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當代社會中,節慶逐漸與傳統意義脫節,反而跟商品消費緊密相連。你可能不信奉耶穌,但聖誕節一定要送禮;你可能不知道情人節的來源,但你一定要記得送巧克力,不然小心後果會很難看?!

情人節是如何與巧克力結合,成為當代最成功的行銷手法呢?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它的典故。(責任編輯:鐘映庭)

情人節與巧克力結合的起源

情人節和巧克力的關係已經毋庸贅述了,可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傳統」的由來。20世紀30年代,一家叫Morozoff(莫洛佐夫)的日本糖果公司針對在日本的外國人做了一則情人節送巧克力的廣告,這是第一次將情人節和巧克力聯繫在一起的傳播行為。

這個廣告在當時雖然不起眼,日後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在基本上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都會在情人節送巧克力,日本人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送糖果,其實也是這個思路的延續,都是為了賣東西硬生生製造出來的「禮俗」。

莫洛佐夫看準民眾對西方的嚮往,在日本開展巧克力事業

情人節、巧克力,這兩個東西擺在一起看起來是無比的甜蜜,可是對於想出這個創意的莫洛佐夫家族來說,這段回憶也許是百味雜陳。

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俄羅斯商人費奧多爾·莫洛佐夫攜家逃往哈爾濱。他深知他們的家族生意在布林斯維克人的統治之下,必然遭受滅頂之災。為了反抗新政權,他在哈爾濱從事貿易,賺了錢支持白俄軍隊。然而很快白俄叛軍就潰敗了,他又輾轉搬了幾次家,最後跑到日本的神戶落腳。

20世紀初的日本正處在快速西化的時期。費奧多爾看准了民眾對西方生活的嚮往,開了一家以巧克力為主的西式點心店。

從南美洲傳到歐洲的巧克力原來是一種加糖的熱飲料,據說是由葉卡捷琳娜二世帶到俄羅斯的。在俄羅斯寒冷的冬天裡喝杯熱巧克力,簡直是無比愜意的事情,很快,巧克力就在俄羅斯貴族間傳播開來。

19世紀中期,與歐洲同步,俄羅斯也開始生產固體排塊的巧克力。俄羅斯人把豐富的想像力運動到巧克力的發明中,把各種酒、杏仁、蜜餞、葡萄乾作為餡料填充到巧克力裡面,做出獨具俄羅斯特色的美味糖果。

俄羅斯人有句俗語:好生活就像「一切都覆蓋著巧克力一樣」。莫洛佐夫一家把甜蜜的巧克力帶到日本。不僅招攬了其他從白俄羅斯來的流亡者來做點心,還讓長子瓦倫丁退學回家幫忙。1926年,莫洛佐夫糖果工廠就開張了。

5年之後的1931年,糖果工廠準備擴大事業進行「融資」,精明的日本商人葛野友縋適時加入進來。他買下了莫洛佐夫的所有設備,追加了資金,順理成章地在新成立的莫洛佐夫糖果有限公司裡就任董事長,而創始人莫洛佐夫當任董事。在2年後,這家公司就取得了盈利。

1936年2月12日,在情人節的前兩天,莫洛佐夫糖果公司在英語讀物《The Japan Advertiser》上刊登廣告:「將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裝巧克力作為情人節禮物,送給你的愛侶」。巧克力店老闆從兒子的名字(Valentine)與情人節(S.Valentine’s Day)的巧合中,想到了一個天才的行銷廣告,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呢?

世界第一張情人節巧克力廣告

事業遭受雙重打擊:夥伴背叛且日本司法刁難

正當莫洛佐夫雄心勃勃地準備大展拳腳,日本人卻在背後狠狠捅了一刀。莫羅佐夫父子認為公司的利潤已經超過了一定的水準,應該按照先前簽約的合同所約定的那樣取得相應的獎金,而葛野友縋卻用各種理由不讓莫洛佐夫看帳本,讓他不禁懷疑日方為了不支付獎金而故意將業績改低。加之發展方向和經營策略的衝突,兩人越鬧越僵,葛野也省得廢話,直接要把莫洛佐夫一家擠出公司,莫洛佐夫當然不肯。最後兩人鬧上法庭。

