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織物記憶】鄉間口中的粿葉樹

在饅頭紙、玻璃紙還沒有問世之前,早期的長輩都會隨炊粿的大小,尋找不同的「粿葉」,作為炊粿紙或蒸墊使用。常見包含黃槿葉、月桃葉、香蕉葉、桑葉、玉米葉、林投葉等種類眾多,長輩口中的粿葉成為一種統稱。其中,黃槿被稱作「朴子叢」、「粿仔樹」或「粿葉樹」,尤以雲林縣土庫鎮、虎尾鎮一帶,遠至高雄市林園區,使用黃槿葉作為粿葉最為普遍。

鄉間小路
【織物記憶】姑爺的貴黍掃把

臺南最廣為人知的是貴黍掃把。以區域來說,北有新營區姑爺社區,南有西港區永樂社區,早期外銷日本為主要市場,日本將貴黍稱作「箒蜀黍」。社區家家戶戶幾乎都懂得綁貴黍掃把,甚至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來源。隨著日本將訂單轉移至東南亞,貴黍掃把產量逐年降低,至今只剩一、兩位長輩,還保有綁掃把的技藝。

鄉間小路
【織物記憶】鳳梨也能做布料

每年二月過後進入鳳梨生產旺季,通常由屏東開始往北至臺南、嘉義採收,今年度鳳梨總收穫面積達七千一百八十五公頃,其中金鑽鳳梨就占八十五%。鳳梨是臺灣的日常水果,經過品種改良,口感細膩、多汁,甜度極高,顏色、風味依據品種略有不同。一一〇年時探訪屏東縣高樹鄉「銀獅農莊」,令人印象深刻的鳳梨田與後山連綿,伴隨著山區雲霧繚繞,壯麗的美景盡收眼底,站在鳳梨田間感到心情無比舒暢,難怪此處可以孕育出如此好吃的鳳梨。

布袋蓮
鄉間小路
【織物記憶】殺手變織品 布袋蓮的華麗蛻變

近年布袋蓮孳生導致堵塞河道、水庫等新聞層出不窮,尤其夏天是生長旺季,一下就長滿整個水域,導致水質腐敗、魚蝦缺氧大量死亡,被列為影響水域生態層面最廣的植物。

高粱
土地
【織物記憶】這支掃把能招財

隨著端午節即將到來,天氣越來越潮濕炎熱,一早去田裡巡田水,還未到中午就已晒得快中暑,趕緊躲到唯一的大樹下乘涼。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抬頭一看,才發現眼前的高粱穗,各個皮厚紅潤、顆粒小而飽滿,結穗處如火炬般可愛討喜。

處理好的林投葉。
土地
【織物記憶】不是女鬼,是好吃的情人粽

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起臺灣民間傳說林投姐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在林投樹自縊,字字句句驚悚嚇人,連長輩都會特別提醒,行經海岸邊要避開長滿林投樹的樹林。白天從遠處看向樹林內部,一股幽暗詭異的氣息席捲而來,隨著冷風搖曳、樹葉發出颯颯聲響,更添可怖之意。

將黃麻整齊捲成一捆捆。
土地
【織物記憶】阿公阿嬤年代的高級衛生紙

自從復育黃麻後,經常聽長輩聊起在早年農耕時代,因生活困苦、物資匱乏,人們發展出很多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提起關於黃麻的過往,他們各個像是話劇演員般越說越精彩,往事彷彿昨日之事般清晰。成長過程中艱辛刻苦的生活經歷,都成了現今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絲瓜絡
土地
【織物記憶】祖孫絲瓜情

隨著漸暖的天氣,我開始動手整理囤放在倉庫的纖維原料,為了延長使用年限,需要定期做好防潮、防蟲、抗菌等措施,以利存放。趁著午後好天氣,我將絲瓜絡整齊排列於門口埕(mng-kháu-tiânn),讓陽光中的紫外線幫忙殺菌、除濕,最累的就是要定時翻轉,以免晒不均而生黴。

玉米葉
土地
【織物記憶】被人遺忘的田間黃金

一道暖陽灑落在金色浪花上,微風吹著沙沙作響的玉米葉,如同黃金般耀眼奪目,當我還沉浸在暖陽微風的美好光景,背後卻傳來一陣疼痛,「你要玩到什麼時候?趕快採一採,等一下收割機就要來了!」媽媽趁我摸魚的空檔從背後猛然一拍,嚇得我往前踏了兩三步,回:「我才剛停下來,哪有玩……」手裡拿著鐮刀,將玉米一穗一穗往茄芷袋裝。

棉花
土地
【織物記憶】棉花自己種,棉被自己打

依稀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就會聽到媽媽與電話另一頭的外婆討論著今年種多少棉花、可以打出幾斤棉被、數量不夠要拿舊的棉被去補斤數……一番討論後,媽媽掛上電話轉頭對我們說「假日不能亂跑,要去田裡幫阿嬤採棉花」,便打給棉被工廠敲定時間,否則越靠近年節,打棉被的人變多,工廠幾乎天天滿班,萬一排不進去,只能將就蓋舊棉被,等過年後才能去打一床新的。隨著阿嬤年紀漸長,自己種棉花打棉被的生活場景也隨之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