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員工都犯過低級錯誤!主管的任務不是罵,而是教部屬「抓錯」的方法|經理人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5

7成員工都犯過低級錯誤!主管的任務不是罵,而是教部屬「抓錯」的方法

採訪‧撰文 高士閔
2021-10-05

「我考試從來沒拿過 100 分,每次都是 98 分。」世紀奧美群業務總監田書玉坦承,自己小時候個性急躁,考試總是頭幾名交卷,學期末老師的評語總不脫「聰明伶俐,但是粗心。」做什麼事情都差一點點,就像是拿到考卷才後悔「這道題我明明會做,怎麼沒檢查到?」

這樣的情形,直到出國留學才改變。當時還沒有 WIFI,想上網要插電話線,也沒有手機,打國際電話很不方便。自己身處洛杉磯,家人都遠在台灣沒辦法幫忙。田書玉說,「沒有人可以支援你,後果只能自己承擔,」因此處理事情得反覆確認,盡量不要犯錯。

抱著「主管會檢查」的心態,就會輕易放過自己

田書玉認為,失誤分為 2 種,第一種是 sloppy mistakes(低級錯誤),也就是可以避免,而且沒有意義的失誤。犯錯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不上心,像是做完簡報,覺得團隊有人(像是直屬主管)會幫忙抓錯,沒有檢查就寄出。舉例來說,舉辦記者會要準備含有中英文姓名的桌牌,在製作前同仁要先確認到場名單,確定誰會來,就在表單上打 V。就有過同仁把 V「全部取代」成 Yes,所以連英文名裡面的 V 都變成 Yes,Vicky 變成了 Yesicky。

第二種錯誤叫做 stretch mistakes(有價值的錯誤),因為它有學習性,能幫助犯錯的人進步,「這種錯我會故意讓它發生。」像是有新案子,先給部屬空間讓他自由發揮,然後錯中學。關鍵在於,這個空間要在主管自己可以救回來的範圍內,否則犯下無法彌補的錯誤,學習的成本太高,對客戶也無法交代。

比如部屬第一次寫新聞稿,田書玉會先交代新聞稿要寫給誰、該說什麼話,然後讓部屬回去寫大綱。大綱交出來,之前講的事情都沒漏掉,她再讓員工自己展開文章。草稿出爐,要是邏輯、段落不對,她再一一解釋怎麼調整。把一件任務拆成多個檢核點,同事犯錯能即時修正,又能因此成長。

從粗心變細心,自己是活生生的例子,田書玉認為,「 沒有天生粗心這回事,一切都是態度問題。 」曾有一位團隊成員,常犯低級錯誤,田書玉交代他「檢查 3 次再交」,沒想到下一次部屬又犯下相同失誤,這次的說法是「忘了檢查」。田書玉要求他,把「檢查 3 次」寫在便條紙上,貼在電腦螢幕旁,然而同樣的失誤還是再次發生,理由是「忘記看便條紙」。

追根究柢,如果對方打從心底不覺得這件事很重要,行為就不會變。

當上主管之後,要教會部屬怎麼抓錯

而田書玉觀察,自己帶過的員工,70% 都犯過低級錯誤。但在他們成為主管後,就會徹底改變。因為當主管,不會再有人幫忙檢查,屬下出錯還要善後收爛攤子,所以不僅自己要加倍小心,也要教同事怎麼做事。

當然,還是會有人失誤。此時,田書玉會評估,如果對方犯的錯,依他的程度不該犯,田書玉就會把檔案退回去,「你回去自己檢查,找到問題再告訴我。」唯有讓對方親自抓出失誤,才能練就看出錯誤的眼睛。

最後,田書玉強調,每個人可能都犯過低級失誤,但一個人到底有沒有檢查,從對方的成品都看得出來,就像是一篇文章只有幾個小錯誤,和同樣一篇文章卻滿江紅一樣。「有沒有心,主管都看得出來。」

