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九一八事变」是国耻?

之前的被侵略和之后的种种,为什么就是这一个日子被单挑出来称为“国耻”?
关注者
41
被浏览
127,904

14 个回答

事变后 1 周里,区区 2 万名关东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 30 多个城市。
100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就此开始沦陷。

1

1931 年,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的脸色,是得意的。

倒不是因为石原莞尔官运亨通——虽然他日后官拜日本陆军中将,但在 1931 年,他的军衔还只是中佐。

让他得意的,是他的一个观点在日本国内军政界,得到了高度评价。

石原莞尔的观点,是这样的:代表东方的日本和代表西方的美国,未来难免会为争夺世界霸权决一死战。

在此之前,日本最需要的就是夺取中国的东北——他们称为满洲——作为日后的扩张和补给基地。

说实话,这种「自己家里没有,就要强占人家」的强盗逻辑,在对中国一直虎视眈眈的日本,早已不算新鲜。

但石原莞尔的老调重弹之所以受到追捧,还是和 1931 年的日本国情有关。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哪个方面,这个弹丸之国,在当时确实走在了亚洲的最前面。


石原莞尔被有些人称为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第一谋略家」。
他坚持日本的「有限侵略论」,即占领满洲即可,日本不应与中国全面开战

但 1929 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日本尝到了大苦头——到了 1931 年,日本显然已经撑不住了:这一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 1929 年下降了 30%,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近 50%,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国内市场严重萎缩,中小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口接近 400 万。

这时候该怎么办?

美国选择了罗斯福,开始了「罗斯福新政」,而日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大幅度提高军费开支,开始扶植以三菱、川崎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转向军火制造,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谋求高额利润。

当然,军事膨胀之后,是需要有「宣泄口」的。

这个「宣泄口」,无疑就是中国。

石原莞尔的观点,只是给原本就下定决心的日本人,再打一针鸡血罢了。

2

1931 年的 9 月 18 日晚,日本关东军中尉河本末守的面色有些紧张。

但他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将改变历史。

河本末守隶属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是个队副,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爆破专家。

9 月 18 日的那一天晚上,他带着 6 名士兵,偷偷埋下了 42 包黄色炸药。

42 包炸药,本来不足以让历史记住河本末守的名字,但他埋炸药的地方,是中国沈阳的北大营西南 800 米左右的柳条湖——北大营,是当时中国东北军的驻地。

这些炸药,是埋在南满铁路的铁轨下面的。

22 点 30 分,42 包炸药被准时引爆。

这次爆炸,其实并没有引起什么损失,据说,爆炸之后 20 分钟,一列列车还安然无恙地开了过去。

日本人在事后拿出的被炸的铁路枕木等所谓「证据」

但这对日本关东军来说,已经足够了。

随着爆炸声,早就在 4 公里外等候多时的川岛正大尉——河本末守所在中队的中队长——下达了对北大营中国东北军第七旅的攻击命令。

23 点 46 分,爆炸发生的 1 个多小时后,驻扎在沈阳的土肥原贤二给驻扎在旅顺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先后发了两封电报。

第一封,说中国军队破坏了铁路,袭击了日本守备队。

第二封,说中国军队和日本守备队正在激战中。

早已「等候多时」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等立即拍板:迅速集结,惩罚中国军队,占领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3

那一晚,东北少帅张学良的神情非常轻松。

这位东北军的最高统帅,「九一八事变」的当晚,并不在东北。

张学良 5 月底因为重感冒,住进了北平的协和医院。

因为长期吸毒,少帅的身子骨总是比正常人恢复得要慢一些,到了 9 月初才痊愈。

那一晚,张学良带着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在北平的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由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宇宙锋》。

其实不光是张学良。

9 月 18 日那一晚,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在忙着给自己的父亲做寿;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万福麟也在北平,代管黑龙江的是他儿子;另一个副司令长官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奔父丧回了锦州。

少年得志的张学良

那一晚,据梅兰芳后来回忆,在他演到赵女金殿装疯的那一段时,看到有人奔进了包厢,对张学良耳语了几句,然后张学良迅速起身离开了包厢。

少帅看来真的是急了。

他回到自己房间后,了解了一圈情况,然后立刻给参谋长荣臻下了一道命令。

此时的沈阳,在关东军开始攻击后,东北边防军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旅长王以哲也不在军营里)命令部队迅速进入阵地。

