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治療 共處一室 - 明醫網

中西治療 共處一室

[2011-08-22]

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薈萃的社會,港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其中醫療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多人生病時會看西醫,平日則以中藥材煲湯、入饌,作為保健強身的食療,甚或調理身體。若遇有一些較難處理的疾病,不少人更會同時尋求西醫和中醫治療。

香港醫院近年試行於個別病症,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經驗顯示,兩個醫學系統的結合,能夠取長補短,提升整體療效,未來將成趨勢。

以往中醫在香港並非主流,一般人有病大多先求助於西醫,近10 年的情況有變,隨着註冊中醫制度的實施、各大專院校開辦中醫藥學位課程,港人對中醫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日增,多家醫院更紛紛開設中醫部,為病人提供服務。

然而,大部分醫院的西醫和中醫部門都是分開的,東華三院轄下的醫院是少數推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的本地醫院,現時服務範圍包括慢性腎衰竭、乳腺增生、中風康復、糖尿足治療及預防、末期癌症病人的紓緩治療等。

在這種模式下,中、西醫會同時會診,期間能就病情、治療方式、用藥交換意見,病人亦毋須花時間奔走於兩個部門之間。中西醫互補不足西醫與中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系統,兩者對病理、發病原因、治療方式的理解有別,很多時候西醫會針對疾病所引起的症狀來治療,而中醫則視人為一個整體,通過全面調理,紓緩各種不適。中、西醫各有長處,兩者結合可優勢互補,令整體治療效果更理想。

在西醫系統下,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但患病年期愈長,身體狀況愈大機會受病情影響而走下坡,單靠西醫治療未必能有效紓緩病情。此時加入中醫治療,固本培元,可改善病人的情況。

應用實例一:慢性腎衰竭
東華三院轄下的東華醫院,去年開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衰竭。東華醫院內科(腎科)顧問醫生雷聲亮解釋:「西醫主要利用藥物控制血壓、血糖、減少蛋白尿,以減慢腎功能衰退的速度。晚期腎衰竭病人會出現中尿毒的徵狀,藥物治療亦以控制、紓緩徵狀為主。」

不適徵狀 單靠西藥難治
西醫治療雖能有效減慢腎衰竭速度,但他指出,臨牀經驗顯示,有些病人即使一直接受西藥治療,腎功能仍持續衰退,最終發展成晚期腎衰竭而需要洗腎。事實上,中、晚期腎衰竭的一些徵狀,如氣短、易倦、下肢乏力、食慾不振、水腫、脫髮、影響睡眠、便秘、皮膚痕癢、肌肉抽搐等,單靠西藥不能有效紓緩。

「中醫治療腎病有多年經驗,內地已廣泛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腎病。」雷聲亮指,該院四年前開始研究在香港推行類似服務,腎科醫生和中醫師曾多次討論病情及到內地醫院考察,又邀請內地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權威,來港講學及分享經驗。

首次會診 三人會議
去年3 月,中西醫結合服務正式在東華醫院展開,對象為中期腎衰竭病人,腎科門診病人會經主診醫生轉介中醫。初次診症會以中西醫會診方式進行――院方特設中西醫會診室,中醫師、腎科西醫及病人會共處一室。房內同時備有西醫腎科及中醫部的電腦系統,方便中、西醫即時查閱病歷,會診期間,雙方可一起商討病人情況、交流治療及用藥方法,以便共同制定治療方案。首次會診時間會較長,起碼半小時,往後的跟進會診平均需時20 分鐘,但需視乎個別病人情況而定。

其後病人每隔1-2 星期到中醫部覆診一次,中醫師會因應病人的情況調節藥方。中西醫會診則約每6 星期一次,每次病人均會同時獲處方西藥和中藥。

西醫數據 可供中醫參考
在東華醫院診症的香港大學中醫藥臨牀教研中心顧問醫師朱丹指出,過往不少腎衰竭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都會自行看中醫,然而他們提供的病歷資料有限,增添診症困難:「若有西醫的病歷、化驗數據作參考,對中醫掌握病情很有幫助,但很多病人都不清楚這些資料。若病人是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要取得資料就更不容易。曾有晚期腎衰竭病人來求診,竟無提及自己需要洗腎。」

她認為,中西醫會診的好處在於醫生和中醫師能就治療方案溝通,即使病情有變亦可即時跟進處理,例如腎衰竭病人服用中藥後,或會出現血鉀過高而影響心跳,需以西醫的檢測方法緊密監察血鉀水平:「會診時中醫可根據病人的驗血結果調節用藥,一旦發現血鉀過高,西醫亦可立即處方去鉀藥,將副作用大大降低。」

雷聲亮補充,以往不少病人會瞞着主診醫生自行服用中藥,中藥與西藥可能產生相互作用,而在會診時,中西醫可直接商討中西藥方的功效,有需要可即時調整處方,以減低藥物相沖的風險。

