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特芬尼:一個自然偉大的演員 | 黃怡 / 時間的秘密 | 獨立評論
藝文

亞伯特芬尼:一個自然偉大的演員

亞伯特芬尼逝世於2019年2月7日。他不僅是英國最偉大的演員之一,也是備受尊崇的世界級演員。攝於1988年。 亞伯特芬尼逝世於2019年2月7日。他不僅是英國最偉大的演員之一,也是備受尊崇的世界級演員。攝於1988年。 圖片來源:Jane Bown/The Observer。

如同他的前輩理查波頓(Richard Burton)以及他的晚輩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亞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1936~2019)在英國演藝界初露頭角時,大家議論紛紛:「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第二出現了!」但是三人各自走向多彩繽紛的演藝生涯,沒有一人真正承繼奧利佛的莎士比亞戲劇傳統。

亞伯特芬尼「做自己」做得最徹底,來自勞工階級的他,2次拒絕英國皇家封爵,且5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或男配角獎,都未曾出席,他告訴記者:「典禮前後長達6小時,加上典禮後的晚宴,不能抽菸,我會憋壞的。」

大家習慣了芬尼的直率。1957年6月,勞倫斯奧利佛擔綱主演莎劇《大將軍寇流蘭》(Coriolanus),注意到有個滿神氣的生手叫做「亞伯特芬尼」,飾演「第一公民」的小角色。當時奧利佛也在排演東尼理察森(Tony Richardson)的電影《藝人》(The Entertainer,1960),這原是奧斯本(John Osborne)的著名現代劇,為奧利佛量身打造的劇本,由舞台劇搬上大銀幕,奧利佛正勤加練習踢踏舞。第二天,奧利佛有兩場《大將軍寇流蘭》,卻發現膝蓋受傷,根本無法站立,只好由備角的亞伯特芬尼上場,不料竟博得滿堂喝彩。奧利佛後來向芬尼道賀時,芬尼聳聳肩說:「這個嘛,至少比演第一公民不累人。」(見奧利佛自傳《Confessions of An Actor》,1982)

這就是亞伯特芬尼。他1957年畢業於皇家戲劇藝術學院(RADA),前後校友有費雯麗、瓊芳登、彼得奧圖、安東尼霍普金森、雷夫范恩斯等,剛出道時,像是個詹姆斯狄恩式的人物,頭髮亂亂的,嘴上隨時叼著根菸,對誰都一副不甩的樣子。他的電影處女作就是前述的《藝人》,是主角Archi Rice(勞倫斯奧利佛飾演)的兒子Mick Rice,兩人相差29歲。

芬尼接著主演《週六晚上與週日早晨》(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1960,Karel Reisz導演,另譯《年少莫輕狂》),主角是腳踏車工廠裡的機械工,每次拿到週薪,立刻花天酒地。他有句名言是:「我只是圖個痛快,其他都是鬼扯。」(All I want is to have a good time,the rest is only propaganda.)日後常被引用來形容芬尼的一生。然而一如《週六晚上與週日早晨》片中劇情,人生很難只是痛快,七情六慾終將讓人俗事纏身,勢必多少向制度低頭。過去英國演藝界僅追逐高貴風,該片正式宣告英國電影走進大眾市場,將勞動階級的心聲收納於藝術。

Birmingham Rep: Albert Finney, 1957芬尼1957年參加the Birmingham劇團演出《亨利五世》。圖片來源:The Old Rep Theatre

《週六晚上與週日早晨》宣告英國新電影的誕生。

http://movieactors.com/freezes/freezes_A/freezes_albert_finney/Tom_Jones_1963_pic2_Diane_Cilento.jpg《湯姆瓊斯》中,芬尼人見人愛,女人都想誘惑他,他也成全她們。圖片來源:《湯姆瓊斯》劇照。

《夜臨》是芬尼參與的實驗電影。

根據史巴托(Donald Spoto)在《勞倫斯奧利佛傳》(Laurence Olivier:A Biography,1992)的說法,奧利佛1960年堅持與費雯麗離婚,並娶了當時在英國新劇場中的明日之星瓊安普勞瑞(Joan Plowright),除了因為費雯麗的躁鬱症日趨嚴重之外,瓊安和英國新劇場的深厚淵源,也被奧利佛認為是尋找舞台第二春的最佳途徑。他和瓊安相差22歲,是1957年在演舞台劇《藝人》時相識的。

然而芬尼絲毫沒有這些新、舊銜接的問題,他曾告訴媒體:「我從來沒想過要做個偉大的演員。莎士比亞的戲劇裡,除了那些亮眼的主角們,總還有許多有趣的小角色可以演。而且,雖然舞台劇對於演員較有挑戰性,但是演電影的這一場、那一場缺乏連續性的工作,也有它的樂趣!」

