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举行完善选举制度后首次立法会选举,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于19日8时30分开始投票,这是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特区举行的首次立法会选举。 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安排,投票至晚上10时3…
关注者
714
被浏览
1,296,125

161 个回答

这里不评论2021年的立法会选举,只想做一下1991年立法局选举的笔记。

「中英两国外长在外交层面就1991年至2007年香港立法机构在直选名额上达成的协议和全国人大的《决定》以及香港基本法对此作出的规定,在香港政制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91直选」是香港政制迈向衔接基本法的第一步。如果1991年直选是18席,1995年增至20席,就可循序衔接基本法对1997年首届特区立法会直选议席(20席)的规定。这个政制发展的突破,并不是港英政制的必然发展,而是由香港回归祖国的现实决定的,由香港基本法赋予的。」
——『香港政制发展历程(1843-2015)』,王凤超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在即,「中英联合声明」诞生,中英谈判不断推进,香港的政制改革也不断前进。此前,立法局一直只是港督制定法律时的咨询机关。在1985年9月26日,进行了立法局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间接选举(12个地区议席与12个功能组别议席),改变了此前均由总督委任的局面;而同年行政局也加入了两位非官守议员。在另一边,1981、1982年地方选举制度陆续形成,到1986年随着区域市政局的加入,又形成了「三级议会架构」。1985年3月的第二次区议会选举,就被行政局首席议员钟士元称为「殖民地政府移政于民的第一步」。

不过,这一时期港英政府对立法局选举改革的态度依然较为审慎。比如其在1987年发布『绿皮书:一九八七年代议政制发展检讨』,并做出了自己常常被人批评的相关民调。此后在1988年,港英政府又发表『白皮书:代议政制今后的发展』,宣布不会进行「八八直选」,直接选举延后到1991年才举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并未形成以后的建民对峙格局,即使是在demo派内部,也存在着一种较为流行的论调——「民主回归论」。

经过中英双方高层级的多次交涉与角力,终于定下了相关的协定,也就是1991年第一次将直接选举导入立法局的18个议席。1991年的立法局选举,将全港分为九个选区,每个选区选出两名议员,合计18席。这次选举第一次使用了较为罕见的「双议席双票制」,允许每个选民最多选择两名候选人,而选举制度采取简单多数决制,每区获得最高票数的两人当选。

就这样,1991年9月15日立法局进行了殖民地时代的第一次直接选举。这次立法局选举,是1842年英国殖民香港以来,对立法机关进行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港英政府采取「双议席双票制」的原因,一说是吸收了区议会选举的经验,希望出现过往那种一席由demo派取得、一席由保守派取得的局面。然而,最后结果却大出意料,出现了demo派候选人大获全胜的现象,足足拿下了17个议席,而其中的「港同盟」与「汇点」两党就拿下了18个直选议席中的14个。不仅如此,demo派候选人还在6个选区中取得全部两个席位。

当时社会上的学者对这种大胜进行分析时,一般将选举策略上的「联票效应」作为重要原因,也就是一个政团可以派出由政治明星与实力较弱的参选人的组合,前者呼吁将票投给后者,从而取得全部两个议席。结果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再也没有采用「双议席双票制」。

这次选举以后,不但出现了第一个地区直选的女性立法局成员,还第一次出现了立法局内选举产生议员比委任议员多的局面。同时,学者认为这次直接选举刺激了政党的诞生,参加这一年直选的候选人中,有党籍的多达53%。这次选举被誉为香港立法机关发展的转折点,使得政党政治、议会政治与选举政治第一次在香港成为可能。

虽然如此,立法局的其他议席依然由功能组别间接选举与总督委任而产生,包括布政司、律政司、财政司的3名当然官守议员,以及17名委任议员,而且总督依然是立法局主席(虽然不再出席会议),也就是说总督对立法局的支配依然存在。经过委任后,形成了demo派23人、爱国阵营以及工商界34人、官守议员3人的格局。而且,中产市民对政治较为消极的总体状况依然没有改变,这次选举的投票率没有超过四成。

应该说,这一时期中英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比如「直通车计划」就是成果之一。但是,四年以后就变成了……

「现在(2009年当时)我都不后悔,他的确是千古罪人……如果不是彭定康的话,香港过渡的情况更平稳,影响的不只是香港的政治体制,还有整个香港人的信心与经济。」

纯粹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讲一下这次改革后的选举经历吧:

几周前就有政府信件投递到了信箱,上周也有几次短信通知,都是鼓励市民这周日来指定投票点投票。


投递的宣传信件里,包含一份投票通知卡介绍投票时间地点,还有一份打印的投票站附近地图

一份来自廉政公署的防止贿选等特殊情况的选民须知,还有一份选举事务处提供的地区候选人简介,包含三位候选人的基本立场背景介绍以及他们的政纲,非常详细。

注意,投票虽然要求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但是如果之前没有登记为选民的话,同样是不能获得投票资格的。

时间来到12月19日,全港包括地铁,接驳巴士,大巴等大部分交通载具都会免费让市民搭乘,方便市民前往指定的投票点进行投票。(可惜小巴依然需要收费,山上村里人的怨念)

从小巴站走到投票点的路上会看到非常多的各位候选人的拉票广告,而且明显能看到建制派候选人的动员能力颇为强大:步行十分钟的距离上,我遇到了三四组中老年志愿者,会主动问我是否投票,如果迷路(有些投票点确实有些偏僻)志愿者也会帮忙指路甚至可以帮你带到附近,当然会说欢迎给建制派候选人李世荣投一票,如果不了解政纲可以随时拿一份宣传页,同时会有一个负责人回答路人的疑问,小喇叭也会不间断播放拉票口号。

而相比之下社工出身的三号候选人和泛民派的一号候选人,我仅仅在地铁站门口看到了派发传单的志愿者,密集度远没有建制派候选人高。

抵达投票站后,会有工作人员引导前往接待窗口,提供身份证验证身份并且确认选区/投票点正确后,会提供一份选票,一个印章,还有一个用来做背垫的塑料板。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前往保证隐私的小窗口,给对应想投的候选人栏处按上“√”印章,然后将选票朝下盖住内容,走向投票箱,将选票向下投入。(投票站内不能拍照)

离开投票站后,出口有几个民调组织的工作人员会围上来请你参加民调,这个调查完全自愿,可以选择拒绝。我参加了这个只需要一分钟的匿名调查,仅仅是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你这次投给了哪位候选人。
  2. 你上次(16年选举)投给了哪位候选人。
  3. 你对地区管理是否满意。
  4. 你对特区政府是否满意。
  5. 你自认为是社会哪个层次人群(上、中上、中、中下、下)
  6. 你的年龄区间。

离开投票站,我和另一位独自来投票的大叔互相帮对方拍了一张和投票站的合影以作留念,至此整个投票就算结束啦。



这篇回答仅仅用来分享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的投票经历,无意去讨论太多立场等敏感问题,要承认的是今年由于疫情等原因,投票率相比于过往确实低迷很多(数据来自香港01)

但这是我个人经历的第一份官方选票。

我在选举前进行了背景和政纲的了解,甚至在拉票点和一些志愿者进行了答疑,在深思熟虑之后,在明显立场不同背景不同的三位候选人中,选出了个人认为最应该代表我在立法会争取权利的候选人,做到了“为港为己投一票”,我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