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才有五十肩?了解五十肩症狀與治療方式!

影音版

五十肩是什麼?

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病因是肩部關節囊發炎造成沾黏所致,約每一百人會有2至5人受此疾困擾。台灣俗稱「五十肩」的「五十」是因為好發於五十歲上下而得名,又名肩周炎、凍結肩、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

原發性五十肩年齡高度相關,原因不明;續發性五十肩則與外傷、車禍、打石膏、化療等引起關節活動度下降所致。而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甲狀腺疾病患者身上,五十肩好發率是一般人的二至五倍。

五十肩、冰凍肩、肩周炎?

五十肩的名稱非常多,早在1934年,Duplay即以「peri(周圍的)-arthritis(關節炎) scapulohumerale(肩胛骨)」來說明這個疾病的症狀,翻譯起來就是「肩胛骨周圍的關節發炎」,當時,與「關節囊」的關係尚未明朗。

到了1934年,Codman發現這個疾病有個與眾不同的特色,當疼痛僵硬角度受限一陣子後,會有自行不痛的狀況發生,如同冰塊結凍後又退冰的過程,因此稱之為「frozen shoulder」,翻成「凍結肩」或是「冰凍肩」,此名稱亦是目前英文使用的主流,甚至許多醫學論文,也是直接使用「frozen shoulder」這個詞。

又過了十一年,Neviaser (1945)正式的指出了病灶是「關節囊」,以「adhesive(黏連) capsulitis(囊炎)」描述了這個不明原因、關節囊沾黏在一起的疾病。

他認為,這是一種「慢性的關節囊發炎及纖維化」,也是因此,才發展出後續針對「關節囊」的「肩關節囊擴張術」、「內視鏡」及「鬆動術」等治療,都是以Neviaser 的發現,才讓這個疾病成為醫療可以介入治療的疾病。

除了外來語種,中文世界自有一套自己的相關名詞系統。

當代中國使用的相關名詞為「露肩風」、「肩凝症」及「肩周炎」,在中醫典籍中也有不少記載,如以「疼痛」做為症狀辨別的「肩痛」、「痹症」、「肩痛周痹」、「肩背痹痛」、在《靈樞.經脈篇》及《針灸甲乙經》有「肩不舉」以「角度受限」做判斷的定義方式,對比之下,與當代西醫認為五十肩三大臨床表徵「活動疼痛」、「角度受限」以及「夜間疼痛」所差無幾。

至於台灣最常使用的「五十肩」,則是受日本影響,以「好發年齡」做為命名方式,因為此疾的特色,正是好發在50歲上下(50代),甚至40歲以下的肩痛,在西醫的教科書上是以「rare」(罕見的、稀少的)描述之,顯見日本在疾病人口學觀察上,相當精準,也獨樹一格。

雖然五十肩是個具有歷史感及文化深度的疾病,但,真正的五十肩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流病學統計起來,每一百個人只有二至五個人是真正的五十肩(糖尿病族群則是比一般人高五倍);或許是因其緩慢且糢糊的病程進展,再加上它自己的名稱也經過不少流變,若非專科,實在會對它的眾多名稱感到頭昏腦脹,更不用說「活動疼痛」、「角度受限」非特異性的症狀表現,使它易與其它肩部疾病混淆。

五十肩的分類

五十肩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在50歲左右而得名,之所以好發在五十歲,正是因為人體在40歲後開始「破損>修補」,若未勤加保養,到了五十歲就開始出現症狀;換句話說,五十肩是個「老化」的疾病,所以才會與「年齡」有關,並不是「昨天打球」、「前天大掃除」造成的,而是一個身體狀態的表現。

而這種「找不出明確原因」的五十肩,在醫學上分類為「原發性」,也就是「醫生也不知道為什麼」的五十肩,總之,就是發生了。

不過,醫界倒也不是全盤對五十肩一問三不知,據臨床觀察及研究,發現五十肩除了「原發性」,也有「次發性」的致因。

醫學發現,當身體出現「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功能減退症)時,會增加不少五十肩的風險,以糖尿病來說,一般人的五十肩盛行率為2%~5%,但在糖友身上,則是10%~25%,足足高了五倍之多!