一方是白俄難民,一方是日本商人。帝國法庭當然不可能公正,然而官司斷斷續續打了好幾年。日本商人幾乎用盡了一切手段。神戶商會的理事福本義亮對代表莫洛佐夫一方的律師威廉傲慢的說:

「你們這些人啊,住在大日本帝國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情,要是呆在俄羅斯早就被殺了。明白嗎?白俄人還是要老老實實地聽話啊。……雖然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這裡不是美國。對外國人讓步的話,那這個國家的法律就不存在了。」

「如果還要繼續的話,就請政府把莫洛佐夫一家趕出日本。」日本方面之所以對這家白俄難民如此兇惡,還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關。在這家糖果公司開張不久,日本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雙方打官司的期間,又發生了「二二六兵變」,隨後日本和德國簽訂了以蘇聯為假像敵的「日德防共協定」。

這幾年間,俄國人和日本人的關係日漸緊張,失去祖國的白俄人在日本卻被當成蘇聯人一樣防範,如喪家犬一般在夾縫中生存著,遭受屈辱的命運。

為了避免人身傷害,莫洛佐夫一家終於在協議上簽字,放棄了公司。之後,這家以莫洛佐夫為名的公司就和莫洛佐夫一家再也沒有了關係。

如今,包裝精美、大賣特賣的Morozoff情人節巧克力和當年的莫洛佐夫一家毫無關係

情人節送巧克力熱潮依舊,但莫洛佐夫卻消失了

20世紀前半葉,白俄難民在遠東的地位和歐洲的猶太人,以及在海外當勞工的華人差不多,都是非常低賤的。莫洛佐夫一家為了生存,只好又開了一家糖果巧克力店。很快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了,在經濟管制的大環境下,包括糖、可可粉在內的原材料都難以取得。他們曾短暫移居上海,後又回到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連店鋪都在空襲中燒毀。

戰後,瓦倫丁·莫洛佐夫又重新開張了一家糖果巧克力店,也曾取得了一長段時間的發展,也曾受託為日本天皇製作過巧克力點心,但終因業績問題在2006年停業。不知道看著這股從七十年代興起的情人節送巧克力的熱潮,這位名字帶著「瓦倫丁」的巧克力老闆,心裡是什麼滋味。

戰後,瓦倫丁·莫洛佐夫新開的COSMOPOLITAN 糖果巧克力店的門面

被遺忘的族群:在日本的白俄難民

《雪國》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

「你是打哪兒來的?」島村問道。

「打哪兒來?你是問我打哪兒來?」俄國女人不知怎樣回答,一邊收拾貨攤,一邊思忖著。

她穿的裙子,已經不像是西裝,而像是在身上纏上一塊不乾淨的布。她就像一個地道的日本人,背著一個大包袱回去了。不過,腳上還穿著皮靴。

就像川端康成筆下的那個白俄女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不由自己決定。直到現在,學術界還是鮮有50年代以前的日本白俄人研究成果,甚至俄羅斯本國都沒有,無論是母國還是居住國都似乎把這些人遺忘了。這些離散的人們就像腐爛的樹葉,卑微地化作了泥土。

根據一項日本東正教團體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日的白俄難民大概 3 萬多人,他們在沙皇俄國時期是軍官、是商人、是知識份子、是貴族,可是沒有了祖國,他們什麼都不是。瓦倫丁·莫洛佐夫既不想因為加入日本籍而改用日本名字,更不想加入蘇聯的國籍。他對上門邀請的蘇聯大使館的官員說:「我不想聽把沙皇殺了,還燒毀教會的人說教」。最終他和父親一樣,被葬在了日本的外國人公墓裡。

(本文經合作夥伴 觀察者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赵老实:听说,情人节和巧克力的故事挺悲伤〉。首圖來源:擷取自網路。)

延伸閱讀:
50 年代藏族流亡史:被中國血腥鎮壓的他們成為歷史中的無名屍,難民營中同胞一個個死去…..
【歷史解密】不贏球就去死:二戰前,歐洲足球背後的戰爭與政治
歷史課本沒說的政治盤算》甲午戰爭後的「借地修路」,正是俄國在華勢力滲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