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谈_百度百科

巴以和谈

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两国之间的谈判
收藏
0有用+1
0
巴以和谈,是关于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以色列两国之间诸多问题的谈判。这种和平友好的性质的谈判,能促进国家与国家相互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
当地时间2022年5月12日,以色列民政局高级规划委员会宣布批准在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新建住房的计划,共涉及4320套住房,其中2684套住房建设获最终批准,1636套获初步批准。 [2]
中文名
巴以和谈
和谈重启时间
2010年9月2日
和谈地点
美国首府华盛顿
最近和谈时间
2013年7月29日
和谈意义
促进国家与国家相互经济

巴以和谈进程

播报
编辑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对巴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导致巴以旷日持久的冲突。
相关漫画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并由于以色列数度的反复而中断。在巴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武装反抗,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2007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中)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会见参加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左)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和谈中断近7年之后,双方谈判代表2007年12月12日在耶路撒冷举行重启和谈后的首轮谈判。谈判秘密举行,据说气氛紧张,巴方代表炮轰以方的东耶路撒冷建设项目,以方代表则提出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袭击。
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2008年9月26日表示,以色列扩张犹太人定居点的行为是巴以双方在和谈中面临的主要阻碍。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日前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也说,根据目前情况,和谈需要更多的时间。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问题多多,但巴以和谈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当然,对于巴方而言,影响巴以和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根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21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自巴以双方宣布重启和谈以来,以方共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新建4486套住宅。正如阿巴斯在联大会议上所说,以色列停止扩张定居点是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目前巴以和谈的基础,但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六日战争”)之后,安理会采用了242号决议。242号决议对巴以冲突提出了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被以色列、约旦、埃及接受了,但是被叙利亚拒绝了,直到1972到1973年。
1970年,美国国务卿威廉姆·P·罗杰斯提出了罗杰斯计划,该计划呼吁苏伊士运河两岸双方停火90天,保留一个军事停滞区,努力在安理会242号决议框架下达成共识。甚至在安瓦尔·萨达特成为埃及总统之前,埃及政府就接受了罗杰斯计划。以色列拒绝根据罗杰斯和平计划与埃及会谈。
在1972年安瓦尔·萨达特突然把苏联军事顾问从埃及驱逐出境,重新向美国政府表达愿意在罗杰斯计划的基础上谈判。而在那之前,巴以和谈都没有什么进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德里和平会议打破了这个僵局。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帮助下)提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会,直接涉及阿以冲突,这是一个突破。这个突破是以色列和它的邻居们进行直接双边和多边谈判的先兆,这次谈判被称为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谈判在华盛顿特区展开,虽然收效甚微,但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会议确定了阿以谈判的基本原则——“土地换和平”,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
1993年1月,以色列解除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此后,在挪威的主持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议。这些会议的直接结果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该协议官方称为《临时自治安排准则宣言》,是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的草坪上签署的。该协议规定以色列先期归还巴勒斯坦加沙和杰里科两地,巴勒斯坦人实施为期5年的自治,这是“土地换和平”原则的第一次具体实践。奥斯陆协议讨论了在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下未来巴勒斯坦国建立的必要因素和条件。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褒奖了他们在签署奥斯陆中所作出的贡献。拉宾代表以色列人民说:“曾经与你们——巴勒斯坦人——作对的我们,今天对你们大声、清楚地说,流血、眼泪,够了,够了!”
1990年代中旬,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有很多权力和责任从以色列转移到巴勒斯坦人手中。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和全部加沙地带实现了完全自治。出于安全考虑,以色列仍然(还会继续)存在于约旦河西岸。但是巴勒斯坦控制了大多数巴勒斯坦人的公民职能。
1995年伊扎克·拉宾被暗杀后,和平进程最终陷于停滞。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人口几乎长了两倍。后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式袭击和以色列军队随后的报复行动使得和谈的条件站不住脚。