田書玉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傳播公關系學士、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媒體傳播與科技系碩士。曾任職於洛杉磯 Outcast Media 公司內容監控主管。現職為奧美集團世紀奧美群業務總監。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零失誤工作術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老說「下次會注意」卻還是出錯?「低級錯誤」別怪部屬,可能是組織出了錯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1-10-07

你是否常有這種「早知道」的心情?第一天上班,花 2 小時謄打客戶資料表後,才發現公司有客戶管理系統,2 分鐘就能搞定,早知道就先問同事了。依照價格、功能採購了 2 家不同公司的專案和人事管理系統,後來公司要數位轉型,才發現系統整合相當困難,必須重新導入。

上述都是因為知識不足而導致的錯誤,根據《零錯誤》,人們所犯的錯誤中有 75% 源於無知。無知會讓我們未明瞭局勢做錯決定、做白工,花更多時間精力來彌補過失。

剛進公司、接觸新任務時,不知道如何學習或活用技能,最容易因無知而犯錯。除了自己養成多學多請教的態度外,企業可以靠著工作手冊和夥伴制度來減少失誤。

不只講做什麼、如何做,還要解釋「為何這樣做」

常見的工作手冊包括:機械操作和檢查手冊、業務或會議報告書範本、客戶投訴的標準處理流程,幫助新人快速熟悉任務。《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認為,好的工作說明書,不只有列出 know-how(業務如何執行),還會寫出 know-why(業務為什麼這樣執行),才能幫助員工熟悉流程,遇到手冊未記載的項目能舉一反三。

以產品檢查程序來說,一是檢查產品功能,二是確認外觀是否完整,NG 品要登記原因,並放在紅色箱子中。當作業員為了加快速度,發現產品功能有問題就放入箱子,不會確認外觀是否完整。統計下來,NG 品就多為功能問題,使得品管單位忽視可能的外觀瑕疵。此時,工作手冊若能說明各步驟檢查的意義,標誌須完整檢查,作業員就會更有意識落實,降低無心之過。

此外,工作手冊最好由實際使用者撰寫,收集所有人的工作心得整理成流程,新手接觸任務時,才不會發現手冊中的流程與工作現場差距太遠。未來若遵循流程下仍犯錯,可請出錯者修訂內容分享給所有人。

《聰明工作者都會的防呆技術》也提到,部分企業會透過老手和新手組成工作夥伴的方式,幫助新手抓出工作疏漏,新手也可觀察老手的工作訣竅。老手未必要鉅細靡遺傳授工作步驟,適時讓新手用自己的方式嘗試,給予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或許也能改善現有工作方式。

往下追問「為什麼」犯錯,找到問題背後的問題

錯誤會反覆發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出錯時沒有反省過失和找到解決方法。比如說業務部接到客戶投訴送錯品項,第一時間未檢查自己下單是否有誤,僅通知配送中心重新出貨。這麼一來,就無法發現問題,組織也就維持在「無知」的狀態。

《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指出,企業愈鼓勵同事分享錯誤,愈能避免其他人因無知而再犯同樣的錯。《99%零失誤精準工作術》建議,公司可建立錯誤共享平台,記錄每個錯誤的內容,具體應包含 6 個項目:發生什麼錯誤(送錯品項)、如何得知錯誤(客人投訴反映)、錯誤為什麼發生(業務登記錯誤)、未來如何應對(接單後跟客人再確認)、錯誤的根本原因為何、從中學到哪些教訓。

追究根本原因的方法就是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不只記錄送錯品項的直接原因(業務登記錯誤),更要記下為什麼會登記錯誤,可能是業務負責的客戶過多、或是商品編號容易搞錯,那麼就要重新安排工作、建立防呆機制。透過繼續追問第二個為什麼,往下找到真正的原因與應對方法。

從中學到教訓就是讓錯誤的學習經驗用在其他工作上,以送錯品項來說,就可以檢討客戶服務上哪些錯誤容易發生,將「重複確認」的方法,導入在其他任務上,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就不會再犯。

