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手術革命 AI科技進軍醫學中心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神經外科手術革命 AI科技進軍醫學中心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北榮民總醫院於今年三月正式進駐全台第一台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並首度獲邀於臺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年度大會中分享成功的臨床案例,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部主任鄭宏志提到,因神經系統複雜交錯,神經外科手術動輒三個小時以上,堪稱精細工藝,講究細膩與精準;在過往傳統顯微鏡下執行神經外科手術時,有時會需要額外進行二次手術,這對病患來說是體力和恢復力上很大的挑戰,來自德國光學研發大廠的醫療設備,讓神經外科手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顯微鏡結合內視鏡免於二次手術  成功治癒腦瘤病患

一名60多歲男性因出現說話不清楚、語無倫次、右側偏癱意識不清等症狀就醫;經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部主任鄭宏志檢查發現為50至60c.c.的惡性腦瘤,深處於顳葉中。鄭宏志主任表示:「顳葉和語言的理解,有很重要的關聯,一旦延誤治療,很有可能會傷及語言區,嚴重的話,也可能導致半身癱瘓或失語症等情形發生。」

▲鄭宏志主任分享案例故事。

鄭宏志主任近一步說明:「由於開刀的位置容易產生視覺盲點,在執刀過程借重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的幫助,透過顯微鏡的內視鏡功能,多角度辨別病灶區範圍,深入病灶找出手術位置,順利移除腦中的惡性腫瘤。病患在接受長達5至6小時的手術後,現今已回歸正常生活,原先判定活不過一年,沒想到術後至今半年疾病都沒有復發,口齒不清的現象也有明顯好轉。」

鄭宏志主任補充說明:「神經外科手術時間7至9小時是家常便飯,長達兩天的手術也曾有過,受限於觀察角度,有時不得已會需要分開從不同方位進行兩次手術。長時間開刀對於病患身體產生的壓力、長時間吸收麻藥後體力的恢復,皆是很大的負擔!還好有輔助儀器的加入,醫師可以透過3D螢幕的分割畫面,迅速切換視窗,並觀察體內組織器官在不同深度和距離的不同角落,協助分辨不容易被看見的角度,臨床上更能縮短約20%的手術時間,病灶主體及各方死角一次搞定。」

▲鄭宏志主任分享臨床經驗。

3D立體及4K高畫質手術影像  大幅提升手術效率!

鄭宏志主任指出,於手術中取得更清晰的影像,能為病人帶來最精確的診斷!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採用3D立體影像、4K畫質的手術影像,在影像上不斷突破,為醫師建立清晰數十倍的影像視野,也能讓執刀醫師免於長時間在目鏡下造成的身體負擔,還能依手術姿勢隨時調整,提升手術操作的靈活度。醫師不用再屈就於開刀角度,歪頭斜腦地將就手術接目鏡,勉強而痛苦地執行手術,而能以更舒適的姿勢,更專精於手術中,進而優化手術品質。

內建AI智慧控制科技  有效提升手術精準度!

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透過AI智慧控制科技,為執刀醫師提供3D環繞追蹤及協助顯微鏡記憶定位,能夠即時精準追蹤手術位置,將手術區域進行標記,記憶手術操作路徑,高效地完成精細又複雜的神經外科手術。

鄭宏志主任更指出:「執行手術時,除了執刀醫師,至少還會有1位助手醫師,現今透過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3D螢幕,所有手術團隊成員都能同步觀看高解析的手術過程,兩顆眼睛變成四顆眼睛,操作起來就會變成四隻手甚至更多隻手,手術執行也更有效率、更精準!」

近幾年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AI智慧科技和機器人技術的引進,神經外科手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期許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能成為醫師的最強武器,協助神經外科醫師打贏一場又一場的勝仗!

▲儀器操作畫面。

加入 @setn 好友

【94要賺錢 贏家方程式】台積法說會威力驚人?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