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康會 - 青蔥計劃 :: 有問有答─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

家長園地

有問有答─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

問﹕自閉症有何特徵﹖

答﹕自閉症的主要特徵包括﹕

  1. 社交互動障礙─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部分愛沉醉於自我的世界,缺乏情感和社交上與人一來一往的互動。有些兒童未能運用多種非語言的方式溝通,例如:他們與人的目光接觸、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動作較少。他們較少主動與人分享興趣和喜悅。部分兒童由於興趣偏狹、模仿力較弱、未能有效地解讀別人的想法、過於堅持己見而拒絕妥協,以致較難參與群體活動。有些兒童控制和表達個人情緒方面的能力亦較弱,不滿時或會出現激烈和衝動的行為。

  2. 溝通障礙─部分自閉症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甚至欠缺口語溝通的能力。他們說話的內容、用詞、音調和速度異常,例如:出現鸚鵡式的對話、經常複述某片段、說話音調平板或怪異等。他們不懂得如何恰當地打開及延續話題。部分兒童缺少不同方式、自發並合乎發展年齡的假想遊戲或社交模仿活動。
     

  3. 重複性及局限性的行為模式─部分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興趣狹窄,極度專注或沉迷於某些事物上。有些兒童會對物件的某些部分特別感興趣,例如:車輪。他們對於未能預知的事情有時候會感到不安及焦慮,因此在適應新環境方面會出一些困難。有些兒童愛堅持日常生活中某些行事的方式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部分兒童出現重覆的身體動作,例如:搖手、自轉等。

其他發展障礙─部分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可能會出現動作不協調的情況,例如手眼協調問題、大肌肉及小肌肉控制不良。此外,他們的感知系統亦有可能出現反應異常的情況,例如:對聲音及觸踫反應過敏等。

 

問﹕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嗎﹖

答﹕要分辨患自閉症的孩子,須由專業人士,如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等,透過行為觀察及根據醫療報告、兒童發展的背景資料及行為量表數據等作出診斷。

問﹕現時有方法根治自閉症嗎﹖

答﹕直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證明藥物可以根治自閉症,但可透過藥物減輕自閉症兒童在專注力及行為情緒控制上的問題﹔藉着行為治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等,也可加強兒童的獨立及適應環境能力,減輕自閉症帶來的影響。

問﹕自閉症的孩子為什麼喜歡物件多於人呢﹖

答﹕根據DIR®模式,孩子是否享受與父母一起的親密感覺、能夠來回與人保持情感上的交流與聯繫、有目的地運用發展中的語言及象徵能力,是自閉症的三大核心問題。當孩子未能理解互動關係的變化時,自然無法作出反應並享受當中的樂趣。相反,操控物件時所產生的效果,能帶給孩子滿足感,有些玩意更為孩子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對孩子而言,當中的樂趣可能遠勝與人相處。

問﹕為什麼孩子難以專注?無法一氣呵成完成指令?

答﹕構成專注力不足的原因可以很複雜。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孩子需要不停接收及處理大量的感覺訊息 (例如:聽見聲音、思考聲音的意思並作出反應)。當孩子的感覺訊息處理過程有困難、無法承受訊息泛濫的環境或無法抗拒外來的感官刺激時,他便難以集中精神於重要的事情上,表現分心。此外,要一氣呵成完成指令,孩子需要明白目標,記憶指令的內容,並計劃及串連步驟;組織能力弱的孩子往往難以獨立完成幾項連續的指令。

要孩子留意及持續專注目標,孩子需要對目標產生興趣並明白其內容及意義。孩子的專注力表現與他的認知、語言能力等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患自閉症的孩子對具體的事情較容易掌握。有部分開始發展符號概念的孩子愛閱讀、排列英文字母、文字或阿拉伯數字。相反,未有符號概念的孩子便難以對文字、數字等產生興趣,故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游離。當孩子玩玩具的時間很短暫時,我們可以觀察下孩子把玩玩具的方法。欠缺玩具操控技巧與意念的孩子,玩玩具的方式可能是重重複複的或很快便對玩具失去好奇,不知道如何發掘玩具的真正樂趣。要幫助這類問題的孩子,我們要處理的不是單純延長專注時間的問題,而是提升孩子的基礎認知能力,想一想有什麼物品或玩具能吸引孩子的?按孩子目前的能力,給他示範一些新的玩法,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看看他是否感到雀躍、能否模仿。透過新奇的物品或玩法吸引孩子,由此逐步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

問﹕為什麼孩子難以從負面情緒中平伏過來?