2 步驟,避免小失誤成大地雷

海因里希法則(Heinrich's Law)指出,一件重大事故背後有 29 個輕微事故,輕微事故背後有 300 件近似差錯。

「近似差錯」指的是沒有導致事故的小失誤,像是藥師包錯藥,但患者自行發現,才沒發生問題。倘若忽略處理「近似差錯」,其他人就有可能再犯鑄成大錯。

零失誤工作術1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零失誤工作術2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資料來源:《變化點管理》,方言文化出版;《優化法則.提升工作效率の聰明公式》,和平國際出版;《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台灣東販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相關文章

零失誤工作術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報告晚交、會議晚到,沒關係啦!」部屬的差不多心態,主管能怎麼辦?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1-10-04

與客戶相約,晚 5 分鐘應該沒關係吧!不清楚任務交辦的細節,以為老闆很忙不想被打擾,按自己意思先做;公司規定不能用免費雲端存機密資料,認為違規一次不會被發現。

上述的情況,明明有迴避失誤的對策和解決方法,卻因自作聰明、便宜行事,擅自改變工作順序,因而付出代價。換句話說,是因為「不在乎」而引發的錯誤。

組織若放過這類型錯誤,容易養成員工不在意規範的壞習慣,有天就會出大差錯。舉例來說,遇到很準時的大客戶,可能因為業務員遲到,就丟了訂單;接到緊急任務,員工自行其道搞砸整個專案。透過提高規範遵從率及即時回饋機制,就能遏止團隊不在乎規範、自以為是的心態。

搭配處罰與回饋機制,提高守規矩的意願

職場老手難免因熟悉作業流程,無視某些規範,組織若要預防明知故犯有兩個方法,一是建立不得不遵守的機制,二是提高團隊的遵守意願。

《零錯誤》認為,違規的懲處必須大於不遵守的利益,員工才有意願遵守。舉例來說:開會遲到一次罰 5 元跟年度考績扣 1 分相比,哪個比較能改善員工遲到的狀況呢?當然是後者,因為考績會影響年終獎金,比多賴床 10 分鐘的誘因更大。

無論規範再怎麼嚴厲,還是會有人違規。《99%零失誤精準工作術》建議,企業規範頒布的同時,引進其他無法打破的裝置,例如為了防範用免費雲端存資料,公司更改網路設定,讓員工無法登入外部系統,除了規定「不能用」之外,還加了「無法用」的配套措施。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員工出於怕麻煩或自以為是的心態,在收到不確定的任務時,會省略向主管或客戶的確認流程,工作完成後,才發現這不是對方要的東西。不在意決策者或對口單位的需求,註定會失誤連連。

落實「中間報告」,降低修改成本

《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建議,組織若要避免該狀況,應該建構兩層確認的機制,請員工接到任務時,務必做到一是即時確認,執行中遇問題隨時問,不要完成後才問;二是終點站確認,建議多向決策者或指派主管確認狀況,不要只問同事,以產品專案的上市安排,應該問產品經理,才能得到明確的回覆,不會做白工。

《優化法則.提升工作效率の聰明公式》則提到,在工作的起點和終點間, 主管可用中間報告的方式,要求部屬報告目前的處理流程及未來的規畫,確認彼此想法有無落差 ,此時就算修正任務的方向,也能將損失降到最小。

長期來看,若要調整組織內不在乎規定或自以為是的心態。根據《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除團隊「結果好,一切都好」的觀念, 我們常因客戶滿意冷氣的品質、報告者的會議簡報精彩,就忘記檢討安裝過程中省略安全流程、報告者遲到等瑕疵 。因此,主管在讚揚成果的同時,也要點出這些缺失。雖然我們都不想當潑冷水的人,但這才能避免下次疏失影響成果。

4 種警惕自己可能過度自信的方法

心理學的鏡像投射理論指出,人在決策時,常會假設其他人對狀況的思考和評估模式跟自己一樣,例如:以為同事能一天內完成報告,自己也做得到(實際上大家都準備 3 天以上)。這種心態容易讓人過於自信,進而犯下低級錯誤(遲交報告)。下列方法能幫助我們克服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1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過度自信2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相關文章

零失誤工作術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陳其邁批台電犯「低級錯誤」!職場上常出包的 8 個情境,如何防呆?