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自1993年以来制造了很多自杀式袭击(包括1996年5月以色列大选前的一波自杀式袭击),1996年6月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因此宣布了一项新政策,该政策背弃“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致使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执行。内塔尼亚胡先宣布了一项针锋相对的政策,他把它称作“互惠主义”,如果阿拉法特继续内塔尼亚胡称之为“巴勒斯坦凯旋门政策”(直接或间接煽动或支持恐怖主义)的行为,以色列就可藉此拒绝参与和平进程。希伯伦和怀伊协议就是在这个时候签署的,它的签署是在以色列认为“它的条件部分满足了”之后的。
关于在希伯伦重新部署的草案,也被称作“希伯伦草案”或“希伯伦协议”,开始于1997年1月7日,1997年1月15日到17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缔结。这个协议根据奥斯陆协议处理了以色列军队在希伯伦地区重新部署的问题。该协议处理了在希伯伦的重部署、安全问题以及其它问题。
而怀伊河备忘录则是一项政治协议,用来协商奥斯陆协议的实施的,完成于1998年10月23日。由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希尔·阿拉法特。于怀伊河谈判,签署与白宫,比尔·克林顿总统作为官方见证人。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国会议员以75票赞成,1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怀伊河备忘录。该协议处理未来在约旦河西岸的重新部署,安全问题以及其它问题。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分歧严重,加之以方蓄意拖延,协议形同虚设。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召集巴勒斯坦最高权力主席亚希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开和平会议,力劝双方在耶路撒冷地位、犹太定居点、边界划分和巴难民回归等问题互做让步。据报道,如果犹太人定居点(占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85%)被割让给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就提议给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将近95%的土地以及全部加沙地带。除了东耶路撒冷郊外已经并入以色列的大量非犹太人区域,大多数地盘将落入以色列人的管辖范围之内。巴勒斯斯坦回归权力的问题将通过有效的货币赔偿来解决。根据巴勒斯坦消息来源,剩下的区域将由巴勒斯坦人来控制。根据安全路线的配置方式,以色列路线会阻止巴勒斯坦人自由通过他们所建议的国家,并减少吸收巴勒斯坦难民的可能性。巴勒斯坦国的边界、领空和水源将会落入以色列手中。
阿拉法特拒绝了这个提议,但是没有讨价还价。甚至在美国的压力下都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满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的站得住脚的巧妙方案。因为戴维营会议失败了,所以克林顿指责阿拉法特。在接下来几个月的会议中,克林顿任命前联邦参议院乔治·J·米歇尔来领导一个真相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后来发表了《米歇尔报告》。
2000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特别是沙龙2001年3月上台后坚持推行强硬政策,致使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戴维营会议失败之后,克林顿参数在2000年秋天被提出,它包括一项方案,即,巴勒斯坦国包含约旦河西岸94%到96%的土地,大约80%的定居者仍然在以色列的管辖下,作为交换,以色列在“绿色路线”(1967年边界)的计划下应该让出一些土地(所谓的“土地交换”)。交换将包括1%到3%的以色列土地,这样,最终巴勒斯坦国约旦河西岸的那部分将会达到原有土地的97%。
2001年1月在塔巴会议上,谈判在克林顿参数的基础上继续着。以色列谈判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地图。该提议从约旦河西岸消除了“以色列临时控制的”土地,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这个地图,作为未来谈判的基础。但是,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当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谈判,谈判以一个协议而结束。
2001年3月右翼利库德党候选人阿里尔沙龙于2001年被选为以色列总理沙龙政府上台,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土地换和平”更无从谈起。
在阿盟的支持下,阿拉伯政府领导人的贝鲁特会议于2002年三月展开。会议提出一个结束巴以冲突的计划。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欢迎该计划,说:“每个和平计划的细节一定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之间直接谈判,为了使这个计划成为可能,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一定要让恐怖行动结束。就在昨天晚上我们在尼坦雅所见证了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关于前一天晚上尼坦雅自杀式袭击事件,贝鲁特没有解决得了。由于以色列不希望“全部撤回”到1967年以前的边界线,也不希望巴勒斯坦难民权力的回归,所以以色列不准备像阿盟号召的那样开启谈判。
2002年6月,美国、欧洲、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勾勒出了一个和平“路线图”原则,包括巴勒斯坦国的独立。
该路线图于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那是在马哈茂德·阿巴斯前所未有的被任命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理之后。美国和以色列都提倡一个新的总理地位,因为他们都拒绝再与阿拉法特合作。
该路线图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独立行动,只有在双方建立亲密关系之前,有争议的问题都将被推迟讨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必须“承担看得见的努力来逮捕、瓦解和遏制个人和团体的、针对以色列任何地方的暴力袭击计划和行动”,并且“重新建立和重新聚焦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安全机构”必须“开始持久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行动,旨在反抗所有涉及恐怖活动的行为,以及拆除公共建设的恐怖行为”。以色列那个时候被要求拆除2001年5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停止所有定居点活动,从2008年9月28日后它所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地移除武装,并且结束宵禁,放宽个人和货物活动的限制。