答﹕環境轉變所引起的不安、旁人不明白孩子的需要或其行動的目的,也可能觸使他們大發脾氣。一般的孩子能夠藉著成人的安慰、透過與成人表情及說話上的溝通往來,慢慢地接受環境的限制並冷靜下來。可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在運用語言、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表達想法時有困難,以致他們既難以表達及渲洩想法,亦難以藉著互動溝通去調節情緒。部分孩子可以以其他事情或物件分散注意,忘記不快;但有部分固執性強的孩子,「分散注意策略」可能不太有效,他們不恰當的情緒表現可以持續很長時間。這些孩子需要成人的幫助去學習調控自己的情緒。在日常的生活裡,安排孩子活動時宜留意他的情緒反應。當孩子情緒表現過份高漲時,可以以舒緩的活動作平衡;讓孩子在日常的情緒狀態多保持穩定。在環境中,可利用視覺的提示幫助孩子明白環境的期望,讓他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可以獲得滿足。

問﹕孩子需要藥物改善情緒行為問題嗎?

答﹕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可以治癒自閉症的藥物。藥物治療主要應用於控制問題行為 (如:攻擊、自傷行為)或情緒;當其他形式的治療未能有效舒緩孩子的情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目的是藉著減輕孩子的徵狀,以增加教育及行為介入的機會。

家長須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去決定孩子是否需要服用藥物,以及了解使用藥物的目的、效果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雖然藥物並不可以完全治癒自閉症,但在醫生小心的處方下,配合其他有效的行為治療策略,亦可發揮控制徵狀、穩定行為情緒的效果。

當孩子開始服藥後,家長需記錄孩子對藥物的反應,並與醫生多作溝通,以幫助他了解藥物的效果及調較合適的份量;切勿在未有醫生的同意下為孩子停藥或改變藥物劑量,以免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或藥物反應。此外,家長亦需讓老師知道孩子使用藥物的情況,與老師保持緊密的溝通,觀察孩子服藥後的情緒、行為改變,並繼續使用其他行為處理及教育策略,務求在各方面的配合下,讓孩子獲取最合適的治療和訓練。

問﹕當孩子出現行為情緒問題時,父母可以怎樣做?

答﹕有效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是一項考驗父母耐性與智慧的挑戰。父母首要做的是了解自閉症的病徵及學習有關行為處理的知識。父母可以從很多網頁、書本、家長講座中尋找有關自閉症的資料。如協康會的專題講座、網頁內的「兒童復康資訊通」也提供了很多基本資料讓父母參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慢慢修正技巧。另外,父母必須信任醫生、老師、治療師等輔助人員;與他們保持良好的溝通,遇到困難時可以主動要求協助。父母有這群專業團隊的支援,在實踐教育方案上將會更容易及有效。

問﹕如何減低自閉症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

答﹕部份自閉症兒童會有一些重複性的行為,例如自轉、轉手、觸摸牆上的特定位置等,這些行為很多時都被稍為「自我刺激」行為。這些行為背後有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兒童對某些物件或動作模式有特殊喜好,也可能是兒童利用這些活動填補過多的空閒時間,久而久之便變成習慣。此外,部分自我刺激行為亦與感覺統合失調有關,若兒童的神經系統對感覺訊息的記憶較弱,又或把感覺訊息壓抑過多時,便會經常進行自我刺激行為,以獲得更多感覺訊息。要減少這些行為,可考慮找心理學家或職業治療師為兒童作行為情緒或感覺統合功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