比較大的問題在於如何維持生計。舞台演員總在餓死邊緣,像芬尼一出校門就有電影公司來簽約,卻不肯接受,可說絕無僅有。他的說法是:

在我來講,拒絕被電影公司一包幾年,並不是件難事,因為我還想探索自己,想知道什麼樣的角色是我真正想演,也適合演的。對一個新人而言,最好是先加入一個劇團,林林總總的角色多去經歷一番。我希望能夠充分掌控自己的人生。

例如史巴托的《勞倫斯奧利佛傳》曾寫及,在勞倫斯奧利佛接下英國國家戲劇院(1963~1968)總監的第一年,因為看到其他演員的酬勞實在太單薄,奧利佛還曾捐出三分之一個人酬勞(相當於今天的150萬台幣),來為其他演員加薪。可見當時芬尼的決定確實很令人佩服。

不過,隨著《週六晚上與週日早晨》的大賣座,芬尼的選擇也多了起來,尤其是1960年他為英國電視公司主演《說謊比利》(Billy Liar,1960)舞台劇之後,大衛連來找他主演《阿拉伯的勞倫斯》,但是同樣的,因為對方要求他和電影公司簽好幾年的契約,他還是決定放棄,這一角色才落到彼得奧圖身上。

芬尼當時選擇了主演奧斯本的另一齣舞台劇《路德》(Luther,1961),他把宗教改革運動初期的馬丁路德詮釋得唯妙唯肖,在239場演出後,才為履行另一個電影公司的約定而離開。接著就是他主演的電影《湯姆瓊斯》(1963),雖是搞笑片,芬尼卻不是一般的奶油小生,無論是和哪位女士風流,他的表情中總是有一種憨傻與真誠,讓觀眾不由自主喜歡上他。這部電影得到了那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一般影星遇上這樣的機緣,多會乘勝追擊,而芬尼沒有,他轉而製作並主演一個小成本的電影《夜臨》(Night Must Fall,Karel Reisz導演,1964),片子殺青後就帶著女友渡假去了。他說:「我連著演了8年戲,只混到一次假期。因為從小就崇拜庫克船長,現在我要照著他去過的太平洋島嶼,把它們好好玩一遍。」

http://movieactors.com/freezes/freezes_A/freezes_albert_finney/The_Dresser_1983_pic2_Tom_Courtenay.jpg芬尼在《化妝師》中與湯姆寇特內演對手戲。兩人自此成為莫逆之交。圖片來源:《化妝師》劇照。

15年後,芬尼在《非常英式婚姻》與湯姆寇特內再度演對手戲。

http://movieactors.com/freezes/freezes_A/freezes_albert_finney/Murder_on_the_Orient_Express_1974_pic2_Ingrid_Bergman.jpg芬尼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與英格麗裦曼演對手戲。圖片來源:《東方快車謀殺案》劇照。

芬尼演戲不需要準備

英國影藝圈都風聞,芬尼演戲不必準備,對於這點,他的好朋友,也是英國他同輩的最佳男演員之一湯姆寇特內(Tom Courtenay)在芬尼2月7日去世後接受BBC廣播電台訪問,也證實說:「據我所知,任何角色對他都舉重若輕,他人到排演現場,把一點陽光帶進來,一切很快就搞定了。」

所謂「一點點陽光」,代表的就是人物的「生氣」。奧利佛1937年第一次演莎劇的哈姆雷特之前,英國劇場已由約翰吉爾古德(John Gielgud)雄倨哈姆雷特多年,奧利佛左看右看,決定自己要把「現實感」帶給這個角色。這個「現實感」也就是「一點點陽光」,雖然劇評家說奧利佛破壞了全劇的「詩意」,但觀眾就是有感而喜歡。

芬尼在這方面是厲害的,他早在1960年便曾經告訴訪問者,奧利佛之所以被人稱頌,真正的秘訣是:「如果你要表現人的低潮,就要做得比所有其他人都更低沉;如果你要表現人的高亢,就要表現得比所有其他人更亢奮。這樣當然別人就很難超越了。」言下之意,他並不覺得這有多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如何使角色恰如其份。

湯姆寇特內與芬尼合作過兩部電影:《化妝師》(The Dresser,1983)與《非常英式婚姻》(A Rather English Marriage,1998)。在《化妝師》中,芬尼飾演一位即將去世的莎劇演員,在他的化妝師撐持下走到人生盡頭。在《非常英式婚姻》中,兩人分飾兩位剛死了老婆的鰥夫,因為福利單位的相互扶持計畫,寇特內住進芬尼家。兩部電影的相同部分,是寇特內都扮演服侍芬尼的角色,但是片中的強者芬尼能夠逞強,都是虧得有弱者寇特內照料。

