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宮鬥劇的頭號“粉絲”,開始自己拍了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產宮鬥劇的頭號“粉絲”,開始自己拍了

談起國產電視劇的頭號“海外粉絲”,或許鄰國越南當之無愧。早在1992年,50集中國電視連續劇《渴望》(1990年12月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首播)就開始在越南國家電視台播出。這是中國電視劇在越南傳播的開端。《渴望》以寫實的視角直面那個社會動蕩的年代,將對人性的表現有機地融入到時代大背景中,向中國觀眾第一次展示了真實的力量。越南觀眾觀看《渴望》也可以用“如癡如醉”來形容:這部電視劇在越南的收視率居然達到不可思議的90.78%,劇中角色“劉慧芳”更是成了眾多越南男子的夢中情人。

《渴望》中的劉慧芳

中國電視劇風靡越南

《渴望》的成功,使得中國電視劇如《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宋氏三姐妹》、《孽債》、《上海一家人》、《還珠格格》、《西遊記》等先後登陸越南。與中國小朋友一樣,越南兒童在漫長的暑假期間也流行觀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一時間,越南大街小巷甚至還可以看到“還珠格格”趙薇的宣傳畫報和照片。在2000年至2006年間,越南全國電視台累計播出中國電視劇300多部,一度佔到引進劇總量的40%。此後隨著“韓流”興起(1996年韓國大使館免費贈送《初戀》),泰劇、印度劇也紛紛湧入越南市場,中國電視劇“一家獨大”局面被打破,韓劇現在甚至佔據了越南最大的外國電視劇市場。

不過,相比其他東南亞鄰國,越南仍舊熱愛中國的電視劇。比如泰國一些電視台曾經花大價錢買下《甄嬛傳》、《花千骨》,孰料收視率並不理想。這些對白過多,故事情節過於複雜的古裝“宮鬥劇”,似乎不符合泰國觀眾的收視習慣,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收看興趣。

但中國的古裝劇在越南全無“水土不服”之虞。一千年的“群縣時期(北屬時期)”與接下來一千年的“宗藩關係”,以及共同使用漢字的歷史背景,使得中越兩國的歷史文化跡近孿生,相通的地方極多,比如越南傳統(農歷)節日與中國高度一致,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中秋也要吃月餅等等;越南人歷史上甚至一度自稱“華人”、“漢人”。正是由於在越南的歷史上同樣出現過與中國類似的封建王朝,也存在過與中國類似的宮廷制度;越南觀眾很容易在中國的古裝“宮鬥劇”裡找到共鳴。2018年的《延禧攻略》在越南掀起了比之國內毫不遜色的收視熱潮。有越南觀眾表示,“《延禧攻略》不僅把握了美得銷魂的尺度,演員演技無可挑剔,內容上還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生活哲理”;很多越南遊客來中國也要去看在北京的延禧宮,以及《延禧攻略》的影視拍攝地橫店,形如“朝聖”一般。

越南網站播出的《延禧攻略》

這對於越南本土的媒體人而言,無疑是個尷尬的場面。2011年,越南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管理局下發通知:第一,黃金時段優先播出國產電視劇;第二,各電視頻道每天播出的國外影視劇,不得超過該頻道當天影視劇總播出時間的40%。在政策扶植下,越南電視劇製作公司一度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居然是要“足量生產”。

其實,即便是越南自行製作的電視劇,依然脫不開與中國的關係。2007年,越南電視劇製作中心買下SMG的500集海派情景喜劇《開心公寓》的劇本,改編成《快樂單身族》並連續兩年在越南國家電視台三套(VTV3)黃金檔密集播出。2010年的歷史古裝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更是成了一個“黑色幽默”。這是越南第一部10集以上的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由於在中國浙江省橫店影視城拍攝古代外景,結果引來越南觀眾吐槽“是一部說著越南語的中國片”,“越南太祖皇帝的服飾看起來更像是中國皇帝,沒有在細節上體現出越南特點”。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太中國”的《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

越南開拍自己的宮鬥劇

到了最近,以《甄嬛傳》與《延禧攻略》為代表的中國古裝“宮鬥劇”在越南的熱播,更是催生了越南本土媒體人的一次全新嘗試。導演黃循英(Huynh Tuan Anh,音譯)和鄭秀澄(Trinh Tu Trung,音譯)意識到“宮鬥”題材屬於越南電視劇市場上的一片“藍海”,決心製作一部“純粹”的越南古裝電視劇——今年年初開機的《鳳扣》(Ph??ng Kh?u)。

《鳳扣》海報

《鳳扣》將是一部每集45分鐘的35集電視連續劇,以越南的標準而言,這絕對是一次長篇大製作。演員的陣容也是如此。擔綱男主角的成祿(Thành L?c,音譯)出身於演藝世家,其父成尊(Thành T?n,音譯)是一位“人民藝術家”。成祿本人則是越南“功勳藝術家”,也是越南金梅獎歷史上獲獎最多的藝術家。至於在《鳳扣》裡出演女主角的洪道(H?ng ?ào,音)也是一位享譽越南的“人民藝術家”。

導演黃循英(右一)與演員

作為一部“宮鬥劇”,《鳳扣》將故事的時代背景放在了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1802-1945年)的中期(明命、紹治、嗣德年間)。之所以做出如此選擇,大概與《甄嬛傳》出於類似的考慮。作為時代背景十分模糊的“架空”小說,《甄嬛傳》改編電視劇時卻被置於清代雍正朝的時代背景之下,以至於小說作者(流瀲紫)後來乾脆將續作《如懿傳》從“架空”落實為“清宮”背景……這樣做的好處其實是顯而易見的:清代距今不遠,各種典章制度易於考證,清代宮廷(紫禁城)尚在,清代服飾的資料更是從實物到影像無不具備。“宮鬥劇”的背景選擇在清代,自然更容易營造出一種“真實感”。