患者覆診心情更佳
從去年3 月至上月底,已有40 名慢性腎衰竭病人在該院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平均年齡為74 歲。初步臨牀經驗顯示,病人的療效理想,首10 名病人在接受治療半年後,體重、血壓、血色素及肝酵素水平均維持穩定,腎功能亦無明顯惡化。治療期間無病人出現嚴重副作用,也無人因為副作用而要終止治療。

此外,其他由腎功能衰退引起的徵狀,也有不同程度的紓緩,病人普遍精神好轉,疲勞有所改善,同時食慾增加,體能變得較好,水腫、皮膚痕癢等情況也減輕了,部分人更長出新頭髮。朱丹指:「不適徵狀紓緩後,病人的生活質素大為提升,覆診時發覺他們心情明顯好了。」

今年,此服務的病人對象,由中期腎衰竭患者擴展至晚期腎衰竭、並已開始腹膜透析(俗稱「洗肚」)的患者,現時共有六人正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至於接受血液透析(俗稱「洗血」)的病人,由於他們出現血鉀過高的機會較大,故並不都適合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

雷聲亮強調,病人需對治療有合理期望:「若腎功能已嚴重衰退至需要洗腎,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不能取代洗腎的。」雷聲亮和朱丹均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可取之處,最重要是雙方抱開放態度,多溝通交流,找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方案。

應用實例二: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十分常見的乳房問題,20歲至更年期前後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廣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英偉亮解釋:「乳腺組織受賀爾蒙周期性變化的影響,會導致乳房脹痛、出現水囊樣變化或腫塊。西醫認為這不是病,而是乳腺組織的正常生理變化。不過,由於它能引起不適,部分婦女會覺得有困擾。」

英偉亮表示,西醫診治乳腺增生首要透過各種檢查排除乳癌的可能性,乳房腫塊可以手術切除,大水囊可利用外科方法抽掉:「對於小水囊和乳房脹痛,西醫可以做的其實不多。雖然有研究指服用月見草油可紓緩疼痛,但也只是七至八成人有效,脹痛嚴重者只能靠止痛藥緩解不適。」

中藥減少乳房脹痛及水囊
廣華醫院自07 年開始為乳腺增生患者提供中西醫結合治療。會診時,西醫會檢查患者乳腺增生的情況及變化,而中醫則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表現,處方適合的中藥。「由於中藥一般需2-3 個月才開始見效,治療初期部分患者或會同時服用月見草油或止痛藥紓緩不適。」初期每3-4 個月會診一次,病人情況穩定後,則每半年至一年會診一次,期間患者需定期到中醫部覆診。

該院至今治理了174 宗乳腺增生新症,當中25% 有乳房脹痛,其餘則有乳腺水囊腫。服用中藥後,患者普遍乳房脹痛有減輕,水囊腫明顯減退,部分人的睡眠質素和精神亦見改善。

患者:從前看醫生如打游擊
40 多歲的黃女士患有乳腺增生,間中會感到乳房脹痛。「初時聽人說西醫好就去看西醫,聽說中醫有用又去看中醫,完全沒有系統,猶如打游擊。」服中藥後症狀是有紓緩,但不同醫師所開的藥方分別頗大,她曾經擔心是否所有藥方都適合自己。

近兩年乳房脹痛情況加重,每逢經期都感到不適,她於是到醫院求診,並獲轉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服中藥約3 個月後,症狀開始紓緩。「初時很勤力,每天都煲藥,早午晚定時服用,效果非常明顯,不但乳房脹痛大為減輕,就連排便情況都有改善。」現情況好轉,她改為隔天煲藥,經期前後才每天服藥。「雖然煲中藥比較麻煩,但如果健康有問題而不處理,小病可能變大病,這就是我繼續接受治療的動力。」

--------------------------------

病人:妥當安排服藥時間

67歲的劉先生患有高血壓已十多年,受病情影響,腎功能逐漸衰退,去年更因病情惡化而入院。「本來是入院洗腎的,但醫生發現我有肺積水,要留醫兩個月。」住院期間他的胃口很差,身體非常虛弱:「那時什麼都吃不下,行步路都無力,很容易累和氣喘。」後來他獲主診醫生轉介,開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

以往劉先生一向在位於薄扶林的瑪麗醫院腎科覆診,要看中醫的話,他要自行到上環的東華醫院求診。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後,他可直接在東華醫院覆診,更理想的是,他的主診醫生和中醫師都沒有改變。他說,接受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後,身體狀況大有改善:「吃得下東西,體力很快就恢復了,現在每天都去晨運。一些跟我同期出院的病友仍要坐輪椅,而我就連拐杖都不需要,他們都說我恢復得快!」

雖然現時每天都要吃西藥和中藥,他卻不感麻煩―― 身體明顯好了,他一定會堅持,即使中藥要自費都是值得的。為免中西藥相沖,他依足醫生指示,將服藥時間安排得很妥當―― 通常早餐後先吃西藥,隔2、3小時才吃中藥。「我很幸運,既有西醫跟進病情,又能吸收中醫的精髓!」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