随后,赵镇藩接到了荣臻的电话,在电话里,荣臻传达了张学良刚才从北平发过来的命令——宣称是绝对死命令: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道命令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九一八」当晚入侵沈阳的日本士兵,手臂上绑着白色毛巾作为标志

9 月 19 日凌晨,关东军司令长官本庄繁命令关东军所有能调动的军队,全部向沈阳进军。

驻扎在沈阳各个要塞和机构的东北军全部奉命不战而退,中国军警全部缴械。

9 月 19 日早上 7 时左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 9 个小时后,东北军一枪不发,沈阳全城陷落。

下面是一组令中国人痛心的数字:东北军全面撤退后,仅沈阳兵工厂,日军就缴获步枪 15 万支、手枪 6 万支、重炮和野战炮 250 余门、各种子弹 300 余万发、炮弹 10 万发。

还有,张学良多年苦心经营,购买来的各种飞机 260 余架。

其他经济损失,高达 15 亿元以上。

下面还有一组数字,更让人痛心:

因为“九一八”之前,蒋介石、张学良、乃至中国各路军阀、日本各派(包括国粉寄望的日本官僚)几乎人人都知道日本要对东北动手,但是除了张学良有心抵抗,几乎所有各方都在明里暗里配合日本方便行事,蒋介石则是延续了其从1928年济南事变开始明确的对日不抵抗策略,并且做通了张学良的思想工作。张学良也的确是没有什么主意办法,本来以为自己带着精锐镇压华北,又要重现张作霖奉系天下,结果现在被出处挟制,账面上归顺自己的西北军已经被搭乘日军飞机的阎锡山说叛,在山东的石友三公然反叛,本来蒋张连成一气可以互相支援,但是桂系粤系又得了日本支援开始鼓噪。于是“不抵抗”并提交国联的方案成为了蒋张为代表的的国民政府的共识。

这样一个寄希望于西方殖民者看在自己能当半殖民地的份上进行干涉的方案,成为了当时国民政府和实力派军阀都认可的方案,而最后能够实施下去居然是靠东北民间人士的无畏和牺牲。最终国联谴责了日本,日本退出了国联,却没吐出东北。可悲可耻!这是国耻之一。

九一八发生后,一帮在事变前用各种行动配合日本行事的军阀、政客,纷纷高喊爱国抗日,各种抖机灵骂东北军张学良,而占领了奉天兵工厂的日军,却将自己用不上的库存转送给了两广军阀。这些军阀一边拿着日本人的好处,一边对张学良冷嘲热讽,还花钱找无良文人进行舆论攻击,比如那首特别有名的“赵四风流朱五狂”,只能说无耻之尤。就这些个呆在安全的地方唱高调的无耻之徒还能得到一片喝彩,忝居高位,鲁迅先生对此专门写了一篇辛辣的讽刺杂文《沉滓的泛起》此为国耻之二。

东北军民自发抵抗,张学良终于发出了民国官方第一封指示对日抵抗的电文,黄先生、马占山,义勇军、抗联,东北人的血性和斗志从来都不曾熄灭,但悲哀的是民国政府却一直不承认这些爱国战士的战斗,没有实际支援、也不给任何名义,只有“非法抗日”的罪名。而日本并未因国府妥协停下侵略的脚步,一二八,华北自治,何梅协定,从1931到1937,整整六年,东北人孤立无援,独力抗日,只有暗地里接受一些来自张学良和我党的支援。就这样,民国政府还在和日本谈的是是否承认东北的状态,而这段时间居然属于民国黄金十年!耻辱啊!

本来国耻的原因到此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以纪念九一八之名义,行九一八之恶行。九一八归根结底是个弱国无力保护自己的领土,只能去寻求“国际公理”,失败后找理由不去收复失地,却怪受伤害的人不够忠贞节烈的历史套路,但是现在的一些国粉历史发明家,却睿智的指出,只要当时张学良命令留在东北的少数守备部队和各地小军阀头子齐心对日军进行战斗,日本国内的官僚体系自然会停战止戈,收拾军部少壮派。。。我觉得为了骂现在的东北同胞并为蒋公招魂就开这样的平行宇宙,太不负责任,那么扭曲的历史时空,里头的人得别扭得开骂,这狗日的老天,成天想的都是什么瘪犊子玩意儿!

所以,为什么九一八不是奉耻满耻东北耻,而是国耻呢?原因就在于此——说的是一个国家,干的事却连“友邦”都不如。这个问题下边有的高赞回答,还在搞这套,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