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 (RUC) 就读是什么感觉?

关注者
5,876
被浏览
3,084,431

204 个回答

夏天凌晨三点的静园宜园,没有人入睡。凉亭和长椅偷偷xx的少男少女。明法台阶的吉他啤酒。

人大人因为这个而在一起。

人大人是由一个个小圈子组成的。人本质是孤独,这些小圈子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心。学生会部门,社团,体育队,健美操,学院,系,辩论队,国防班,大创小组,还有基情排列组合A62的六人间宿舍。

如果孤独有定义,那就是离开这些圈子的恐惧感。不会再与朋友们同住在一栋大楼。不会再收到小圈子的群发飞信。再不能在人人上@圈子里的人然后排队转发。本科毕业典礼上每个学院上场时都有旗手和歌手代表带动全学院唱一首歌。所有人手牵手高举着,跟着羽泉唱着 “请你为我再将双手舞动…也许有一天我老得不能唱也走不动,我也会为你献上最真挚的笑容。” 再不会有这样的时刻了。“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这种恐惧远甚于焦灼地等待offer、毕业鸳鸯和选择定居的城市。

有圈子不意味着消灭了孤独,但我庆幸人大让我找到了孤独的反面。在这个园子里,我们曾经共同经历过。

东风破,公主楼。

西门烤串,东门办证。

小北门取件,一勺池观海。

东区食堂清真寺,世纪体育大棺材。

中区二楼的热干面,汇贤的大馅饺子。

高谈阔论的泊星地,倒闭的校友记。

走进新时代的校歌,浮夸的129腮红。

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四月的春假,

强行效仿美国的暑期学校。

苏州街流氓办卡杀马特,

欧美汇恶意营销华尔街。

独一家的人大红毕业服。

可笑的校徽GIF。


毕业季那几天没什么感觉,不过就是过了一个课少的轻松的春季学期,然后大家拉箱子各自暑假回家了。除了这次行李多点儿。可是有一天拿着一卡通特么的进不了楼了。刷卡刷出几个快速连续的错误音,我蹲在原地开始哭。

如果孤独有定义,那就是 [离开人大意味着最好年华逝去] 的恐惧感。

“青春短暂 青春献给爱情 爱情短暂。
黑夜漫长 黑夜孕育理想 理想漫长。”

感觉身体被挖掘机掏空。

大概就是王勃《滕王阁序》里那句:“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但让我们记住一件事情,我们最好的年华并没有过去,而且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下去。”

其实,哪怕,那些无法追回的最好年华翻出来一看都是车祸现场。强装时尚的淘宝爆款,强装大B的上课发言,AV画质的人人相册,橘子炒油菜草莓炒芹菜的脑洞食堂,男女三比七还执着地搞过的基。最好的年华不能回去了。

但是,最好的年华在这里会不断重复下去。回人大转转,你看,知行和品园之间取不完的快递,品六楼下送不完的外卖,你看,西门外甩不完的长发,你看,倒了几十手的全京城独一份的红学士服,你看,北区食堂不存在的好吃的菜,你看,明德楼踏破铁鞋找不到的自习座位,你看,秋天黄灿灿的银杏海,懒懒的大白小白猫,你看,韩国留学生走了一批来了一批,不都还在常年拖鞋抽烟尬舞骑摩的。它们一直都在呐!年华啊,在这里不会流逝。可能唯一流逝了的,就是人人相册。

离开人大越久,竟然越发现,那些无法追回的最好年华竟然都是陈词滥调的“应该做”、“假如“ 和 “如果”。好多没有完成的愿望,我们多么希望能达成。那些从未表白的男孩女孩基友拉友,从未读完的但丁和荒原,从未拼对过的Nietzsche和Nietzschean Naturalism, 从未读懂的乔伊斯和T.S.Eliot,从未出席过的军理课。正因为永远不能完成,人大成了脑海中永远的存在。想重新和人大相遇一次已经太晚,精神延续人大的存在却是可以的。