《化妝師》中芬尼以傳統莎劇誇張的演技去鋪陳這位老演員,而《非常英式婚姻》中芬尼則隨性演演,把這位遲暮之年、外強中乾的二戰長官摹演得入木三分。芬尼曾說:

也不能說我沒有演戲方法啦,只是我的方法可能不只一個。過去我聽說有個法國演員要演一個小氣鬼,在排演前4個月,他每天穿著小氣鬼的戲服,到巴黎各地走動,練習如何做個小氣鬼。這我是辦不到的。但是,我主演《小氣財神》(1970)時,我老婆就注意到,每天回家以後,我常把不必要開的燈都關掉,呵呵,可見我扮演的角色,確實會從潛意識裡影響到我。

如果說我有什麼方法,就是我會讓角色教我怎麼做,我進入一個角色,讓他引導我如何做。以前演舞台劇,就是排演前把妝先上了,叫導演來看看,他會做點調整,以符合角色所需,然後穿上戲服,我整個人怎麼走路、手怎麼擺動等等便跟著來了,最後才是講台詞。

記得演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改編的《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我的頭髮染了色,臉部的妝上得很濃,還貼了鬍子。首映會上,我因為是主角,被安排站在克莉絲蒂女士旁邊,我看得出來她沒認出是我來,記者猛幫我們拍照,她臉上的表情,好像我是什麼年輕書迷混進來要沾她的光,想索取她簽名,或與她合照過過癮的,呵呵,直到別人介紹她才會意過來,原來我就是她筆下的白羅探長呀!

關於演莎劇的成績不錯,芬尼倒是滿謙虛的。據他的說法,去那些莎劇劇院的觀眾,由於信任劇院本身不會派太糟的人來演戲,所以很放心地看戲,反正故事情節、台詞同樣是那些,假使你稍有一點突出的表現,他們就會覺得驚喜,而這就是演員的加分了。

芬尼曾主演《教宗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1984),當時偉大的莎劇演員約翰吉爾古德給他的忠告說:「你不可能模仿他的全部,那要累死人的,就是要注意他的一些小動作,無論是臉上或手上的等等,把小動作都做對,人家就會說好像好像,你演得很好。」芬尼哈哈一笑:「所以嘛!你可以說我演戲沒有方法,也可以說我方法很多。」

芬尼主演《教宗保祿二世》。圖片來源:《教宗保祿二世》海報。

The Gathering Storm 2002 poster.jpg在《集結風暴》中演英國首相邱吉爾。圖片來源:《集結風暴》影碟封面。

《無名小卒》中的車掌先生,是芬尼演藝事業的巔峰之作。

《布朗寧譯本》中的芬尼飾演一位努力教學卻不受學生歡迎的古典文學老師,連他的妻子都紅杏出牆。在飽受壓力之餘,只有一個學生知道他的用心良苦,在他離開教職之前,送給他一本二手的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布朗寧譯本》,上面並題字:「天邊上帝慈藹俯望這位溫和的老師(God from afar looks graciously upon a gentle master.)」使芬尼瞬時瓦解哭泣。

芬尼有一種力量……

記得馬丁史柯西斯導的電影正紅時,人家要他比較他戲中常出現的兩位男演員,一是羅伯狄尼洛,一是哈維凱脫,史柯西斯簡單回答說,他們兩人唯一真正的差別,便在於狄尼洛有一種力量,而凱脫沒有。後來狄尼洛成為名傳青史的演員,凱脫卻淪落到去演許多B級片。

芬尼似乎天生有一種懾人的力量,無論他演《路德》中的馬丁路德、《教宗保祿二世》中的教宗、《集結風暴》(Gathering Storm,2002)中的邱吉爾等,偉人有力量不足為奇,從他們的事蹟中盡可揣想、模擬而表現出這種力量,但是芬尼在一些小人物的角色,例如《月落大地》(Shoot the Moon,1982)中憤怒的下堂夫,《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84)中力圖挽救婚姻的醉鬼丈夫、《布朗寧譯本》(The Browning Version,1994)中不受小學生歡迎的老師、《無名小卒》(A Man of No Importance,1994)中同性戀的公車車掌等等,這種力量似乎是來自於他對主角們的同理心,對他們的痛苦、無奈與掙扎能夠感同身受。

