘴上和以色列人血海深仇,但大家在生活上大多还是各干各的,相安无事。



(本人摄,2014年12月21日,特拉维夫,雅法古城)


一般喜好战争的国家是处处洋溢着战争氛围的,比如二战之前希特勒控制的德国,全国对英法的国家仇恨很强,报纸上宣扬着挺着胸膛的德国青年,街上都是号召团结爱党的海报,黄油换大炮,明儿就上战场!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前,萨达姆在电视上拿着AK47讲话,表示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1938年之前的日本,民用船按着军用船的标准造,各个城市里从军工厂到小作坊,哪里都在造武器。战争前夕,往往也会有一些对战争的预测,比如毕加索的名画“对西班牙内战的预感”,高尔基借海燕之口高唱:“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而以色列现在处处到都在宣扬和平。特拉维夫雅法古城墙上用各国语言贴着“和平”的标语,如果和耶路撒冷的小商贩聊天,无论是犹太人还是穆斯林,都比较讨厌战争。毕竟都已经二十一世纪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嘛!


那为什么以色列还老是打仗呢?

这就得捋一下历史了:


先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漫画:


(funnyjunk.com/funny_pic)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当时中国在打解放战争):在以色列叫做“独立战争”,在阿拉伯世界叫做“大毁灭”。上一篇提到,英国人退出殖民地之前,把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阿拉伯国家们不承认,五个邻国(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加上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对以色列发动战争,势如破竹,六千多以色列军伤亡。联合国强制双方停火,并表示有什么事好好商量,干嘛打来打去的。阿拉伯人这边比较老实,那是真停火了。可以色列人停火的时候没闲着,趁这个空当儿偷偷向外国人买武器(其实是违反了停战协定的)。停火结束后,以色列拿着精良的装备成功反攻,形成了大概今天的以色列国境线。


简单来说:阿訇打拉比,居委会劝架,拉比买把刀,打跑了阿訇。


(Wikipedia, Military situation in Israel / Palestine as of 1st June 1948)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当时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大生产):在以色列叫做“卡代什行动”,国际上也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埃及的纳赛尔推翻亲西方的法鲁克政权,并把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所谓国有化,就是过河的船给埃及交税,而不是给英国和法国交税。英法表示不爽,但是又不敢明着不爽,毕竟人家这是维护主权嘛。于是英法偷偷跟有着精良装备的以色列商量: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去打埃及,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到苏伊士运河的时候,我们再出来劝架。最后我们照常在苏伊士运河收税,你们呢,也能多一块领土(西奈半岛)。双赢的生意,干嘛不做呢?于是事情就按照计划进行,以色列军队攻占西奈半岛,英法“及时”地出来和稀泥,大家刚要弹冠相庆呢,结果直接接到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电话:“赶紧撤回去,不然揍你!”毕竟美国还是不想在这时候任由英法胡来。殖民时代过去了,现在我才是老大。苏联这时候也施压:埃及是我小弟,动他也要看我脸色吧?于是这个阴谋才没有实现,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


简单来说:英法使诡计,拉比夺运河,美苏不高兴,拉比回家去。



(BBC News, The Suez Crisis: Key maps, Israeli forces began arriving in Egypt on 29 October 1956 at the start of "Operation Musketeer", a combined mission with the British and French, aimed at regaining control of the Suez Canal.)

(Mondoweiss, ‘NYT’ perpetuates myth Israel was ‘fighting for its very survival’ during 1967 war, 'NYT' article perpetuates myth Israel was 'fighting for its very survival' during 1967 war)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以色列和埃及约旦关系日渐紧张,6月5日以色列空军突然发起进攻,一天之内把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国空军完全打垮,陆军三路进攻,攻克西奈、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北部,6月10日以色列停火,阿拉伯国家死亡约两万人,三个失地的居民沦为难民。当是时,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全境、加沙和西奈半岛,是建国以后最大的胜利。这一场仗也是现代战争的经典案例,因为这是一场快速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开始轰炸到战争结束,以色列军只用了六天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在以色列,这场战争被称为六日战争。