整理‧撰文 劉燿瑜
2022-03-04

(2022.3.4 更新)台電興達電廠昨(3)日因人為疏失導致全台大停電,全台 549 萬戶受到影響,高雄市長陳其邁今指出,台電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實在不應該,高雄市府會協助蒙受損失的商家來跟台電求償。台電表示,目前已公布相關補償方案,對於高雄市府的動作也給予尊重。

2021 年 5~7 月間,國內發生數次大規模停電,還掀起民眾紛紛查起自家電號的「分區限電之亂」,其中 5 月 13 日的大停電,波及約 400 萬戶,使台灣電力公司損失 4 億多元。然而,此次大停電並非天災或電力不足等不可抗力因素所致。經濟部的檢討報告指出,原因是一名操作人員,將原應開啟的編號 3542 隔離開關,誤操作為編號 3541 的開關,導致電廠多部機組跳機。

《零錯誤》將這類在經驗及技術範圍所及、理應駕輕就熟,卻還是會犯錯的情況,稱之為技術型錯誤,簡單來說,就是粗心大意。要排除這類錯誤,除了工作者提高自覺外,更多時候需要靠防呆機制避免。以下整理出8種技術型錯誤的情境,及破解方法。

錯誤1. 數字算錯、輸入錯誤

2021 年 3 月蝦皮購物網出包,將肯德基的 6 入蛋塔售價誤標為 35 元,造成民眾瘋搶 8 萬份。隨網購盛行,電商平台誤標或錯算單價、折數的消息時有所聞。在日常工作中,數字輸入與計算失誤,大概是最令人驚慌的低級錯誤,尤其在製作報價單或經費結算報告時,小錯誤也可能令公司蒙受巨額損失。

《優化法則.提升工作效率の聰明公式》一書指出,即使是用 Excel 等試算表格,也可能因數字複製、輸入有誤而出錯。且面對繁雜數字,工作者很難有精力確實驗算,這時可採用「末位計算」的驗算方法,快速降低出錯率。只要計算最末位的數字,並核對答案的最末位和一開始的計算結果的最末位是否一致。

粗心1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錯誤2. 忘記帶東西

每逢大考,總會看到警車護送忘記帶准考證的考生到考場的新聞。根據國內大考中心統計,未帶有效證件應考,是每年違規事件的最大宗,以 2020 年學測為例,就有近 400 件,占超過一半。同樣的,拜訪客戶忘記帶樣品、文件等,也是一般工作者常犯的低級錯誤。《零失誤法則》一書建議,最好解法是設計「沒帶就出不了門」的機關,把一定要帶的物品,放在要穿出門的鞋子旁、掛在西裝外套前等,讓自己難以忽略。

若是像名片這種每天都要帶在身上的物品,《每天早上5分鐘,建立你的筆記清單》建議,預防疏忽的方法是在常用情境都放一盒,像是公司、家裡、名片夾、皮包,較不容易疏漏。

錯誤3. 已經檢查卻沒找出問題

無論是文書作業或是生產線上的品管,多數企業為了防止程序疏漏、工作不確實,會採用雙重檢核(double check)。然而,由於人性相通,第一與第二個檢查的人,一開始也許會很認真檢查,但到了後頭容易抱著「反正還有別人幫忙看」的心態,態度就會鬆懈。

這時可透過「改變觀看方式」「改變狀態」來剷除失誤。試著將檢核表的項目順序顛倒,或改變抽查順序,例如原本是從右邊貨架開始抽查,就改為左邊。如此在進行雙重檢核時,能讓雙方感覺在檢查不一樣的東西,更容易抓出錯誤。