但由于巴以冲突不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从2006年12月到2008年9月中旬,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会面36次,还有低级别的谈判。
2007年奥尔默特欢迎阿盟重新支持阿拉伯和平倡议。在奥尔默特和平协议谈判和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额巴勒斯坦国的努力下,他为巴勒斯坦提出了一个计划。按照该计划,以色列应该马上得到约旦河西岸7%的土地,包括大多数的定居点街区,并且巴勒斯坦应该在稍后的日子里接受一块大小相当于约旦河西岸5.5%的沙漠地区。巴勒斯坦拒绝了该计划,声称以色列想要阻断领土的连续性并把耶路撒冷当做它的首都。
2007年11月,在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等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中断7年的巴以和谈得以重新启动。但由于以色列于2008年底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巴以和谈再度中断。
在巴勒斯坦两大党法塔赫和哈马斯爆发了冲突之后,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把巴勒斯坦政权分裂为两个政权,每一个政权都声称自己是真正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法塔赫控制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加沙和以色列的敌意上升了。在埃及的斡旋下,达成了2008年以色列—哈马斯停火协议,该协议从2008年6月19日到2008年12月19日持续了半年。协议的崩溃导致了2008年12月27日的加沙战争。
2009年,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宣布他支持一个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但是坚持说,巴勒斯坦人应该做出互惠姿态、接受两条原则: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解除未来的巴勒斯坦国的武装并注入额外的安全保障,包括保卫以色列的边界。那年年末,白宫宣布召开奥巴马总统、内塔尼亚胡总理和民族权力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之间的三方会议,以为新的中东和平谈判奠定基础。
2010年9月,奥巴马政府推进恢复停滞的和平进程,使有关各方两年来第一次同意直接谈判。
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作为行动协调器的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海姆·克林顿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把各方诱骗到谈判桌上,并且用得到埃及和约旦对直接谈判支持的方式而说服了不情愿的巴勒斯坦纳。谈判的目的是在一年之内形成一个最后最终协议的框架,尽管普遍的预期是相当低的。直接谈判的目的是以形成一个对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来说的两国解决方案而正式终止巴以冲突,并推动持续长期的和平,在官方上叫停将来对土地的声索,如果再发生暴力的话,接受拒绝新的争端升级的思想。但是,哈马斯和真主党却重申,如果双方达成了任何协议的话,他们就要威胁到和谈。以色列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如果双方签署的这么一个2012年协议只是因为哈马斯和真主党在威胁着和平进程而去生效的话,那么和平就不会直接存在。这份声明因此就让美国来评估一年多之内可能来到的和平,使聚焦消除一部分和谈威胁成为可能。
以色列怀疑,如果最终协议一旦产生,责任落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手上,那么哈马斯和真主党就仍然会得到助长新暴力的支持。同时,只要巴勒斯坦方面拒绝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政府就明确地拒绝和巴勒斯坦的任何可能得协议。以色列声称那土地以前就是犹太人的,尤其是,犹太人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犹太人的历史,并且现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口,超过80%都是犹太人。从1980年代起,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里的主流认真地接受了领土和外交妥协的概念,对两国解决方案比较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领土交换原则上是一致的,以色列人已经确认了。以色列用以保持定居点作为交换条件的可能让给巴勒斯坦土地的比例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巴勒斯坦人要求比例为1:1,而以色列人则给得少。2012年4月,马哈茂德·阿巴斯给内塔尼亚胡写了一封信,重提重启和谈,并说以色列必须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并要求以色列接受1967年前的边界,并把这个边界作为两国方案的基础。2012年5月,阿巴斯重申如果以色列人给出“任何有希望的或是积极”的建议,他就愿意与以色列接洽。不到一个礼拜,内塔尼亚胡就回了阿巴斯阿巴斯的四月份的信,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拥有自己国家的权利,尽管像以前一样,他宣称巴勒斯坦应该解除武装管制,并说他的新的民族团结的政府对重新谈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并推动了谈判。
在哈马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代表之间经过了几个星期的激烈的三方非直接外交,什么都没有达成。同时,巴勒斯坦内部的和解会谈也停滞了,结果,在奥巴马到访以色列期间,哈马斯对以色列五次发动火箭袭击。
7月17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赢得了阿盟对于一个“方案”的支持,这个方案包括对巴勒斯坦人的经济奖励和对以色列人的安全保证,而这些奖励和保证是伴随着一个新的谈判框架而形成的。但是巴勒斯坦领导对该提议有所犹豫。7月1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领导人被授权之后,克里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利机构领导人已经“三年来第一次建立了一个重启直接和谈的基础”。但是,哈马斯——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政权,却拒绝了克里宣言,声称阿巴斯没有权利以巴勒斯坦人民的名义去谈判。
2013年7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连续6次访问中东后宣布,巴以新一轮谈判于2013年7月29日至30日在华盛顿启动。