上面这张图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士兵开心地进入耶路撒冷城。走在最前面的那个欢快的独眼龙,叫做摩西·达扬,他是当时的以色列国防部长。


简单来说:拉比搞偷袭,阿訇倒在地,拉比喜归家,阿訇空垂泪。



(BBC News, How 1967 defined the Middle East, Land Taken By Israel During The War)

好了,现在的局势基本可以用下图表示,高傲的以色列和看起来老老实实的埃及,隔着苏伊士运河说:“你好呀!”:



Prisrael and The Yom Kippur War : polandball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当时中国继续文革,但领导者已经由林彪变成四人帮,中美也建交了):以色列方面称之为“赎罪日战争”。埃及与叙利亚两线同时偷袭以色列,夺回西奈半岛、加沙、戈兰高地。以色列军节节败退,眼看首都特拉维夫就要失陷。此时阿拉伯军也吃了一惊:打的这么顺利,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于是埃及停止进军,开始思考人生。此时美国暗中援助以色列军,以色列也开始在全国发布紧急征兵令。经过血战之后以色列成功反攻,包围了埃及的第三军团。此时联合国迫使双方停火,并在三年之后,双方签订戴维营合约,至此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合法性。


简单来说:阿訇袭仇敌,拉比匆迎战。阿訇不进军,拉比得喘息。


(La Salle University, Map: Six-Day and Yom Kippur Wars)

除了这四次战争以外还有:两次黎巴嫩战争(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也叫第五次中东战争),还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比如1981年针对伊拉克的“巴比伦行动”,2014年的加沙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第N次中东战争的称法是中国才有的。以色列和美国方面认为,大型战争只有:独立战争(第一次),六日战争(第三次),赎罪日战争(第四次)。


挺乱的吧?中东地区不服以色列的,基本都跟它干过几架。枪炮声中一岁除,导弹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防空洞,旧怨未去换新仇。


那为什么会这么乱呢?下一回咱们就说说,战争背后是什么。


####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烈火薄冰集“

zhuanlan.zhihu.com/lieh

有一本以色列作家的书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这段历史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在 2018 年 12 月底刚刚去世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这是这几年来我反复重读的长篇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穷尽了书写思想的可能那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及这本书就是书写生活的巅峰

奥兹去世时七十九岁从二十二岁开始他出版了十八本书写了不计其数的政论文章爱与黑暗的故事出版于 2002 年是他六十岁以后的作品但如果多读几本奥兹的作品就会发现读奥兹必须从愛与黑暗的故事开始他所有其它的作品都是从这本书上长出的枝桠这件事说来有点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有些作家一生只需要一本书比如玛格丽特·米切尔和曹雪芹和红楼梦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或者金宇澄和繁花对奥兹而言这本书是一生记忆的总和书中絮絮叨叨的叙事风格形成了一种奇异迷人的低沉节奏好几个细节在书里被多次书写有些细节甚至被复制到了奥兹其它的作品中大概被记忆纠缠的人总是如此因为无法摆脱只能一再重复

因为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所以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它首先我会介绍奥兹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接着我会来直接讲讲这本书最后我会引入另一个作者以及他的著作作为对立面的补充

奥兹本名阿摩斯·克劳斯纳1939 年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东欧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来自立陶宛母亲则是西乌克兰人东欧犹太人数百年来命运坎坷从沙皇俄国到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从政府到民间一直都有持续的反犹情绪和行为二战时他们的悲惨命运则达到了顶峰战争爆发前单单乌克兰就有三百万犹太人但在 1933 年至 1945 年期间三分之二的欧洲犹太人被害以犹太人的重要聚集地华沙为例在 1943 年的犹太区暴动中几乎整个区的犹太人都被屠杀殆尽一些早有所察觉的犹太人在三十年代初期先行离开东欧一部分人去了美国一部分人则去了巴勒斯坦地区——那块犹太人认为是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流亡的两个方向都汇集了多位人类文明之光去美国的人当中有用犹太人的口头语言意第绪语写作的艾萨克·辛格他后来是 197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是卢布林的魔法师傻瓜吉姆佩尔奥兹的家族则去了巴勒斯坦地区他们这个小家庭躲过了大屠杀虽然奥兹的大伯一家三口都死在集中营堂哥丹尼爱拉没有活过三岁但勉强算是最为幸运的那一批犹太人了

