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yà]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亚(拼音:yà)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7]。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平面图。“亚”字在商代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在现代,“亚”的常用义是次一等的、较差的,也用于译音。 [14]
中文名
拼    音
繁    体
部    首
一(传统归“二”部)
五    笔
GOGD(86);GOD(98) [1]
仓    颉
MTC [1]
郑    码
AKU [1]
笔    顺
横、竖、竖、点、撇、横
字    级
一级(编号:0373) [7]
平水韵
去声二十二祃 [2]
统一码
4E9A [1]
注音字母
ㄧㄚˋ
总笔画数
6(部首1,部首外5)
GBK码
D1C7
异体字
亜、䢝、𠄮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结构
独体结构
四角码
1010₂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3]
亚在甲骨文商代金文中写作图1,商代甲骨文写作图2,字的形体是“十”字轮廓的双钩线。周代早期的金文(图3),形体开始讹变, “十”字四边的端线突出来了,里面转角的地方也变圆了。小篆仅上下两横是拉长的,中间是折笔,作图8。后世隶书、楷书基本沿袭小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在中间加一短横的字形(如图4),后世的篆书和隶书中,也有一部分字形保留了这一短横(如图11)。因为繁体“亞”字的笔画比较弯曲,书写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书楷化法把“亞”简化为“亚”,书写也方便得多。 [3]
对于“亚”字的初始义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过考释,但是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学界普遍认可的定论。不少学者认为“亚”字字形模拟宗庙建筑的形状。《甲骨文合集》30297:“甲骨卜,王马寻〔⿰马歺〕,其御于父甲亚”,句中的“亚”就是指宗庙而言,“父甲亚”就是“父甲”的“亚”,即父甲的宗庙,“多亚”即多个宗庙。也有学者认为“亚”字字形象明堂或墓上享堂的形状。商王大墓有很多是作“亚”字形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古人视死如生,商王大墓的形状应是仿造宗庙或明堂的形状而建。 [15-16]
商代除了商王的大墓作“亚”字形外,在有些铜器的圈足上也有“亚”字形的镂孔,商代族氏铭文(即家族徽标)也常常用“亚”字形作为外框(类似后世商标图案的外框)。这种用于家族徽标外框的“亚”字一般认为是职官的标志,可是难以解释为何有那么多的家族具备同样的职官。商代已经有了“五方”的观念,即以商为中心,代表中央,加上东南西北,构成“五方”。“亚”字字形正像中间一个“方”加上四面的四个“方”的形状,这代表了商人的空间观念。很可能当时的“亚”字形已经由可图示“五方”的一个图形,泛化成一个吉祥美好且时尚流行的图案,因此被商王大墓、铜器装饰和家族徽标所采用。既然“亚”字形是一个吉祥美好且时尚流行的图案,用来作为建筑物的形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16]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亚”字用为某种建筑之义,与“亚”字字形的联系并不如设想的那么简单或直接。如于省吾先生即认为“亚”字字形像建筑的方隅或角落,为训为“区隅”义的“阿”字的古文。如此,上引甲骨文中的“亚”也可能并非指宗庙、明堂或享堂,也存在指宗庙、明堂或享堂中的某个局部或区隅的可能。 [16]
后来,“亚”与“恶”开始出现关系。《说文》曰:“恶。过也,从心,亚声。”可见“亚”是“恶”的声符,而“恶”这个字形本身并没有在甲骨文、金文出现,所以可以推测出,“恶”最开始因为与“亚”读音相同,所以借了“亚”的字形来用,而后为了区别两字,又加“心”作为形符,变成一个形声字。“恶”从“亚”得声,出土文献的大量例证也证明“恶”在早期就用“亚”来记录,所以《说文》训“亚”为“丑(醜)”,就相当于训“恶”为“丑(醜)”。 [15-16]
因为同亲族的人有共同的祖庙,而同亲族之人的关系最多的情况便是胞亲和姻亲,所以“亚”后来引申有可以表达胞亲或者姻亲的关系。如《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毛传:“两婿相谓曰亚。”后世这个“亚”,则改作“娅”。 [15]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同类
汉·班固《〈两都赋〉序》:“雍容揄扬,着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晋书·王机传》:“﹝王机﹞尝慕王澄为人,澄亦雅知之,以为己亚。”
清·黄宗羲《安丘张母李孺人墓志铭》:“固慧业文人之亚也。”
姊妹丈夫的互称。后作“娅”
《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毛亨传:“两婿相谓曰亚。”
亚洲的简称
Asia
亚非;亚运会;东南亚
(Yà)姓氏用字
形容词
ugly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果童》:“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低于;较差(多用于否定式)
lower than
《左传·襄公十九年》:“圭妫之班,亚宋子而相亲也。”
老舍《赵子曰》第三:“赵子曰狠了心把这样生硬的话向欧阳天风棉软的耳鼓上刺!这一点决心,不亚于辛亥革命放第一声炮。”
次一等的
second;
lower
《仪礼·士虞礼》:“俎入,设于豆东,鱼亚之。” 郑玄注:“亚,次也。”
《国语·吴语》:“吴公先歃,晋侯亚之。”
亚军;亚圣;亚热带亚健康
化学上指化合价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个氢原子或氧原子的
接近的;同类的
similar
《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上》:“节慕原、尝,名亚春、陵。”
《南史·卷七十二·颜协传》:“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与协同名,才学相亚,府中称为二协。”
动词
垂;低垂
hang down
前蜀·韦庄《对雪献薛常侍》诗:“松装粉穗临窗亚,水结冰锥簇溜悬。”
宋·柳永《柳初新》词:“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
鲁迅《野草·秋夜》:“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压;压低
press down
唐·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
宋·欧阳修《渔家傲》词:“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
元·张可久《寨儿令·秋千》曲:“钏铃珑响亚红绵,汗模糊湿褪花钿。”
前后依次承接
汉·石勋《费凤别碑》:“世德袭爵,银艾相亚。”谓排列有序。
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齐臻臻雁行班排,密匝匝鱼鳞似亚。”
黄侃《〈新方言〉后序》:“咸凌乱失次,啧而不亚。”
掩;闭
close
南唐·沈彬《金陵杂题》诗之一:“古树着行临远岸,暮山相亚出微烟。”
宋·蔡伸《丑奴儿慢》:花笼淡月,重门深亚。
拟声词
模拟小儿学语声
《汉书·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动词
同“恶”。厌恶,憎恶
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天之所亚,孰知其故?”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亚部】衣驾切(yà)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 [4]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亚部】
“丑也”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故《诅楚文》“亚駞”,《礼记》作“恶池”。《史记》卢绾孙他之封“恶谷”,《汉书》作“亚谷”。宋时玉印曰“周恶夫印”,刘原甫以为即条矦亚父。
“象人局背之形”注:像丑恶之状也。
“衣驾切”注:古音在五部。
“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注:别一义。《易·上系》(《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恶也。”荀爽“恶”作“亚”,云:次也。《尚书大传》:“王升舟入水,鼓钟恶,观台恶,将舟恶。”郑注:“恶,读为‘亚’。亚,次也。”皆与贾说合。 [10]