我们在社交媒体自负过,浮躁过,我们批评自己批评别人都一样严苛。没落的人人网,我们的段子黑了自己成全别人。谁都批评自己睡得太晚,拖延症,出了GPA才开始“后悔当初” “如果当时”。不刷夜不出活。一个又一个人大人,在深夜的求是楼相视一笑,熬夜脸上泛出的油光,打了个照面。一个又一个人大人,在大书房茫然地找着座位。没有谁是学霸,不过都是白天的碌碌无为和深夜的愧疚感。

但事实是,人皆如此。

社交媒体太爱造神,我从未见过神,就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人。没有人不熬夜,没有人每每提早结稿,没有人把所有的阅读做完和保持全勤。没做到人大人惯有的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也没关系罢。一个又一个人大人,在泊星地或意气风发或紧皱眉头,在课业、小组项目和辩论之间不断怀疑过自己,想过放弃,又继续坚持着。世上当然也有少数人很清醒很坚定,而且轻松到从未失败,甚至从未尝试过其他的可能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顺利走在得到它的道路上。固然令人羡艳。想起那句,“Congratulations. But you also suck.” 祝贺你,同时你太糟糕了。

我不喜欢迷茫这个词,虽然我们很多人都迷失在通识教育的海洋里。英语系,哲学系,几十几百个人大的院系,都在做我在知乎说一百次就被喷五十次的“通识教育”。我从没有神化本科的通识教育。谁都有懒得去上校选课的时候,期末不过是一次打印材料誊抄的腕力比赛。谁都有吐槽自己的专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不知道自己在哪条路,不知道学的专业有什么“用”,背的书有什么“用”,上的课有什么“用”,不知道自己将来有什么“用”。事实就是,要不断尝试。英语系的周铭老师说,并不是凡事都要问一个“有什么用”。哲学系的周濂老师说,“终有一天我会告别大学,也许终有一天我会告别哲学。在人大,我尝试着学习成为一个开拓进取的人,在这里,我试图要赢得的不是金钱不是战役也不是疆土,而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 离开人大,带走和留下的可能不是书本,不是知识,不是哲学,而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

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就是需要不断尝试。曾经我想学汉语言文学…到人大英语系开始学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从没想过会学日语作外语…硕士学了语言学…不小心喜欢上社会语言学,language policy 和critical theory…博士要读移民文学与比较文学…曾经想申请英国…去了美国…现在或许又申请英国...未来或许又在美国…又或许回到北京吧。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还可以改主意,还可以做任何事情。什么又算从头再来呢?不过是众多的惊喜新发现之一罢了。摄影?潜水?博主?写作?教书?白领?开店?读第二个硕士?我看到大家所做的事,都不嫌为时已晚,都不介意曾经的不可能。为时不晚就是年轻,年轻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探索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用尽一生都值得。

现在想起毕业季,印象最深的是外国语学院学位授予时江晓丽老师的演讲:“Einstein said,'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you forget everything you learned in school’." 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一切课堂所学之后留下的东西。

这句话影响我很深。如果说人大英语系很弱,那是事实。如果说英语专业不能给你带来硬技能,我不否认。但我深深感激我在人大接受的人文学科教育,深信教育是灵魂的塑造,而非只有技能的灌输。

想起男神周铭老师:

“今天下雪。别去什么图书馆了。应该去颐和园。”

“今天别去什么图书馆了。应该去拍拍北平的黄叶。”

“今天女生节【手拎两个满满的超大超市购物袋】。头15分钟咱们来吃点零食聊聊天。”


还想起美国文学课上老师的话:

“We are all lucky enough to read in a post-modern world, and we, as postmodernist readers, are playing different roles than our remote precedents. Compared to the past, today’s post-modernism asks for writers’ full surrender to readers’ ownership of the text and readers’ engagement in it. ”
“今天我们如此有幸能作为后现代读者立于世界。我们这一代读者比起先人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读者角色。比起过去,当今后现代主义要求作者们把文本的拥有权归于读者,更多的是为读者的 [文本参与] 让位。时代不同了,现在是读者有更多创作和解读作品的责任,而不是作者。”

