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很迷茫,觉得人生浑浑噩噩的,怎么调整状态?

本题已加入圆桌 校园新生进阶之道 ,更多关于大学新生的讨论,欢迎关注圆桌>>>
关注者
2,524
被浏览
597,285

210 个回答

不请自来了。前面的很多答案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我觉得都没答到点子上。很多答案充其量只是列举出来几个众人皆知的有好处没坏处的事情,然后一样样报给题主去做。却没有说好为什么。

看到你的问题,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大一时整天不出门,窝在昏暗发臭的宿舍里刷电影看的自己。舍友们都在床上睡觉,分不清白天黑夜。没有人想去上课,只有在老师点名的时候才会一窝蜂跑去教室。而这还是在一所985高校里。

当时宿舍四人,都无所谓学习,无所谓活动,更加无所谓什么评优。在这样一片看似自由散漫实则百无聊赖的气氛中,每一个人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事情。约炮的约炮,聊骚的聊骚,打游戏的打游戏。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一点意味也没有,虽然看起来可能很牛逼的样子。考试来临了,那就考前两周看会儿书,求个不挂就行,六十分万岁。时间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几百天眨眼就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比我强:起码你还知道学习,脑袋里还能时刻有知识的刺激,比一片混沌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至于当时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原因很复杂。但首当其冲的,肯定是一个懒字。一路从小学念到高中,整整十二年,我们都是在一个个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被老师训练出来的学习机器。那时候我们虽然也免不了迷茫,不知为何而学,但这种迷茫很快就会被来自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所取代。而这种压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XX考了多少分,XX考了多少名,我这次比上次进步了多少,估计能上个什么样的大学。父母也会告诉你:高考最重要,如果他们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现在说不定在哪个村修理地球blabla...在诸如此类的压力下,再懒的人的屁股后头也会有种驱动感,促使他在高中时代拼搏一番。何况人只要学到了知识,不管过程是否艰辛,不管学的东西是什么,总会有种充实感。这样来看,中学时候人虽然累是累了点,却也是处于一个良性循环。

而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里,班级的概念是很淡薄的,也一般不会有班主任这种神奇的物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忙挣钱多过管你。课爱上不上,作业爱交不交,再也没人监督。再者,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富帅白美屌丝奇葩统统欢聚一堂,每个人对于“成功”这个概念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学习虽然依旧很重要,但重要性相对中学时候已经大打折扣了:没有人再会因为你是学霸而对你高看一眼,因为四年后大家反正拿的都是一样的文凭。相对的,家庭背景,社交能力,艺术特长这些中学时所忽略的软性评价标准却变得越发重要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懒”的属性会自然地被放大,很普遍的一个想法就是:妈的上学上了这么多年,高考终于考完了,让我先玩一会儿。结果这一玩下去便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这个“懒”字的意义并不只在于这一点。它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上:固步自封,不愿意对自身作出改变。我们能在大学里看到这么一些人,他们依然保持着高中时的习惯,每天窝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看书,每节课都认真听讲,考试成绩也永远是中等偏上。但他们的社交技能却很差,穿着打扮也落后于潮流很多年,身体素质更是让人目不忍视。其实这也是一种懒,不愿意向着自己不擅长的方向作出改变。怕失败,怕给人看不起。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多方面大约可以归结于这后一种“懒”字上面。

倘若要提到如何从根本上克服这种“懒”,那么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做的事情,并为之作出努力。这种说法听起来有股鸡汤味,却是每个人从迷茫走向快乐的必经之道。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做得最烂的地方:只是督促学生说要学习,却没有说为什么要学习。被问得烦了,就画个饼挂你鼻子前面,说你要学好了,以后成为啥啥啥,颜如玉和黄金屋随你挑。再不然就是假大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至于人的兴趣在哪里,理想在哪里。呵呵,who cares。你还没来得及拷问灵魂,就被竞争的压力往前面推了个十万八千里。待停下来回望人生,摇摇头,唏嘘一番,然后开始教育下一代:这年头提理想,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所以为什么现在年年都有大学生问这种问题?为什么年年鸡汤都这么畅销?为什么《谁的青春不迷茫》这种书火爆大街小巷?原因就是这么来的。