觀眾尤其必看的是《布朗寧譯本》,兩次改編為電影,一九五一年的版本中,麥可雷格烈夫(Michael Redgrave,也是封爵的英國演員)還拿下當年的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芬尼的版本,劇情安排更合理、緊湊一些,看過兩個版本的男主角演出,觀眾當能察覺,雷格烈夫書卷氣重一些,很適合說明角色的迂腐氣質,但是芬尼更能表達那種被禁錮的、內蓄的強大熱情。《無名小卒》亦同,這種濡染上大愛的小人物,是奧利佛一生都無法正確刻畫的,芬尼卻不費吹灰之力就做到了。

而且芬尼把演戲與真實人生切割得很清楚,當勞倫斯奧利佛70幾歲病弱時,還纏著、鬧著要經紀人幫他找角色演,芬尼便曾經在演出《大智若魚》(Big Fish,2003)後告訴記者:「到這把年紀了,還能有個適當角色可以演,我就很開心了。」

勞倫斯奧利佛剛好可以拿來和亞伯特芬尼做對比,是因為奧利佛向來以勤於備戲著名,他承認由於不喜歡自己,任何時候能夠演演別人,對他來說就是莫大解脫。他最後一任太太瓊安也曾說,自己常常不曉得奧利佛跟她講話時,到底是在演戲呢?或是在講他的真心話?奧利佛人生的餘年是自己單獨度過的。芬尼剛好相反,對他而言演戲只是個職業,是個最後必須放下的人生角色,自從他2012年罹患腎臟癌之後,演完《007:空降危機》便不曾出現在銀幕上,安然退休以至去世。

他們兩位的另一對比是,奧利佛像是舞台上的雕刻師,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來自精心設計,芬尼則讓角色的心境沉澱於胸壑之中,藉著演戲逐漸釋放出他們的念流、思想及情緒。

奧利佛曾說他反對過於刻意的演技,然而他過早進入演藝圈,社會歷練有限,尤其中年成名後,整天周旋於達官貴人之間,他對一般人的生活了解有限,也只能以演技覆蓋自己對於角色的無法穿透。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例如《嘉麗妹妹》(Carrie,1952),有人說當時費雯麗公開給他戴綠帽,種種屈辱的經驗使他能夠輕易掌握角色。相反的,芬尼就是每天穿著牛仔褲四處晃,對誰都平易近人,跟誰都講得上話,演電影就像上街購物一樣輕鬆自然。

當然,一如芬尼的至交湯姆寇特內所說,芬尼有一種令人不敢侵犯的威嚴,因此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從事演藝事業。芬尼去世後,寇特內接受訪問時談到,他有一次對芬尼說:「想當年,我真是對你滿敬畏的。他回答我,你現在也還是這樣啊!」寇特內也提到,芬尼討厭那些演員被封侯、封爵的事,認為是無聊,民主時代還搞這個。寇特內被封爵之後特別和芬尼解釋:「我爸是個油漆工人,這殊榮是要讓他老人家高興高興的。」芬尼接受這個解釋,封爵之後,還帶著寇特內一家老小,到倫敦的頂級餐廳,好好打了一頓牙祭。

寇特內最後一次見到芬尼,芬尼已進了醫院,寇特內剛好要去印度渡假四週,便先去看看芬尼。芬尼的太太事前跟寇特內說,他們已開始安寧治療了,這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面。兩人相見,一切盡在無言中。芬尼雖然身體無法移動,嗓門仍然中氣十足,寇特內離開前,在芬尼額頭親親,芬尼就說:「去印度好好玩呀!」

就這樣,寇特內回英國時,芬尼已去了另一個國度旅行。他享壽82歲。

亞伯特芬尼5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影片片段:《湯姆瓊斯》、《東方快車謀殺案》、《化妝師》、《火山下》、《永不妥協》。

瀏覽次數:2933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財經組。多年來主業為期刊編輯工作,曾擔任《台灣新文化》、《日本文摘》、《牛頓科學》、《人本教育札記》等月刊及《重現台灣史分冊百科》總編輯,《新台灣》週刊編輯顧問等。著有《終生的反對者》、《人類沙文主義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後性別時代的情欲觀察》等書,整理有《小驢:凱歌堂講臺.周聯華牧師講道集》、《蘇建和案21年生死簿:蘇友辰律師口述歷史》,譯有《漢娜鄂蘭傳》、《李仙得:南台灣踏查手記》。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財經組。多年來主業為期刊編輯工作,曾擔任《台灣新文化》、《日本文摘》、《牛頓科學》、《人本教育札記》等月刊及《重現台灣史分冊百科》總編輯,《新台灣》週刊編輯顧問等。著有《終生的反對者》、《人類沙文主義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後性別時代的情欲觀察》等書,整理有《小驢:凱歌堂講臺.周聯華牧師講道集》、《蘇建和案21年生死簿:蘇友辰律師口述歷史》,譯有《漢娜鄂蘭傳》、《李仙得:南台灣踏查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