圈子里的人大人,并不都在做本科的老本行。但我看到他们有着当代读者的风貌,有着社会责任感,有着各自合宜的生活方式。然后,品园涂鸦墙刷了又刷,人大人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一年年的毕业季变成迎新季。

对人大的感情并不完全是爱,不完全是母校情结,甚至不完全是集体感。人大是什么?大楼?大师?大气?中关村大街59号?分数线?毕业照?不是。

我从未见过人大,我只见过一个又一个的人大人。人大这个存在是一种精神上的感觉,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人们,很多人大人,从世界各地,在一起。

夏天凌晨三点的静园宜园,没有人入睡。凉亭和长椅偷偷xx的少男少女。明法台阶的吉他啤酒。

人大人因为这个而在一起。

让我们为世界做些事情。让我们和别人有所不同。也让我们承认,自己和别人并没有不同。

一日人大人,一生人大人。曾经天秀的“日一人大人,生一人大人”,如今都变成苦涩的泪点了。我们应该真的去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了

—————————————————————

2016.8.7

现在看自己大一写的原答案,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现在都快大三了,改天有空更新一下。

然后原答案里我说自己当初分数很低而没有被调剂到哲学而高兴,有些知友觉得我冒犯了哲学系,我在这里诚恳地道歉,对不起,确实在公共平台这么说会引起不好的联想,我个人对哲学还是很敬畏的,那是很伟大的学科,是我自己不适合哲学专业而已。

—————————————————————


2016.8.28

写在大三门槛徘徊时,现在的状态是,刚从加拿大交换一学期回来,在准备实习,打算毕业留学,但是觉得自己各方面都还远远不够去自己的dream school。


之前的答案我删了,反正校内的公众号有转过。


我很久就立了flag更新,但是一直没写,倒不是没有话说或者没有时间写,而是不敢。


不敢有二,一是我不自信。我高中底子就差,这么多年好像除了读书考试,也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也没有为社会做多少贡献,学科素养浅,艺术修养弱,全面平庸。养着一些无用的爱好,不像什么跳舞写作健身打球乐器摄影英语编程,能够带来可见的回报,我最喜欢看漫画和听摇滚,怎么看都像是loser的爱好啊OTL……


而且我人无论在知乎上还是现实中,大牛大神大帅哥,都太多了,怎么也沦不到我。就算知乎上看不到,很多师兄师姐的原创微信公众号也可屌了,著名的有楼上蛋蛋姐的酷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陈昌师兄,小众的有我科协师兄师姐的各种小说影评,新闻和法学的各篇时事评论。这还不算上我校的老师们,在纸媒渐渐式微的时代,大家在自媒体上也是风生水起。再看看自己惨淡的公众号和头条号,连考试都忙不过来,还有脸更新?


以上内容换成学术实力也成立,换成工作实力也成立,换成社团组织能力也成立。说碾压有点悲观,但是压力的确有的,而且无处不在。


至于那些活在报道里的神级别的大学生,我甚至没有机会知道和结交。细思恐极!都没有资格知道对方实力几何,将来一遇上就是被碾压,就像飞船都没建好,对方直接向你扔来一张二向箔。(三体梗)


不敢有二,二是我按耐不住批评。我知道知乎上各位校友和期待考入人大的朋友,你们看到这个问题不就是想要看人大有多好吗?我也爱我人,我也感谢我人给了我很多机会(和一个女朋友),但是有些缺点是客观存在的啊,有些同学就是有问题啊,一个学校怎么会是完美的呢?再说这个问题是问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体验,不是问“中国人民大学好在哪里?”,照理说不说缺点的答案都有点片面。我们不应该盲目热爱和崇拜任何一件东西,而对负面的批评不承认不接受不参与,包括自己的母校,我相信这也不是学校对我们的期望。