而如果是同一個人進行雙重檢查,則可試著在第一次照著老方法一個個核對,第二次用不同方法,像在數零錢或抽查物品數量時,除了一捆捆數,還能把每捆零錢疊好排列,目測每堆零錢是否等高。

錯誤4. 過度自信而疏於練習

明明是講過很多次的提案,只不過隔了一段時間,要講的時候發現很多細節都變模糊了?又或者是,花了很多時間和對方團隊打好關係,卻在商業場合上見面時,記不得每個人的名字和職稱?

為什麼很熟的事情也會忘記?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當下背得滾瓜爛熟的資訊,還是有可能在一天後忘記74%的內容。預防之道有二,一是針對容易遺忘的專有名詞進行拆解,像「時間不變性投資組合保險策略」拆成「時間不變性」「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大腦會因容易辨識而更好記。二是讓環境恢復熟悉感。《一生都能好好記憶》舉例,像在演講台上放杯平常整理資料時會一邊喝的咖啡,這類環境小暗示能提醒大腦提取因緊張而卡頓的資訊。

艾森豪斯遺忘曲線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錯誤5. 沒確認細節

帶著老闆去拜訪重要客戶,結果到場後發現客戶還要一小時才會現身。錯愕的你重新檢查通訊紀錄後,發現是自己漏掉客戶昨晚的通知。《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提醒,業務拜訪或出席典禮、記者會,這類時間、地點、來賓都可能隨時變更的活動,直到最後一刻都應再三確認。

例如一周前約好的會面,最好在會議前一天或當天早上,再次去電確認,而確認內容應包括約定時間、地點、溝通的議程、與會人員等,以防突然變動,還有處理的空間。

且面對重大拜訪,應提前探路,像是先到對方工作場所、活動場地打招呼,或與受訪者、與會者的左右手進行前訪,除了能更精確推估各個拜訪流程所需時間,也便於確認對方的敏感話題及禁忌事項,確保屆時現場不會有意外插曲。

錯誤6. 未考慮設備失效的備案

日本在 2011 年,因大地震所伴隨的海嘯,漫過鄰近核電廠的防水牆,釀成福島核災。《零失誤》一書指出,核電廠犯下的疏忽,並非沒有預先築高防水牆,而是讓防水牆成為核電廠的「單項弱點」。

單項弱點的意思是,只要被攻破就無法挽回的致命傷。針對重要、高風險的事項應從設計上避免單項弱點,像專業攝錄影機,會有兩個記憶卡槽,一個壞了,另一個能馬上接手。但如果手上工具,無法針對單項弱點多加一層防護,則應採用多重貨源,也就是多一個備份,分散風險。

錯誤7. 使用範本忘記修改

工作者常以沿用舊文或套用模板的方式來提高效率。但《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一書提醒,疏漏最常在修改範本時發生。

使用範本時,可製作檢核表做最後查驗,以信件來說,要特別注意人物、公司名稱,及日期、地點,若是常用模板,可事先在通常需要修改的地方以紅字標示。檢核表還需要確認異常點,文件有沒有模板沒指出的特殊處。例如過去合約都是一年期,這次是簽半年期,需要加註哪些特殊條約,將異常點作為最後一道把關程序。

錯誤8. 行程重疊、撞期、遲到

許多人都會以 Google 這類雲端行事曆整合所有行程。卻還是偶有行程撞期、遲到的慘案,多數時候是所處位置趕不上下個行程。《優化法則.提升工作效率の聰明公式》建議,除了在登記行程上應保留內勤(辦公室內的行程)間隔10分鐘、外勤(需外出拜訪)間隔 30 分鐘的習慣外,還要將登記行程分為「未定」「暫定」「確定」3 種階段。

未定與暫定的行程,人們常只依賴大腦記憶,便可能出現在該時段排入其他行程的風險。這時若能將預定行程的3種階段按照不同顏色登記,除了避免撞期,也可以提醒自己回頭追蹤未定行程。

行程表規劃
經理人月刊第203期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相關文章

零失誤工作術

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4

開發系統太花時間?群暉從「制度」下手,無效工作減少 1 萬小時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1-10-0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性,工程師也是如此,他們容易看別人的程式「不順眼」,想要全部重寫。這個習慣如果發生在小團隊還好,但大型協作案禁得起這樣「砍掉重練」的資源浪費嗎?