广韵

衣嫁切,去禡影 ‖ 亞聲暮部(yà)
亞,次也。就也。醜也。衣嫁切。十。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唐韵》《集韵》并衣驾切,鸦去声。《说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尔雅·释言》:亚,次也。《蜀志》:诸葛亮管萧之亚。
又《增韵》:少也。《广韵》:就也。
又姻亚,壻之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诗·小雅》: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别作“娅”。
又《集韵》《正韵》并于加切,音鸦。《前汉·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又赵古则曰:物之岐者曰亚。俗作“丫”、“桠”。
又《正韵》:乌落切。《正讹》:与“垩”同,涂饰墙也。
又与恶同。《史记·卢绾传》:绾孙他人封亚谷侯。《汉书》作“恶谷”。《语林》:宋人有获玉印,文曰“周恶夫印”。刘原父曰:汉条侯印,古“亚”、“恶”二字通用。
又与“滹”通,滹沱。《礼·礼器》作“恶池”。秦《诅楚文》作“亚驼”。
又与“稏”通,稻也。《韵会》“䆉稏”通作“罢亚”。
又《郝敬读书通》“压”通作“亚”。杜甫“上巳宴集诗”(《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花蕊亚枝红。又“入宅诗”(《入宅三首》):花亚欲移竹。并与“压”同。
《字汇》正讹云:“亚”本涂饰字,余皆借义,既为借义所夺,小篆遂从土作“垩”字,又从心作“恶”字以别之。亚、垩、恶本一字,《秦·诅楚文》以“亚驼”代“滹沱”,则因声借用明矣。◎按:《字汇》说是,但俗既习用借义已久,姑载本义于后,以备一字原委云。 [5]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4E9A;下:U+4E9E) [1]

书写提示

亚字书写提示
横居上居中。两个竖笔分写在竖中线左右。点起笔横中线,撇写在横中线上。长横居下居中。 [12]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ʔ
ăɡ
先秦
王力系统
0
ea
先秦
董同龢系统
ʔ
ă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ʔ
ra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
ragh
ra
r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a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a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ʔ
a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0
a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ʔ
a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ʔ
a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
a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ʔ
a
(参考资料:汉典 [6]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四十祃
开口呼
全清
衣嫁切
ʔa
集韵
平声
九麻
开口呼
全清
于加切
ʔɪa
去声
四十祃
开口呼
全清
衣驾切
ʔɪa
入声
八勿
合口呼
全清
分物切
pfiuət
礼部韵略
去声
衣驾切
增韵
平声
于加切
去声
衣驾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家麻
齐齿呼
全清
ia
中州音韵
去声
家麻
衣架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五麻
全清
于加切
ʔa
去声
十五祃
全清
衣架切
ʔa
分韵撮要
阴去
第二十六家贾嫁
(参考资料:汉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ia
214
上声
未注明异读原因
ia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ia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ia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ia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ia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ia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ia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ia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44
阴平
文读
io
44
阴平
白读
吴语
温州
o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ia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io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ŋa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a
31
上声
未注明异读原因
a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a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a
54
阴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a
11
阴去
文读
a
55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a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a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ŋa
44
阳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