我不敢在网络上批评母校,怕受到和之前所有对我人有负面评论的校外人士的遭遇,被大家转发朋友圈一遍又一遍地骂。这个答案也可能被折叠。也肯定会有人说,你谁啊有什么资格批评人大?才读几年有资格吗?不好你别读,这里不欢迎你。


而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批评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我在校园里和自己的朋友圈和课堂上确实看到了不理智的同学,确实感受到了学校一些机构和人员的缺点,我不说它能代表全部人,但是我不能视而不见,粉饰太平。你不能因为自己遇到的是好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学,礼貌客气的职工,和老是前几的大学排名,就觉得相反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不合理都是扯淡,反之同理。


而且无论我是在赞扬还是批评人民大学,请记住我永远都是这所大学的一分子,它的浮躁就是我的浮躁,它的不足就是我的不足,人们批评这所大学的时候承受批评的人当中我也有份。或许我没有资格分享人大的荣耀,因为我对我们大学索取多于奉献,但是我绝对有勇气去面对和承担我们大学的批评和不足。而不是朋友圈里一听到谁谁批评人大就各种冷嘲暗讽,呵呵喷人的学校荣誉小战士,我有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评论,逼得我经常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大多数校友持了相反的观点而不敢言。


有人批评人大,第一反应不应该是你塔码敢批评我人你谁啊,而是这些批评是存在的吗?就像别的学院说我们学院很浮躁或者很傲慢,我心里肯定会不爽,但是仔细想想是存在的,从很多同学的朋友圈能够看出来,包括我自己。优秀和浮躁傲慢是不矛盾的,甚至很多时候精英主义就是浮躁傲慢的滥觞。不浮躁的人我也认识,在商学院搞文学的学长,但我不打算拿少数人去反对你的观点。何况自己人和别人评价的标准肯定会不一样,我只能提醒自己注意;也会有人不屑地说我们某些专业很水,量化课少,没用,你听到“水”这个字肯定就会发火,但是我注意的是量化课少这个事实,我知道这个“少”或者“水”是跟那些强校对比的,我知道将来和他们学生在工作上或者留学申请上遇到我可能会吃亏,所以我自己会注意去补充。我反而觉得这对我有益。


说真的,能让一所已经很优秀的高校成长,靠的肯定不是赞誉而是合理的批评,


有时候你甚至会在网上看到把我人说得一无是处的校友,这些人不客观,很激动,但我也能理解。那是身在围城中,把对不够优秀的自己的自卑愤怒无助无奈,全部发泄在了母校身上。说实话,谁没有偶尔产生过“这破学校破专业劳资不读了!”这种情绪化想法的时候呢?但是发到网上就很不合适。我反对这种文章,是因为他很情绪化,以偏概全,容易误导人,而不是因为他批评了我们学校,如果有一篇很情绪化、以偏概全的歌颂母校文章,我照样点反对。


接下来是具体的例子,可能会引起一些校友的不适。我声明一下,我知道,这些缺点中国的很多大学或大学生都普遍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滞不前不批评改正的理由。一个获得了大量教育资源的大学如果还以平均标准来要求自己,是不可能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


近的来说,有一个厦大法学院的妹子暑假参加了人大和上交的法学夏令营,但是她腿不幸受了伤,行动不便,还要借助轮椅(后来她还是得了那个夏令营的第一名,可以保研了)。事后她在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写了自己暑假的经历,其中抱怨了她在人大吃的苦,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小小地夸了一下上交大。前几天不知怎么的,被我们同学看到了,非常愤怒,转发到朋友圈说这个人有公主病,人大不欢迎你这种人,大家快去公众号骂她再取关,不要理这种煞笔,各种讽刺人家。对,并没有人指出对方的文章内容哪里错了,愤怒的人是先骂先讽刺再说。我先不探究在腿受伤的情况下还一个人上京拿到夏令营第一名的人也能算公主病这件事。


如果你反对,难道你不应该先说说自己为什么反对吗,她的批评是不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姑娘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不便,也就是说学校的很多设施对残疾人造成了很多障碍。至于遇到冷漠的志愿者,遇到办事效率低下的职工,遇到了给腿造成二次伤害的保安,在明法上课却给安排到北园宿舍去,这些都是很主观的个人经验,我们没法判断真假。但我相信如果是本校的学生,在腿受伤时遇到上述情况,肯定也会抱怨,只许本校学生吐槽,别校的同学受委屈了就必须吞回肚子里吗?