和谈障碍

播报
编辑

耶路撒冷

巴以地图
这是矛盾的焦点,也是巴以和谈中最艰难和最具危险性的问题。耶路撒冷40%的土地原来是巴勒斯人的财产,而且不少人还保存了地契。另外36%的土地是基督教教会和英国的财产。其中老城东南部一块面积为0.135平方公里的高地,巴勒斯坦人称之为“尊贵的禁地”,犹太人则称之为“圣殿山”。高地上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来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安地那的第三大圣地。高地的西侧则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哭墙”。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尖锐对立。以坚称耶城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则强调巴方有权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虽然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耶路撒冷是永久统一的首都的地位不可谈判”的立场上有所松动,但却遭到了以右翼势力特别是沙龙为首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烈反对,并且引发了新一轮的流血冲突。

难民问题

这是巴以和谈非解决不可又苦无良策的难题。历次中东战争,造成大批巴勒斯坦难民,经过二至三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目前难民总数已达600余万,除约70万已加入所在国国籍外,实际难民人数约为530万。他们流落在1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是约旦河西岸、加沙130万以及以色列境内20万一30万。约旦174.2万、黎1巴嫩40.8万、叙利亚44.5万、埃及4万、沙特和科威特等海湾国家41.5万、利比亚和伊拉克7.4万、南北美洲40万。巴难民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社会地位低下,绝大多数人经济状况窘迫,特别是在黎巴嫩的难民境况更加悲惨。1948年12月11日,第三届联大通过了194号决议,规定巴难民有返回家园和获得赔偿的权利。巴方认为,1948年阿以战争以后的所有巴难民都有权返回被占领土;但以色列坚决反对,认为巴难民的大量回归将改变以色列的犹太民族特性,主张难民在所居阿拉伯国家就地安置,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对其进行补偿,以方只讨论1967年“6.5战争”后的巴方难民分批返回问题。巴难民回归也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利害相关,已非巴勒斯坦一方所全能定夺。因此,巴难民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一直是地区形势不稳定因素。

边界问题

请添加图片说明
巴方要求以方从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撤军,退回到1967年战争以前的边界,以方则称巴方无权指定撤军地区。目前《沙姆沙伊赫备忘录》的执行也陷入僵局。以色列目前只归还了约60%的加沙土地和7%(同意归还约40%)的西岸土地,不及巴在1948年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中应得面积的1/4,而且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值得指出的是,以色列军队重新占领了先前曾经撤出的一些巴勒斯坦地区,双方在谁应首先采取缓和步骤的问题上又争执不下,巴方强调以军应首先撤出巴勒斯坦地区,而以色列则坚持要巴方首先停止暴力活动。

