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不到,是智商不够吗?

关注者
4
被浏览
4,214

2 个回答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绝大多数能考上高中的学生,智商都是足够的。之所以数学学不好,根本原因在于小学初中的时候没有将自身各方面基础能力锻炼到高中学习所需要的最低标准。

简而言之,就是你的基础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效率太低,所以在面对相对初中约六七倍知识量的高中知识面前,时间依旧和初中一样只有三年,你就是一天24小时学,也不可能学好高中知识。

接下来我简单叙述几个必备的基础能力的标准。

第一个基础能力就是计算能力。

高中数学学到及格的最低标准是:

①小学一二年级时,百题口算8分钟以内完对。

②高中之前可以连续心算3步以上。

高中数学学到良等的最低标准是:

①小学一二年级时,百题口算6分钟以内完对。

②初中之前心算能力超过连续3步以上。

高中数学学到优秀的最低标准是:

①小学一二年级时,百题口算4分钟以内完对。

②初中之前心算能力超过连续5步以上。

由此不难看出,单从计算效率上讲,高中依旧能够保持优秀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效率就是那些能及格学生的起码2倍以上。试想,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长度下,一个人每天能实现2倍于你的学习效果,持续9年,到高中后你们之间呈现的天壤之别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个人是小一小二时百题口算练到3分半以内完对,这是我当时的极限。之后的学习为了图“省事儿”,一直尽可能地使用心算(并不是从不手算,相反,对于心算不熟练的,我会通过反复手算加深对每一步计算的底层理解,从而如同影像一样清晰刻印在大脑中,极致熟练后实现完全心算),强化心算能力,自己领悟出很多心算技巧,并由此对数学的底层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个基础能力就是阅读能力。

上学之前就应该养成孩子的阅读兴趣,我5岁时主动要求上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里的藏书能读懂的都读过三遍以上了。不具备足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就无法支撑起下一个基础能力的实现。


第三个基础能力就是自学能力。

自学和他教是两个对应概念,老师和父母的教学就属于他教。从长期来看,他教比例越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越低。

只要有意识地锻炼,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自学能力达到80%以上。

高中数学学到及格的最低标准是:

高中之前自学能力达到60%,高一可以自学50%的内容。

高中数学学到良等的最低标准是:

高中之前自学能力达到70%,高一可以自学65%的内容。

高中数学学到优秀的最低标准是:

初中之前自学能力达到80%以上,高中之前达到90%以上,高一时可以自学75%以上的内容。


一个学生如果连教科书都看不懂,就别指望能够听懂别人讲课的内容了。道理很简单,书上的内容必然是准确的,即使你一次看不懂,也可以反复看三遍,看五遍,直到看懂。而老师讲课只讲一遍,绝大多数学生肯定无法做到一听就百分之百懂,且不说你不可能全部记住老师所讲内容,单说你记错的可能以及老师本身就讲错的可能,你反复强化的一些极为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有问题的,想要依靠听别人讲课来学会学透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纯粹是天方夜谭。

记住一点,你所学会的、真正掌握的,绝不是别人能够教给你的。

我个人是小学一年级下时偶然发现,自己看数学书,要比听老师和父母讲解容易得多,花的时间还更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全主科自学,小学数学期末考试卷基本在20分钟左右完成,最多不会超过30分钟。成绩和那些花费四五十分钟完成的学生虽然相差仿佛,看似差距不大,但到了高中就是云泥之别。按我高考数学四十分钟答完检查全程心算没用草纸控分149来简单换算,我的学习效率起码是优等生的2倍左右,良等生的3倍以上。

当然,上述三个基础能力只是必备的,还有诸如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反省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争胜心等等就不一一细述了。

综上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课外补习实质上是在饮鸩止渴。因为绝大多数的课外补习,并不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是依靠堆时间搬砖头的低级他教模式,让学生们产生恶性竞争。从而陷入,越补习效率越低下,越觉得离不开补习的恶性循环。

这就好比两家工厂不是依靠产品质量、服务品质、技术迭代(即提升生产效率)来竞争,而是单纯地降价销售比谁卖得更便宜。最终两家都将破产的结局是注定的。

不是智商问题,是专注力问题。每节课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就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