这还不是重点,这只能说是我愤怒的同学们有点护校心切,没有将心比心。但是我之所以帮这个厦大女生说话,是因为她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学校建筑的残疾人无障碍化设计,真的很差。在这一点上,厦大的女生抱怨了人大,而给上交大的电梯设计点了赞,有错吗?因为这个,就感觉母校被侵害了而喷人的人才不对吧。


其实在她说之前,我已经写过一篇的微信推送讨论过这个被忽视的问题了,当然阅读量寥寥无几,也没有引起重视,现在被一个外校行动不便的女生给戳破了,我们竟还不反省,怪罪人家公主病。那时我刚从加拿大一所二流大学交换回来,被人家校园的无障碍化设计深深地感动到了,回来仔细观察我们学校各个建筑后所写的。原文太长,这里不引用了,说几个点供大家思考,假设你一个人坐在轮椅上,如何上我们学校宿舍楼,三大教学楼,明德前的大阶梯,怎么点菜打饭,怎么上澡堂洗澡,甚至走不过厕所的门槛和坡度过大的减速带,你还有可能按不到高层楼的电梯号。霍金曾经在浙江大学演讲,清华大学曾经培养过坐在轮椅上的计算机博士,更不要说国外名校了,你告诉我,我们这所世界一流大学能办到吗?你见过学校家属楼来的轮椅上的老人过不了减速带的尴尬场景吗?因为我之前了解了这些,所以当我看到这个厦大女生的抱怨时,我心里更多的是羞愧。这些建筑改建真的很难吗,先在所有楼前建一个无障碍的斜坡,我相信比翻修几遍科研楼要便宜一点。


我没有逼学校现在行动,也许背后还有许多因素要考虑。我只是举个例子,当你听到校外人的抱怨时,请先忍住你被伤害激怒的母校情结,反思一下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还有部分人大本科的学生,看不起或者不允许在别校本科、在人大研博的人发声的,以背景论英雄,真的很low。我将来可能也要去别的学校读研,我不希望将来在别人的学校里也只能夸不能批评。


还有所有人都支持的雷洋案,第一天发酵的时候,我和女友讨论,她觉得我没有完全站在雷洋家属一边很不可思议,可是那时双方各执一词,又都拿不出证据,作为校友,我强烈支持家属提出申诉尸检,但是我不能完全相信那时候家属的片面之词,不能你说几点就是几点。


而最早让我不敢发声的事情是我们和浙大的录取通知书撕逼。我当初转发推送的时候,语气还挺骄傲的,因为我觉得这说明我们的设计很超前很美,开始引领风潮。但是有同学竟然在微博上互骂起来了,如果说之前互骂可能是误会,可是后来我就不理解了。后来浙大的官方发了文,一个学设计的同学详细地有逻辑地解释了这些图案的来源,字体的来源,大家都是从一个官方设计样式库里调用的,而在创意上确实有一定借鉴。我觉得对方没有生气,有条有理地解释得也很好,而且用语正式正规,希望两校和解。我都想点赞转发了,但是那时候我一看朋友圈,全是不接受的,讽刺得更加猛烈的,后来还有一个模仿这篇文章语音语调的讽刺文在朋友圈转发,一片好评,许多人说XX终于出手了6666。这太奇怪了,太奇怪了,我那个时候疑惑得晚上睡不着觉。你要是觉得对方说的没理,你也可以讲事实摆证据讲道理来反驳啊,双方可以辩论啊,但是你这种讽刺对方的抖机灵文章是什么意思?既没打算正经辩论,也没打算和解,跟无赖一样,模仿对方的语气讽刺回来。就像你和别人讲道理,对方却一直说“哟,对,你说的都对,你最聪明,你最厉害”,我看到了浙大推送想要解决问题的诚意,我却看不懂我们这边讽刺是为了什么,根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感觉更像是借个机会大家爽一爽……我不怕辩论但是我怕吵架,因为经常吵不过,我很讨厌不直面问题,却人身攻击或者讽刺对方的做法。