和很多流亡的犹太家庭一样奥兹家族里有知识分子传统他的伯曾祖父是著名的约瑟夫·克劳斯纳希伯来百科全书的主要编者之一还是 1949 年第一次以色列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奥兹的父亲可以读十六种语言讲十一种母亲可以讲四到五种但父亲在耶路撒冷只是图书管理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奥兹自己就自嘲地写过在他们生活的那条街道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博士学位但是却找不到一个水管工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部家族史奥兹自己说过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自己书中所有的故事他会说家庭如果用两个词形容则是不幸的家庭奥兹的母亲在他十五岁时自杀身亡这件事对他造成了终身影响在这部百年家族史中除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说不上有什么明确的故事母亲为什么会走向死亡可以说是唯一从头至尾的线索书的最后有让人心碎的一段是奥兹试图唤醒母亲她早晨依旧没有醒来天光明媚时也没有醒来医院花园的榕树枝头鸟儿爱莉斯惊异地呼唤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她无济于事然而它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现在依然时时在尝试

在母亲去世之后十五岁的少年奥兹和家庭决裂他离开父亲进入胡尔达基布兹基布兹是以色列特有的一种集体农场在那个时代主要准备战争和从事农业生产现在则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奥兹在基布兹里学会了开坦克六日战争时驾驶坦克作战他还参加了 1973 年赎罪日战争基布兹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实验农场里的人放弃私有财产工作却并不取得工资但在农场内所有的生活均可免费基布兹的思想来源除了共产主义还有锡安主义锡安主义一般被翻译为犹太复国主义在以色列建国之前锡安主义对犹太人有很高的吸引力这也让童年奥兹就非常向往基布兹的生活他渴望成为一种新的犹太人不像平时他父母参加的那些聚会大人们抑扬顿挫地论证殖民主义反犹主义正义问题农业问题妇女问题艺术对生活的问题等等等等但一旦要表达私人情感就会诚惶诚恐在奥兹的心目中新的犹太人是坚定的拓荒者大地之盐希伯来革命英雄是那些生活在基布兹里的年轻而黝黑健康的男男女女奥兹对和自己在同一个街道中的生活的人充满爱意认为他们都是契诃夫式的人物书中说当我阅读契诃夫时确信他就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万尼亚舅舅就住在我们楼上萨莫连科医生在我发烧或得白喉时弯下腰用宽大有力的双手为我做检查患有习惯性偏头疼的拉耶夫斯基是妈妈的二表哥我们在星期六晚上一起到民族宫礼堂听特里格林但这不是他心目中新一代的犹太人新一代的犹太人应该在基布兹中每日劳作流下汗水并且随时准备为土地和国家战斗

奥兹在基布兹生活了三十年他在里面结婚生子1975 年纽约时报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他当时已经出版了胡狼嗥叫的地方我的米海尔是小有名气的新作者版税都归基布兹所有基布兹也因此给了他自由写作的时间从那次采访可以看出奥兹对这种一边写作一边准备战斗的生活非常满意他当时已经是中尉军衔直到四十岁之后他才离开基布兹原因是儿子有哮喘需要去潮湿的地方养病

说回爱与黑暗的故事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就像我们的红楼梦或者托马斯·曼的布登波洛克一家这是一本三代家族史祖辈们在欧洲半生经历动荡父辈们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后艰难求生奥兹则代表新一代的犹太人和拓荒者亲手促进以色列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