就我自己来说,我一直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写很多字,写的东西有人看有人喜欢,并且能够以此养活自己。我不在乎我会成为一个写手还是文案,编剧还是小说家。我学的专业是会计,正在考ACCA。学这玩意累得要死,一本书厚过三本哈利波特,每年考试季得拿咖啡当水喝。但这不影响我在空余的时间啃完一本又一本小说,给广告公司写文章,在电脑里码字,在豆瓣上申作者,半夜三点不睡觉拿手机在被窝里给知乎码答案。无他,因为热爱。这份热爱能让我从混沌与放纵的大一里自动惊醒过来,能让我调节好理想与专业的冲突:我告诉自己,你现在学的专业算是曲线救国。干几年会计攒够钱再辞职,专心写东西也好嘛。

我还想提到我一个朋友。他是我高中同学。高中时成绩很差,每天不学习,整天健身。引体向上一口气四十个不费力气,腿绑沙袋在十五层楼跑上跑下好几回。同时还是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当时他对我们说,他的梦想是从事和体能有关的职业,特种兵、健身教练、羽毛球教练,这些他都喜欢。当时我们不以为然,觉得这厮不务正业,纯粹在搞笑。后来他果然只考上了一个三本。可现在,我觉得他是我们圈子里活得最开心混得最潇洒的人物:他考下来了健身教练资格证,报名参加各种健美比赛;成了蓝天救援队成员,一年四季在中国的各种高山出没;闲暇时间还教人打羽毛球赚外快。他那一身刀劈斧琢的肌肉,让人觉得他不管干什么都能干得成。无他,同样也是因为热爱。

所以,朋友。我觉得你既然问了这个问题,就说明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理想在哪里。假设你发自内心想成为一名干练的Office Lady,(注意,是发自内心,这和看到别人风光的样子然后自己也想变成那样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你自然就会去关注潮流,训练社交与谈吐,研究穿衣搭配,研究怎么快速有条理地把事情做好。虽然你可能偶尔也会有挫败感,但你的热爱很快就会让你重新振作起来,你也就没必要来问这种问题了。

所以你首先应该做的,是要先找到自己的理想在哪里。关于这一点,我帮不了你,也相信没有谁能够帮得了你,能帮到你的只有你自己。我能做的只能是提几个建议。

第一是多出去走走,多旅行。这指的不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完事发朋友圈炫耀”的那种,那叫装逼。你可以多走几个地方,看看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在生活中获得快乐的。听酒吧的驻唱歌手唱心事,听街边捏面人的老太太讲故事。多听,多交流。自然能明白很多。

第二是多看书,小说和历史都可以,名人传记也行。但是千万别看鸡汤。鸡汤无毒却也没用,看了纯属浪费时间。也许能够让你一时爽,为了虚幻的目标豪气冲天地跑上几步,可跑完了你又该迷茫了。最好看小说,看好的小说,挑能看懂的看。看不了莫言普鲁斯特杜拉斯,就看路遥余华,韩寒也行。(小明不推荐...)对于爱看书的人来说,能从书里过上一千种人生。通过看书而茅塞顿开,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也是不难。

第三,最后一点,是开始自己思考。看书和旅行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同样地,怎么去思考也没人能教你。思考人生不是做逻辑题,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无章可循。但你一定要开始思考。你可以偶尔放空一下自己,把自己从学习中解放出来,用力地去思考。你可以搞不清楚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你一定要知道你是谁。

这篇答案写到这里,感觉差不多了。草草做一个结尾吧: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在哪里,不要在鸡汤的聒噪声和与他人的比较中迷失了方向否则,你迷茫的就不止是一个大一,而是整个大学四年,乃至于你的这一辈子。



六年过去啦,回来更新一下:


我现在职业是记者,在某央媒,另外自己在琢磨一个电影孵化项目,主题和两性情感(PUA)有关。


ACCA当时考得还剩三门,实在顾不过来,放弃啦。人精力有限,只能专注某一两个领域,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我自认也确实不是达·芬奇那种样样都会的天才。


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文笔有点稚拙,但基本逻辑没错,人确实只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一生才能不遗憾。


只是没想到,这个答案隔了这么久还时不时有人点赞。大家一起加油吧。

你知道这么浑浑噩噩不对,是因为你刚刚大一;再过一年就不一样了……

你就会觉得浑浑噩噩其实挺不错的(狗头)


高考制度带来的大学(尤其是不少优质大学)的严入宽出(进去难,千辛万苦比成绩;出来容易,只要别太离谱都能混到毕业证)模式决定了:

在大学阶段,高度律己并不会比浑浑噩噩有明显的优势,不会像中学那样被当成众星捧月的尖子,被老师们特别爱护和关照。甚至因为家庭差距或天资的差距,有些浑浑噩噩的人,反而比学校里兢兢业业的学子混得好。