《鳳扣》的情況如出一轍。阮朝一直延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歷代越南封建王朝中,其各方面資料的完備程度堪稱首屈一指。作為“宮鬥劇”的舞台,阮朝的“紫禁城”——位於順化的皇城也是越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它的主體部分(包括太和殿、乾成殿、世廟和顯臨閣),甚至在越南戰爭的慘烈炮火下幸存了下來,1993年皇城也作為“順化古跡建築群”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另外,越南現在存世的織物實物還是以阮朝末期的為主。比如著名的越南“國服”奧黛,其淵源就可以追溯到阮朝時代的“五身襖”。反觀阮朝時期之前的服飾,實物與文獻兩缺,以至於在越南現時的複原中充滿了各種想象,並大量加入了韓服、漢服乃至中國古裝劇服裝的元素,並不嚴謹;而且一不小心,還會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一樣,被挑剔的越南觀眾吐槽“中國味道”太重(劇中大臣上朝議事身著宋朝官服,頭戴明代官帽)……於是,雖然尚未播出,《鳳扣》中精致考究的古代(其實只是200年前)服飾已經被電視劇製作方作為一個重要賣點用於宣傳——服裝製作團體將“細致考證並結合現代美學思想”製作出劇中人物的服裝道具。

雖然《鳳扣》的製作方信誓旦旦地表示希望電視劇可以向觀眾“提供越南歷史,禮儀和文化的相關知識”,但是毫無疑問,《鳳扣》最主要的賣點仍舊是“宮鬥”情節本身。“泛娛樂化”畢竟是當今世界媒體的大勢,既然80%越南觀眾喜好中國古裝劇的原因只是為了日常休閑,他們對於本土“宮鬥劇”的期待之處,自然別無二致——儘管這部電視劇所處的時代背景,其實是阮朝由盛轉衰,一步步淪為法國殖民地的悲劇史(題外話,由於這個原因,越南官方對阮朝評價極差)。

“宮鬥”的本質

與《甄嬛傳》類似,《鳳扣》也是一部大女主的人生故事,只不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大名叫做“范氏姮”。由於在年幼時就容貌美麗而善解人意,明命二年(1821年),11歲的范氏姮進入順化宮廷成了皇長子阮福綿宗(即後來的紹治帝)的府妾。在這裡,她的最大對手是阮氏任,後者日後有個中國觀眾很熟悉的封號——《延禧攻略》與《如懿傳》裡都有戲份的“令妃”。

相比清朝的令妃,阮朝的令妃就要弱許多。一開始,這位阮氏任在宮裡的地位比范氏姮要高,原因也很簡單,她老爸阮文仁是阮朝的開國元勳,被封為“掌振武軍郡公”;去世後還享受附祀阮朝開國皇帝(世祖阮福映)世廟的殊榮,被追封為荊門郡公。而范氏姮的父親范登興雖然也曾官拜禮部尚書,卻只是一個侯爵(興讓侯)而已。阮氏任還有一個優勢,她率先為阮福綿宗生下了皇女阮福嫻嫣(安盛公主)。這就幫助阮氏任一度在后宮佔據了優勢,也被封為“一階令妃”。

《鳳扣》中的阮朝紹治帝

只不過好景不長,這位“令妃”娘娘的風頭很快就被范氏姮蓋過了。宮鬥上位的具體經過不見史料,這考驗的自然就是《鳳扣》的編劇水準了。總而言之,范氏姮在15歲(1823年)時生下了阮福靜好(延福公主);三年後生皇女阮福淵懿;再三年又生下了皇子阮福洪任。“母以子貴”畢竟是“宮鬥”中的致勝砝碼。於是范氏姮先在紹治三年(1843年)封為二階誠妃,紹治六年(1846年),又晉封一階貴妃。紹治七年(1847年)紹治帝逝世後,阮福洪任繼位,是為嗣德帝。第二年,兒子為老媽范氏姮加上尊號“皇太后”。至此,范氏姮與阮氏任(及其他嬪妃,比如紹治帝長子阮福洪保的生母三階貴嬪丁氏幸)的后宮爭寵大戲鹿死誰手,終於宣告塵埃落定。

《鳳扣》女主晚年服飾

歷史上的范氏姮一直活到1901年,得享90高壽。她生前所得到的最後尊號是“慈裕博惠康壽太太皇太后”。這一稱號的前兩個字(“慈裕”)與其生活年代,都令人聯想到清宮中的著名人物“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只不過,慈裕太后的境遇比起太后“老佛爺”更為不堪,在她去世時,法國已經把整個越南變成了“保護國”,阮氏朝廷雖然尚在,卻已經是一副毫無實權的“橡皮圖章”了。這個女人的一生著實讓人頗為慨歎。她生於阮朝的全盛時期,又嫁入皇室成為越南最尊貴的女人,一時風光無二。可是,在其後半生裡,卻見證了王朝的步步沒落。眼看著自己的子孫只能在外夷股掌中苟延殘喘,而范氏姮本人作為一個后宮婦人卻無能為力……如果《鳳扣》的後半段故事講述的只是這樣一個殘酷的時代,恐怕也將色彩黯淡。或許導演與編劇,會更傾向將電視劇描述成為一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故事吧,就像宣傳詞所說的那樣,“一生一世,生離死別,而今而後,我還有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