我相信人大也有反对这种行为的人,而且肯定还不少,但是一看朋友圈熟人朋友们都一边倒,像我一样就不敢说了,吵起来很麻烦,还容易被对方用你还是人大人吗压一截,大家可能会觉得你这人不合群,故意特立独行。天地良心,我只是个平凡到泥土里的人。


有些国际排名或者一些偏理工的所谓综合排名,人大排名会很低,我也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别觉得这样的排名就是不科学不合理,全世界都看得到,我们也别掩耳盗铃,首先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再努力证明自己。理工科不够强是事实,尤其我在了解留学的时候,常常也觉得很多商科也喜欢理工背景好的学生,这会导致我们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没有足够顶尖不可替代。虽然我们是人文社科强校,但也很难断定就是最强,虽然我们是“一团不一样的烟火”,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国家的大大们最近都不太来我们学校……但是真正强大的人在TOP几里都能成神,真正扶不起的人在哪里都扶不起,我们没必要和人争辩排名,更没必要鄙视其他学校。人大是中国顶尖的学校之一,这事儿需要知道的人知道就行了,你跟一个别的学校理科生甚至一个教授争这个问题都没有太大意义,也没必要和问是不是一本的老人尴尬。


进学校之前,你以为中国人民大学都是去当公务员的,进来之后,你发现好像都是想去搞金融的。当然这只是个大概印象。虽然我们常常说要保持初心保持初心,但是一个大学的就业去向会导致资源的倾斜,金融业的讲座最多,从事的校友资源也丰富,不被影响真的很难,我敬各位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自己选择不去金融的师兄师姐同学们一杯!像我这种想要从事互联网的也能在知乎上找到很多搞技术,搞产品的校友(虽然他们经常不理我……),在领英上勾搭许多师兄师姐。


我们宿舍可能也算是学院里的一朵奇葩,因为大家都是从农村来的,家里最多中产及格,没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很平凡很平静,不爱在学院出名的那种,不偏激也不炫耀,从来不吵架,没学霸有学渣的那种。虽然有时候会形成慵懒的氛围,但是我个人觉得挺舒服的,有时候自己急躁迷茫起来,看看我们宿舍的生活,总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也不觉得我们宿舍谁能成就大事,要是能成一个,我们就都很高兴了。


对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我有很多很多话想对你们说,但是最最最重要的是,尽量不要跟风,尽量不要跟风,尽量不要跟风!!有时候你没有选择只能妥协跟风,但是别屈服于群体,别真的成为标准化的商品。也许你会比别人少很多荣誉和钱权力,但是这辈子过上自己喜欢和想要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你知道今天我被托福折磨得死去活来,无意中收拾RUC的一些纪念品,我发现最振奋人心的设计,不是那个3P校徽,不是实事求是的校训,不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么自豪的口号,不是人大红,不是RUC的英语名。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最喜欢的是那个“since 1937”。那几个醒目的白字和醒目的时间点,深深地提醒了我,这是一所从烽火中诞生的大学,我们曾经是全中国最叛逆的大学。这个学校不应该失去自己的血性和风度,这个学校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高傲安逸、坐享其成地活着。在科技成为新的信仰的时代,在你看不见的很多地方它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歧视。所以,虽然有点中二,但是那些在人生的烽火中“永远年轻,永远热血”的人大人才是我承认的精神代表!








————————————————————————————————————

可惜,我知道我不是。我就是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垃圾。我最多只能点赞转发我喜欢的校友,像影迷用电影票支持崇拜的导演一样,努力营造出我想要的人大氛围。


别转,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