群暉科技(Synology)網路儲存裝置(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核心作業系統(DSM,DiskStation Manager),就是規模最大、複雜度最高的大型專案。以最近的 2 個版本來看,相差的程式碼將近千萬行。群暉動用超過 200 名工程師、700 多個專案共同協作。

在群暉,產品開發流程主要包含 3 個階段:產品設計、研發及驗收測試。設計階段需要工程師、專案經理(PM,project manager)、品質管制(QC,quality control)等相關部門,共同確認產品規格;研發階段則需要工程師彼此檢視程式碼的品質與盲點;最後則是針對系統做不同的效能與壓力測試。

群暉科技基礎架構與網路部門資深開發研究員林宏昱表示,軟體開發每個階段會產生的失誤都不一樣,尤其是寫程式,錯誤無可避免,「小團隊轉個頭就可以溝通,但大團隊會需要規範,透過制度解決、預防問題。」

自動化系統協助,降低編譯失敗率

一般來說,工程師會先在自己的電腦裡撰寫程式碼,等到完成一個段落後,把程式碼轉成機器碼(編譯),再把程式「丟」進服務主機。這個過程中,如果一開始寫的程式碼有錯,稱為語法錯誤;如果無法正確轉換成機器碼,就稱為編譯錯誤。

群暉透過程式審碼(code review),要求工程師程式寫到一個段落,須交由另一位同事看是否有語法、邏輯上的錯誤。如果沒有問題就在程式上刻上名字,以示完成審核。

另外,由於每個工程師有自己的編碼風格,選用的開放原始碼或資料庫也都不同,由多位工程師協作開發作業系統,大大提升編譯失敗的可能性。

林宏昱解釋,就像蓋房子要選用自己順手的工具,軟體開發也要選擇工具,但困難點是,編碼就像樹枝向上發展,而樹根就是工具,一旦選錯或是選到不好的工具,很難替換。

為了避免編譯失敗,群暉 2015 年開發一款名為「甘道夫」(Gandolf)的系統,在不同專案簽入時,會自動執行編譯與單元測試。當編碼不符合需求或有任何問題時,系統會拒絕存取,把不符合的內容擋在系統外,也能在早期發現問題。

研發設「專案擁有者」,建立當責文化

他們平均每天執行甘道夫系統 31 次,在 2020~2021 年間編譯失敗率降低了 6.73 個百分點。假設每次編譯失敗平均得花費 4.5 小時修復,自動化系統的協助,為他們省下超過 1 萬小時的開發時間。

林宏昱表示,專案的分工明確能讓負責人有當責觀念,不只是 PM,研發單位也會有專案擁有者(project owner),他必須針對產品的每個面向做維護,不只是產品本身,也會想到使用者體驗面,「讓那個人負責,就會有更大的動機、積極度關注產品的各種問題,進而提升品質。」目前研發部門的重修率(redo rate)維持在 2% 以下。

不同於許多科技公司指名道姓的文化,群暉利用流程檢視產品,讓每個人都可以點出問題,「在流程上可以確保問題後續會有人幫我驗證,人對人的意味就沒那麼強,也不會有隱瞞失誤而讓雪球愈滾愈大。」

林宏昱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學士、資訊科學與工程碩士,2014年加入群暉科技,現為基礎架構與網路部門資深開發研究員。

繼續閱讀 產品開發
相關文章

零失誤工作術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