定居点问题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的230个犹太人定居点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巴以之间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也是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
由于巴以冲突的激化,巴以关系由和谈转为对抗。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人民所期盼的永久和平之路仍很艰难。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是巴以和谈主要障碍之一。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此后开始在这些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巴方坚持,除非以方完全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否则拒绝恢复和谈。
当地时间2022年5月12日,以色列民政局高级规划委员会宣布批准在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新建住房的计划,共涉及4320套住房,其中2684套住房建设获最终批准,1636套获初步批准。 [2]

内幕情况

播报
编辑

序幕

1991年10月30日,举世瞩日的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拉开了帐幕,第一次坐到一张谈判桌的阿拉伯各方和以色列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在开始几天的陈述和发言中,双方全然不顾外交礼仪,针锋相对,甚至出现相互责骂。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取得进展。

和平协议

而同时,巴解组织和以色列政府在挪威热心牵线搭桥下,曾进行了十几次秘密会谈,就达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进行了秘密的外交磋商。当时华盛顿主持的中东和谈陷入僵局。

有利机会

以色列新任总理拉宾得知阿拉法特的诚意后,他虽然没有马上答应阿拉法特的要求,但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一则可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是双方有可能做出妥协促成和平协议的达成。
所以,当巴解执委会成员阿布·马赞通过一位实业家再次与拉宾联系时,拉宾打开了与巴解直接谈判的绿灯。

保密工作

巴以双方领导人合照
既然谈判是秘密的,那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拉宾和阿拉法特不仅要对各自的反对派甚至还要对各自的核心人物——以色列内阁及巴解执委会多数成员保密。 高德庄园。由于双方的积怨较深,分歧很大,因而会谈时常有些不愉快。不过,由于双力“都有缩小分歧、寻求和解的强烈愿望,因而秘密会谈还是不断取得进展有趣的是,经常与巴以谈判代表在一起的有—位儿童,那就是东道主挪威外长4岁的孩子爱德华。在欢声笑语中,会谈时心头的不快也消失不见。问题越是接近解决,保密工作也就越显得重要了,除了经常更换会谈地点外,以色列领导人名字也都用上了代号。拉宾的代号为“爷”,佩雷斯的代号为“爸爸”,以方主谈的副外, 长则成了“儿子”。有时,比方的代表打电话询问时往往会说, 出一句令外人莫名其妙的话来,如“爷爷要求爸爸向儿子传达“:什么?”等等。专门负责窃听的摩萨德特工们对于这样的话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秘密会谈一直进行了14轮,终于取得了突破。 8月2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帕克路45号外交部大楼 内,以巴双方代表签署和平协议,这项临时协议是被占领土 上的巴勒斯坦人自治一揽子计划的—部分,协议要求以色列首 先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城撤出。在这一前提下, 巴勒斯坦人同意以色列在5年自治过渡期内维持对被占领土其 它地区的控制。协议还包括承认被占领土的“领土统一”以及 在“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承认自治过渡期内的领土管 辖包括所有1967年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 8月29日,耶路撒冷以色列内阁会议室里。主持会议的 拉宾总理与外长佩雷斯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他的部长们宣布: “经过多轮秘密谈判,佩雷斯外长已于8月20日在挪威此言一出,部长们个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舰,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总理和外长背着内阁成员来了这么一手。当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佩雷斯外长汇报厂整个谈判过程以及达成协议的要点,希望大家认真考虑,并给予积极支持。

协议草案

8月3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协议草案。9月4日,阿拉法特宣布,巴解组织主流派法塔赫运动批准同以色列达成的协议。9月9日,以色列和巴解织织相耳承认。曾对以巴秘密接触不屑一顾的克林顿政府有些慌神了。由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始终奉行着——种严重夫衡的双重标准,所以由它主导的巴以谈判长期以来进展甚微 现在,巴以秘密接触眼看要最后结硕果了,美国怎么想也不是滋味。为了使和平协议烙上美国的印记,克林顿总统于9月4日拟议双方于13日,在国际上曾引起一片讥讽。此后,尽管巴以和谈遇 :到了不少障碍和阻力,有时还出现波折、反复,甚至暂时倒退,但和平解决的总趋势已不可逆转。

