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说_百度百科

性三品说

[xìng sān pǐn shuō]
古代学说
收藏
0有用+1
0
董仲舒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的,天规定了人性的来源和本质。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中文名
性三品说
古    诗
为人者天也
基    础
孟、荀人性论
来    源

人性学说

播报
编辑
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董仲舒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韩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认为上品的人生来就能够照封建道德标准行事;中品的人要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这一点;下品的人则是天生的劣性,只能用强制手段使他们“畏威而寡罪”。在韩愈看来,封建帝王都是天生应当发号施令统治人的上等人,劳动人民则是天生应当受统治的下等人,这是天命,也是永恒不变的圣人之道。如果帝王不发号施令,臣子不按照帝王的旨意去统治人民,就是失职违道,会受到天命的惩罚。如果人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原道》),那就该杀。 [1]
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王道教化

播报
编辑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董仲舒人性论的最后落脚点是强调王道教化对于万民成善的决定性作用,这有助于加强君主的政治责任和树立君主的至上权威。“性善情恶”和“中民之性”不仅使董仲舒的人性论显著区别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初步解决了孟、荀人性论遗留的问题,而且为他人性理论最终的政治依归——王道教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以天之阴阳释人之情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