学习努力奋斗自律,是反人性的,是需要反复激励的;而在大学阶段,学习自律的收获很难即时反馈,就会让人怀疑自身努力的意义。

举几个例子:

你一大早起床开始背单词的时候,室友们刚刚通宵完沉沉睡去,到了考试的时候,他们临时抱佛脚,考场上互相抄一抄,成绩也不比你差……

你希望给自己求职加上砝码,决定每晚在图书馆自习啃下某个证书(CPA,ACCA,英语专八……);你的同学们正在学生会把酒论兄弟,社交搞得欢,结果有好的工作机会的时候,学生会里消息最灵通的同学拿到了,而有一堆超难证书的你却只在一个月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你一大早开始换乘三辆公交,从郊区的校区冲到市中心的公司实习,每天实习工资还不够在楼下吃碗便当;同学们逃课去KTV唱歌,男生女生在黄昏的校园里卿卿我我,浪漫满屋,而还在办公室做Excel表格的你看着口袋里少得可怜的实习工资,安慰自己谈恋爱太烧钱了。

这种事情经历多了自然会怀疑人生:

通宵玩游戏比早起读书有趣多了,喝酒吹牛皮比啃证书容易多了,谈恋爱比上班……这有什么额好比的吗?

我不是浑浑噩噩党的卧底,但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大学期间的混日子和迷茫期。

我自己当年浑浑噩噩过,在毕业后受到了惩罚。

我给题主的建议,不是调整状态。你潜意识里意识到这么混不对,是因为你还停留在高中的思维方式,如果仅仅靠强迫自己调整状态,最后几经调整你会发现还是浑浑噩噩的状态更人性化。

我的建议是「给自己找目标,自己奖励自己」。

定目标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来源于无意义的对比。

为什么他玩游戏能混及格,我那么努力也就刚刚及格?不公平。

相信我,10年后回头看这段往事,你绝不会那么纠结。因为现在你的境界完全不同,无论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还是在奔向目标的路上,你都不会再纠结当年的所谓不公平。

本质上说,我们努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看起来比别人优秀」。

我一个四川的大学同学,刚进英语系的时候,普通话还没说利索。

大学四年里他非常努力,但并不见得比我这样的浪玩一族更加出色。

但人志不在此,毕业后考研去了北大,再后来进入了金融投资行业,如今的他年薪大概是我两倍吧。

如果你是为了显得比别人优秀而读书,这点小自恋很容易被现实的阶层差距崩得粉碎。

如果非要比较,就和自己比,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比自己更出色。

大一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自己喜欢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擅长哪些技能,希望往哪个领域发展,都开始考虑起来,为自己定一个四年后的目标,然后拆分目标,一点点往自己的理想去靠近。

奖励自己

斯坦福大学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饼干、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实验发现,30%的孩子能坚持到15分钟以后……

我爸妈小时候也和我玩过一样的实验,不同之处在于时间不是15分钟,而是明天再给。我完全无法评估明天还有多少块巧克力剩下,所以在纠结了几个小时后,还是坚持不住吃掉了巧克力。

我们回想一下,

高中阶段的努力是即时反馈的,努力就能出成绩,出成绩就能受表扬,同学羡慕老师欣赏家长奖励都来了。

大学阶段努力的根本逻辑是延迟满足,你知道未来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但身边的一切都告诉你,你的努力至少在现阶段没法得到任何成效。

那怎么办呢?

自己给自己奖励。

当你考过某一门证书后,去朋友圈炫耀一下,给自己买一份过去一直舍不得的网红蛋糕,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尝成功的喜悦;

当你成功拿到你梦寐以求的知名公司的实习offer后,给自己放松一天,去和朋友们一起唱K唱通宵;

当你成功通过打工和实习积累自己的第一份工资后,不要省着,拿去买你一直心水的手机、游戏机、化妆品……

一个坚持长跑20年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

长跑,贵在坚持;而坚持就要让自己喜欢长跑。切忌跑到腰酸背痛,当你疼痛时你是无法坚持下去的,这是反人性的。

自律拼搏也是非常反人性的事情,你需要依赖的不仅是铁一般的自制力,而是有效激励自己的办法。

与你共勉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推荐更多千赞回答:

简历加薪跳槽面试性骚扰离职

职场女性 | 企业文化职业规划 | 职场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