2010和谈

播报
编辑
中断近20个月的巴以直接和谈于2010年9月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重启。当天巴以领导人在进行几个小时会谈后,同意未来展开进一步谈判,但舆论仍然对双方和谈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继美国总统奥巴马1日晚会见与会各方领导人之后,巴以之间的直接谈判2日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正式拉开帷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主持了上午的会谈。在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中,希拉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都分别发表了讲话。希拉里在讲话中表示,现在是各方克服分歧和困难,为巴以人民和子孙后代带来持久和平的时候了。她本人深信内塔尼亚胡和阿巴斯有勇气和智慧作出“艰难的决定”。她同时也呼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民摒弃成见,支持双方领导人为和平进行的谈判。她表示,美国方面将尽力斡旋这一和平谈判,但不会将决定强加于双方。
然而,与1日晚上在白宫的积极表态相比,2日在开幕式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的表态已经不一样了,都强势地要求对方让步。内塔尼亚胡在讲话中强调,持久和平的两个支柱,一是合法性,二是安全。巴勒斯坦必须承认以色列是犹太人国家,并且采取措施保证以色列的安全。这一方面否认了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权,另一方面也给控制不了哈马斯的阿巴斯出了一个难题。而阿巴斯则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两国方案”,强烈主张巴勒斯坦的建国权应该尽快得到实施,并要求以色列停建定居点,释放巴勒斯坦囚犯。
2010年9月2日巴以直接会谈重启仪式现场
不过,在会谈开始后几个钟头,会谈还是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美国中东问题特使乔治·米切尔宣布,巴以双方领导人已经就和平进程的框架达成协议,双方领导人本月14日、15日两天将会再次会面,就和谈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而下一次谈判的地点可能是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不过,米切尔拒绝透露这份框架文件的任何内容,只是表示,虽然这一协议“离正式的和平协议还有很远”,但根据这一框架的内容实施,将能够“就一些必要的妥协达成一致,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丰富,解决双方之间的核心问题并最终签署持久全面和平的文件。”
在米切尔宣布这一消息之后,美国媒体称之为“前景黯淡的和谈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成功”。不过,美国媒体对和谈的前景仍不看好。美联社的评价说,尽管内塔尼亚胡和阿巴斯都承诺为和平共同努力,但是都表示“是否让步将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因此双方未来的谈判仍然可能成为“互相踢皮球”的过程。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在报道中多次强调,这个月底,巴以和谈就将面临复谈以来的一个重大挑战。9月26日,以色列停建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决定就将到期,是否延长这一决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和平进程。也有专家指出,双方民众对和谈尽管渴望,但仍充满疑虑,如何消除巴以双方民众多年来的敌意不是确定一个和谈的期限就能够实现的。
目前看来,美国“一年之内达成和平协议”的计划是否能够如期完成,是受到质疑的核心内容。此前有专家分析称,由于美国目前面临中期选举,奥巴马急需政治资本来拉到选票,因此对中东和谈格外着急。但事实上,巴以双方多年的积怨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双方之间难以建立信任,这将会给和谈带来极大障碍。他们认为,如果真要巴以和平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其采取“高压”的方式,“赶鸭子上架”地谋求在一年之内达成结果,还不如循序渐进,制定长期路线图,并敦促、监控双方实实在在按路线图实施。这样才能让巴以双方逐渐建立信任,消除矛盾,真正走上和平之路。

2013和谈

播报
编辑
2013年7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共进晚餐,重启巴以和谈。这是巴以和谈中断叁年以来双方代表首次重归谈判桌。

中方主张

播报
编辑
第一,应该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这一正确方向。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同时,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
第二,应该将谈判作为实现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径。巴以双方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走和谈之路,互谅互让,相向而行。当务之急是在停建定居点、停止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活动、解除对加沙地带封锁、妥善解决在押巴勒斯坦人问题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为重启和谈创造必要条件。巴勒斯坦内部实现全面和解有助于重启并推进巴以和谈。
第三,应该坚持“土地换和平”等原则不动摇。有关各方应该在“土地换和平”原则、联合国有关决议、“阿拉伯和平倡议”等既有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向前发展。
第四,国际社会应该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应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并加大对巴勒斯坦人力资源培训、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援助。 [1]
2014年4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以色列总统佩雷斯举行会谈,表示希望以方着眼和平大局,拿出战略智慧,早作勇敢决断,同巴方及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和谈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方将一如既往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