次發性的五十肩,除了「全身性」,還有分「外因性」及「內因性」,簡單來說「外因性」是非肩膀原因造成肩部活動度下降引而引發五十肩,如頸椎病、中風、帕金森病;而「內因性」則是肩部組成病變造成的五十肩,如肩袖肌腱炎、肩袖撕裂、肱骨骨折、二頭肌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肩鎖關節關節炎,讓肩部活動受阻,進而引起的「肩關節囊發炎」。

後來,也有些學者認為,也許原因不明的「原發性」也跟「次發性」中的「全身性」及「外因性」的因子有關,雖然機轉尚未明朗,或許等未來醫學繼續發展,會更為清楚。

除了不明原因的原發及疾病引起的次發,亦有些學者將與治療相關的因子,歸在「第三類」,像是手術、骨折造成肩部無法上舉、肩部活動度下降,也會引起五十肩。

五十肩症状

五十肩的典型症狀有三,分別為「活動疼痛」「角度受限」以及「睡眠壓痛」。

五十肩疾病週期

依症狀嚴重度可分為三期,分別為「疼痛期」「增生性滑囊炎期」,以及「成熟期」,整個五十肩疾病週期因人而異,從3個月至11年都有紀錄。

疼痛期:疼痛不卡

關節發炎後產生疼痛,但活動角度並無特別影響,這期常會被患者認為是「過度活動」而減少活動,反而增加沾黏。

增生性滑囊炎期:又痛又卡

本期的特色是「卡住」,即使是外力協助,亦無法將肩關節外轉、內轉及外展,再加上角度減少形成肩部的周邊肌肉被迫代償性的增加旋轉度,同時會有肌肉痠痛的問題,此期會有嚴重的生活困擾,像是無法梳頭、穿內衣等問題。

成熟期:不痛但卡

此其因為關節囊的沾黏已經固化,發炎反應下降,但是關節因為沾黏而活動更加限制,有些患者會以為五十肩「自己好了」,但在理學檢查時會發現有五十肩留下「關節活動角度喪失」後遺症。

五十肩自己就可以測試

由骨科醫師或是復健科醫師做現場鑑別診斷最為準確,亦可以五十肩線上檢測排除初步的可能。

基本上,在原發性五十肩首要考慮「年齡大於四十歲」,再做下面三個動作檢測肩部關節角度,若有任何一個無法完成,則應考慮五十肩的可能性,亦請盡快就醫確診。

五十肩測試

五十肩要照X光嗎?

五十肩的診斷是以「超音波」及「臨床症狀」表現為主,X光為輔助判斷有無骨折、肱骨頭壞死、肌腱鈣化或是腫瘤等其它問題。

五十肩看哪一科?

骨科或是復健科都可以確診五十肩。

五十肩該怎麼治療?

五十肩治療可先從復健開始,認真每次都有做到「全關節角度」,每周至少做三次、持續三個月會有成效;有下面狀況時,表示沾黏情況較嚴重,則可先做進階治療(擴張術、鬆動術或內視鏡),由醫師處理八成的沾黏,再做復健效果比較好:

  • 每星期3次睡眠干擾(痛到不能睡、痛到睡不著)
  • 疼痛期大於3個月
  • 保守治療1個月效果不彰

*忍痛對五十肩並無幫助,更可能會造成其它心血管、心理或是其他軟組織傷害。

五十肩治療注射

目前所有五十肩的治療原理皆為「分開沾黏」,可用大量的擴張液(20cc以上)注入關節囊中才有撐開沾黏的效果,稱為「肩關節囊擴張術」(詳細說明)。

五十肩治療

五十肩熱敷

熱敷無法去除五十肩的沾黏,只能放鬆緊繃肌肉。可做為復健運動之前,讓肌肉軟化,增加做到「全關節角度」的前置作業。

五十肩食療

五十肩並無特殊飲食限制或是補品,原因是任何口服藥物或食品經口服後,都是全身性的,並無法只針對關節產生作用。

飲食方面,腎功能正常者可多攝取高蛋白,增加全身肌肉的力量,在執行五十肩運動時能更順利。

五十肩居家運動

五十肩的居家運動以拉開關節才有效果,在疾病期不適合甩手、拉單槓等運動,很容易造成肌肉及肌腱受傷。

完整運動內容可參考許嘉麟醫師 youtube:五十肩自救法

工作區域 4@0.75x.png工作區域 6@0.75x.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